垂体脓肿的误诊及应对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169.21 KB
- 文档页数:2
垂体脓肿1例并文献复习垂体脓肿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潜在致命性疾病,迄今为止,仅有大约200例见诸报道[1]。
复杂多变、无明显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令垂体脓肿的早期诊断十分困难。
由于其罕见性,许多病例被漏诊,常常在外科手术中才被发现。
本文报道一例老年女性患者,术前误诊为垂体腺瘤伴卒中,术中发现为垂体脓肿,并且由病理证实。
1 病例资料患者,女,57岁。
2012年2月17日因“头痛三周视物不清一周”入院。
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的全头痛,无发热,无恶心呕吐,双眼视力下降,仅有光感,伴复视,视野检查不配合,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4.5 mm,对光反射迟钝,余无其它阳性体征。
头颅CT检查发现鞍区类圆形等高密度占位性病变(图1)。
进一步MRI检查发现鞍区一大小约2.6 cm×2.5 cm×1.8 cm边界清晰的占位病变,T1像混杂等高信号(图2),T2像混杂低等高信号(图3),向上生长,压迫鞍上池、视交叉上台,增强后病灶壁成环形强化,信号密度混杂(图4),鞍底骨质未见吸收破坏,双侧海绵窦无异常。
血常规、血生化未见明显异常,促甲状腺素、T3、T4均轻度降低,其它激素未见异常。
术前检查未见全身其它部位肿瘤。
术前诊断考虑垂体腺瘤伴卒中。
在全麻下行经鼻-蝶显微手术清除病灶。
术中所见:鞍底骨质正常,硬膜完整,十字切开硬膜见淡黄色脓性液体流出,刮匙去黄色液体急诊图片检查,见大量白细胞,考虑垂体脓肿,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清除脓肿。
术后病理显示为化脓性炎症组织(图5)。
术后患者头痛减轻,右眼视力好转,左眼失明,瞳孔左:右=4.0 mm:3.0 mm,左侧对光反射迟钝,右侧对光反射灵敏。
术后5个月随访无复发,患者已无明显头痛,右眼视物清楚,左眼仅感光20 cm。
图4 增强后病灶壁成环形强化,信号密度混杂图5 病理显示为化脓性炎症组织2 讨论垂体脓肿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潜在致命性疾病,多数病例症状不典型,术前难以诊断。
垂体脓肿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发表时间:2017-08-03T15:07:00.9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3期作者:代梅[导读] 垂体脓肿(pituitary abscess,PA)在临床上的一种罕见病症,1914年最先被报道,至今全球的患者人数尚不超过百例[1]。
(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四川自贡 643020)【摘要】目的:分析垂体脓肿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诊治的8例垂体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MRI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所有患者均显示垂体腺肿大,向鞍上突出;7例在T1WI上出现低信号,6例在T2WI上出现脑脊液样高信号,2例在T1WI与质子加权成像上出现与脑实质信号相似的信号,T2WI则出现高信号,明显低于脑脊液信号。
所有患者增强扫描均出现环形强化,5例张力较小,环壁较薄但较均匀,少数区域环壁较厚,2例强化的环壁较厚;横断位显示环的形状不一,且累及一侧海绵窦。
结论:垂体脓肿的MRI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垂体脓肿;MRI检查;诊断;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3-0104-02垂体脓肿(pituitary abscess,PA)在临床上的一种罕见病症,1914年最先被报道,至今全球的患者人数尚不超过百例[1]。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各种病症的临床诊断准确率越来越高,垂体脓肿的报道也因此增加。
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垂体脓肿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选取了我院于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诊治的8例垂体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诊治的8例垂体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完整有效,均经实验室检查、手术病理等证实,符合垂体脓肿的相关诊断标准,临床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突发头痛、发热、视力下降、眼脸下垂、尿崩症、性功能下降等症状。
・病例报告・垂体腺瘤合并垂体脓肿及化脓性脑膜炎一例孔令胜 陈德勤 靳峰 邵彤 赵万巨 任宪军 患者男,59岁,因“突发头痛、发热、呕吐、视物不清2d”于2010年7月30日入院。
查体:T39畅5℃,神志清,瞳孔直径右3mm、左2mm,对光反射存在,双眼球外展、上视受限,复视并视物不清,颈抵抗,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Kernig征阳性。
实验室检查:入院查血钠114mmol/L,即刻腰穿脑脊液呈淡黄色浑浊液体,测脑压150mmH2O,白细胞计数1480×106/L,多核细胞0畅94,蛋白定量1畅35g/L,潘氏试验阳性,涂片未发现细菌、真菌、抗酸杆菌,普通培养5d无细菌生长,C反应蛋白增高提示存在炎症反应。
第12天脑脊液转为无色清晰,白细胞计数8×106/L,但蛋白定量仍高,潘氏试验阳性。
第16天脑脊液仍为无色清晰,潘氏试验转为阴性,白细胞计数6×106/L,涂片未找到新型隐球菌、抗酸杆菌、真菌、细菌,普通培养5d无细菌生长,亦无厌氧菌生长,脑脊液结核杆菌DNA定量<5畅0×102拷贝/ml(试剂盒检测下限为5畅0×102拷贝/ml)。
第23天腰穿脑脊液无色清晰,潘氏试验阴性,白细胞计数2×106/L,普通培养5d仍无细菌生长。
内分泌检查:空腹血糖17畅6mmol/L,尿常规葡萄糖(++)。
睾酮0畅33ng/ml,孕酮0畅07ng/ml,垂体泌乳素0畅49ng/ml,促黄体生成素0畅70mIU/m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1畅72pmol/L,促甲状腺素0畅148mIU/ml,血皮质醇节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节律(8am,4pm,0am)正常。
影像学检查:入院第2天颅脑MRI增强扫描显示蝶鞍明显扩大,鞍内可见一类圆形肿块,大小约32mm×25mm×24mm,在T1W1呈高等混杂信号,并突破鞍隔向鞍上池扩展,肿块边界清楚,视交叉明显受压上抬,双海绵窦受压外移,鞍上池部分闭塞;GD唱DTPA增强见上述病变呈环形强化,其内未见明显强化,邻近硬膜软脑膜均见强化,双筛窦、蝶窦及乳突黏膜增厚并强化,考虑垂体瘤并感染、脑膜炎、双蝶窦筛窦乳突炎(图1)。
【图文病例】垂体脓肿患者一般信息及病史女,21岁。
主因“间断头痛7月、视物模糊6月”入院。
患者2011年3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枕后明显,闷痛与搏动性疼痛交替出现。
严重时有呕吐,非喷射状,为胃内容物,无意识障碍,服用“布洛芬”等止痛药可部分缓解。
后续检查治疗如图1。
5月20日自北京某医院出院后服用“弥凝”0.05mg 3/日口服,多饮、多尿明显好转,每日饮水量在2000—3000ml左右,夜尿1—2次/晚,强的松逐渐减量,当减至20mg/日时症状出现反弹,头痛加重,将“强的松”增加至30mg/日可缓解。
如此反复,现服用“强的松”25mg/日,无明显头痛、无视物模糊。
检查结果查体体温:36.9 ℃,脉搏:70 次/分,呼吸:18 次/分,血压:84 /56 mmHg,身高:163㎝,体重:68kg,BMI 25.59㎏/㎡,脸圆、肤色白,无泌乳,心、肺、腹部查体无异常。
下肢无水肿。
粗测视野正常,腹部、大腿内侧皮肤紫纹,阴毛、腋毛稀疏。
辅助检查1、生化:ALT 40U/L, TP 77g/L,ALB 46g/L,LDH 275u/l,钾3.9mmol/L,钠142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8.5mmol/L,钙2.49mmol/L,肌酐83umol/L,尿素 3.38mmol/L,尿酸645umol/L,总胆固醇 7.54mmol/L,甘油三酯 1.04mmoL/L,HDL-c 3.13mmol/L,LDL-c 3.13mmol/L.2、脑脊液:外观:无色透明;细胞总数2×106/L(<10×106/L);白细胞总数0;氯127 mmol/L (120—132);葡萄糖2.9mmol/L(2.3—4.1);微量蛋白 0.37g/L(0.15—0.45);髓鞘碱性蛋白2.01nmol/L(≤0.55);荧光法抗酸染色(—);革兰氏染色:未见细菌;涂片找真菌:未见菌丝及孢子;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猪囊虫抗体(—);弓形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IgG抗体均(—);梅毒特异性抗体(—)。
【读片时间】第2058期:垂体脓肿垂体脓肿【临床资料】患者女,36岁。
闭经溢乳8个月,视力下降1个月。
体格检查:体温正常,双眼视力下降,左眼:0. 8,右眼:0. 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2. 82×109,中性粒细胞38.2%,淋巴细胞56.4%。
激素检查:FSH、LH下降,PRL明显增高。
图1垂体脓肿a~d MRI:平扫,蝶鞍扩大并鞍内及鞍上不规则形肿块,主要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变下部可见等T2信号,右侧海绵窦受累,右侧颈内动脉部分受包绕,视交叉受压上抬;增强扫描病变呈薄壁均匀环形强化,上部可见增粗、强化的垂体柄,鞍内未见正常强化的垂体【影像学检查】MRI:平扫示蝶鞍扩大,鞍内及鞍上见一不规则形病变,主要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变下部可见等T2信号,右侧海绵窦受累,右侧颈内动脉部分受包绕,视交叉受压上抬(图1a、b)。
增强扫描病变呈薄壁环形强化,壁厚薄均匀,内部无强化,病变上部见增粗、强化的垂体柄,鞍内未见正常强化的垂体(图1c、d)。
【诊断及鉴别诊断】本例为年轻女性,鞍区囊性占位,应鉴别的疾病包括:1.垂体瘤嚢变患者临床有闭经泌乳症状和激素改变,应高度怀疑垂体瘤,但泌乳激素腺瘤因其症状出现早,一般为微腺瘤,生长到巨大腺瘤的很少见,巨大腺瘤一般为无功能性,多呈“蜂腰状”向鞍上生长,易出血、囊变,其内信号可不均一,增强检查呈明显不均一强化。
2.颅咽管瘤是儿童鞍区最常见的病变,常为囊性,增强检查是与垂体瘤鉴别的最佳检查方法,颅咽管瘤鞍内可见正常强化的垂体组织,本例可将其排除。
3.Rathke嚢肿是鞍内较常见的囊性病变,因其囊内蛋白质含量高,易出血,在T2 WI上常为低信号,与本例不符。
4.肉芽肿性病变鞍区肉芽肿性病变属于非特异性炎性病变,较为少见,临床可无感染表现,而以视力障碍和激素功能低下为主要表现,与本例临床表现不符。
因此,综合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本例诊断为垂体瘤。
垂体脓肿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现状垂体脓肿的发病率很低,但是对患者仍有很大的威胁。
随着报道案例的增多,对垂体脓肿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理逐渐被揭示。
手术治疗是首选,药物治疗的经验不多。
MRI新技术的发展对早期诊断垂体脓肿提供帮助。
标签:垂体;脓肿;手术;MRI;临床症状垂体脓肿首先由heslop在1848年报道,描述了垂体后叶感染过程[1]。
Jain 报道垂体脓肿发病率在所有垂体病变中<1%[2]。
引入抗生素之前,大多数垂体脓肿是进行尸检发现的。
直到今天,垂体脓肿在病理诊断前,正确的临床诊断仍然困难重重。
以往的文献报道,以个案报道为主,最近liu报道有12例病例[3]。
1 垂体脓肿的病因和分类垂体脓肿形成原因可分为4类。
1.1第一种类型是先前存在病变,后形成脓肿。
经统计先前存在病变中垂体腺瘤占11.4%,拉克氏囊肿占5.4%,颅咽管瘤占5%,<1%的是白血病和淋巴瘤[4]。
垂体合并肿瘤易受感染和垂体血运循环受损、免疫障碍等因素相关。
有人主张对垂体病变改变血流动力,容易聚集血液中的感染因子。
加上肿瘤破坏血运,垂体抗感染能力下降,使垂体脓肿形成[5]。
1.2第二种是细菌直接扩散或血播扩散,常见于蝶窦炎、脑膜炎、海绵窦炎,骨髓炎、持续脑脊液鼻漏等原因。
一种推测是因蝶窦和垂体共用静脉引流,蝶窦感染播散到垂体。
或者蝶窦炎症侵犯鞍底骨质,形成骨髓炎,迁延至垂体[6]。
1.3第三种是医源行来源,包括蝶窦入路和经蝶手术并发症,如术后出现脑脊液渗漏,引起继发感染。
或蝶窦内形成囊肿,继发感染,手术破坏鞍底骨质,导致垂体感染[7]。
1.4第四类找不到潜在创口或感染部位。
考虑和垂体手术后或垂体放射治疗后的垂体功能减退,导致基本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或长期服用大剂量激素导致全身免疫系统抗感染机制的减退相关[8]。
2 垂体脓肿的病原学细菌是最常见,检出率最高的病原体。
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最常见,占30%;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分支杆菌也被培养出[9]。
垂体大腺瘤的影像表现及误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垂体大腺瘤的CT、MRI影像特征,分析并总结主要误诊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垂体腺瘤而影像误诊的病例,总结其CT、MRI的影像表现及误诊原因。
结果:12例病例中,男性7例,女性4例。
本组的垂体大腺瘤误诊的原因包括:1. 因年龄及钙化、囊变误诊为颅咽管瘤(n=4);2. 因以累及斜坡骨质误诊为脊索瘤(n=3);3. 因“脑膜尾征”误诊为脑膜瘤(n=3)4.因囊变较大误诊为Rathke囊肿(n=2)。
结论:垂体大腺瘤因影像表现不典型易误诊为颅咽管瘤、脊索瘤、脑膜瘤、Rathke囊肿等,需要结合患者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诊断。
【关键词】垂体大腺瘤;影像表现;误诊;垂体瘤是一组起源于腺垂体和神经垂体常见的肿瘤,大多为良性,生长缓慢,约占颅内肿瘤的16.2%,仅次于脑膜瘤、神经上皮源性肿瘤,位于第三位[1]。
因鞍上肿瘤分类众多,尤其是垂体大腺瘤,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临床较容易误诊[2]。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20年12月-2022年12月XX医院共有经手术证实的垂体腺瘤218例,本组纳入具有我院术前影像学资料(CT和MRI),术前未能正确诊断患者共12例。
1.2方法 12例患者均接受MRI及CT平扫及增强扫描。
2结果2.1 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4例误诊为颅咽管瘤中,均表现为鞍上囊性病变为主或部分囊性表现,2例合并片状及结节状钙化,边界较清晰,2例合并幕上脑积水;患者平均年龄较低。
3例误诊为脊索瘤中,病灶均以斜坡骨质破坏及形成软组织肿块为主,其中1例MRI示边缘可见高信号环绕,增强扫描1例可见“硬膜尾征”,垂体柄均存在。
3例误诊为脑膜瘤病例中,增强扫描可见“脑膜尾征”,平均年龄为48,均高于总误诊病例的平均年龄。
2例误诊为Rathke囊肿病灶中,病灶表现为完全囊性改变,信号及密度均匀,均可见“液-液分层现象”,未见明显强化影或边缘呈细线状强化,大小约1.5-2cm,均较小。
垂体脓肿的临床分析(1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一科河北沧州 061000;2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放疗科河北沧州 061000)【摘要】目的:探讨垂体脓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分析8例垂体脓肿病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分析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
结果:2例行开颅手术,6例行经蝶窦入路手术。
术后随诊6月~5年,7例垂体脓肿患者无复发,头痛消失;视力、视野障碍有所改善者6例;5例尿崩患者术后2-5周恢复正常;1例经翼点入路患者术后3个月脓肿复发,再次手术后患者出现昏迷,自动出院。
结论垂体脓肿治疗的关键在于术前的诊断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手术效果较好,术后患者头痛、视力视野障碍、垂体功能低下等症状可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308-02垂体脓肿(pituitary abscess pa)又称鞍内脓肿,临床上较为少见,因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与囊性垂体腺瘤、颅咽管瘤等相似,极易误诊,术前确诊率仅为4%[1],我院自1997年至2011年共收治8例,均经手术证实,现将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15-57岁,平均41.8岁,病程7个月至5年,平均2.7年。
1.2 临床表现:头痛5例,额颞部为主,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或颞侧偏盲,3例有烦渴、多饮多尿等尿崩症状,7例出现性功能减退。
1例患者有经鼻蝶垂体瘤手术史。
发热伴脑膜刺激征1例。
1.3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1例患者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其余6例均正常。
内分泌学检查:8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睾丸酮的低下。
1例泌乳素增高,3例生长激素降低,2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总皮质醇、尿游离皮质醇降低。
影像学检查:3例患者行颅骨平片检查,均有蝶鞍扩大。
8例患者ct均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肿物向鞍上、鞍内扩展,蝶鞍扩大,均有不同程度的环状增强,1例患者囊内有气液平面。
垂体脓肿的诊断与治疗(附6例报告)
张文德;王峰;刘永良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05(45)21
【摘要】目的探讨垂体脓肿(PA)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PA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术前均行CT及MRI检查,术前确诊2例.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例经鼻蝶入路,2例经翼点入路,1例经额下入路.术后头痛、泌乳、月经紊乱等症状逐渐消失,随访3个月~2a PA无复发.结论 PA早期诊断困难,手术治疗效果肯定,最佳选择为经鼻蝶入路.
【总页数】2页(P13-14)
【作者】张文德;王峰;刘永良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青岛,26600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青岛,26600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青岛,266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
【相关文献】
1.垂体脓肿的治疗体会(附9例报告) [J], 程涛
2.垂体脓肿的诊断和治疗(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凌晓阳;罗正祥;张岩松;陈永严;赵金兵;赵鹏来
3.垂体脓肿的诊断与治疗(附9例临床分析) [J], 景治涛;周仁义;李婷;吴安华;欧绍武;王义宝;班允超;王运杰
4.鼻内窥镜辅助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脓肿临床分析(附2例报告) [J], 张剑;王波定;韩义新;谢光天
5.垂体脓肿的诊治分析: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线春明;张强;杨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