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大全! (1)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5
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12;特征代本体。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是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
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
比喻是一种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方法。
例子:①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花》②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
——《观潮》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2.比拟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例子:①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金色的草地》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桥》③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小桥流水人家》3.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子:①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②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
——《放风筝》③他开始教化“星期五”。
“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
——《鲁滨孙飘流记》4.夸张夸张是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
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
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例子:①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可爱的草塘》②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趵突泉》③女人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
高中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对偶、双关(隐语)、设问、反问、借代、互文、反复等。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如“他是一只狮子”。
拟人:把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如“风儿吹过,树叶唱起了歌”。
排比:用同样的结构重复表达同一意思,如“我要的不是金钱,不是名誉,不是权力,我要的是你”。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征或表现,如“他跑得飞快”。
对比:通过对两个事物的对比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如“他像个天使,她像个恶魔”。
对偶:把两个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并列在一起,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双关(隐语):一种含有两种意义或暗示的语言表达方式,如“他说话真有水平(水平既可以指能力也可以指水平仪)”。
设问:用疑问句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如“难道你不知道吗?”。
反问:用反义疑问句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如“这件事情你不知道吧?”。
借代:用一个代替另一个,如“他已经成为了一名白衣天使(白衣天使代表医生)”。
互文:指在一篇文章中引用另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作品中的内容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艺术效果。
反复: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来强调某种情感或者某种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比喻:《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对偶:杜甫的《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夸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排比:《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总结修辞手法是语言表达中的重要工具,它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加强作者的表达力。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们接触到了许多修辞手法,下面我将对其中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总结。
一、形容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两种事物的共同点来传达某种意义。
比如,作家可以用“月亮如盘,犹如玉盘悬空”来形容月亮的明亮。
2. 拟人:赋予无生命事物以人的思维、行为和感情。
例如,“风婆婆,咬着菜棍,拍着我的窗户,使屋子一阵阵地摇晃”中的“风婆婆”赋予了风以人的形象。
3.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征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例如,“溪水撕破了岸堤,发出惊天动地的声响”中的“惊天动地”就是一种夸张的表达。
二、修辞手法1. 对仗:通过对词句的平衡和呼应,使句子更加韵律流畅。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 排比:使用同一类词语或短语并列列举,以增强语气。
例如,“春天的风轻轻拂过,夏天的风扑面而来,秋天的风凉爽宜人,冬天的风刺骨寒冷”。
3. 省略:在表达中省略掉一些内容,使表达更为简洁有力。
例如,“为人民,为民族,为党,为国家,为人类”中的“为”字省略和间接说法的使用都增强了修辞效果。
三、感叹手法1. 叹词:使用表示强烈感情的叹词,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例如,“哎呀!我竟然错过了这么好看的电影”。
2. 双非疑问句:使用双重否定,来强调其肯定的含义。
例如,“这是不是你不知道的秘密呢?”。
3. 感叹号:使用感叹号来表达强烈的情感。
例如,“多么美丽的花啊!”。
四、比喻手法1. 概括性比喻:通过比喻来概括事物的特点。
例如,“老师是学生的明灯,一世的良师益友”。
2. 过程性比喻:通过比喻来描绘事物的变化过程。
例如,“似乎一切都在刹那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电影的快进”。
3. 属性性比喻:通过比喻来形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
例如,“她的笑容像是春风拂过,暖暖的”。
五、夸张手法1. 夸张修辞: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来达到烘托和渲染的目的。
例如,“她的眼睛亮得像两颗发光的宝石”。
高一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高中十六种修辞手法一、借喻类:比喻、讽喻和借代;二、拟夸类:比拟、摹拟(摹状)、示现和夸张;三、比照类:对比(映衬)、对偶、排比和层递;四、复嵌类:反复、复叠、错综和镶嵌;五、连珠类:回文和顶真;六、直言类:警句、设问、感叹和呼告;七、曲言类:双关、婉转、避讳、折挠、抑扬、反语和跳脱;八、援引类:引用、用典、仿拟、省略、节缩和藏词;九、拈就类:拈连、移就、顾名、序换和倒装;十、别传类:析字、飞白(非别)、转类(转品)、降用、易色和换算.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修辞格简介:1、比喻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一)明喻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1)共产党像太阳.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二)暗喻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三)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2、比拟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一)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2)硬币正悄然“退休”.(二)拟物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3、借代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4、拈连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5、夸张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例如:(1)毛色格外发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2)莫夸财主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6、双关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2)旗杆上插鸡毛,好大的掸子(胆子)!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7、映衬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8、移就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辨析高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一)比喻:1、比喻的种类:(1)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且比喻词—般是“像”“仿佛”等。
【示例】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高尔基《海燕》)(2)暗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两者之间用“是”“就是”“成了”、“变成”等比喻词连接的一种比喻。
【示例】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
(茅盾《白杨礼赞》)暗喻还有以下几种变体:①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
【示例】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正如)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②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示例】我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感情比作潮水)③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示例】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
借喻是本体、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喻体”来代替“本体”的一种比喻。
【示例】叶修开着火车冲到那坐标时,看到了苏沐橙守着一个圣诞小偷,却没有去攻击。
(《全职高手》)(火车指圣诞小偷的群体,体现了多、声势浩大的特征)(4)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示例】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2、比喻的作用:①生动形象,突出特征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③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
3、答题范式:(切记联系文章内容)分析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所突出特征,综述其好处。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示例: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例句: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密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赏析:这个句子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的几种情态。
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开学伊始,为各位同学送上常见修辞方法,希望大家好好学习一下,对阅读,写作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8 种修辞手法详析
1 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⑵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
(表示列举)
2 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