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13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之比喻篇年级高二学科语文班级姓名主备人萧晖审核人课型专题【学习目标】:1.梳理比喻知识,了解比喻内涵。
2.鉴赏名篇佳句,感受比喻魅力。
3.尝试运用比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比喻的知识梳理。
【学习难点】:比喻的赏析及运用。
【知识储备】:1.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2.考点分布诗歌鉴赏题、现代文阅读题、语言表达题、作文【学习过程】:一、预习环节1.广告修辞大擂台中哪些运用了比喻修辞?你能判断它们运用的好坏吗?为什么?答:比喻句有:用的好的是,理由用的不好的是,理由二、梳理探究梳理探究之一:熟悉“家族脸谱”你能说出下列各句分别是哪一种类型的比喻句吗?为什么?①我绷紧的外表像上紧后的发条。
②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
③下课铃一响,安静的校园立刻成了喧腾的海洋。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确比喻的类别:梳理探究之二:识别“真假悟空”下列各句是恰当的的比喻句吗?哪些不是?为什么?①猫在稿纸上踩了几朵小梅花。
②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③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④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节。
⑤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丛飞、白芳礼等。
⑥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轻快。
明确构成恰当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梳理探究之三:感受“风采神韵”赏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片段,体会比喻妙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自我不会的题目,去看了别人的一会儿就会忘记,但如果是自我思考出来的,就会记得很牢。
下面是为您推荐高三语文教案:《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人文掌故断句不当闹笑话一天,某领导宣读文件,把“已经取得文凭的和尚未取得文凭的干部”读成了“已经取得文凭的和尚、未取得文凭的干部”,台下顿时哄堂大笑。
这位领导生气了,他又敲话筒,又拍桌子,喊道:“你们笑什么?年轻人不好好学习可不是好事,现在连和尚也得有文凭,何况干部呢!”名句有约1.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荀子》)2.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晚晴》)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9.以身殉国,何事不为?(陆游《夜泊水村》)素材积累201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人物: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杨善洲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
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
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1.下列对修辞手法定义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比喻只要有两个有某些相像之处的事物就可以构成。
如:他的眼睛长得像他母亲的眼睛。
B.借代可以分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专称代通称、具体代抽象四种情况。
C.比拟是把一种事物当成另一种事物加以描绘说明。
这种方法可分为两类:拟人和拟物。
D.象征和借喻的区别在于:借喻一般都可以补出省略的本体和连接词,而象征的本体和象征物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也很难补出被象征物。
2.下列对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C )①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教学目标】1.梳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
2.辨别部分修辞手法的异同:比喻与比拟。
3.帮助学生提高在语言表达中准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能够准确辨别比喻与比拟的异同。
2. 举一反三,能力训练,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水平。
【教学难点】1.理解修辞手法的内涵,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2.能够准确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以猜谜语导入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教师过渡】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增添我们生活的趣味,在文章的写作中,也能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情趣盎然。
就像上则谜语,写出了荷花的娇羞、美丽。
那么请大家想想看,还有谁把荷花写得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呢?[学生思考、集体回答]:朱自清《荷塘月色》大家能不能记得一些呢?(请同学试着背背看。
)[出示幻灯片,全班朗读。
]请同学们思考找出这一段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通感)二、【具体探讨】比喻。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另外还有顶针、互文、双关、通感、反复……我们今天主要来学习比喻和比拟。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的“比喻”“比拟”,把你认为重要的和不大理解的地方做一下标记,并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一)比喻[学生和教师共同梳理完成]明喻:甲(喻词:像、好像、仿佛、犹如、似、若)乙暗喻:甲(喻词:是、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对同一本体从不同角度、不同相似点进行比喻。
【教师强调】: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所以并不是所有出现“像”、“仿佛”这样的词语就是比喻句。
(二)[学生活动]:请大家辨别一下下列的句子。
(详见幻灯片)(三)品味比喻的妙处。
(四)展开想象,小试身手,恰当运用比喻。
三、[具体探讨]比拟(一)[学生和教师共同梳理完成]定义:把一种事物当作另一种事物。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比喻的特点和用法。
2.掌握并应用比喻的修辞对诗文进行辨析。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并应用比喻的修辞对诗文进行辨析。
教学过程:一、引入:图片导入,由图片联系到关于美男子的成语——貌若潘安、美如宋玉、花样美男等,分析这些成语的异同,这些成语是否是属于比喻的修辞?二、认识修辞手法㈠《考试大纲》对本知识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并且,明确了“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能力层级为E级。
㈡了解修辞在高考中如何考?通过仿写、扩写、变换句式等形式考查。
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考查。
通过作文进行考查。
三、认识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2.结构:3.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4.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①同类相比例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②表示猜度例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节。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5.比喻的种类:(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3)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6.比喻的作用①具体、形象、生动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②浅显易懂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③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7.运用原则(1)要贴切;(2)注意创新;(3)要通俗、形象;(4)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四、学习比喻的修辞在诗歌鉴赏中的运用: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修辞手法——比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比喻的特点,学会辨析比喻句;2、学习运用比喻构造句子,了解比喻的作用。
教学设想:通过比喻句和非比喻句的比较,认识运用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和比喻句的作用:生动,形象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认识运用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和比喻句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引导学生用修辞手法来描写优美画面。
二进入修辞——比喻的学习回忆常见的修辞手法,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分别从成语、诗歌、散文中截取一些典型的比喻,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中去总结比喻的特征。
)(三)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如“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典型形式:甲像乙。
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典型形式:甲是乙。
例: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了。
(四)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揣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五)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简而言之生动形象!(六)比喻手法的赏析1、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之比喻、比拟》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比喻、比拟的特点和用法。
2.明确高考考查形式,掌握并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比喻、比拟的特点和用法。
难点:能辨别并正确运用比喻和比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晨读(欣赏积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塘月色》朱自清)二、生活中“迷人”的修辞(摸底检查)1、成语如花似玉,貌若天仙;枪林弹雨,味同嚼蜡等。
2、谜语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衫,坐在绿洲上。
(打一植物)3、广告语学生搜集生活中运用到比喻或比拟的广告语预设:(1)金峰牌电视机广告就是一个博喻,用三个明喻“像小溪一样清新明澈,像百灵一样悦耳动听,像鲜花一样色彩鲜明”,形象地表现了该商品图像、音质、色彩等三个主要质量特征。
(2)显然刚被飞利浦吻了一下。
(飞利浦电动剃须刀)三、高考导航(明确考查形式)(精选高考题见学案)《考试大纲》对本知识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并且,明确了“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能力层级为E级。
考查形式:1、语言文字运用(表达连贯、仿写、扩写、变换句式、图文转换等)2、现代文阅读3、诗歌鉴赏4、作文四、双基要点(知识讲授,指点迷津)(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教学设计概述课名是《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选修教材《语文·语言文字应用》的一堂语文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5分钟;《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一课主要是梳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
学习目的是对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做更细致的描述,以及辨别部分修辞手法的异同,帮助学生提高在语言表达中准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常用的修辞手法已有大概的了解,只是有一些小差别不太能掌握,有些分不清,作用也不是十分清楚,所以要进一步学习和巩固。
教学目标:1、熟悉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能辨别部分修辞手法的异同。
2、提高在语言表达中准确、灵活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悉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重点是比喻、比拟、借代),能辨别部分修辞手法的异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猜谜语: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打一植物:荷花)由荷花联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明喻)。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
二、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通感、顶针等重点讲比喻、比拟、借代。
三、内容研读。
(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用反面例子来引出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例子:(1)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同类相比(2)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考纲考核要求关于高考语文对修辞手法的考查,2017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为: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能力层级为E。
考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格进行判断、评价及运用的能力,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和运用修辞方法表达的能力。
2.教材位置及内容分析《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位于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运用》第六章第二课。
这一章属于语言运用的范畴,将要求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不单要符合语法逻辑,还要有美感。
这要求我们要细细品味一字一句,使鉴赏和应用能力得以提高。
本节课从语言文字应用的基本原则入手,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各种常见修辞,并且把语言表达得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符合社会语言应用的规范,还要把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有趣,这是高中阶段语言学习和训练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学情分析】:高考考查的9种修辞手法是学生常见、常用或熟悉的,但是当它们出现在试卷中,比如牵涉到修辞手法的诗歌鉴赏题,学生不见得能准确辨别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另外,体现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写作,语言表达也是衡量一篇文章的重要标准。
就所带学生的作文书写情况来看,立意是第一大问题区,语言也是其中的一大问题区:语言偏口语化,词汇贫乏,句子表达方式中矩中规,不够新颖、生动、有趣,缺乏文学性和可欣赏性。
所以学习和辨别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而达到熟练使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涉及修辞手法的题目中解疑答惑如有神助,而且帮助学生的语言表达在符合语法规范的前提下更加的生动形象、新颖有趣,具有美感,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比喻、比拟、借代三种修辞手法的概念、类型、表达效果。
②辨别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角度地创设题目,促进学生分组合作主动参与、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及诗歌鉴赏中修辞技巧的命题特点。
2.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技巧的运用。
3.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修辞技巧题目的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修辞技巧题目的答题步骤。
教学难点: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技巧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背诵高考篇目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中最著名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比喻。
词人将绵绵不尽的忧愁比作流逝东去的春水,比喻手法的运用使人更深刻地体会明白愁是何物,春水很恰当地诠释了忧愁的无期。
诗词大家们在作品中多运用修辞来表情达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引出课题并板书)二、回顾古典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对比、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用典……请同学们打开《状元360》189页,了解诗歌中修辞手法具体内容三、判断诗句的修辞手法:(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借代、对比)(2)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夸张)(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设问)(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拟人)(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偶)(6)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用典)(7)、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比喻)四、考点展示:大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那么,这个考点在命题形式上如何呈现?我们来看近几年考查修辞技巧的的高考题:1.(2008年广东)(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2.(2009年重庆)(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3.(2010年浙江)(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