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之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奥秘。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儿童如何认识世界、获取知识以及心智如何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
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经验和情境。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认知发展被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是儿童认知发展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时期,婴儿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他们通过触摸、抓握、吸吮等动作来探索周围的事物。
例如,婴儿会反复扔玩具,观察它掉落的过程,这其实就是他们在探索物体的存在和运动。
到了这个阶段的后期,儿童逐渐形成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明白即使物体不在眼前,它仍然是存在的。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他们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难以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比如,当一个孩子在玩过家家时,他可能会把一个玩具当成自己想象中的某个角色,但却不太能理解其他小伙伴对这个玩具的不同看法。
而且,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还具有不可逆性,他们不能在头脑中反向思考问题的过程。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和运算,但仍然需要依靠具体的事物和情境来支持思维。
例如,当解决数学问题时,他们可能需要借助实物或图像来帮助理解。
此时,儿童的思维已经具有了可逆性和守恒性。
守恒性意味着他们能够理解物体的某些特征,如数量、长度、质量等,在某些变换下保持不变。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青少年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假设推理。
他们可以不再依赖具体的事物,而是通过纯粹的思考来解决问题。
比如,他们能够思考哲学、科学等抽象的概念,并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论证。
皮亚杰还提出了同化和顺应这两个重要的概念。
同化是指个体将新的刺激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而顺应则是指个体调整或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刺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如下是有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让·皮亚杰(1896年—1980年),男,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有长足的发展。
1.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的实质就是适应,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不是一个数量的简单积累的过程。
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有机体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来适应环境,另一方面,有机体又不完全是消极适应,整个适应过程也是有机体内部积极构建的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并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2.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机体器官和系统的发育成熟水平直接影响着认知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2)练习和习得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3)社会性经验:社会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文化的传递。
(4)平衡化:调节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发展的新建构。
3.认知发展的阶段他把人的认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动作的分化,主要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
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逐渐获得客体的永久性概念,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命名事物。
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这个理论是由法国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他被誉为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奠基人。
皮亚杰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理解儿童的思维、行为和学习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吧!我们来说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框架。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发展的,这个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任务,而且这些阶段并不是孤立的,孩子们在进入下一个阶段之前,通常会先经历一个过渡期。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皮亚杰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怎么来的吧!1. 感觉运动期(0-2岁)这个阶段的宝宝主要通过触摸、抓握、咀嚼等感官活动来探索周围的世界。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是通过直接感知和体验来进行的。
在这个阶段,宝宝的主要任务是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例如,他们需要学会翻身、爬行、坐立等基本技能。
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的宝宝还没有形成自我意识,他们的行为主要是出于本能反应。
2. 前操作期(2-7岁)进入前操作期后,宝宝的思维开始从具体的事物转向抽象的概念。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规则和概念。
例如,他们可以学会数数、比较大小、认识颜色等。
在这个阶段,宝宝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开始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他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 具体操作期(7-11岁)到了具体操作期,宝宝的思维已经发展到了具体的操作水平。
他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理解抽象的概念,也可以通过推理和判断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阶段,宝宝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假设和验证,他们可以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索未知的世界。
教育理论-皮亚杰常考知识点汇总考情分析: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不管在哪个地区,皮亚杰这个人物都是常考知识点之一,其中,对于皮亚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和认知主义发展内容,二是在学习理论中对于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的考察,三是关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几个阶段的区分。
其中,尤其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考察的频率最高。
下面我将针对皮亚杰最常考到的知识点进行简单地汇总。
一.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建构主义发展观在建构主义发展观里面,皮亚杰主要区分了几个概念,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基础。
所以人在通过动作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而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结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集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示或认知结构中。
比如:先学习水果,再学习苹果,就不用改变对水果的认知,直接把苹果整合到对水果的认知当中。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示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比如:先学习水果,再学习榴莲,要想理解榴莲的概念,就需要改变原来对水果的认知,闻起来是香的是水果,闻起来是臭的也是水果,所以需要改变对水果的认知来接纳榴莲这个新概念。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个体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a通过感知觉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b低级的行为图示c获得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前运算阶段(2-7岁)a运用言语和较为抽象的符号代表所经历的事物b泛灵论c自我中心d思维的不可逆性、刻板性e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a获得物体守恒b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c获得思维的可逆性d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a思维以命题的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b能够进行假设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c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思维发展接近成人水平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等)1.知识观:动态性、情境性和学生的主动建构性2.学生观: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3.学习观: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4.教学观:促进学生知识经验“再生长”的过程三.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偶故事法)1.前道德阶段(1-2岁):无任何道德意识阶段2.他律道德阶段(2-8岁):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特点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通用19篇)在《教育知识与能力》中要求考生应该具备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能力,下面是给大家提供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大家可以参考阅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篇1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是机体的一种功能,就像消化、呼吸、血液循环一样是机体功能。
人的认识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在这一过程中,有三种机能,即同化、顺化(也叫顺应)和平衡化。
同化是人的一种适应机能,当外部信息作用于人时,大脑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与转化,将新信息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构成自身新的知识系统,这就是所谓的“同化于己”。
顺化与同化一样是人的一种适应机能,是人在适应外部环境过程中改变自身认知结构以实现对环境的适应,这就是所谓的“顺化于物”。
顺化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体通过与环境作用,主动改变自身的认知结构,使认知结构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发展,由此实现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
平衡化不是指静止状态,而是一种运动过程。
在皮亚杰看来,个体出生以后,认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心理适应过程。
人不是被动地复制现实的信息,而是主动地、积极地从环境中选择信息,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转化外部事物并重新组织信息,构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在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主体与客体一系列的相互作用,原有平衡被打破,新的发展开始。
依次循环,个体不断从一种认识平衡状态达到另一更高的、更为稳定的认识平衡状态。
平衡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平衡化则是认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是认识结构不断趋于完善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连续的、有层次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按照认知结构的特征把整个认知发展划分努四个依次出现的阶段。
每一个阶段形成与前一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标志着个体获得了适应环境的新方式。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是指从出生到两岁婴儿的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知识点梳理-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考试的一个重点内容,无论是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还是中学的教育知识与能力以及教师招聘考试,这块的内容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考点。
在历年的考试中,这块出选择题较多,而在小学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曾出过简答题,考查小学生认知思维的特点。
考情如下:根据以往的考试经验,对于这块的知识点需要大家达到三方面的要求。
1、同化顺应的概念----备考教师招聘考试的名词解释题目。
2、皮亚杰的四个阶段的名称,年龄以及特征——备考教招和教资的简答题。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简答题不要把讲义中的框架答上去,而是用自己的话进行分点的文字叙述。
3、对于皮亚杰的教育启示需要能记住关键含义,可能会结合四阶段一起考论述。
解析:区别的关键点在于看①是否改变了原有的认知结构,如果改变了就是顺应,没有改变就是同化。
②还可以通过质变和量变来区分:同化的过程只是量的积累的过程,而顺应则是质变的过程。
③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比如在我们最初学习鸟的概念时,我们认识到有喙,有羽毛会飞的就是鸟,因而当我们看到第一次见到的鸽子时,我们就知道它是一种鸟,这个认知过程就属于同化的过程,而在我们认识鸵鸟也是一种鸟的时候,我们的认知发生了不平衡,原有的概念与现在的发生了冲突,这个时候就需要修正原有的观念,鸟除了会飞的还有不会飞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发生了质的改变,因而是顺应的过程。
(1)自我中心的概念——教招和教资考试单选题备考首先,要知道自我中心是前运算阶段的特点;第二,清楚自我中心的含义是指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著名的“三山实验”论证的就是这个观点;第三:在考试中通常会通过一个例子考查你对自我中心的理解。
例如在小学的教资考试中出过一道考题:儿童只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手而不能辨别他人的左右手,这说明该儿童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阶段。
(2)客体永恒性——教招和教资考试单选题备考首先,清楚客体永恒性属于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特点,第二,需要知道客体永恒性概念:当事物不在眼前时,知道它并非真正的消失了。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发展不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变化。
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使个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重叠地渐进,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初期和后期都包含着前后相邻阶段的特点,发展中任何新的一步都是和以前的发展水平整合在一起的。
à连续性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
à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
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每一发展阶段也不可逾越,个体都必须以同样的顺序,从低向高地发展每个阶段。
3.不平衡性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心理各组成成分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虽然任何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
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曲线都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但决不会完全重合。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他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1.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概念来解释这一过程。
请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心理理论,它描述了儿童和成年人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一个过程,描述的是儿童和成年人的智力空间的发展,它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他的生物心理学结合了普遍的认知发展原则,用于解释儿童的认知思维发展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它分为六个基本阶段,这些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期,简单图形期,数量概念期,空间概念期,语言期,和具体逻辑期。
根据这些阶段,儿童的发展有优先顺序,每个阶段以特定类型的活动和行为表现出来,儿童会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
感知-运动期是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它发生在生命的前6个月之内。
这个阶段的儿童都有一个健康的感知-运动发展,在这个阶段,儿童也会参与到一些简单的活动,比如手抓物体和拼图。
简单图形期是认知发展的第二阶段,它发生在生命的1-4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把简单的图形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开始学习发现问题、测试假设等,可以用来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数量概念期发生在4-7岁之间,它是儿童学习数量概念的过程。
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理解数字,可以计算数量的关系,也可以知道大小的关系,这种能力也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空间概念期发生在7-11岁之间,它是儿童学习空间概念的过程。
它涉及到儿童学习空间间的关系,像方向、大小、距离等,这可以用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语言期发生在11岁及以上,它是儿童学习语言方面知识的过程。
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学习语法、表达、理解等,这种能力可以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最后是具体逻辑期,它发生在11岁以上,主要是儿童学习抽象概念的过程,比如:学习数学、逻辑、概念等,这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说,他认为所有的儿童都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有一个优先顺序,所以教育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制定针对性的教育计划,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让·皮亚杰(Jean Piaget)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我们理解儿童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成熟。
他提出了四个主要的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他们逐渐学会协调感觉输入与动作反应,形成了对事物的初步理解。
比如,婴儿会通过抓握、吮吸等动作来探索周围的物体。
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客体永久性的发展,即当物体不在眼前时,婴儿能够意识到物体仍然存在。
前运算阶段(2-7 岁)的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他们的思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难以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而且,他们的思维缺乏逻辑性和守恒概念。
例如,给这个阶段的孩子展示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里面装有相同量的水。
然后将其中一杯水倒入一个细长的杯子中,他们可能会认为细长杯子里的水更多,因为看起来水位更高。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并且理解守恒概念。
他们可以解决一些具体的数学问题,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思考和操作。
然而,他们的思维仍然局限于具体的、实际的情况,对于抽象的、假设性的问题还难以处理。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标志着儿童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能够理解假设和可能性,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系统性的思考。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可以思考复杂的科学和数学问题,能够想象不同的情况和结果。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主动建构作用。
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自身的思考来构建对世界的理解。
例如,当孩子玩拼图游戏时,他们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来完成拼图,这个过程就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图形和空间关系的理解。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之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是机体的一种功能,就像消化、呼吸、血液循环一样是机体功能。
人的认识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在这一过程中,有三种机能,即同化、顺化(也叫顺应)和平衡化。
同化是人的一种适应机能,当外部信息作用于人时,大脑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与转化,将新信息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构成自身新的知识系统,这就是所谓的“同化于己”。
顺化与同化一样是人的一种适应机能,是人在适应外部环境过程中改变自身认知结构以实现对环境的适应,这就是所谓的“顺化于物”。
[中大网校整理]顺化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体通过与环境作用,主动改变自身的认知结构,使认知结构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发展,由此实现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
平衡化不是指静止状态,而是一种运动过程。
在皮亚杰看来,个体出生以后,认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心理适应过程。
人不是被动地复制现实的信息,而是主动地、[中大网校整理]积极地从环境中选择信息,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转化外部事物并重新组织信息,构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在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主体与客体一系列的相互作用,原有平衡被打破,新的发展开始。
依次循环,个体不断从一种认识平衡状态达到另一更高的、更为稳定的认识平衡状态。
平衡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平衡化则是认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是认识结构不断趋
于完善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连续的、有层次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按照认知结构的特征把整个认知发展划分努四个依次出现的阶段。
每一个阶段形成与前一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标志着个体获得了适应环境的新方式。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是指从出生到两岁婴儿的认知发展阶段。
[中大网校整理]这个时期,婴儿主要通过视、听、触等感觉与手的动作,吸收外界知识。
在婴儿一岁多时,其感觉动作日趋发展到具有物体恒存性的程度,如对滚人床下看不到的皮球,会继续寻找。
接近两岁的婴儿,能在事后凭记忆去模仿人或动物的动作,这种能力叫延后模仿。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遇到问题时能运用思维,但常常是不合逻辑的。
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知觉集中倾向。
这是指儿童面对问题情境时,只凭感觉认识事物,注意往往集中于事物的某一方面,不能全面地观察问题,顾此失彼,容易出现问题。
(2)不可逆性。
这是指这个时期的儿童思考问题时不能既从正面想,又从反面去想,既从原因看结果,又从结果分析原因,进行顺向与逆向兼顾的思维。
(3)自我中心主义。
这是指儿童面对问题情境时,只会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是,面对问题情境时,能按照逻辑法则推理,但是这种能力只限于对当前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
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的具体性。
这是指这一阶段的儿童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事物和经验。
如果只用言语叙述问题,则儿童推理就感到困难。
(2)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掌握了守恒,思维也具有可逆性。
(3)去自我中心。
这是指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去看问题,意识到别人与他不同的观念和解答,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这一阶段是指11岁以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阶段。
[中大网校整理]这个阶段的思维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1)假设演绎推理。
这种思维推理的特点是,不仅从逻辑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还考虑可能情境。
(2)命题推理。
这种思维推理的特点是,在推理时不一定以具体资料为依据,而只要有一个说明或一个命题即可进行推理。
(3)组合推理。
这种思维推理的特点是,面对多种因素的复杂问题情境时,根据问题的条件,提出假设,一方面孤立某些因素,另一方面组合一些因素,在系统验证中获得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