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篇一一、引言对外汉语教学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而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其编写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效果。
近20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和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该期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述评。
二、教材编写的概况1. 编写数量的增长近20年来,随着对外汉语教学需求的增加,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从最初的几本教材,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教材体系,涵盖了从基础到高级、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2. 编写内容的丰富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内容也日益丰富。
除了传统的汉字、词汇、语法等内容外,还增加了文化、交际、听力等方面的内容,使教材更加全面、系统。
3. 编写形式的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除了传统的纸质教材外,还出现了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等形式,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方式。
三、研究的基本情况1. 研究领域的拓展近20年来,对外汉语研究领域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语言学、教育学等领域外,还涉及到了文化学、心理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领域。
这些研究领域的拓展为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 研究方法的创新在研究方法上,近20年来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外,还出现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语言分析、语料库研究等新方法。
这些新方法为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手段和工具。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1. 存在的问题虽然近20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材的内容和形式还不够丰富多样,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其次,一些教材的编写质量还需要提高,如部分教材的语法解释不够准确、文化内容不够丰富等。
此外,一些教材的配套资源还不够完善,如练习题不够丰富、没有相应的在线学习资源等。
近十五年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材的研究综述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材的研究备受关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汉语,希望了解我国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材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近十五年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材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主题介绍近十五年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文化教材的研究方面。
随着我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学习汉语,了解我国文化。
如何设计和编写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材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二、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材的现状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材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文化教材的设计原则、编写要点、使用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一些学者强调文化教材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文化教材应该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了解我国文化,还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精神。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材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和立体化的趋势。
三、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材研究的深度针对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材研究的深度,我们发现学者们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全面的探索。
他们从文化教材的设计、编写到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文化教材设计原则,强调通过实际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另一些学者则从语言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文化教材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情感态度的影响。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材的设计理论,还为实际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材研究的广度在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材研究的广度方面,学者们涉及了多个层面。
他们不仅研究了文化教材的设计和编写,还深入探讨了教材的使用和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
一些学者开展了对不同类型文化教材的使用效果的比较研究,发现了不同文化教材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和语言能力的影响;另一些学者则试图构建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评价体系,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科学的选用和使用指导。
汉字对外教学研究综述一、国内外汉字教学的研究现状(1)学科发展概述中国的汉字教学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国内的汉字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记忆法为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70年代以后,汉字教学逐渐重视理论研究,同时开始形成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研究,逐渐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80年代以后,国内汉字教学进入繁荣期。
教学研究已经日臻专业化、学科化。
国内出现了一批知名的教学专家,如珞珈山汉字研究所的沈自尹、王力卓教授等。
(2)主要研究内容国内的汉字教学研究重点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
其中,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字识读、书写、用法等方面。
在教学方法研究方面,从传统教学方法到现代教学方法的探索,从基础识字教学到汉字文化教育的研究,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教学效果方面,研究者主要从学习者的识字量、识字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海外,中国文化的普及和汉语国际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字。
与此同时,大量的汉字教材和教学方法也开始出现。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抢救传统汉字,到后来的新汉字运动,发现海外对汉字的关注和研究逐步升温。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教育机构在汉字教学方法、汉字学习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论文和著作。
在教学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单纯记忆外,还提供了其他一些独特的教学方法,如基于形式、形音代码等方面的研究。
二、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展望1. 主要问题(1)教材单一化:国内外很多教材大量重复、过于简单,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和深度,把汉字教学降低为信息传授,在口语教学中扮演了次要角色。
(2)教学模式单一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汉字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为汉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学习难度高,汉字学习的效果也是十分有限的。
学生容易出现记忆混淆,错写错读等等问题。
2. 展望与建议(1)教学内容更加全面:在教材编写上,应充分考虑同学们的学习水平,不仅要重视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一、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理论研究(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与内涵学科的名称与定位,是关系到学科性质与方向的重要问题。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认为,“教育”比“教学”的内涵更为丰富,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对外汉语教学学”是无法成立的,只能称之为“对外汉语教育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应当定位于语言教学学科”、“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
李开《汉语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但是,李泉《有关语言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定位》(《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2000)》,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认为,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有必要用“对外汉语教育(学)”来代替“对外汉语教学”,或以“对外汉语教育(学)”的身份归入“语言教育学”并最终归入教育学,实现这样的目标,至少从一开始得不到绝大多数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理解和认同,也与提出“语言教育”概念的初始目的不完全一致;“教育”和“教学”所指的内容并没有太多的本质区别,这些概念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同时并存,可谓合则兼美。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维持目前学科的名称,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科理论建设中去。
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布的研究生招生目录中,设置了二级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成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之下的研究方向。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所处的三级学科地位,刘珣《谈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学研究》(《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2000)》,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认为“应用语言学”不能清楚地表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教育和教学的性质,反而片面强调了本学科的应用性,忽视了学科的理论性,无法表明本学科作为综合学科的性质特征和愈来愈借助于心理学、教育学的发展趋向。
李泉《有关语言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定位》(《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2000)》,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则认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所应用到的学科的拓宽,也就是应用语言学(狭义)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学科的拓展,把对外汉语教学看作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不仅上下位关系顺理,而且与国内外应用语言学发展的趋势相符。
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80年代初,由于对外汉语教育相对薄弱,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主要以教学实践经验和教材编写为主。
学者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方法,如在教学中结合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在汉语课堂中引入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等。
这些实践为后来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逐渐从实践向理论研究转变。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学术界开展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先驱者,他们致力于对文化教学的内涵、目标、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不再仅仅是语言教学的附属品,而是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学者们开始从认知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出发,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对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化的简单传授。
文化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而不应该局限于某一部分。
文化教学要注重实践性和情感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中国文化,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和喜欢。
在21世纪初,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国内学者们开始重视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出了更多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他们强调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注重融合当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也成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读写)课程教学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对外汉语教学变得愈发重要。
而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读写)课程的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读写)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课程设置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读写)课程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1. 课程目标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读写)课程的目标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授学生基本的汉字知识和语法知识,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汉语读写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和表达。
2. 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上,可以包括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常用词汇和句型、常见语法规则等内容。
也可以添加一些生活实用的文本,如购物对话、餐厅用餐等,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 教学资源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读写)课程的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材、课件、多媒体资源等。
通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教学方法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读写)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1.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
在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读写)课程中,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来教授常用词汇和句型,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体会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读写)课程的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1. 考试评价通过考试评价,可以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词汇掌握情况、句型应用能力、语法理解水平等。
近五年对外汉字教学综述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汉字教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然而汉字一直是對外汉语教学的瓶颈,汉字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汉字难写、难记造成的。
对外汉字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的关注。
本文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信息技术的运用几个方面总结近五年来的对外汉字教学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
标签:汉字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一、引言对外汉字教学,即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指对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
在对外汉语研究中,对外汉字教学有时也简称“汉字教学”。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而一直没有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所以汉字教学相较于词汇、语法教学而言,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步入21世纪以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推广,全球“汉语热”持续高涨,汉字教学得到重视,汉字教学的成果也越来越多。
二、教学模式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对外汉字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发展。
(一)“语文一体”的教学模式20世纪90年代前后,对外汉语教学流行“语文并进”的教学模式,语言与文字、听说与读写同步前进。
半个世纪以来,一直采用“语文并进”的做法,但效果很不理想。
该模式不仅不能按汉字的结构规律讲解汉字,而且由于汉字难学,听说训练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之后,吕必松、赵元任等学者指出:“语文一体”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对外汉语,汉语文教学应走“语文分开”的路子。
对于非汉字圈的学习者来说,由于没有汉语学习背景,在学习听说的同时再学一套书写规则,其难度可想而知。
(二)“语文分开”的教学模式许多研究者都认同“语文分流”模式更符合初级阶段非汉字文化圈汉语学习者的需求的观点。
李蕊(2013)通过实验证明“语文分进”教学模式下的非汉字圈学习者在汉字能力中的音形义的联结、形旁和声旁的分辨利用及语素义分解组合三方面均有较为突出的优势,进而推测语文分进的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的汉字能力有较显著稳定的影响。
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研究综述阅读教学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技能课程。
在阅读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但是,取得的效果却是微乎其微的。
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对阅读丧失了兴趣,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是十分不利的。
本文将从阅读教学理论研究,阅读教学现状研究,阅读教学障碍研究以及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四个方面来探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标签:阅读教学;理论基础;现状;原因;策略一、关于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刘珣(2000)《对外汉语教学引论》采用了马泰修斯的“主位一述位”理论。
他认为任何一个句子都包含一个主位一述位结构。
在阅读教学中应用这一理论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
徐子亮,吴仁甫(2006)《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从认知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关联理论”,即揭示信息接受者理解和推断信息发出者真实意图的心理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要理解某一语言材料时,通常要和语境结合起来,这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关联理论。
周小兵,张世涛,干红梅(2008)《汉语阅读教学理论与方法》采用了目前最热门的理论,即“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处理任何信息分析都要利用大脑中的图式。
图式理论为读者阅读时提供一种参照系,使读者能够正确理解所阅读的文字材料。
总的来说,人们对于阅读教学理论的研究是十分全面的。
这些理论大部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心理学与教育学紧密结合。
这些理论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均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二、关于阅读教学的现状研究王尚臻(2006)《初级阶段对外汉语阅读模式初探》从教学模式角度分析了当前的阅读课现状。
他认为当前采取的閱读课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多是经验型的,在教学中发生了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
李静(2012)《对外汉语中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中指出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们忽略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据调查显示,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精读课与阅读课的比例为3:1。
《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篇一一、引言对外汉语教学是随着全球华语区不断扩大和汉语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而逐渐兴起的一门学科。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针对近20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述评,分析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二、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发展历程1. 早期阶段(XX年代至XX年代初)在早期阶段,对外汉语教材以传统的汉字和词汇教学为主,以语音、语法和汉字学习为主要内容。
这些教材大多采用中英文双语对照,便于外国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扩展阶段(XX年代中期至XX年代末)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教材编写开始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词汇选择上更加注重实际生活中的常用词汇,同时增加了文化内容的介绍,使教材更具吸引力。
此外,多媒体教材和在线教材也开始逐渐兴起。
3. 创新阶段(XX年代至今)近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更加注重创新和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纸质教材外,还出现了APP教材、电子书包等数字化教材形式。
同时,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编写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教材,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三、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主要方向1. 教材内容研究教材内容研究是近20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研究者们主要关注词汇选择、语法编排、文化内容等方面,旨在使教材更加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规律。
2. 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知识和技能。
3. 数字化教材研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教材研究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研究者们主要关注数字化教材的编写原则、设计理念、技术应用等方面,以推动数字化教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四、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成就与不足近20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篇一一、引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推广中国语言文化、增进国际交流的重要途径,近20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快速发展。
其中,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与研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并述评近20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未来趋势。
二、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发展特点1. 多元化与多样性近20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呈现出多元化与多样性的特点。
教材的编写内容涵盖了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以及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教学点。
此外,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学习者的需求,教材还涵盖了不同主题和文化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2. 科学性增强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更加注重科学性。
教材在语言点安排、教学顺序、练习设计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同时,教材的编写还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如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
3. 数字化与多媒体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越来越注重数字化与多媒体化。
通过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等,使教材更加生动、形象、有趣,能够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近20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材编写理念与原则、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教材评估与对比研究等。
其中,主要成果包括:1. 教材编写理念与原则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通过对不同类型教材的深入分析,总结了各类型教材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提供了依据。
3. 针对教材评估与对比研究,对现有教材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和比较,为教材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虽然近20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材内容重复、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等。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现状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传授给非汉语母语者的教学活动。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升,对外汉语教学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教学资源的丰富化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普及,教学资源的丰富化成为了当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教材、教辅、词典、习题等教学资源面向对外汉语教学市场,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在线学习平台和应用软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和灵活的学习途径。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一对一教学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教学方法被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如项目化教学、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等。
这些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始开设对外汉语教育专业,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人才。
同时,一些老师也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这一系列的努力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四、问题和挑战虽然对外汉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教学质量的不均衡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些地区和学校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投入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其次,教学资源的质量和适用性也亟待提高。
一些教材和教辅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考虑到对外汉语学习者的多样性,个性化教学和评价也需要更多的关注。
五、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对外汉语教学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多的创新和可能性。
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移动学习等将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中国留学生人数的增加,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师也将在国际教育市场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国内近五年对外汉语的教学设计综述1.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现状分析随着中国文化的日益普及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国内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评估体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多以语言技能传授为核心,注重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难以在真实语境中准确使用汉语,也无法深入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精髓。
随着在线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开始尝试远程在线学习汉语。
这对传统对外汉语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教学质量,如何有效地利用在线教学资源,如何设计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都是当前教学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语教育的竞争日益激烈,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增加跨文化交际、培养国际视野、提升创新能力等,都是未来教学设计中应重点关注的方向。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国内外语学习者的需求,推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1.1 国内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和学习工具被应用于汉语教学中。
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移动应用等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途径。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智能语音识别、智能推荐系统等,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文化体验式教学强调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学习和运用汉语,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
这种教学方法在国内外汉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如举办文化活动、组织实地考察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汉语的兴趣。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推行个性化教学。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和特点,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篇一一、引言对外汉语教学是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而日益重要的领域。
近20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推动下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对这近20年来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述评,分析其发展脉络、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脉络1. 初期的探索阶段(2000-2005年)在这一阶段,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主要以介绍汉语基础知识、基本语法和文化为主,以“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思路为指导,主要关注了语言的准确性,缺乏实际应用性。
2. 多元化发展阶段(2006-2015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入发展,教材编写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教材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交际性,如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技能的综合训练。
同时,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教材,如针对零基础学习者的入门教材、针对中高级学习者的进阶教材等。
3. 深入研究与创新阶段(2016年至今)近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更加注重创新和科学性。
研究者在教材编写中引入了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注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以及教材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同时,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材编写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方式。
三、特点分析1. 实用性增强:近年的对外汉语教材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交际性,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2. 多元化发展: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教材,如综合教材、专项训练教材等。
3. 科学性和创新性:研究者在教材编写中引入了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注重教材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4.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方式,如在线课程、电子教材等。
四、存在的问题及挑战1. 文化差异的挑战: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和认知存在差异,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汉字对外教学研究综述汉字是中文的核心,掌握汉字是学习中文的关键。
而随着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加,对外汉字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对当前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其研究领域、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研究领域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汉字认知研究:这一领域主要关注学习者对汉字的认知过程和规律,包括汉字的形、音、义等方面的认知规律,以及学习者对汉字书写和认读的认知能力。
2.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这一领域主要关注对外汉字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资源的设计等方面。
3. 汉字教学评估研究:这一领域主要关注对外汉字教学效果的评估方法和工具,包括汉字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评估工具的设计等方面。
4. 汉字教材研究:这一领域主要关注对外汉字教材的编写原则和方法,包括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
二、主要问题在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主要的问题和挑战:1. 学习者的汉字认知障碍:由于汉字的形、音、义结合丰富,对非母语学习者来说往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容易出现书写、认读、理解等方面的困难。
2.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针对对外汉字教学,教师应如何选择适合学习者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将这些方法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3. 教材的编写和应用:对外汉字教学的教材编写和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材内容是否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教学资源是否丰富多样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对外汉字教学研究有望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 多方位的研究视角:未来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将更加注重多方位的研究视角,不仅关注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能力发展,还将关注教学方法、教材编写和评价等方面。
2. 教学科技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还将更加注重教学科技的应用,包括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智能化教学等方面。
近五年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回顾了近五年来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关键词:对外汉语阅读教学
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部分,阅读是必要且重要的语言能力和言语技巧之一。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探讨为培养汉语学习者的阅读能力而组织的阅读教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教学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1世纪前,有关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研究文章仅有112篇,没有专门著作;21世纪后,相关研究文章猛增至1261篇,尤其是近五年,有多达818篇研究文章产生。
本文以对外汉语研究理论为基础,对于近五年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研究的现状分析主要依托于《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语言文字应用》、《海外华文教育》、《华文教学与研究》(暨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等核心期刊,各大高校硕博士毕业论文等。
广义上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研究分为为两类:一类是关于学习者阅读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研究;另一类是关于阅读教学的研究。
第一类涉及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因此狭义上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研究不包括这一部分。
在本文中,笔者以有限的视野,分析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针对狭义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研究进行论
述,主要从阅读教学的模式、不同汉语水平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的具体环节以及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
1.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语篇模式及分析在英语教学中有具体并被广泛应用的操作模式,而在汉语教学中,该模式只限于语篇教学(如何衔接与连贯)研究、留学生语篇现象(包括偏误)研究和语篇教学的教材设计研究等方面,而缺乏了对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黎氏碧红(2011)在阐明理论的基础上,以具体的例子示范操作流程,为阅读课教学过程提供一条系统的操作途径。
另外,钟国荣(2010)在新加坡汉语阅读理解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解测试模式也颇具新意。
2.不同等级的汉语阅读教学研究
据笔者统计,近五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有近半数都是针对不同等级的学习者进行的,可是说这一影响因素已经引起了学界的重视。
其中描述类研究为准确地汉语水平定位提供帮助,这些研究大多从策略入手:付玉萍(2009)研究了高级阶段留学生的阅读速度、句法意识、阅读策略等;干红梅(2012)则发现中级学习者先后利用语素和语境猜词。
3.分国别、语种的外国学生汉语阅读教学的研究
武金英(2009)考察了汉越词对越南留学生汉语词语理解的帮助以及存在的偏误;范祖奎(2009)分析了不同国别学生汉语阅读焦虑的现象;朴敬玉(2011)针对汉韩两种语言语序不同时出现的
阅读难题提出意群划分阅读方法和依次阅读方法;周竹(2012)总结出了中高级阶段母语英语者使用阅读策略的特点。
4.教学环节研究
教材编写本身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语料的选择、词汇与语法内容的编排、练习体系构建等诸多因素,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这方面的研究,既有宏观角度的,也有微观角度的。
宏观角度的研究有:田然(2008)梳理出了当时我国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的编写特点、发展趋势和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朱勇(2010)发现,阅读教材编写在阅读教材的定位、编排形式和内容选择、调整等方面存在着多重矛盾;肖霞(2012)则侧重整体的编写工作,提出从汉语言阅读教材编写的前期准备、教学理论、教学的指导思想、语言材料的选择、练习的设计与编排、注释解说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提出了每一项评估的具体内容及标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而微观角度的研究有:针对教材的词汇,李晟爱(2009)研究了新世纪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对新词新语的吸收状况,张如梅(2012)认为由于对阅读教学中词汇积累的研究不足,对外汉语阅读教材普遍没有体现词汇积累的特点;针对练习的设计与编排,高杰(2011)从技能训练的角度考察中级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的编写,欧阳普全(2012)从练习的题量、题型、内容和类型四个方面研究了教材的练习题设计与编排情况;此外,曾毅平(2012)还分析了对外汉语中级阅读教材的语体分布。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目前阅读教材编写中存在图式、语篇理论缺失,阅读特点不够突出等问题。
此外,今后的教材编写不仅要考虑到理论性,也要关注教学的可操作性。
测验是为学生和教师改进学习和教学提供充分和有用反馈信息的重要方式。
黄启宁(2009)提出课程测试的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可靠性)与效度(有效性);曹亦薇、顾秋艳(2010)在pisa 阅读测验理论与框架基础上,编制了pisa式汉语阅读测验;张宠(2011)运用规则空间模型(rule space model)测量理论,尝试根据目标知识领域的结构来编制出有理论依据的、更为合理和科学的对外汉语初级阶段阅读理解成绩测验,并运用规则空间模型方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此外,有研究者专门关注了对外汉语中的阅读文本。
主观评价、完型填空、根据文本回答问题与可读性公式并列为文本难易度评价的四大方法。
前三者运用的最为广泛,王蕾(2008)则对可读性公式的内涵及英、汉母语可读性公式的研究范式做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分析。
5.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对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仍是近五年的热点,研究者们针对词块教学法(王建彬2011)、任务型教学法(管璇2011)、交互式教学法(董璐2012)等展开分析论述,得到了一定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胡月宝、林季华(2011)以“为意义而阅读”为基本的阅读理念,把测量阅读理解和教材难易度的阅读填空(cloze)
测量法应用在第二语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成”完形默读法”(cloze silent reading method),作为阅读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工具,让学习者能集中注意、调动先备知识与经验,主动与语篇交际。
这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可操作性很强的建议。
上述研究涉及汉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给予对外汉语学界以较多的启示和思索,应该说在汉语阅读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作者简介:郑静静(1987),女(汉族),河北省衡水市,现就读于兰州大学文学院,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