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遭人怀疑时应该怎么办

遭人怀疑时应该怎么办

遭人怀疑时应该怎么办

怀疑虽然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词语,但是如果别人怀疑你的话,你肯定会非常不开心。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被怀疑的情况,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接下来,就跟大家说说如何来面对他人对自己的怀疑吧。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误解的原因有很多,有时候是因为误解,有时候是缺少沟通,有时候是因为脾气的差异,缺少包容,还有的是因为对朋友不信任,对朋友产生嫉妒。

其他的原因还包括个人心胸狭小,为人疑神疑鬼,容易对他人产生怀疑,甚至是因为心理变态,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等等。但是,怀疑也并非都是贬义,还有其他的意思。

虽然说在生活中难免有令人怀疑的情况,但是,遇到怀疑,我们不要回避它、惧怕它,要学会承认它、认识它,科学地对待它。

①“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自己不要太疑心了,这样怀疑自然会变少。

②要尽量避免他人对您产生疑心

在生活中要做好被人怀疑的心理准备,还要有防患于未然的强烈心理意识,遇到事情要主动跟他人说明白。

③用真诚去换取信任,不要“以毒攻毒”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真诚,如果你也怀疑他人的话,那么也容易引起他人的怀疑,以疑对疑,雪上加霜,这样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就会越来越深。

事实上,只要自己不做亏心事,别人是不会怀疑你的。只要把自己的心理调节好了,别人再怎么说,自己的心态也不会有任何变化。

怀疑虽然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词语,但是如果别人怀疑你的话,你肯定会非常不开心。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被怀疑的情况,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接下来,就跟大家说说如何来面对他人对自己的怀疑吧。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误解的原因有很多,有时候是因

为误解,有时候是缺少沟通,有时候是因为脾气的差异,缺少包容,还有的是因为对朋友不信任,对朋友产生嫉妒。

其他的原因还包括个人心胸狭小,为人疑神疑鬼,容易对他人产生怀疑,甚至是因为心理变态,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等等。但是,怀疑也并非都是贬义,还有其他的意思。

虽然说在生活中难免有令人怀疑的情况,但是,遇到怀疑,我们不要回避它、惧怕它,要学会承认它、认识它,科学地对待它。

①“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自己不要太疑心了,这样怀疑自然会变少。

②要尽量避免他人对您产生疑心

在生活中要做好被人怀疑的心理准备,还要有防患于未然的强烈心理意识,遇到事情要主动跟他人说明白。

③用真诚去换取信任,不要“以毒攻毒”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真诚,如果你也怀疑他人的话,那么也容易引起他人的怀疑,以疑对疑,雪上加霜,这样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就会越来越深。

事实上,只要自己不做亏心事,别人是不会怀疑你的。只要把自己的心理调节好了,别人再怎么说,自己的心态也不会有任何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18)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堂实录

《怀疑与学问》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拖长腔) 师:这节课呢,我们学习九年级的一篇议论性的文章,题目叫做——生:《怀疑与学问》(拖长腔)。 师:别拉调,再读一遍。 生:《怀疑与学问》。 师:听清楚,不要拉调,《怀疑与学问》。 生:《怀疑与学问》。 师:好好说话,大家都八年级了。 (生笑) 师:好,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课文题目叫做—— 生:《怀疑与学问》。 师:作者—— 生:顾颉刚。 师:“颉”字比较难写,写一写,把它拼音也记住。看看这个“颉”字,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 生:吉,页。 师:对,写一写。顾颉刚先生他的身份是什么?看一看课本。 生:历史学家。 师:对,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一位历史学家,给我们写下了这么一篇关于学术上的议论性的文章。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读的时候读快还是读慢? 生:快。 师:一位历史学家,做学问的人,他留下这么一篇文章,大家考虑一下这样的文章适合读快还是读慢?

生:慢。 师:大家一定要保持一种稳重,稳重。 (生笑) 师:所以,一位学者写的文章,而且是学术上的文章,大家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太急躁。接下来,我们一起把文章读一读。读的时候呢,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这篇文章不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而改用课文当中的某个短句、某个短语做标题,你会选课文当中的哪个短句,或哪个短语?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行,我给大家读前两段。 (教师范读前两段,生齐读第三段) 师:好,我们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一节。你来读。 (生读) 师:两个词语读错了,“如何”读成了“如此”,“证据”读成了“依据”,请坐。你来读第四段。 (生读第四段) 师:好,请坐,你继续读。 (生读第五段) 师:“那本书”、“那种学问”,不是“哪本书”、“哪种学问”。 生: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师:你是刚才提出要读快的那位同学对吧?你知道读快容易出错了对不对?所以还得读慢。你听,老师给你读。 (师范读第六段第一句) 师:同学们,一起读! (生齐读第六段)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含 答案) 01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譬.如(pì)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将下列语句用楷书抄写在田字格内。 尽信书不如无书 3·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视察省察)。 (2)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辨认辨别)是非。 (3)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启示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懒惰懒散)。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解析:A.“这是谁说的话”是疑问句,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问号。)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解析:D.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不仅……而且……”。) 6·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示例】2017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6年略有增加。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原创】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 【教法学法】探究法、研读法、合作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作家作品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检查预习 1.小组交流预习成果,互批互改,自主订正。(结合同步练习训练41课前自学) 2.读读写写 凶险.xiǎn 视察.chá轻信.xìn 虚妄.wàng 盲.从máng 折.扣zhé流俗.sú墨.守mò 停滞.zhì不攻.自破gōng 腐草为萤.yíng 3.词语解释 腐草为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或学说)。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四、研读分析 环节一: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这篇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者“学者先要会疑”)。 第二部分(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部分第一层:(3、4段),论述对于传说,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顺顺便便就信了。 第二部分第二层:(5段),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那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环节二:深入文本,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以四人为一组讨论交流在学习本文中遇到的问题:

第18课《怀疑与学问》示范教案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g)虚妄.(wàng)盲.从(máng)停滞.(zhì) é)便装(biàn) ē) 便宜(pián) shé) (2)词语释义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K12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怀疑与 学问》知识点梳理 一、学习目标 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二、作者简介 顾颉刚,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生词识记 程颐譬如腐草为萤 虚妄盲从停滞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四、整体感知 第1、2段提出了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第3段在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示例:①引出下文,使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18怀疑与学问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我国当代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 (2)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2.生难字词 (1)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腐草为萤.(yíng)师塾.(shú)停滞.(zhì) (2)词义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启迪】开导;启发。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后作业_【补充习题】

第五单元探索求知之路 18. 怀疑与学问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虚妄.()折 .扣()步骤.( )譬 .如()思索.( ) 懒惰.( )停滞.()流俗.( ) 2.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视ch á()mán ɡ从 ( )ch énɡ认()m ò守() 腐草为yíng()bi àn 伪去妄() 3. 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停滞: (2)虚妄: (3)不攻自破: (4):形容固执保守,不思进取。 (5):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6):辨别真假是非,丢弃荒谬不合理的东西。 (7):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化为萤火虫。 4. 文学常识填空。 《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 江苏苏州人,家,“ 学派的创始人。他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5. 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2)做学问为什么要有怀疑的精神? (3)怎样理解“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 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参考答案 1. wàng zh ézh òu p ìsu ǒ du òzh ìs ú 2. 察盲承墨萤 3. (1)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2)没有事实根据的。 (3)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4)墨守(5)盲从(6)辨伪去妄(7)腐草为萤 4. 顾颉刚历史学古史辨 5. (1)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通过引用宋代程颐和张载的名言引出中心论点。(2)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事实和证据有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但传说不一定可靠,所以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3)课文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论点之后,分两部分进行论证,将这两部分自然衔接起来的句子就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句话承上启下,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句话涵盖了两个方面:课文对“怀疑精神” 的重要性的论述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展开,充分论证了“怀疑精神” 的价值和意义。其中的“消极”和“积极”是指由浅到深的不同阶段,上半句交代“怀疑”对吸纳已有知识和做学问的作用,下半句交代“怀疑”对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两方面相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3)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4)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认识“怀疑”、“思索”对做 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3)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阅读、概括,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 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 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 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 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著名的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18 怀疑与学问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2.作者链接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 《怀疑与学问》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一、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 -1980),名诵坤,字铭坚,号颉(jié)刚,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代表作:《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古史辨》、《史林杂识》 二、理解词义 1.譬如:比如,例如。 2.视察:察看,审察。 3.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4.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5.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6.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8.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 9.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10.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三、问题解疑 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作者在开头引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

2.就全文来看,第③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本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如何对待传说”做铺垫。 3.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 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4.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5.如何理解第六段开头这句话?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6.文章列举戴震和笛卡儿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列举戴震和笛卡儿的事例,从正面阐述学问家做学问的态度。 7.“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8.“古今科学……”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新的”,突出了怀疑精神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作用。 四、课文主题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转自网络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拓展阅读

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 做学问要培养两种能力:提问的能力和怀疑的能力,我将其称为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问题意识决定研究方向,没有问题意识,不知朝哪钻;怀疑精神决定研究深度,没有怀疑精神,即使抓对了问题也可能浅尝辄止。 做学问,首先需要研究问题。严格说来,每篇有点意思的论文,都应该或者能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回答一个问题。提不出问题,空空如也的文章,很难说是论文。根据我多年的学术研究经验,要提出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加以分析和做出回答,太难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功底的真正考验。为什么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毕业论文的题目,越写越往西靠、往古靠呢?就是没有问题!找个人物,叙其生平,介绍其某本著作,归纳出几点思想,最多加点无关痛痒的评说,完事。严格地说,这不算论文,只算作者生平介绍。就算往西靠、往古靠,也要把人物的思想贡献和价值真正放在人类思想史过程中,真正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方法进行鞭辟入里地分析,考其得失,评其高下,能发前人之所未发,言前人之所未言。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白开水一杯。 做学问,其次需要提倡怀疑精神。我们反对怀疑论,但不能反对怀疑精神。怀疑论与不可知论相伴随,而怀疑则是一种研究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怀疑论没有句号,永远是问号;而怀疑精神伴随着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是在寻找句号,而且相信会有句号。尽管它可能不是最后的句号,但随着具体问题的解决,对某个问题而言,可以画个句号。而新的疑问,又促使研究者迈开新的研究历程。这就是研究的深入。没有疑问,永远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提出问题。创造性思维就是具有怀疑精神的思维,它打破传统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最保守的思维是习惯性思维,轻车熟路,率由旧章。古人说“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是有道理的。读书如此,写论文如此,著书也是如此。 怀疑精神与问题意识是不可分的。不能离开问题意识单独提倡怀疑精神,同样也不能离开怀疑精神,把问题意识片面化。可以断言,没有怀疑精神的人不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没有问题意识的人,则无问题可怀疑。当怀疑离开客观问题,转向怀疑自身,转向主体的认识能力自身,则怀疑成为一个形而上的问题,成为哲学认识论中争论不休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如果离开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而永远停留在认识论范围内,则永无了时。正如不下水争论谁会是游泳冠军一样。归根结底,怀疑论问题的解决还要依靠实际认识。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相脱离,往往会走火入魔。因此,千万不能脱离现实问题去思考纯概念,否则概念就会变为“魔障”。 1.本文首先论述“做学问,首先需要研究问题”,接着论述“做学问,其次需要提倡怀疑精神”,这两部分内容能否互换顺序?为什么?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古人说“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是有道理的。读书如此,写论文如此,著书也是如此。 参考答案 《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 1.不能。因为文章开篇就告诉我们“问题意识决定研究方向,没有问题意识,不知朝哪钻;怀疑精神决定研究深度,没有怀疑精神,即使抓对了问题也可能浅尝辄止”,如果调整就不符合认识和思辨规律,道理也就不正确了。 2.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用古人的话证明了“做学问要提倡怀疑精神”的观点,引用名言说理,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第1页共1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 配套教案

18 怀疑与学问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学法:朗读感知法,语言揣摩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作者简介 顾颉刚 (1893—1980.12.25) 历史学家。江苏吴县人。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北京大学助教。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院士,《文史》杂志社总编辑,大中国图书局编辑所长兼总经理。建国后,任中科院、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建国后,从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两汉州制考》、《郑樵传》等。 三、议论文知识回顾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__论据___、论证 __ 。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诵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3) 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4)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的语言。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2) 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认识“怀疑” 、“思 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2) 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3)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阅读、概括,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 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 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著名的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 给加点字注音: 程颐.(yí)虚妄.(wàng )步骤.(zhòu)大儒.(r ú)譬.如(pì)辨.别(bi àn)懒惰.(duò)腐草为萤.(yíng)2 解释词语: 辨伪去妄:辨别真假是非,丢弃荒谬不合理的东西。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的运动或发展。 不折不扣:不打折扣。墨守:形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部编版)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1)

第18课怀疑与学问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顾颉刚,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本文的论点、论证思路与论证方法。 3.认识怀疑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论点、论证思路与论证方法。 2.认识怀疑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设想 从理解观点入手,理清论证思路;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认识怀疑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意义,把握通过“怀疑”“思索”“辨别”弄清事实的步骤与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顾颉刚,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本文的结构与观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顾颉刚(1893-1980),是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在于他的善疑。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他在《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更是把学问与怀疑的关系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看看他对怀疑与学问有怎样的观点,他又是怎样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的观点,用[ ]标出文章的论据等,用“~”标出扣论点议论的文字,并批注论证的方法与不懂之处,用序号标出意义段。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视察:文中是实地观察的意思。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妄,荒谬、不合理。 墨守:战国时的墨子善于守城,所以称善守为墨守。现在发展成为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的意思,用来形容思想保守。成语有“墨守成规”。 凶险:①(情势等)危险可怕:病情~。地势~。②凶恶阴险。 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折扣:①买卖货时,照原标价减去的成数。②借指短缺,减少。 停滞:停下,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二、整体感知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2):提出观点: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述怀疑是获得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一层(3-4):亲见的事实最可靠,传说的论据必须考证。 第二层(5):通过“怀疑”“思索”“辨别”弄清是非。 第三部分(6):论述怀疑又是发现学问的基本条件。 三、课堂探究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於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

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於何书?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人著的?书是何时人着的?著者何以知道?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麼科学根据?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於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对於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躲懒。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躲懒。这样的脑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18 怀疑与学问教案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2.作者链接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含答案)

18 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 01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譬.如(pì)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将下列语句用楷书抄写在田字格内。 尽信书不如无书 3.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视察省察)。 (2)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辨认辨别)是非。 (3)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启示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懒惰懒散)。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解析:A.“这是谁说的话”是疑问句,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问号。)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解析:D.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不仅……而且……”。) 6.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示例】2017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6年略有增加。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