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黎族

黎族

黎族
黎族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黎”属他称,其对外自称是甚为统一的,主要的自称国际音标记作“a I ”,汉字音译一般作“岱”,不过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的差异,有“d a I ”,“tai”等变音,而黎族内部各支系为了相互区别还有“哈”、“赛”、“杞”、“美孚”、“润”等自称。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方,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指海南方言)、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新词汇就更多了。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黎族是壮侗民族后裔。译音“俚”“里”“李”“黎”,在壮语中的意思是“蛇”的称呼。

黎族服装无季节之分,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黎族女性习惯头带花巾,下身穿桶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黎族妇女以前有纹身的传统习惯,现已不多见。再加上插上个银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会穿上他们独特的服饰为大家展示他们独特的魅力的。

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

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关于它的历史,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据说,古时海南岛上没有人烟。大禹坐天下时,南海有一个俚国,国王有个叫丹雅的公主。她嫁了三个丈夫,三个丈夫先后都死了。相师传言她是扫帚星下凡,在家家破,本国国亡。一时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纷纷请求处死丹雅公主。此时.丹雅公主已身怀六甲,国王不忍下手,便在一个北风呼啸的清晨,备了一只无舵无桨的小船和一些酒食,以及一把山刀和三斤谷种,把丹雅公主放到船上。丹雅公主养的一条小黄狗也跟上了船,小船在风中飘人了茫茫大海。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历尽劫难的丹雅公主的船在一个荒岛岸边搁浅了。她看到了远处的高山岭岭,也看到了成群的猴子无忧无虑的穿行于林间,所有的忧郁和恐惧一下子消失了,

在饱餐了野兔和鸟蛋之后,丹雅公主在这个荒岛定居下来。

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侵袭,丹雅公主在海滩切竖起几根木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上当屋顶,又割来茅草围在四周,她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白天,她带着小黄狗上山打野兽,采野果。晚上睡在这船屋里,小黄狗忠实地守在门口。后来,船板烂了。她割下茅草盖顶,这就是后来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形屋的雏形。

黎族纹样图案故事采集收集

《龙与少女》: 从前有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在家里和哥哥一块儿过活,每年到了山栏稻快要成熟的时候,便住在山栏地的小茅察里,日夜看守山栏,不让乌兽来糟蹋。 在村子附近的河里有一条龙,它很仰慕这位美丽的姑娘,便化身成一个年少英俊的少年郎,每天晚上跑到山栏地的小茅寮里,和这位少女谈恋爱,每来一次都给她带来很多好吃的东西和漂亮的裙子。 村里的一个女子知道了这件事,心生妒忌。一天,她跑到山栏地里,借口少女 的哥哥得了重病,将少女骗回家。到了晚上,她就睡在小茅寮里,用被子把自己蒙着。等到龙与平日一样来和少女相会,刚在床沿坐下,就被她用从被子里拿出的钩刀砍伤。龙也没有看清楚是谁砍他,就跑了出来,忍着痛逃回河里去了。 第二天,少女回到山栏地的茅寮里,看见地上留下一摊血,知道出事了,便跟踪血迹一直走到河边,血迹不见了。她向河里的鱼问路: “鱼大哥,请你告诉我,哪条路通往龙哥哥的家里? “我不告诉你,你是个狠心薄情的姑娘!” 她又向乌龟恳求: “求求你,乌龟大哥,请您带我去见一见龙哥哥吧! 乌龟听了她的话,点点头。于是,少女跟着乌龟进了河里。 少女到了水底龙的家里,看见龙躺在床上痛苦地坤岭着,龙的父母在床边待候,样子十分悲痛。她正想上前问候,龙痛苦地开眼睛,看她一眼,说:“你这么狠心,来这里干什么?” 少女听了,眼泪忍不住涌了出来。 龙看见了,又说:“想要我相信你是真心的,除非你的眼泪能够装满-大盆。少女哭了一天一夜,眼泪真的装满了一大盆。龙看见少女这么悲痛,知道她是真心爱自己,便长叹一声,说:“我的伤不知何时才能好,你还是先回去吧。如果看到家门口那棵大树落叶,就杀一只鸡祭拜,我的伤便会好;如果树杈掉下来,就杀一只猪;如果树枝掉下来,就要杀牛;如果整棵树倒下来,那就是我与你永别了,以后你自己好好生活吧。” 少女满怀悲痛回到家里,每天都守望着门前的大树。一连几天过去了,那棵大树不落叶,不落杈,也不落枝。突然有一天,大树向一边倒了下来。少女看见大树倒了,心里明白不幸已经降临。但她还是抱着最后的希望,用双手把树扶住,不让它倒下来。谁知少女扶了这一边,树又倒向那一边。这样来回扶了几次,最后她泪眼模糊,精疲力竭,连树带人都倒在地上。

黎族舞蹈

黎族舞蹈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其他民族中也是不多见的。黎族舞蹈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现。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黎族舞蹈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发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黎族的舞蹈按其来源分主要可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反映祭祀祖先和企求平安的舞蹈,如《跳娘舞》、《跳鬼舞》、《老古舞》、《平安舞》、《打柴舞》、《钱铃双刀舞》等。这类舞蹈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伏居深山,质直犷悍”的黎族先民们,由于低下的物质生产水平而形成的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足,也幻想通过舞蹈起巫术和祈求的作用,达到某种目的的实现。这类舞蹈节奏相对黎族其它舞蹈来说较慢,其形式主要有年舞、罗鼓舞、祝福舞、打碗舞、捉鬼舞等。 由于黎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山高林茂的山区,为了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以木为弓,以竹为弦”打猎为生,这就要求黎民能跑善跳,腾挪自如。在训练、强化这种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第二类生活舞蹈,有《清音舞》、《钱串舞》、《打柴舞》等,其中《打柴舞》因动作健美,气氛热烈,经过历代的流传,已经成为黎族舞蹈中最有特色的一支!打柴舞在民间叫跳柴,黎语称“转涉”、“卡咯”。跳时,在平地平行摆开两根竹竿,其上横架若干根竹竿,打柴者(通常为女性)相对跪地,双手持竿末端,按一定的节拍将手中竹竿和地上竹竿相互叩击,发出清脆的乐声,一群“跳柴”者在竹竿分合的空隙中,敏捷地前进后退,轻松自如地表演各种动作,趣

味盎然。其间有些善跳的小伙子,还会因其机灵敏捷、和应自如而博得打柴姑娘的青睐。 黎族舞蹈第三类主要是来自劳动方式的演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黎族姑娘的《舂米舞》。与粗犷剽悍的男子形式成鲜明对比,舂米舞反应了黎家女性的勤劳、温顺和柔韧。通常以两人舂米为多。舞时两人相对站立,一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动作;另一人则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做舂米动作。当其中的一人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人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外撞击。总之,要同时响起两种声音不同却不节奏同一的音律,使舂米声和撞击木臼声,形成和谐和有趣的“咕--叱!咕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叱叱!咕咕叱叱!咕咕叱!”声。若在高山的大榕树下,这舂米的响声可随山风传上三五里之遥。 流放海南三年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1100年遇赦北归之际,黎族父老乡亲以"黎歌蛮舞祝公归"。苏学士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忙写诗寄给儿子,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杳杳"。可见海南黎乡歌舞,给出生在四川眉山的诗人,留下了多么难忘的印象! 较为著名黎族民间舞蹈是跳柴,黎语称"转涉"、"卡咯";也叫跳竹竿。跳时,人们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平行摆开两条小腿般粗的四方木(桁条)或圆木,其客观存在横架上若干条手腕般粗的圆木条或竹竿。打柴者相对面双手各执着一根圆木条的尾端,按一致的节律将圆木条与四方木、圆木条与圆木条相互叩击,故称"条柴"。它有三种打的姿态:坐、蹲、站。这三种打法一种比一种显得复杂多变,逐渐推向"打柴"。的高潮,在有规律、有节奏的叩击声里,跳"柴"者在圆木条分合的瞬间空隙吵但要敏捷地进进退退,而且要相当自然潇洒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此称"跳柴"。

姓黄的名人有哪些

姓黄的名人有哪些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工诗,为江西诗派的开创人,并擅行、草书。着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词等。 黄华(?~1284),政和县人,元初福建农民起义军首领。 黄道婆(1245~1330年)元朝时擅于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曾随崖州黎族学习纺织技术,学成后返乡从事纺织工作,促成棉纺织业的进步,使元明以后的松江细布闻名于四方。纺织业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称为黄婆。 黄道周(1585~1646)明末学者、书画家、抗清英雄。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汉族,福建漳浦铜山(现东山县)人。 黄宗羲(1610~1695年)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 黄鼎凤(1830~ )农民运动领袖,大成国的隆国公。 黄飞鸿(1847-1925),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禄舟村,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于佛山。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其父黄麒英乃晚清广东十虎之一,此外,黄飞鸿亦善于舞狮,有广州狮王之称。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汉族,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字任之,别号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他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 黄绍竑(1895-12-1~1966- 8-1 )字季宽,广西容县人。著名爱国将领,桂系三巨头之一。曾任民国政府三省主席。 黄现璠(1899~1982),中国民族学第一个学派八桂学派的开派领袖。历史学界头号大右派。 黄建峰,贵州息烽人,诗人,茶学专家。 黄镇(1909-1989),乳名百知,辈分为师,又名佩寰,学名士元,1909年生于安庆桐城县东乡(现安庆枞阳县横埠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历任驻法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黄华(1913-1-25~2010-11-24 ),曾用名王汝梅。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国务委

(医疗药品)黎族医药概述

黎族医药概述 作者:杨丽娜杨颜瑛王桂珍杨大忠张鹰执笔:张鹰 ===================================================== ====================== 一、前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化的构成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流文化并与多民族文化差异相互融合共存的集合。在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居于祖国南疆的最南端,有着一个古老而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中国黎族。她曾孕育着一个又一个灿烂的人类文明,而自己却鲜为人知。早在中国古代的元朝时期,由黎族人民所创造的棉纺织文化,经黄道婆的推动,创造了中华纺织文明的辉煌。在18世纪乃至19世纪,中国的淞江布匹曾一度远销欧美,取得“淞江布匹,衣被天下”的伟大成就。而黎族文化中更深邃与精华的内容却是能够为人类的生命筑造出坚强与辉煌的部分——黎族医药。二、黎族概况 中国黎族是海南岛的原居民族。跟据海南历年的考古资料,黎族的先民们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来到了这座海岛,在这个雨林密布的热带孤岛上繁衍、生息,演绎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 跟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黎族现有人口124.86万人,占海南全省总人口的15.87%。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部和南部的五指山、保亭、三亚、陵水、琼中、东方、白沙、乐东、昌江等9

个市县,部分散居在儋州、万宁、琼海、屯昌等市县的12个民族乡镇。分布区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占海南全省陆地面积的55.02%。 黎族在长期的社会演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五个支系。按各自习惯沿用的五个方言群的称呼是“哈”、“杞”、“赛”、“润”、“美孚”。 “哈”黎主要分布于五指山的西南部,以乐东为中心与三亚、东方形成一个大的聚居区,少部分散居于白沙、昌江、陵水等地。人口约占黎族总人口的58%,是黎族人数最多的一支。 “杞”黎主要分布在五指山、保亭、琼中和乐东的尖峰。部分居住陵水的大里,昌江的王下。人口约占黎族总人的24%。 “赛”黎又称“加茂黎”,主要分布于保宁、陵水、三亚。人口约占黎族总人口的7%。 “润”黎又称“本地黎”,意思是海南岛上最早的黎族。主要居住在白沙,人口约占黎族总人口的6%。 “美孚”黎主要分布于昌化江下游两岸的东方和昌江两县,人口约占黎族总人数的4%,是黎族最小的一支。 海南岛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黎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部和南部的热带雨林地区,这里植被茂盛、物种丰富,极具生物的多样性。据权威文献记载:“海南省全岛的维管束植物40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2500余种……其中,630余种为海南特有种”,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黎族医药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 三、黎族医药发展概况 黎族人民聚居的地区,被历代的封建统治者视为“瘴疠之乡”,

黎族服饰调查报告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 ——黎族服饰文化调查与分析研究者:黄赛菲、罗茹、王人催 学校:三亚市第四中学 辅导老师:林爱珍邱际波

目录 1、封面 (1) 2、目录 (2) 3、摘要 (3) 4、调查对象与思路 (3) 5、黎族服饰的来源和存在的社会问题 (4) 6、收获与建议 (8) 7、鸣谢 (9) 8、参考文献 (9) 9、附件 (10)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 ---黎族服饰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研究者:黄赛菲罗茹王人催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和黎族汉化形势的不断加剧,对于黎族这个少数民族的了解和推广的人数越来越少,因此我们针对黎族特有的传统服饰在三亚展开调查,采用抽样调查和个体调查等方式进行深入了解,由此得出结论并反映出黎族文化现如今的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此次调查呼吁人们重视保护文化遗产,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开来。 关键词:文化遗产黎族服饰文化传承 一、调查对象与思路 此次调查分两大不同的民族:黎族和汉族。针对汉族我们还将调查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海南本地人另一类是大陆人。对于黎族人又分为不同年龄进行调查。在查阅资料和结合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分析得出黎族服饰的来源、发展、传承以及现如今黎族服饰逐渐淡出黎族人民生活领域的原因,并提出我们一些关于黎族服饰传承的看法和建议。 二、黎族服饰的来源和存在的社会问题: 约在3000年前的商周之际,一支源于古代的“百越”部落就已定居海南岛,在改朝换代的历史发展中,这支部落在海南岛这方热土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服饰,称之为黎族传统服饰。黎族服饰色彩鲜明,美观适用,在古代颇为中原人士所赞赏。 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中曾提过:“男子著短衫,

海南黎族风情

海南黎族风情 学校:海口市第一中学 班级:高一(3) 课题小组:组长:陈琳 组员:陈琳倪文婷梁振喜 指导老师:张明勇 一、课题背景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其他民族中也是不多见的。黎族舞蹈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现。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 二、研究目的 了解黎族的背景文化,增进见识。 三、研究过程 1、收集资料; 2、整理资料; 3、走进黎族 四、研究方法 1、走进黎族; 2、阅读有关黎族书刊; 3、访问有关专家。 五、研究成果 黎族舞蹈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其他民族中也是不多见的。黎族舞蹈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

现。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 黎族的舞蹈按其来源分主要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反映祭祀祖先和企求平安的舞蹈,如《跳娘舞》、《跳鬼舞》、《老古舞》、《平安舞》、《打柴舞》、《钱铃双刀舞》等。这类舞蹈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伏居深山,质直犷悍”的黎族先民们,由于低下的物质生产水平而形成的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足,也幻想通过舞蹈起巫术和祈求的作用,达到某种目的的实现。这类舞蹈节奏相对黎族其它舞蹈来说较慢,其形式主要有年舞、罗鼓舞、祝福舞、打碗舞、捉鬼舞等。 由于黎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山高林茂的山区,为了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以木为弓,以竹为弦”打猎为生,这就要求黎民能跑善跳,腾挪自如。在训练、强化这种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第二类生活舞蹈,有《清音舞》、《钱串舞》、《打柴舞》等,其中《打柴舞》因动作健美,气氛热烈,经过历代的流传,已经成为黎族舞蹈中最有特色的一支!打柴舞在民间叫跳柴,黎语称“转涉”、“卡咯”。跳时,在平地平行摆开两根竹竿,其上横架若干根竹竿,打柴者(通常为女性)相对跪地,双手持竿末端,按一定的节拍将手中竹竿和地上竹竿相互叩击,发出清脆的乐声,一群“跳柴”者在竹竿分合的空隙中,敏捷地前进后退,轻松自如地表演各种动作,趣味盎然。其间有些善跳的小伙子,还会因其机灵敏捷、和应自如而博得打柴姑娘的青睐。 黎族舞蹈第三类主要是来自劳动方式的演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黎族姑娘的《舂米舞》。与粗犷剽悍的男子形式成鲜明对比,舂米舞反应了黎家女性的勤劳、温顺和柔韧。通常以两人舂米为多。舞时两人相对站立,一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动作;另一人则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做舂米动作。当其中的一人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人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外撞击。总之,要同时响起两种声音不同却不节奏同一的音律,使舂米声和撞击木臼声,形成和谐和有趣的“咕--叱!咕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叱叱!咕咕叱叱!咕咕叱!”声。若在高山的大榕树下,这舂米的响声可随山风传上三五里之遥。 流放海南三年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1100年遇赦北归之际,黎族父老乡亲以"黎歌蛮舞祝公归"。苏学士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忙写诗寄给儿子,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杳杳"。可见海南黎乡歌舞,给出生在四川眉山的诗人,留下了多么难忘的印象! 黎族舞蹈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发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 较为著名黎族民间舞蹈是跳柴,黎语称"转涉"、"卡咯";也叫跳竹竿。跳时,人们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平行摆开两条小腿般粗的四方木(桁条)或圆木,其客观存在横架上若干条手腕般粗的圆木条或竹竿。打柴者相对面双手各执着一根圆木条的尾端,按一致的节律将圆木条与四方木、圆木条与圆木条相互叩击,故称"条柴"。它有三种打的姿态:坐、蹲、站。这三种打法一种比一种显得复杂多变,逐渐推向"打柴"。的高潮,在有规律、有节奏的叩击声里,跳"柴"者在圆木条分合的瞬间空隙吵但要敏捷地进进退退,而且要相当自然潇洒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此称"跳柴"。 舂米舞,反映了黎家人的日常生活中,舂米也是舞。以四人舂米为例,相对站立舂米的两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动作;另一对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舂米动作当其中的一对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对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外撞击。使舂米声和撞击木臼声形成和谐和有趣的"咕--叱!咕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叱叱!咕咕叱叱!咕咕叱!"声。黎妇们轻快的舂米动作呈现健美的舞蹈姿态。这个舞蹈与我国台湾省高山族的民间舞"杵乐",很是相似。 在黎族聚居的三亚、陵水一带流行“椰壳舞”,很富于椰岛情调和风味。它是将若干

海南简介导游词海南海口概况导游词

海南简介导游词海南海口概况导游词 好的,朋友们,东西带齐了 没有,现在我们就要准备出发了。早晨起来大家感觉空气是多么清新,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愉快的旅程也就要开始了,今天的天气是**,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海南是一个没有冬天的海岛,一年四季太 阳都是火辣辣的,下车之后大家要注意防晒,戴上帽子、打上伞、 擦防晒油。好,下面介绍今天的行程安排。海口的得名是怎么 来的呢?是因为有南渡江在这里入海,所以叫做海口,它还有一个 美丽的别称叫椰城,另外三亚又叫鹿城,兴隆又叫华侨城,妖城, 妖气冲天。 海口市是本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刚刚和琼山市 合并,全市面积增长10倍,达到2300平方公里,人口也多了1倍,达到150万,海口市有四个区: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和美兰区。要概况海口市的现状有一句话比较准确:小城市的底子,中等城市 的规模,大城市的气魄。88年建省的时候十万人才下海南掀起了一 股移民的热潮,移民使一个城市充满着青春与活力,但也带来一些 不稳定的因素。 朋友们,和大陆相比,海口是一个非常悠闲浪漫的城市,人们 生活节奏比较慢,不仅海口整个海南岛都是这样。为什么呢?首先 是因为海南历史上处于政治的边缘,没有爆发大的战争,其次这里 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地里长庄稼海里有鱼,饿不死也冻不死;第 三呢是人口少,居住环境比较宽松;第四呢就是因为海南还是一个 农业省,没有形成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应有的快节奏。 海口有一段时间在全国非常出名,这就是90年代初期的房地产 热潮,那时候大量的资金涌入海口、三亚等城市,大家忙着炒地皮、炒房产,你卖给我,我卖给他,许多人一夜暴富,当时市面上流传 着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从外地来海口打工的农民,因为身无分文每 晚只能睡在大街上。有天早晨他醒来一看,吓了一跳,只见身后排 着长长的一溜人,原来他睡在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售楼部的门口, 这些人都是来买房的。当这个民工准备离开时,从队伍后面跑出来 几个人,请求购买他的位置,最后,这个民工拿到了从天上掉下来 的7万块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然而从94年起国家就开始宏观调控、银根紧缩了,很多项目都停了下来,成为烂尾楼、空置楼。一 些老板的钱几百万上千万的就被套在那儿,甚至到最后开着奔驰车 没有加油的钱。

海南基本概况导游词

海南基本概况导游词 好的,朋友们,东西带齐了没有,现在我们就要准备出发了。早晨起来大家感觉空气是多么清新,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愉快的旅程也就要开始了,今天的天气是**,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海南是一个没有冬天的海岛,一年四季太阳都是火辣辣的,下车之后大家要注意防晒,戴上帽子、打上伞、擦防晒油。好,下面介绍今天的行程安排。 海口的得名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有南渡江在这里入海,所以叫做海口,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别称叫椰城,另外三亚又叫鹿城,兴隆又叫华侨城,妖城,妖气冲天。 海口市是本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刚刚和琼山市合并,全市面积增长10倍,达到2300平方公里,人口也多了1倍,达到150万,海口市有四个区: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和美兰区。要概况海口市的现状有一句话比较准确:小城市的底子,中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的气魄。88年建省的时候"十万人才下海南"掀起了一股移民的热潮,移民使一个城市充满着青春与活力,但也带来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朋友们,和大陆相比,海口是一个非常悠闲浪漫的城市,人们生活节奏比较慢,不仅海口整个海南岛都是这样。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海南历史上处于政治的边缘,没有爆发大的战争,其次这里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地里长庄稼海里有鱼,饿不死也冻不死;第三呢是人口少,居住环境比较宽松;第四呢就是因为海南还是一个农业省,没有形成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应有的快节奏。 海口有一段时间在全国非常出名,这就是90年代初期的房地产热潮,那时候大量的资金涌入海口、三亚等城市,大家忙着炒地皮、炒房产,你卖给我,我卖给他,许多人一夜暴富,当时市面上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从外地来海口打工的农民,因为身无分文每晚只能睡在大街上。有天早晨他醒来一看,吓了一跳,只见身后排着长长的一溜人,原来他睡在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售楼部的门口,这些人都是来买房的。当这个民工准备离开时,从队伍后面跑出来几个人,请求购买他的位置,最后,这个民工拿到了"从天上掉下来的"7万块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然而从94年起国家就开始宏观调控、银根紧缩了,很多项目都停了下来,成为烂尾楼、空置楼。一些老板的钱几百万上千万的就被套在那儿,甚至到最后开着奔驰车没有加油的钱。 多年来烂尾楼一直是海南政府心中的伤痛,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发展为政治问题、治安问题:搞传销的,搞地下加工厂的、捡垃圾的、吸毒的等等人员在这里找到了生存的空间。传销人员经常激励自己:"今天我们睡地铺就是为了明天住别墅,今天我们吃南瓜就是为了明天吃王八"。地下加工厂更是肆无忌惮,生产劣质食品和潲水油,扰乱市场,十块钱买十几包椰子糖,我带团不能让你们吃,吃出甲肝乙肝怎么办?吃出口蹄疫来怎么办?不过这些人也高兴不了多久了,因为海口市、三亚市政府已经在着手解决烂尾楼问题了,能拆的就拆,能续建的就续建,所以想在海南买房的朋友现在正是时候,现在房价一平米才一千二三,很多游客第一次来旅游,第二次来度假,第三次就买房了。现在海南的房60%就是外地人买的。 (过五公祠)朋友们,这是海南一处人文景观--五公祠,纪念唐宋时期被贬谪到海南岛的五位历史名臣(略),有人说来海南是看海玩海听海吃海,我们就没必要进去参观了。说句实在话,海南的人文历史景观是比较少,但是不是就说说海南是个文化沙漠呢?并非如此,海南文化是非常深厚的,它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开拓进取精神,例如说过去华侨孤身一人出外闯海,需要多大的勇气; ②海南文化包容性大,从古代被贬的官员到建省"十万人才下海南",当地人从不排外,以一颗宽容平静的心来

少数民族黎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黎族的传统节日 黎族是中华南方少数民族,列中华地区第18大民族。海南是黎 族世居地,除海南以外,现代黎族聚居区分布于中国大陆贵州、广东、广西和江西等省区。根据2019年人口普查,中华地区黎族人口 有1,248,022人,其中海南有1,172,181人,占黎族人口的93.9% 列第一位,其次是中国大陆贵州省,有56,082人占黎族人口的4.5%列第二位,但实际上贵州的“黎族”并非民族学意义上的黎族,而 是一支来源和黎族无关的少数族群“里民子”,只是因为他称接近 被划为黎族;中国大陆广东、广西、浙江和云南四省黎族人口超过千人,依次列第三至第六位,其余各个省份及现役军人均有黎族人口 分布。 黎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小编收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重要节日 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 建国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谈恋爱。盛行婚后不 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再嫁比较自由。 黎族妇女束髻于脑后,插以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襟无扣,尚青色,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的妇女的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称“儋耳”。部分地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为“雕题”的文面、文身风俗,特别是妇女有文身风俗,一般从十二 三岁开始至婚前陆续完成,个别有婚后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针、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胸和四肢等处。不同地区,文身图案差别很大。这种习俗已基本消失,仅在偏 僻地区能够见到。男子结鬃缠头,上衣无领对襟,下穿前后两幅布 的吊檐。这些衣服都以棉、麻为料,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饮食

黎族舞蹈串词

黎族舞蹈串词 篇一:年黎族苗族传统节目“三月三”大型歌舞晚会主持词文库 年黎族苗族传统节目“三月三”大型歌舞晚会主持词文库 主持词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男: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 合:晚上好 男:三月的五指山,家家欢声笑语,处处花海人潮。 女:三月的五指山,时时歌声飞扬,刻刻舞姿翩跹 男:今天,我们迎来了黎族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三月三节。 女:今天,我们集会与此,举行海南省中部地区第十届广场文艺汇演暨五指山市20XX年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大型歌舞晚会,唱出我们快乐,舞出我们的喜悦。 男:此次活动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主办,五指山市人民政府承办,五指山、三亚、东方、儋州共同参与演出。 女:在此,让我代表东道主五指山市对前来展示欢乐与热情的儋州、东方、三亚的演职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谢意。 男:今晚,主办方还特别邀请了文艺界知名人士担任会演的评委,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他们。女:他们分别是——————

男:欢迎各位评委嘉宾的到来。 女:在晚会开始之前,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领导致辞。致辞结束,开场节目登台。 3、多情的三月,多情的民族。三月的多情表现在酒里歌里,就多歌多快乐多,歌多酒多幸福多。酒里带着问候,歌里含着热情。请看五指山代表队选送的黎族舞蹈《多情的三月》 4、有请东方代表队为我们带来现代舞《进取》 5、接下来请欣赏表演节目,欢迎梁春芬给我们带来好听的歌曲《美丽的新天地》 6、舞蹈《招龙舞》三亚代表队。 8、在西南大面积干旱缺水的今天,环境问题再次提到中国的议事日程。荒芜是可怕的,生活在海南的人们可能也无法想象失去绿荫和水源的荒芜有多么可怕。但是对绿荫的呼唤和向往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心间。请跟随五指山代表队的演员去感受对绿荫的呼唤。 9、歌舞诗《崛起的儋州》儋州代表队 10、节日欢歌。表演节目 11、接下来要上场的节目是在昨天五指山市举行的集体大赛上摘得桂冠的舞蹈。一起感受。。。。 12、《黎家心花开》东方代表队。欢乐的节日,欢乐的心情。黎家阿哥心花开。请听东方代表队选送的男生独唱《黎家心花开》 13 结束语:

试论黎族文学中悲剧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试论黎族文学中悲剧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黎族人是海南岛最早的土著居民,清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指出海南岛的黎族人是“剪发文身之越人”。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口头文学十分丰富,歌谣和民间故事在他们生活和劳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研究黎族文学作品中发现,黎族人民按照自己的风俗习惯,根据自己美学观和对生活的认识,进行了截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艺术加工,使得表述宇宙万物的形成、黎族人的繁衍及神奇的洪荒时代世界等民间神话传说都具有了鲜明的本民族人文特色。要感知这个民族的文学发展并探析其悲剧美学,我们不得不对黎族的创世史诗《吞德剖》以及在黎族中流传甚广的几个洪荒神话故事《人类的起源》、《螃蟹精》、《洪水的故事》、《袍隆扣》等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分析,因为这几部作品分别产生在黎族历史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对象和审美倾向。 一、对人类起源及繁衍的认识 各民族对人类起源及繁衍的认知,是基本上相同的,核心基础都是造人,但在如何造人时却都有着本民族特殊的处理方式,黎族人凭借自身独具韵味的想象,塑造了与众不同的朴素艺术形象,并做了富有黎族特色的描绘,从而独具风情。 作为创世史诗的《吞德剖》,歌颂着黎族祖先开天辟地的英雄创举,描述了一幅关于黎族起源、民俗来源和黎族先民生产生活的画卷。史诗中告知了黎族先祖的来源:是天狗与婺女结合,生于人间的一对兄妹,后来兄杀父娶母,又与妹妹婚配,才繁衍黎族了子孙后代。尤其是哥哥杀父、娶母,又与妹妹婚配的情节,写得曲折而动人心魄,一场人伦悲剧,衍化了黎族先民的审美观点,如:天狗被误杀后,其身形化为了五指山、万泉河和大小洞天等;而哥哥误娶母亲、妹妹为妻,也衍生出了黎族文身绣面的习俗。 悲剧美学的诞生,其实不在于多少的伦理探讨,而在于以美学的观点解决人生的问题,审美是一种人生态度,而黎族的悲剧美学就是黎族先民对待人生的哲理。如《吞德剖》以一首序歌唱起: “呵…… 去呵去呵咳! 父去兒传代, 赛人兴未衰, 河干海尚在, 甜从苦中来。”

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资源概况

乐东黎族自治县概况 乐东位于海南省西南部,东南与著名旅游胜地三亚市毗邻,西北靠海南新兴工业城东方市,是“中国香蕉之乡”、“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全国香蕉产业化十强县”、“香蕉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中国香蕉无公害科技示范县”,乐东香蕉被评为“中国十大热带名果”。乐东素有“天然温室”、“热作宝地”、“绿色宝库”等美称,是海南省重要的南繁育种基地、冬季瓜菜生产基地、高位池养虾基地和粮油、哈密瓜、芒果、槟榔、橡胶、兰花生产基地,是个瓜果之乡 乐东全县国土面积2763.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726.8平方公里。全县人口50多万,其中少数民族20多万。全县辖有11个镇,其中,少数民族聚居镇6个;有188个行政村(居)委会(其中少数民族村102个),606个自然村(少数民族自然村439个);县境内辖3个国营农场和莺歌海盐场、尖峰岭林业局。乐东是海南省少数民族自治县中人口最多、土地面积最大、文化较为发达的县份。 乐东靠山临海,既有山的神奇,又有海的气魄。境内有闻名国内外的一山一岭三湾(毛公山、尖峰岭和龙栖湾、龙腾湾、龙沐湾等三个天然海湾),有84.3公里长的海岸线,沙滩雪白,海水蔚蓝,以及各类热带瓜果,构成了一幅绮丽多姿的南国风光图。 乐东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发展优势明显,主要有资源、区位、人文、政策四大优势。 乐东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海产资源、旅游资源等优势明显。 1、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23—25摄氏度,年降水量1400—1800毫米,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轻风无霜,农作物一年可三熟,发展香蕉、反季节瓜菜和南繁育种得天独厚。 2、土地资源。全县土地面积412.13万亩,土质肥沃,现已利用的农业用地约为225万亩,尚有大量土地可供开发利用。 3、水利资源。全县有八条水系,大小河溪纵横,现建有大小水库109宗,其中长茅水库为全省第二大农用水库,生活农业用水充足。 4、森林资源。森林面积822万立方米,境内的尖峰岭林业区是我省三大林区之一。 5、矿藏资源。地质部门探明的矿藏有黄金、铝、锌、铀、钨、石墨、萤石、高岭土、石油、石灰石、花岗岩等,莺歌海盐场年产原盐10多万吨,既是食用盐又是很好的化工原料。莺歌海海域还藏有正在开发利用的丰富石油和天然气。 6、水产资源。乐东西濒南海,境内海岸线长84.3公里,有昌化渔场和南海渔场,沿海滩涂建成了约5000亩的海水养殖其地,全县还有可养殖淡水面积3万多亩。 7、旅游资源。境内有全国最美十大森林之一的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有神奇独特的伟人形象自然景观——毛公山,此外,古海遗迹、西山岭石景山、排齐古榕群、南巴河龙椅和84.3公里长的银沙海滩等,都颇具旅游开发价值。 乐东区位优势明显,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南靠三亚,北靠东方,有粤海铁路、西线高速公路(环岛西线)贯通,且靠近三亚港口、八所港口和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有正待开发利用的岭头天然避风渔港,海、陆、空运都很方便。 乐东人杰地灵,文化教育相对发达,在县外工作的有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一大批的领导干部等等,可谓人才济济,他们对家乡有深厚感情。大安镇、黄流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花灯),千家镇、志仲镇被国家文化部定为“海南黎族传统绵纺、麻纺工艺保护工程试点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崖州民歌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乐东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是省级贫困县和国家级财政贫困县,享受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和黎族苗族自治县优惠政策。

浅谈海南黎锦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品读海南之自然与历史文化》学期论文 题目:《浅谈海南黎锦》 名字:邱虹 院系:人文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20102311310026 得分:

浅谈海南黎锦 中国有民族众多,民族服饰亦如天上的云彩一样,五彩斑斓的色调、夸张的图案、粗犷的质地,这几乎是我国民族服装共同的特征。侗锦、彝族刺绣、傣族筒裙无不是这种风格。其中,文化底蕴最深厚、历史最悠久的当属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黎族有语言没有文字,而黎锦就像黎族人的文字,反映的是黎族人民日常的生活状态及审美趣味。 黎锦产于海南岛的黎族居住区,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上就称其为“吉贝布”,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峒溪纤志》载:“黎人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的“黎单”,“黎幕”宋代已远销大陆,“桂林人悉买以为卧具”。可见,黎锦的高超技艺早已使很多汉人所欣赏和向往。说起黄道婆,中国人可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许在元代以前,说起黎锦,并不是那么家喻户晓,但是元代而始,我们的生活便融入了黎锦的元素,我们的民族服饰也因为有了黎锦元素的加入而更加的绚丽。黄道婆与黎锦有着密切的渊源,可以这么说我们现在身上所穿的衣服,大都和棉纺织工艺有关,而让棉纺织工艺在变得普及和发扬光大的便是黄道婆了,是黄道婆汲取了海南黎族妇女关于黎锦的智慧结晶,像黎族妇女学习只进技艺,与黎族阿妹一起织黎锦,那一缕缕璀璨,一张张绚丽的黎锦倾天而下,中华服饰也因此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黎锦服饰异彩纷呈,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古称“崖州被”)等,用黎族织锦和单、双面绣布料制作的黎锦筒裙绚丽多彩,黎族妇女还要在上面镶嵌上诸如云母片、贝壳片、银片、琉璃珠,穿上镶嵌珠宝的筒裙,行动或跳舞时,熠熠生辉。润方言区(白沙一带)黎锦的裙子是所有支系的筒裙中最短,可以说是最早的超短裙。 黎锦的出彩的之处还在于它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黎族织锦图案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据不完全统计,织锦图案有100多种,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 黎锦的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黑、蓝、红、黄、白是黎锦织造过程中用得最多的颜色,当然,也辅以绿、棕、粉等颜色的线条和纹样。在黎锦常见的五种颜色中,以黑色最为普遍。在黎族妇女心目中,黑色代表着一种永恒的美,永恒的时尚,借着黑色,可以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因此,她们所织之锦大多是以黑色为基色展开的,几千年来,亘古不变。懂得色彩搭配的人都知道,黑色与任何色彩都能配对,黎族妇女似乎自古就深谙此道,于是便以“黑”为底色,然后用红色、蓝色或黄色的纺线,织上或绣上自己喜欢的图案。 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但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比如。居住在白沙润方言地区的黎族妇女,传承着一门其他方言人群所没有的刺绣的技艺———“双面绣”。制作精工,多姿多彩,富有特色,”“双面绣”是用色线在面料的正反两面,绣出相同花纹图案的技艺。

海南黎族的风俗及受教育情况

海南黎族的风俗及受教育情况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其人口数目达到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区,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指海南方言),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词汇。海南黎族分为哈方言、杞方言、闰方言、赛方言和美孚方言,五大方言区,各地方言区的黎族服饰各有特色,黎族服饰工艺细致精巧,严谨大方,花纹和色彩的运用与调配非常讲究,主要与黑、白、宗,为基本色调,加入红、蓝、黄、青、绿等调配。勤劳智慧的黎族人民,通过美丽的服饰来寄托美好的愿望,渲染喜庆气氛,表达对平安吉祥幸福美满的热切追求,现代的黎族服饰设计者正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把黎族服饰之特点与个名族服饰之精华,巧妙而完美的融合起来,在原有的服饰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它标志着文明的升华,也标志着名族的发展和进步。 黎族文化考究:黎族的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文化。海南黎族的历史考究主要认为是古骆越人渡海入岛,与岛上古人类相互融合,造就了今天的黎族。1992年,我国考古专家在三亚市落笔洞发掘出约一万年前的古人类牙齿化石,以及近年在五指山、陵水、乐东等地考古发掘出了约四、五千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主要是石器),说明在四、五千年前或至一万年前,海南岛就已人类居住。这些人是不是当今之黎族,尚待考证。所以,目前我国学术界当前对黎族来源的研究观点认为,海南岛黎族来源于古骆越人(因为当时骆越人的分布地域包括当今之海南岛),于殷周之际(约三、四千年前)渡海入岛。殷周之际渡海入岛的这批骆越人是当今黎族的组成部分,他们与生活在海南岛上的古老人类相互融合,不断演变,造就了今天的黎族。黎族的形成,渡过悠悠岁月,趟过漫漫长河,其称谓源自何时呢?黎族在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交往时自称“赛”。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包括黎族在内)。“黎”这一专有族称,是汉族对其称谓,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先祖依靠的原始生产工具,打鱼狩猎,刀耕火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最早开拓了海南岛。秦汉时期,封建王朝开始统治海南岛。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南北朝时,俚人领袖冼夫人统领了包括海南岛在内的岭南地区,岛上1000余峒俚人均归附冼夫人。冼夫人率其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唐朝以后,海南岛成了与南海诸国繁荣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随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统治不断巩固,部分大陆汉人、苗族和回族也陆续先后不断迁徙入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铁器生产工具和农耕生产技术,使黎族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但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

海南海口概况导游词

海南海口概况导游词 好的,朋友们,东西带齐了没有,如今我们就要预备动身了。早晨起来大伙儿感受空气是多么清新,日子是多么美好啊,愉快的旅程也就要开始了,今天的天气是**,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海南是一具没有冬天的海岛,一年四季太阳基本上火辣辣的,下车之后大伙儿要注意防晒,戴上帽子、打上伞、擦防晒油。好,下面介绍今天的行程安排。 海口的得名是如何来的呢?是因为有南渡江在这个地方入海,因此叫做海口,它还有一具漂亮的别称叫椰城,另外三亚又叫鹿城,兴隆又叫华侨城,妖城,妖气冲天。 海口市是本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刚刚和琼山市合并,全市面积增长10倍,达到2300平方公里,人口也多了1倍,达到150万,海口市有四个区: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和美兰区。要概况海口市的现状有一句话比较准确:小都市的底子,中等都市的规模,大都市的气势。88年建省的时候"十万人才下海南"掀起了一股移民的热潮,移民使一具都市充满着青春与活力,但也带来一些别稳定的因素。 朋友们,和大陆相比,海口是一具特别悠闲浪漫的都市,人们日子节奏比较慢,别仅海口整个海南岛基本上如此。什么原因呢?首先是因为海南历史上处于政治的边缘,没有爆发大的战争,其次这个地方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地里长庄稼海里有鱼,饿别死也冻别死;第三呢是人口少,居住环境比较宽松;第四呢算是因为海南依然一具农业省,没有形成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应有的快节奏。 海口有一段时刻在全国特别出名,这算是90年代初期的房地产热潮,那时候大量的资金涌入海口、三亚等都市,大伙儿忙着炒地皮、炒房产,你卖给我,我卖给他,许多人一夜暴富,当时市面上流传着如此一则故事:一具从外地来海口打工的农民,因为身无分文每晚只能睡在大街上。有天早晨他醒来一看,吓了一跳,只见身后排着长长的一溜人,原来他睡在一家房地产开辟公司售楼部的门口,这些人基本上来买房的。当那个民工预备离开时,从队伍后面跑出来几个人,请求购买他的位置,最后,那个民工拿到了"从天上掉下来的"7万块钞票,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但是从94年起国家就开始宏观调控、银根紧缩了,不少项目都停了下来,成为烂尾楼、空置楼。一些老总的钞票几百万上千万的就被套在那里,甚至到最后开着奔跑车没有加油的钞票。 多年来烂尾楼向来是海南政府心中的伤痛,它别仅仅是一具经济咨询题,还进展为政治咨询题、治安咨询题:搞传销的,搞地下加工厂的、捡垃圾的、吸毒的等等人员在这个地方寻到了生存的空间。传销人员经常激励自己:"今天我们睡地铺算是为了改日住别墅,今天我们吃南瓜算是为了改日吃王八"。地下加工厂更是肆无忌惮,生产劣质食品和潲水油,扰乱市场,十块钞票买十几包椰子糖,我带团别能让你们吃,吃出甲肝乙肝如何办?吃出口蹄疫来如何办?只是这些人也高兴别了多久了,因为海口市、三亚市政府差不多在着手解决烂尾楼咨询题了,能拆的就拆,能续建的就续建,因此想在海南买房的朋友如今正是时候,如今房价一平米才一千二三,不少游客第一次来旅游,第二次来度假,第三次就买房了。如今海南的房60%算是外地人买的。 (过五公祠)朋友们,这是海南一处人文景观--五公祠,纪念唐宋阶段被贬谪到海南岛的五位历史名臣(略),有人说来海南是看海玩海听海吃海,我们就没必要到里面去参观了。说句实在话,海南的人文历史景观是比较少,但是别是就说说海南是个文化沙漠呢?并非这样,海南文化是特别深厚的,它体如今以下几方面: ①开拓进取精神,例如说过去华侨孤身一人出外闯海,需要多大的勇气; ②海南文化包容性大,从古代被贬的官员到建省"十万人才下海南",当地人从别排外,以一颗宽容平静的心来对待; ③海南人韧劲脚,别向命运低头。本岛日子条件最差的要属日子在五指山区的黎族人和日子在海面上的蛋民,可他们一副乐天知命的模样,很少抱怨过。我亲眼看到一具断了

海南少数民族介绍

海南少数民族介绍 五千多年以前,就有人在海南这个美丽的孤岛上劳动生息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是迁移而来现今称之为黎族的黎民。探究海南神话传说的源头,我们需要追溯到黎族人民的最初文化印迹,那么就让我们从黎民的迁入说起。 据《海南岛黎族的起源》记载,海南原始居民是从我国南方的越族发展而来的,与“百越”中的一支—“骆越”有密切关系,文献记载,从春秋战国到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在我国东南和局部沿海地区,广泛地居住着相互间有密切族属关系而又有各种“种姓”的越人。由于分布广阔,部落众多,因而史称“百越”。其中居住在今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海南岛以及越南北部的称为“骆越”。又据《汉书捐之传》记载,西汉时海南岛上的原住居民被称为“骆越之人”。从文物发掘中,黎族聚居区出土的大批新石器时代中晚的文物,与广西、钦州、广东湛江地区发现的原始文化相似,这说明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与古代越族有密切关系。再从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考察,海南习俗中承继了古越的“断发纹身”和“巢居”(“干栏式”茅屋)以及放寮(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玩耍)等。此外海南先民语言的结构例署特征也与壮、侗大致相同,可见海南先民与古越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而海南的移民于历史上分四个时期:首先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黎族先民移入岛内,秦汉之际,临高人迁入岛北部定居;其次,自西汉辟郡至五代时期以中原移民为主,主要分布在岛西北和北部沿海若干州县治所;其后,宋至明清时期规模最大,主要移民来源为闽、粤、桂,经元、明至清达到高峰。然后新中国成立之后知识青年上山下海,也从广东移民很多知识分子过来,尤其顺德那边的,他们和当地居民融合,促进了海南文化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