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_培训]第十二章非关税壁垒措施第十二章非关税壁垒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18
第十二章非关税壁垒措施一、名词解释题1、非关税壁垒、政府采购、进口配额制、绝对配额、国别配额、关税配额2、外汇管制、“自动”出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3、海关估价制、技术性贸易壁垒二、简述题1、简述非关税壁垒的主要特点。
2、外汇管制可分为哪几种?它如何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3、绝对配额、国别配额、关税配额、“自动”出口配额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三、论述题1、联系实际论述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试论述非关税壁垒不断强化的原因与对策。
四、案例分析案例一中日蔬菜贸易战2001年4月10日,日本政府单方面决定,依据WTO协定第19条和日本国内的关税率法,从2001年4月23日至11月8日对主要从中国进口的大葱、鲜香菇和灯心草实施紧急限制进口措施,此举标志着中日蔬菜贸易战已经开始。
而实际上,中日蔬菜贸易战早在1995年就已初现端倪。
当时,日本就根据WTO《农业协议》中第5条特殊保障条款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蒜和生姜发难过,最终以中国实施出口配额和日方实施进口商申报管理而告一段落。
因此,此次日本的发难可以说是第二轮,而且比第一次表现的行动更积极,且紧急限制进口措施实施也更快。
在过去10年中,中国蔬菜对日出口呈明显上趋势,且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对日出口从以腌制蔬菜为主转变为以保鲜与冷冻蔬菜为主;二是从1998年开始,中国保鲜蔬菜对日出口呈现成倍增长,在1999年达到31.8万吨。
据日本海关最新统计数据,2000年中国对日蔬菜出口总量为104.2万吨,保鲜蔬菜为31.2万吨。
其中1999年出口量达到2万吨以上的保鲜蔬菜有牛蒡、洋葱、生姜、香菇、卷心菜类、葱、大蒜、胡萝卜类等。
同时,中美蔬菜对日出口均呈递增趋势,从1991年开始中国蔬菜对日出口超过美国,并一直居日本蔬菜进口国首位。
美国对日蔬菜出口从1994年至1999年一直在每年60-70万吨之间波动,在2000年又降至62.5万吨。
由此可见,日本对中国蔬菜进口采取紧急限制进口措施并非偶然,而是迟早都会发生的事情。
第十二章《非关税壁垒》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制定和实施非关税壁垒措施上,通常采用——程序,制定手续比较迅速( )A.立法B.管理C.自主D.行政2.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额数,超过者便不准进口,这叫( ) A.绝对配额B.全球关税配额C.国别关税配额D.关税配额3.非关税壁垒的特点是( )A.隐蔽性较强B.透明度较高C.针对性较差D.不能有效限制进口4.在规定期限内,提交原产地证书,配额以内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不准进口,这种非关税壁垒叫做( )A.安全绝对配额B.国别绝对配额C.全球关税配额D.国别关税配额5.在规定期限内,对配额以内的商品征收最惠国税,超过配额征收普通税甚至罚款,这种非关税壁垒叫做( )A.全球关税配额B.国别关税配额C.优惠关税配额D.非优惠关税配额6.非关税壁垒在——就已出现( )A.资本主义萌芽期B.资本主义发展初期C.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期D.帝国主义垄断期7.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是( )A.关税壁垒为主,非关税壁垒为辅 B.全面实行关税壁垒C.非关税壁垒为主,关税壁垒为辅D.全面实行非关税壁垒8.进口配额制主要包括两种:绝对配额和( )A.关税配额B.全球配额C.国别配额D.协议配额9.“自动”出口配额制是一种( )A.鼓励进口手段B.限制进口手段C.鼓励出口手段D.自愿限制出口手段10.“自动”出口配额大多属于( )A.非协定“自动”出口配额B.协定的“自动”出口配额C.绝对配额D.关税配额二、多项选择题1.非关税壁垒的特点有( )A.灵活性较大B.针对性较大C.透明度较高D.隐蔽性较强E.不能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2.限定国家或地区进口的配额有( )A.全球绝对配额B.国别绝对配额C.自主配额D.协议配额E.全球性关税配额3.非关税壁垒直接限制进口的措施有( )A.进口配额制B.进口许可证制C.“自动”出口配额制D.进口押金制E.海关估价制4.非关税壁垒间接限制进口的措施有( )A.进口配额B.进口押金制C.最低限价制D.海关估价制E.苛刻的技术、卫生检疫标准5.从国家直接参与进出口经营上,非关税壁垒有( )A.进出口国家垄断B.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B.进口配额D.进口许可证E.进口押金制6.国别配额包括( )A.全球配额B.自主配额C.议配额D.关税配额E.绝对配额7.外汇管制的方式一般可分为( )A.数量性外汇管制 B.政策性外汇管制B.成本性外汇管制 D.混合性外汇管制E.选择性外汇管制8.技术性贸易壁垒包括( )A.进口押金制B.国内税C.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D.技术标准E.卫生检疫标准9.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和出口的国家垄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商品上面( )A.办公设备B.农产品C.烟和酒D.汽车E.武器10.进口配额制( )A.是一种直接的非关税壁垒B.是一种间接的非关税壁垒C.可分为全球配额,国别配额D.可分为绝对配额,关税配额E.能有效地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三、名词解释1.非关税壁垒2.进口配额3.进口押金制4.绝对配额5.关税配额6.自动出口配额制7.技术性贸易壁垒8.外汇管制四、简述题: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非关税壁垒的具体措施
非关税壁垒的具体措施包括:
1. 防止坍塌事故:基础工程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放坡系数放坡,并在坑槽边1.5米范围内严禁堆放建筑材料。
同时,严令禁止在冻土层下进行掏洞开挖。
作业场所和临时道路应根据安全规范搭建防护棚、临时过桥、临时扶梯等立体防护。
2. 防冻工作:对露天工作的工人发放防寒物品,保证食堂提供热量的食物,提高工人的御寒能力。
对机械设备进行多检查维护,保证其制动和安全装置的灵敏度和可行性。
在冬季施工中使用的各种热源应采取保护措施,例如大桶、坩埚等容器应加盖保护,热水输送和材料采暖应采用隔热措施。
3. 防火工作:加强对员工的防火教育,提升其防火意识。
在易产生生活火源的地方应建立特殊管理,炉灶不允许使用没有烟囱的简易采暖炉,并保持室内空气循环,每晚睡前检查炉盖是否盖好,烟囱是否漏烟,及时处理问题,防止煤气中毒。
4. 防触电工作:对员工进行安全用电教育,要求电机施工现场有良好的接地零保护,小型手持移动工具应安装漏电保护器,确保电器设备和电线绝缘良好。
5. 冬季施工六防教育:是针对于青少年需防范的危险情形的教育,主要包括防溺水、防火、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防传染病、防雷击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咨询非关税壁垒领
域专业人士。
第十二章非关税壁垒措施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从对进口限制的作用分类,非关税壁垒可分为和两大类。
2.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具有更大的,,,,更能直接达到的目的。
3.新贸易主义的特点是以为主,以为辅。
4.进口配额制可以分为和。
5.绝对配额可分为和。
6.国别配额可分为和。
7.关税配额按商品进口的来源,可分为和。
按征收关税的目的,可分为和。
8.资本主义国家通常利用作为实行贸易歧视政策的手段。
9.“自动”出口配额起到了的作用。
10.“自动”出口配额制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因为进口国往往以进口造成所谓为理由,要求有关国家的出口实行和。
11.“自动”出口配额制主要有和两种形式。
12.协定的“自动”出口配额通常由进出口方通过谈判签订“”或“”两种形式。
13.“自动”出口配额所规定的出口配额主要有(1)(2)(3)(4)等形式。
14.“自动”出口配额的限额融通主要有和。
15.垂直融通包括和。
16.从进口许可证与进口配额的关系上看,进口许可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一种是。
17.从进口商品有无限制上看,进口许可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18.根据“东京回合”制定的《进口许可证手续协议》,只作为统计进口的依据,是有关管理机构为实行进口数量限制而签发的一种许可证。
19.外汇管制的方式一般分为,和三种。
2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口和出口的国家垄断主要集中在三类商品上,第一类是,第二类是,第三类是。
21.1977年美国实行的“启动价格制”是一种典型的,要求进口商必须填写。
22.美国曾经采用的“”是一种典型的专断的海关估价。
23.美国对进口的食品饮料、药品、化妆品必须符合美国的“”,否则不准进口。
24.一般来说,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世界性的非关税壁垒加强的程度与国际贸易增长的速度。
25.《海关估价协议》规定了主要以商品的作为海关完税价格的新估价制度。
该协议规定依次采用的六种新估价方法是、、、、和。
26、《海关估价协议》的倒扣法,主要适用于、性质的进口商品。
第十二章非关税壁垒措施一、名词解释题1、非关税壁垒、政府采购、进口配额制、绝对配额、国别配额、关税配额2、外汇管制、“自动”出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3、海关估价制、技术性贸易壁垒二、简述题1、简述非关税壁垒的主要特点。
2、外汇管制可分为哪几种?它如何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3、绝对配额、国别配额、关税配额、“自动”出口配额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三、论述题1、联系实际论述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试论述非关税壁垒不断强化的原因与对策。
四、案例分析案例一中日蔬菜贸易战2001年4月10日,日本政府单方面决定,依据WTO协定第19条和日本国内的关税率法,从2001年4月23日至11月8日对主要从中国进口的大葱、鲜香菇和灯心草实施紧急限制进口措施,此举标志着中日蔬菜贸易战已经开始。
而实际上,中日蔬菜贸易战早在1995年就已初现端倪。
当时,日本就根据WTO《农业协议》中第5条特殊保障条款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蒜和生姜发难过,最终以中国实施出口配额和日方实施进口商申报管理而告一段落。
因此,此次日本的发难可以说是第二轮,而且比第一次表现的行动更积极,且紧急限制进口措施实施也更快。
在过去10年中,中国蔬菜对日出口呈明显上趋势,且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对日出口从以腌制蔬菜为主转变为以保鲜与冷冻蔬菜为主;二是从1998年开始,中国保鲜蔬菜对日出口呈现成倍增长,在1999年达到31.8万吨。
据日本海关最新统计数据,2000年中国对日蔬菜出口总量为104.2万吨,保鲜蔬菜为31.2万吨。
其中1999年出口量达到2万吨以上的保鲜蔬菜有牛蒡、洋葱、生姜、香菇、卷心菜类、葱、大蒜、胡萝卜类等。
同时,中美蔬菜对日出口均呈递增趋势,从1991年开始中国蔬菜对日出口超过美国,并一直居日本蔬菜进口国首位。
美国对日蔬菜出口从1994年至1999年一直在每年60-70万吨之间波动,在2000年又降至62.5万吨。
由此可见,日本对中国蔬菜进口采取紧急限制进口措施并非偶然,而是迟早都会发生的事情。
表1中美蔬菜对日出口变动情况从9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国内的大葱主产县岛取县就开始对中国的大葱调查。
2000年8月底,日本国内香菇产地就曾要求日本政府依据WTO协定发动保障条款。
2000年12月19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大藏省、经济产业省等中央部委宣布对大葱、香菇和灯心草展开调查。
我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分别在2001年2月和3月就此事进行磋商,在磋商未果的情况下,3月27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大臣单方面宣布,自4月1日起到10月份,对进口农产品实施检疫管理。
3月30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大臧省、经济产业省就紧急限制进口大葱、香菇和灯心草的临时措施进行磋商并达成协议。
4月10日,日本政府公布紧急限制进口措施,从4月23日开始实施紧急限制进口措施。
表2日本紧急限制进口措施内容内的进口量实行3%-6%的关税。
限制时间为2001年4月23日至11月8日。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新闻》(2001年4月10日)凡事有因(一)日本农业政策与国内政治因素使然。
从农业政策方面来看,日本虽然是农产品依赖进口的国家,其粮食自给率在1999年为40%(以能量为基础计算),但国内大米处于生产过剩的情况。
为此,70年代以来,日本都实施一定的生产补贴措施,让农户把水田改种旱地作物(如蔬菜、灯心草、饲料作物等)的减反政策。
而且大葱是日本蔬菜安定制度中的指定蔬菜,如果蔬菜价格低于基准价格,则蔬菜供给安定基金补贴其差额的90%(获此补贴必须事先申请加入)。
从2000年开始,日本又开始对条件不利地区实施收入补贴政策,以确保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但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山区,其农户收入中依靠生产香菇的农户比重又很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农林水产省为进一步推动其农业生产政策的实施就必然稳固政策实施基础,再加上蔬菜生产地的农民、农协、地方政府的强烈要求,对进口大葱、香菇和灯心草实施紧急限制进口措施也就成为日本政府解决农业政策问题的一项政策选择。
当然,2001年7月份的众议院选举对于素有“农民党”之称的执政党自民党来说,如何争取农民的选票也成为其自然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日本蔬菜产业缺乏竞争力。
中日蔬菜贸易战的背后是日本蔬菜产业缺乏竞争力,而我国蔬菜对日本出口在成本优势上占绝对优势。
日本大葱生产成本远远高于中国大葱生产成本,在考虑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日本比中国高8.7元/公斤;在不包括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比中国高出3.1元/公斤。
在中日大葱成本中,两者拉开差距的部分是农机具费用、水利费用、设施费用、电热费以及劳动费用,特别是劳动费用的差距竟然相差10781元/亩(见表3)。
此外,中国种子费用高于日本,其原因是中国种植出口大葱的种子基本上是从日本进口,由此可见,日本种子商社从对中国出口所赚取的利润。
据日本农业水产省统计情报部资料,日本国内生产大葱的流通环节包括生产者——统一销售组织——批发市场批发商——中间批发商——零售店铺,1998年零售价格与生产者价格之比为2.88,从生产者到批发市场批发商之间的价格差为55日元/公斤。
而我国大葱出口费用(运费、保险费、仓储费)仅为15日元/公斤左右。
不仅如此,尽管日本大葱从收获到批发市场大概需2天左右,中国大葱到批发市场大概需5天左右,但由于日本进口商提供日本标签和包装,再加上预冷和恒温运输,使大葱保存时间较长,到消费者手中时基本与日本产大葱没有区别。
所以说无论是生产成本上,还是流通环节上,中国大葱都占据绝对优势。
表3中日大葱生产成本比较(单位:元/亩、公斤/亩、元/公斤)给安定基金)2000年3月从中长期看,造成日本蔬菜产业缺乏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农业劳动力后继无人,而且现有劳动力日趋老龄化,以及种植蔬菜的农户拥有的土地分散而且蔬菜经营规模较小。
日本农业基本从业人员从1995年的367.6万人减少到1998年的240.8万人,老龄率从36%上升到62%,男性从业人员从186.1万人减少到129.3万人,男性老龄率从43%上升到67%,而且据预测,到2010年日本农业基本从业人员数将下降到140.4万人,老龄率将达到60%(见表4)。
在这种情况下,在日本很难提高机械化水平的劳动密集型蔬菜产业中,那些需要强壮劳动力的根茎类蔬菜、瓜果类蔬菜,在国内供给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必然走向依赖进口之路。
日本种植蔬菜的土地较分散、经营规模也较小,这样就进一步加大了日本蔬菜生产成本,同时也是导致日本蔬菜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
而且正是由于日本农户蔬菜经营规模小,也常常很难满足日本超市连锁店、餐饮业等的定时定量定价格的需求。
随着中国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品质的提高以及确实保证定时定量定价供给的情况下,就使得连锁店和餐饮业乐于进口中国蔬菜,从而也使日本消费者逐渐接受了中国蔬菜。
表4日本农业基本从业人员变动和预测(单位:千人)态预测》日本农林统计协会。
除上述原因之外,日元升值使得日本食品企业向海外转移,特别是在中国投资的绝大部分企业是从日本引进品种,收购种植后的产品,进行加工后返销日本,这也促进了中国对日蔬菜出口的增加。
质疑日本此次发动紧急限制进口措施是依据WTO协议第19条和日本关税率法,即下述3个条件:第一是由于国外价格低于以及其它未能预见的事情而导致的进口增加。
第二是进口增加导致国内产业遭到重大损失,并能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第三是国民经济面临紧迫性。
对于第一个条件而言,以大葱为例,从1998年开始的剧增,是因为1997年日本发生异常气候灾害,日本进口商紧急从中国进口所导致的结果。
对于第二、第三个条件而言,从中国进口的大葱只占日本大葱市场8.2%的份额,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日本蔬菜生产自给率是83%,也就是说,国外蔬菜仅占17%,日本的进口大葱尚未达到这个水平。
据日本农业水产省2001年3月23日公布的有关发动限制进口措施调查表中所提供的数据,1996年到2000年,日本市场大葱价格分别为252、278、340、300、222日元/公斤,虽然2000年日本市场大葱价格确实比1998年下降了26%,但1998年日本市场大葱价格上升的原因是由于1997年气候原因而导致的歉收,2000年价格下降的原因之中也有当年日本产大葱产量提高、统一销售组织的销售量增加,以及国内不景气带来的通货紧缩等原因,从一定意义上讲,日本市场大葱价格可以说是向1997年以前的价格回归。
因此,大葱进口与日本国内大葱产业遭受损失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本次贸易战的发生,短期内将会影响中国保鲜蔬菜的出口增长,特别是会对中国的菜农、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不乏众多日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损失,其影响的区域主要是山东、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种植大葱、香菇及灯心草的地区。
不仅如此,还可能会影响到其它蔬菜品种,特别是中国保鲜蔬菜对日出口超过2万吨以上的品种。
这些品种产地的日本农民、农协和地方政府也会采用同样办法,要求日本中央政府对这些品种采取措施。
不仅蔬菜产品,从中国对日出口的鳗鱼、木材、海带等也可能而面临此命运。
因为日本国内对于上述产品采取紧急进口限制措施的呼声正在升高。
因此,这次贸易战对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来说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也是日本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表现。
从中长期角度来讲,中日农产品贸易战还可能会更频繁发生。
贸易战不仅给中国带来严重损失,对于日本进口企业,消费者和在华农产品投资者而言,也会受到巨大的损失(直接和间接),而且更有可能给日本物价带来较大波动,使得日本经济复苏更加艰难。
结果作为反击,同年6月21日,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对原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机和车载无线电话、空气调节器三种商品加征特别关税,税率为100%。
之后,两国有关部门就中日之间的贸易争端举行了多次磋商,最终于同年12月21日双方就有关贸易争端问题达成了和解,日方决定不启动对中国三种农产品实行正式的进口限制,中方则撤消对日本三种工业品加征特别关税,至此,为期300天的贸易摩擦降下帷幕。
思考题:1、什么是紧急限制进口措施?其实施的手段有哪些?2、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原因是什么?3、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给我们什么启示?案例二从“韩国机场案”看政府采购的争端解决案件背景随着韩国汉城国际空运量骤增,原有的国际机场(金浦机场)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于是,韩国政府决定建设新的国际机场。
经过一年的论证,韩国有关机构决定在距首都汉城52公里的仁川永宗岛建设新机场。
工程占地面积117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82O6平方米(设计面积:153559平方米)。
仁川国际机场的设计方案是通过国际招标选定的,韩国和美国的方案共同当选。
机场工程建筑设计师是C•W菲威尔斯。
1991-1993年,该项目的管理机构是韩国机场管理局,1994年转由韩国机场建设局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