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数列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3
时间数列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及编制时间数列,指的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系列事件或数据。
它可以用来记录历史事件、经济数据、人口统计等。
时间数列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和趋势,并作为决策或分析的依据。
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应用领域,时间数列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历史时间数列:记录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行为和转变。
这种数列可以用来分析历史趋势、评估历史事件的影响以及预测未来的可能发展。
2. 经济时间数列:记录经济数据随时间的变化,如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
经济时间数列可以帮助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等了解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3. 时间序列预测:通过对过去的时间数列进行分析,利用统计模型和算法来预测未来的数值。
这种方法经常用于股票市场的预测、天气预报和销售预测等。
4. 人口统计时间数列:记录人口数据随时间的变化,如人口增长率、平均寿命、出生率等。
人口统计时间数列可以帮助政府规划公共服务、制定社会政策以及评估社会发展的成果。
5. 自然灾害时间数列:记录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和频率。
这有助于科学家和政府了解自然灾害的周期性、地理分布和趋势,以制定相应的防灾措施。
编制时间数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 事件记录法:按照事件的发生时间,将事件逐个记录下来。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离散的事件,如历史事件、灾害事件等。
2. 统计抽样法:通过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数据,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构成时间数列。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如人口统计、经济数据等。
3. 数学模型法:利用统计模型和算法对已有的时间数列进行分析,并预测未来的数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需要预测的数据,如股票市场、天气预报等。
综上所述,时间数列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系列事件或数据,用于记录历史事件、经济数据、人口统计等。
通过编制时间数列,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和趋势,并为决策和分析提供依据。
时间数列作为一种有序排列的时间序列数据,它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做出决策。
时间数列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1.1 数列的概念数列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组数。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数列的项,用a1、a2、a3…an 表示。
数列的第一个数称为首项,用a1表示;数列的最后一个数称为末项,用an表示。
1.2 时间数列的概念时间数列是一种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数值序列,它描述了某一事件或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时间数列中的项可以表示在不同时刻的值,例如在不同时间点的温度变化、股票价格的波动等。
时间数列在经济学、物理学、生物学、工程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3 数列的通项公式通项公式是数列中项与项的位置之间的函数关系式,通常用a_n = f(n)表示,其中n表示项的位置,f(n)表示与项的位置n有关的函数。
通项公式可以描述数列中任意一项与其位置的关系,也可以用来表示数列的一般项。
1.4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递推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差是一个常数的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的比是一个常数的数列;递推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一项都与它前面的一项之间有一定的递推关系。
这三种常见的数列类型在时间数列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二、常见数列类型2.1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一种具有相同公差的数列,相邻两项的差是一个常数。
它的通项公式为an =a1 + (n-1)d,其中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n表示项的位置。
2.2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一种具有相同公比的数列,相邻两项的比是一个常数。
它的通项公式为an =a1 * q^(n-1),其中a1表示首项,q表示公比,n表示项的位置。
2.3 递推数列递推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一项都与它前面的一项之间有一定的递推关系。
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通常难以直接写出,需要通过递推关系进行计算。
2.4 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一种特殊的递推数列,其前两项都是1,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
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难以直接写出,但是可以通过递推关系进行求解。
2.5 等差-等比混合数列等差-等比混合数列是一种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即相邻两项的差是一个常数,相邻两项的比也是一个常数。
时间数列的种类与编制原则时间数列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周期性顺序编制的一系列时间点。
不同的时间数列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进行编制,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时间数列以及它们的编制原则。
一、简单等差数列:简单等差数列是最常见的时间数列,也是最简单的一种。
它的每个时间点之间的间隔都相等。
例如:1月1日,1月2日,1月3日,……。
编制简单等差数列的原则是确定起始时间点和间隔,然后按照间隔依次递增或递减来确定下一个时间点。
二、周期性数列:周期性数列是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内,按照某种规律出现的时间点。
例如:每周一,每月最后一天等。
编制周期性数列的原则是确定一个完整的周期,然后根据周期来确定每个时间点。
三、复合数列:复合数列是由多个周期性数列组成的时间数列。
例如:某商场每周一有打折活动,每月第一周有特价促销活动。
编制复合数列的原则是确定各个周期的起始时间点和周期长度,然后根据各个周期依次确定时间点。
四、递增或递减数列:递增或递减数列是指每个时间点之间的间隔逐渐增大或减小。
例如:1秒,2秒,4秒,8秒,……。
编制递增或递减数列的原则是确定起始时间点和递增或递减的规律,然后按照规律来确定下一个时间点。
五、随机数列:随机数列是按照随机性编制的时间数列,没有固定的规律和周期。
例如:每隔一段时间就随机选择一个时间点。
编制随机数列的原则是根据具体需求和目的来确定每个时间点,可以使用随机数生成器来产生随机数。
六、混合数列:混合数列是由多种不同规律的时间数列组合而成的。
例如:某地区每天有固定的时间段可以进入,每周还有额外的特定时间段可以进入。
编制混合数列的原则是确定各个时间数列的规律和起始时间点,然后按照各个规律依次确定时间点。
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主要根据具体需求和目的来确定。
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周期性:确定时间数列是否需要按照某种周期性出现,以及周期的长度和起始时间点。
2.间隔规律:确定时间数列之间的间隔是否规律,以及规律的模式和间隔长度。
第五章计算题
1. 某地区2002年GDP 为50亿元,计划2003年至2007年5年中增长60%,求年平均增长
速度。
如果该地区GDP2003年比2002年增长7.1%,2004年比2003年增长7.8%,问该地区2005年至2007年的GDP 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多少才能完成预定的计划? 解. (1)年平均增长速度=%86.916.15=- (4分)
(2)2005~2007年平均增长速度=%49.111078
.1071.16
.13
=-⨯ (6分)
2.
计算:(1)一季度月平均商品流转次数;(提示:商品流转次数=商品销售额÷平均库存
额)(2)一季度的商品流转次数。
解. (1)一季度月平均商品流转次数
)(73.183.659.1131
42
2.65675.6728.6031151167.110次万元万元==-+++++==b a c (5分)
(2)一季度的商品流转次数
)(19.583
.65115
1167.110次一季度的平均库存额一季度的商品销售额=++==
(5分)
试计算:(1)各车间12月份的劳动生产率;(2)整个企业12月份的劳动生产率。
解. (1)平均人数:
∑∑=
-
f
af a
甲
=
3111252924862405233⨯+⨯+⨯+⨯=31
7609
≈246(人)(1分)
a -
乙
=
∑∑f
af =
)(25431
7863
3111260924962475256人≈=⨯+⨯+⨯+⨯ (1分)
a
-
厂
=
)(49931
15472
3111512949764875489人≈=⨯+⨯+⨯+⨯ (1分)
劳动生产率:甲车间:1820000/246=7398.37(元/人) (2分)
乙车间:1900000/254=7480.31(元/人) (2分)
(2)全厂劳动生产率=3720000/499=7454.91(元/人) (3分)
4.
有多少年甲省可以赶上乙省2007年的水平。
解. (1)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甲省:%5.1174
04==a a x 甲 乙省:%7.10640
4==a a
x 乙 (5分) (2)51900%)7.11(8716=⨯n
(3分) 1.11=n (年) (2分)
5.
计算:⑴第一季度月平均人均销售额;⑵第一季度人均销售额。
解.
⑴第一季度月平均人均销售额
=
)(21.116283/)3
.12002116402.11800(3
/)200216401800(元=++++(6分)
⑵第一季度人均销售额=11628.21×3=34884.63(元)(4分)
(1)c =
b a =1
42
205020452035220403
)333333347(-+++÷++=204231013÷=0.1654(万元/人) (5分) (2)上半年的劳动生产率=
1
72
2050
2045203520402025202022000333
333347341358362-+++++++++++
=2032
2074=1.0207(万元/人) (5分)
7.
计算:(1)第一季度平均每人每月组装产品件数(2)第一季度平均每人组装产品件数。
)(54.73)2
1901701802160(3
1350)1360(1250(1)件组装产品数第一季度平均每人每月≈÷+++÷++=
(5分)
)22.63(3)2
1901701802160(1350
13601250(2)件产品数第一季度平均每人组装≈÷+++++=
(5分)
简答题答案:
1. 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列,是指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的同类指标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
列起来形成的数列(1分)。
其作用有:(1)可以反映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描述现象的发展特点,从而把握现象的动态变化趋势(1分);(2)是计算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资料,可为预测提供依据(1分);(3)把不同的时间数列列在一张统计分析表上进行对比分析,是进行动态数量关系分析的重要方法(1分)。
2.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有两种:水平法和累计法,或者称为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1
分)。
主要区别有三点:(1)适用对象与出发点不同(1分);(2)计算方法不同(1分);(3)中间水平的影响不同(1分)。
3. 编制原则有:(1)时间长短应统一(1分);(2)总体范围应一致(1分);(3)计算方法、
计算价格、计量单位应统一(1分);(4)经济内容应相同(1分)。
4.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是将研究现象的个别数量差异抽象化,概括地来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2
分)。
不同之处:(1)性质不同,动态平均数是对时间单位求平均,而静态平均数是对总体单位求平均,前者是动态意义上的平均数,后者是同一时期或时点意义上的平均数(1分);(2)资料条件不同,计算动态平均数要具备时间数列,而静态平均要具备变量数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