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人祖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黎族概况历史:黎族由古代越人发展而来,与“百越”的一支骆越关系更为密切。
历史上黎族“杞”、“本地”、“美孚”和“赛”自称。
在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称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
人口:黎族现约有人口124.8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经济: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
黎族是最早的纺织先民。
黎族风俗图腾:信仰: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礼仪: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
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
宾主分开对坐。
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
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
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习俗: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
“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
男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人由父母帮盖,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
“隆闺”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别,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
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
“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男女订婚时,忌用白鸡,以为用的白鸡会使夫妻不睦。
禁忌敲打或踩踏三石灶。
否则犯者会生病,据说这些灶石附有祖先的“魂”。
家人上山砍山栏时,门口挂一枝树叶,外人忌闯入,妇女在家忌织布、梳头。
婚俗:“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
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
黎族——海南岛的最早居民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原住居民,也是海南岛上独有的民族和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约124万。
公元9世纪末,在汉文书籍中出现了关于海南黎族的记载。
黎是他们对“山岭”的发音转化。
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省中南部山区的黎族苗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万宁、屯昌、琼海、澄迈、橹县、定安等县与汉族杂居。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与壮、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远在秦汉以前,古百越中的“骆越”一支就从大陆渡海到海南岛,这时海南黎族的发端。
隋代称海南岛居民为“俚僚”,即黎族的先人。
“黎”作为黎族的专用名称约在宋代以后,一般认为“黎”为“俚”的转化。
黎族以土著海南岛自居。
他们在海南岛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黎族在新中国成立前,基本上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居住在保亭、乐东、白沙三县交界五指山腹地的一万多黎族还保留着原始家族公社残余的“合亩制”。
黎族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革命传统,特别是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起,与汉、苗族人民一起进行革命斗争,黎族聚居的五指山区是海南岛的主要革命根据地。
黎族人使用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言。
由于长期与汉族接触,不少黎族兼通汉语。
使用汉文,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从此黎族有了自己独立的文字。
黎族奉行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
对“万物有灵”的迷信很重。
*近汉族的地区受道教影响,部分地区还曾传入基督教。
在乐东番阳地区,村内有基督教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口头文学丰富,民间故事和歌谣众多,民间乐器有口弓(口弦)、鼻萧、“拜”(排萧)等。
黎族多同姓聚居,过去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
黎族妇女穿对襟无扣上衣和筒裙,有的地方穿套头式上衣,束发脑后,扣以骨管,披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锡。
妇女有纹身传统习俗,一般纹面部、手背及脚裸。
四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女子已经不纹身了。
男子结发于额前或脑后,上衣无领,对襟。
黎族人死后,鸣枪报丧,用独木棺葬于本村公共墓地。
黎族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等地。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黎族文化不仅具有独特的特色,而且也是高考常见的文化知识点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关于黎族文化的常识。
黎族是中国历史上的古老民族之一,他们的先民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已经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
他们的祖先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逐渐与当地土著部族融合形成了今天的黎族。
黎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语言、宗教、服饰、建筑等多个方面。
首先,黎族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通行着一种叫做黎语的方言。
黎语是属于壮侗语系的一种语言,和海南本岛的汉语是截然不同的。
黎语有自己的音节、词汇以及语法规则,人们可以通过学习黎语来深入了解黎族的文化。
另外,黎族在宗教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信仰体系。
传统上,黎族信奉母系神灵,崇拜大自然和祖先。
他们相信自然界万物都有灵性,同时也相信祖先能保佑他们的家庭和社群。
因此,黎族人在进行各种仪式和庆典时会以祭祀祖先和神灵为主题,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在服饰方面,黎族的传统服装也是其独特之处。
传统黎族服装以手工纺织品和手工刺绣为特色,常见的服饰有黎族妇女的绣花衣、黑色领巾、五色纱巾等。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黎族人民的审美观念,还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此外,黎族的建筑也有自己的风格。
黎族人善于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建造了许多具有独特形态的建筑物。
传统的黎族建筑通常以竹木、棕榈叶和红瓦等为材料,风格古朴,富有民族特色。
黎族的竹楼构造巧妙,既适应了气候需求,又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美感的追求。
这些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
黎族文化常识在高考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内容。
例如,在语文和历史科目中,高考试题可能涉及黎族的历史渊源、语言特点、信仰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美术科目中也有可能考察黎族的传统服饰、建筑特色等内容。
因此,了解黎族文化常识不仅有助于考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也有助于提高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多元性的认识。
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居住在海南省各个市县中。
关于黎族的祖先传说是什么样的呢?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又是如何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黎族文化中了解一下吧,看看这个几乎全部分布在海南的黎族有什么样的历史由来。
黎族祖先传说:“石祖”作为祖先和生殖力的象征在黎族村子门前,或在大榕树下,常有一间既小又矮的小石屋,用几块石头筑成,这是黎族人民经常朝拜的土地庙,土地庙里安放土地神。
据说土地神看守村寨有功,天上的玉帝要给以嘉奖,决定在人间修筑大庙给它居住,地盘由土地神自己射一箭,箭头落地与站立的地点之间的方园,就是庙堂范围。
土地神听后得意忘形,认为它是天下最了不起的神,就在它拿起箭哈哈大笑时,箭头却掉了下去,玉帝上前一量,正好二尺方园,所以土地庙就这么小了。
庙里既没有神位也没有香炉,只有一个石头雕刻的形状像男性生殖器的石头,黎族人称为“石祖”。
“石祖”是父权的象征,是对祖先的崇拜。
黎族同世界各民族一样,有着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从血缘家庭到一夫一妻制的过度。
黎族人把“石祖”安放在村前的土地庙里朝拜,反映了他们对父系氏族祖先的极为崇拜。
黎族的来源:南迁说:黎族源于岭南的骆越人和驻守岭南的中原人。
秦始皇征服岭南各部族后,岭南的骆越人与驻守岭南的中原人开启了融合之路。
秦末汉初,秦将赵佗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对临近大陆的海南岛进行开发,居住在岭南的骆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国的主导下登上海南岛,并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逐渐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国归汉后,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又有大量中原汉人进入海南岛,客观上促进了黎族先民的发展。
自唐朝开始,黎族和岭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称为“里”、“蛮”、。
黎族人祖先
黎族同胞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由于黎族没有文字记载,黎族的族源问题,专家们意见分岐,只能凭些民间传说,语言习俗进行分析形成不同几种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遇到一次灭顶之灾的洪荒时各自逃生,兄妹俩天妃和观音躲进胡芦瓢内,被水冲入海中随处漂流。
一天漂流到海南岛昌化江畔的燕窝岭,被一颗榕树卡住而得以幸存。
洪水退却后,二人走出胡芒瓢登陆上岸。
她们走遍天涯海角,都是不见人迹。
随着时间的流逝,兄妹长大成人。
二人商量后,决定分头去寻找洪水冲散的亲人。
约定每逢农历的三月三日回到燕窝岭来会面。
于是哥哥向东行,妹妹向西寻找。
艰难的旅程,兄妹俩寻遍天涯海角的山山水水,始终未找到一个亲人。
年复一年,妹妹察觉自己的青春即将逝去,家族灭绝,万般无奈。
为了繁衍后代,她横下一条心,从山上扯下一根红藤。
截去有尖刺的小段,走到水边,借水为明镜,用藤刺刺在脸上、四肢、胸腹部。
刺下道道根迹,涂上用碳灰等合成的黑汁涂抹,留下永久的纹迹。
当她来年三月三日回到燕窝岭时,其哥哥已认不出她。
春天山花烂漫,木棉花开之际兄妹俩结成夫妻。
生儿育女,黎族
才得以新生,繁衍后代。
男的打猎开荒种粮,女的织布做饭相依为命生存,仍然居住在山洞中。
以后有了儿女,搬出洞外找来木料茅草、藤条搭成茅房避风挡雨生存。
二人恋旧结婚故地,只是每年的春节天妃和观音带着她们的儿孙们来这里欢集,纪念她们结婚的时候。
不知过多少个春天,天妃和观音沉睡在山洞内没有出现,待她们的子孙进去探视时,只见她们已化成了一对石头,永远地沉睡在山洞里。
子孙们为了纪念祖先这永远沉睡的洞穴,此洞取名为“娘母洞”。
往后,每年的春暖花开之际黎人带着山兰稻酒,棕子,水果等礼品,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燕窝岭“娘母洞”进行祭拜。
大家集在一起欢乐无比。
然后,大家开始唱歌跳舞,热闹至次日开始陆续的离去。
久而久之有了时间的概念,时节习俗,为了大家统一日期,把它定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相集,这就有了每年三月三民族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