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黎族人祖先黎族同胞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由于黎族没有文字记载,黎族的族源问题,专家们意见分岐,只能凭些民间传说,语言习俗进行分析形成不同几种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遇到一次灭顶之灾的洪荒时各自逃生,兄妹俩天妃和观音躲进胡芦瓢内,被水冲入海中随处漂流。
一天漂流到海南岛昌化江畔的燕窝岭,被一颗榕树卡住而得以幸存。
洪水退却后,二人走出胡芒瓢登陆上岸。
她们走遍天涯海角,都是不见人迹。
随着时间的流逝,兄妹长大成人。
二人商量后,决定分头去寻找洪水冲散的亲人。
约定每逢农历的三月三日回到燕窝岭来会面。
于是哥哥向东行,妹妹向西寻找。
艰难的旅程,兄妹俩寻遍天涯海角的山山水水,始终未找到一个亲人。
年复一年,妹妹察觉自己的青春即将逝去,家族灭绝,万般无奈。
为了繁衍后代,她横下一条心,从山上扯下一根红藤。
截去有尖刺的小段,走到水边,借水为明镜,用藤刺刺在脸上、四肢、胸腹部。
刺下道道根迹,涂上用碳灰等合成的黑汁涂抹,留下永久的纹迹。
当她来年三月三日回到燕窝岭时,其哥哥已认不出她。
春天山花烂漫,木棉花开之际兄妹俩结成夫妻。
生儿育女,黎族才得以新生,繁衍后代。
男的打猎开荒种粮,女的织布做饭相依为命生存,仍然居住在山洞中。
以后有了儿女,搬出洞外找来木料茅草、藤条搭成茅房避风挡雨生存。
二人恋旧结婚故地,只是每年的春节天妃和观音带着她们的儿孙们来这里欢集,纪念她们结婚的时候。
不知过多少个春天,天妃和观音沉睡在山洞内没有出现,待她们的子孙进去探视时,只见她们已化成了一对石头,永远地沉睡在山洞里。
子孙们为了纪念祖先这永远沉睡的洞穴,此洞取名为“娘母洞”。
往后,每年的春暖花开之际黎人带着山兰稻酒,棕子,水果等礼品,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燕窝岭“娘母洞”进行祭拜。
大家集在一起欢乐无比。
然后,大家开始唱歌跳舞,热闹至次日开始陆续的离去。
久而久之有了时间的概念,时节习俗,为了大家统一日期,把它定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相集,这就有了每年三月三民族节日。
论黎族的传说故事
黎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的传说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传说是“黎族的英雄”。
这个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叫做“黎族英雄”的人,他曾经帮助黎族人抵抗外来侵略者,保护了他们的家园。
他的勇敢和坚毅令人敬佩,他的行为也被黎族人永远铭记在心。
另一个传说是“黎族的爱情故事”。
这个传说讲述的是一对年轻的恋人,他们热爱彼此,但是他们的家庭却反对他们的恋情。
最终,他们决定不顾一切地结婚,但是他们的家人却把他们分开了。
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爱情也成为了黎族人永恒的精神。
黎族的传说故事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它们也是黎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它们不仅让黎族人民更加自豪,也让他们更加坚强,更加勇敢,更加有信心去面对未来。
黎族的传说故事让黎族人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也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五千多年以前,黎族人便在海南这个美丽的孤岛上劳动生息了。
黎族社会的发展,和别的民族一样,都经历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
而洪荒时代的黎族口头文学,便有了关于远古时代的神话和传说。
这些神话与传说,叙述着宇宙万物和人类起源,解释着洪荒时代充满神奇的世界,塑造出战胜自然的理想化的英雄人物。
她以鲜明的主题,淳朴的风格,生动的形象,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特色。
就其内容而言,这些神话传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人类起源、族源及其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解释;二是歌颂开创世界神奇式的英雄人物,反映人与自然的斗争。
(一)大力神的传说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地之间只有几丈高,天上有七个太阳和七个月亮,太阳把大地烧得滚烫烫的。
白天人们都跑到深山洞穴里避暑,夜间人们也不敢出来,只有在日月交替的黎明和黄昏,人们才争先恐后地走出山洞去找一些吃的,百姓叫苦连天。
有一个黎族大力神,他想,这样过日子百姓怎么过得下去啊?因此他在一天晚上,用劲他全身力气,把身躯向上一拱升高一万丈,就把天空拱高了一万丈。
天空拱高了,豁然开朗,但天上还有七个太阳热烘烘的,人们仍然很难生存,于是大力神做了一把很大的硬弓和很多利箭。
第二天,他冒着猛烈的阳光去射太阳,一箭一个,把六个太阳射了下来。
当他准备射最后一个太阳的时候,人们份份说到:留下这最后一个太阳吧,世界万物需要阳光呢。
大力神答应了大家的请求,于是天上就只有一个太阳了。
夜晚,大力神又冒着刺眼的强光去射月亮,他张弓搭箭射落六个月亮。
当他射到第七个月亮的时候,因为射偏了,只射缺了一小片,当他准备再补射一箭时,百姓又份份说:饶了它吧,不然夜晚就没有一点光亮了。
大力神又答应了黎民百姓的请求,这样我们看到的月亮就有时圆、有时缺了。
大力神拱天、射日月之后,他又想:平展的一片大地,光溜溜的,没有山川,没有森林,人们怎么生息繁衍呢?于是他取下天上的彩虹当作扁担,拿地上的道路当作绳索,从南海挑来沙土,造山叠岭。
从此大地上出现了高山峻岭,那大大小小的山丘是从他的大篮筐里漏下来的泥沙。
黎族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等地。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黎族文化不仅具有独特的特色,而且也是高考常见的文化知识点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关于黎族文化的常识。
黎族是中国历史上的古老民族之一,他们的先民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已经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
他们的祖先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逐渐与当地土著部族融合形成了今天的黎族。
黎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语言、宗教、服饰、建筑等多个方面。
首先,黎族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通行着一种叫做黎语的方言。
黎语是属于壮侗语系的一种语言,和海南本岛的汉语是截然不同的。
黎语有自己的音节、词汇以及语法规则,人们可以通过学习黎语来深入了解黎族的文化。
另外,黎族在宗教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信仰体系。
传统上,黎族信奉母系神灵,崇拜大自然和祖先。
他们相信自然界万物都有灵性,同时也相信祖先能保佑他们的家庭和社群。
因此,黎族人在进行各种仪式和庆典时会以祭祀祖先和神灵为主题,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在服饰方面,黎族的传统服装也是其独特之处。
传统黎族服装以手工纺织品和手工刺绣为特色,常见的服饰有黎族妇女的绣花衣、黑色领巾、五色纱巾等。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黎族人民的审美观念,还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此外,黎族的建筑也有自己的风格。
黎族人善于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建造了许多具有独特形态的建筑物。
传统的黎族建筑通常以竹木、棕榈叶和红瓦等为材料,风格古朴,富有民族特色。
黎族的竹楼构造巧妙,既适应了气候需求,又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美感的追求。
这些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
黎族文化常识在高考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内容。
例如,在语文和历史科目中,高考试题可能涉及黎族的历史渊源、语言特点、信仰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美术科目中也有可能考察黎族的传统服饰、建筑特色等内容。
因此,了解黎族文化常识不仅有助于考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也有助于提高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多元性的认识。
人口为1247814人民族概况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县、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通什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定安等县。
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
使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
也有不少群众兼通汉语。
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
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
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
“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据考古发现,海南岛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
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研究认为,这些新石器遗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
是黎族先民开发了海南岛。
秦汉时期,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密切,汉武帝先后数次派兵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部分大陆汉人迁居海南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
以后,汉族大量移民海南岛。
“村人”、苗族和回族也先后迁徙入岛。
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器)和生产技术(农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公元l世纪中叶,封建统治渐趋稳固。
南北朝和隋朝初期,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更加巩固,俚僚领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
她率领俚僚1000余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岭南其它越人,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
冼夫人深明大义,致力团结,密切了中原与海南岛的关系,促进了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宋时期,海南岛与中央王朝关系更加密切,海南岛作为唐朝与南海诸国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
唐朝十分重视海南岛的统治和开发。
黎族地区生产的金、银、珍珠、玳瑁、香料等既作为“贡品”又作为对外贸易产品。
与此同时,黎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成熟。
黎族传说上古时代炎帝时代,其诸侯部落之一的"蚩尤"(chi you)部落是东部、南部各族部落的统称,各族部落众多,以后又称"南蛮"、"百越"、"九黎"、"三苗",是黎族、苗族、壮族等现今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
"蚩尤"部落因为经常叛乱,被黄帝、尧、舜、禹以及以后朝代兼并、驱敢,逐渐向南躲避于山岭,以至其中一支古骆越人(后称"俚人"),人口大量减少,部分人从大陆两广和越南北部一带乘独木舟、竹筏登上海南岛,成为海南最早的居民,这就是黎族的祖先。
到了南北朝时,大陆两广一带的"俚人"跟随首领冼夫人,大规模迁移海南岛,并归附冼夫人统治。
海南岛的"俚人"在宋朝以后始称"黎"至今。
黎族是唯海南独有的民族,人口约114万人,是3000多年前就开始由大陆来到海南岛的原始居民,历代受后期登岛的汉族居民逼迫,从沿海平原退居到岛中南部山区。
黎族自称“赛”。
黎族内部由于分布地区,服饰等的小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方言,因而称谓也有所不同,如有“侾”、“杞”、“美孚”、“润”,汉语称为“本地黎”等五种称呼。
但黎族之间或与其他民族交往时,都自称为“赛”。
我国古代南方的“越”是黎族的先民。
“黎”这一族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汉文文献上,普遍以“黎”作为黎族的专用族名,在宋代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是海南岛上的最早属民,黎族在海南岛的历史,历史说法不一。
海南与大陆分离的年代,关系到海南岛文化的发端。
黎族在海南历来都以土著居民自居,称岛上的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为“美”。
但黎族是否为海南岛上的土著民族,目前意见尚未统一。
我国史学界根据文献记载,考古挖掘以及语言学、历史学和民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材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比较一致地认为黎族与我国南方操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各民族有密切的关系,是从古代的“百越”族发展而来的。
五千年前的海南岛最早祖先---黎族人海南岛是个非常古老的大岛陆地。
我国南方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
早先,已有人发出疑问: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如此优越,是否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呢?发出这样的疑问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海南岛多雨,台风多,很潮湿,在很多古洞中就发现了人类祖先的遗骨,遗迹,遗址等。
时至今日,人们在这座热带岛上发现了海南岛上最早的祖先——“黎族人”!人们更有理由相信海南岛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建国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起,史学界,考古学界和民族学家在海南岛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和进行民族方面调查工作。
考古学家挖掘出众多的磨制石器,类型有肩石斧,细石斧,有段石锛,大小行石铲等农业工具,说明远古时代,黎族祖先已使用了原始农业,遗址中有大量的石制和陶制纺轮被发现,同时也说明当时已有了狩猎,采集和渔业经济。
从1938——1968年,6次采集到的石器材料多达280余件,除石器外,还有大量的瓦片,碗器和大量等饰品。
海南岛最早的民族,人口有110万。
在黎族祖先生活中也有许多传统风俗。
一.黎族的传统风俗黎族的传统风俗别具一格。
内容丰富,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 纪念黎族英雄人物的风俗习惯。
2. “吃新年”等,反映了黎族经济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习惯。
3. 年节,婚礼,盛会中的“龙舟节”,“芦荃节”,“斗牛”以及各类歌舞,都富有民族特色。
这些表现了黎族文化艺术的风俗习惯。
4. 体现黎族心理感情方面。
这类民俗在生产, 衣, 食, 住,行, 婚, 丧, 节日等方面都有反映,内容相当多,诸如各个黎民族地区在服饰, 用具, 礼节方面都有自己的喜好, 各有特点。
5. 与宗教信仰或迷信有关的习惯, 大多表现在一些有封建残余色彩的各种禁忌上, 婚丧方面, 如: 有些地区规定某日不得出门, 生产或成亲, 遵守才能保平安, 触犯则不吉利。
6. 追求自由和勤劳勇敢是黎族人突出的品质特点。
7. 黎族服饰有别于其他民族。
8. 黎族住房有别于其他民族。
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居住在海南省各个市县中。
关于黎族的祖先传说是什么样的呢?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又是如何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黎族文化中了解一下吧,看看这个几乎全部分布在海南的黎族有什么样的历史由来。
黎族祖先传说:“石祖”作为祖先和生殖力的象征
在黎族村子门前,或在大榕树下,常有一间既小又矮的小石屋,用几块石头筑成,这是黎族人民经常朝拜的土地庙,土地庙里安放土地神。
据说土地神看守村寨有功,天上的玉帝要给以嘉奖,决定在人间修筑大庙给它居住,地盘由土地神自己射一箭,箭头落地与站立的地点之间的方园,就是庙堂范围。
土地神听后得意忘形,认为它是天下最了不起的神,就在它拿起箭哈哈大笑时,箭头却掉了下去,玉帝上前一量,正好二尺方园,所以土地庙就这么小了。
庙里既没有神位也没有香炉,只有一个石头雕刻的形状像男性生殖器的石头,黎族人称为“石祖”。
“石祖”是父权的象征,是对祖先的崇拜。
黎族同世界各民族一样,有着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从血缘家庭到一夫一妻制的过度。
黎族人把“石祖”安放在村前的土地庙里朝拜,反映了他们对父系氏族祖先的极为崇拜。
黎族的来源:南迁说:黎族源于岭南的骆越人和驻守岭南的中原人。
秦始皇征服岭南各部族后,岭南的骆越人与驻守岭南的中原人开启了融合之路。
秦末汉初,秦将赵佗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对临近大陆的海南岛进行开发,居住在岭南的骆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国的主导下登上海南岛,并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逐渐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国归汉后,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又有大量中原汉人进入海南岛,客观上促进了黎族先民的发展。
自唐朝开始,黎族和岭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称为“里”、“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