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助跑起跳速度利用率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6
十二届全运全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研究跳高这项运动,在人类运动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跳高比赛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1700年前后,在此后人类运动史的漫长发展中,跳高这项运动因其本身具有的趣味性、技巧性、竞赛性,始终不断的完善发展,直至1864年跳高被列为正式的田径项目。
随着同年英国人罗伯特·柯奇首次采用跨越式创造了1.70米的跳高纪录,古代跳高运动也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跳高运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在不断的突破新高度时,也在进行着一次一次的技术革新。
这项运动不仅仅是简单的人类跳跃能力的比拼,同时也有别于NBA篮球运动员的单纯弹跳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协调性的逾越障碍物高度的全面能力的较量。
这项复杂的体现综合身体技能和体能的运动,随着喜爱和从事的人群越来越多之后,在19世纪六十年代年经过世界各地的运动人群代表商定,划时代的光荣的成为了一个正式的田径项目,跳高的技术在历史上从一开始出现的跨越式,经过人们前赴后继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慢慢创造出剪式,而后又不断的打破1日格局发现新矛盾找到新方法从而再演变为滚式,紧接着又迎来新一轮的革新衍生出叱咤多年的俯卧式,最后在新的实践阶段经过人类智慧再一次新的升华,终于将其稳定在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的背越式。
背越式跳高的优越性主要在于直线接弧线的助跑,既能保证人体的水平速度,又能自然的形成一个合理的内倾角,使起跳时的腾起角度变大,从而有助于增强起跳效果。
所以,在这个既对体能有较高要求又对技能和身体协调性有较高要求的项目进行拆分研究以及分阶段训练的过程中,最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所关注的便是助跑和起跳技术,还有包括这两者之间的关键之处,负责着助跑与起跳动量转换承前启后的衔接环节中的一些细节上的技术,这些都从事该项目的科研人员、教练员和运动员最为关注和不断研究想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可谓整体里的重中之重,所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针对所选题目和范围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以十二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前8名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笔者将研究的要点放在了每个人在比赛中最好一跳中前期的助跑节奏、还有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以及直接影响最终成绩的起跳阶段的相关运动学参数,找出动作的不足之处,为该项目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参考。
762021年6月刊(总第98期)运动训练中图分类号:G8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21)06-076-03投稿日期:2020-08-07作者简介:杨雁盛,一级教练员,硕士。
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田径撑竿跳高。
男子撑竿跳高专项速度训练研究杨雁盛(山东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0)摘 要:专项速度是指运动员完成特定项目时的竞技运动速度。
在撑竿跳高项目中,专项速度包括持竿助跑速度、举竿插穴速度、摆体团身速度、展体推竿速度等。
其中,持竿助跑速度是越过横杆的基础,与成绩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举竿插穴、摆体团身等后续动作速度及其稳定性保证了助跑所获动能向势能的有效转换。
因此,提高运动员助跑速度与各技术阶段速度的稳定性是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获得优异比赛成绩的前提。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国内外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速度训练进行分析,归纳能有效提高男子撑竿跳高速度水平的训练方法,以为中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速度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撑竿跳高;专项速度;训练方法手段1 撑竿跳高专项速度训练的意义速度能力是指人体或部分环节快速位移、快速完成某项动作及快速做出运动反应的能力。
撑竿跳高专项速度主要由专项位移速度和专项动作速度构成。
专项位移速度指从助跑启动到插穴过程的速度,专项动作速度则包括举竿插穴、摆体团身和展体推竿等动作的速度。
在专项位移速度和运动员成绩的关系上,学者已经达成了共识,均认为持竿助跑最后阶段的速度与运动成绩具有明显的正相关。
专项速度在整个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持竿助跑加速还是插穴起跳的速度转化,都要求运动员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加速获得的动力。
如今世界高水平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握竿高度已经超过5m ,如果没有良好的助跑速度和插穴起跳速度,撑竿很难竖直,出现“长摆”和“短摆”,导致失败,甚至造成运动员受伤。
第31届奥运会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起跳技术研究KinematicsstudyontheapproachandtakeofftechniqueofChineseelitemalevaulterinthe31thOlympicGames周浩祥ZHOUHao-xiang摘㊀要:运用高速摄像机ꎬ对参加2016里约奥运会的中国3名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助跑和起跳进行分析(最好成绩在5.70m以上)ꎮ研究认为:3名奥运会参赛运动员都能够以不断加速进入起跳ꎬ但最后阶段助跑节奏有问题ꎬ薛长锐和姚捷需要改变最后两步的助跑节奏ꎻ薛长锐属于 自由起跳 的起跳方式ꎬ起跳距离远ꎬ插穴时间长ꎬ躯干保持合适的姿态ꎬ水平速度损失率较小ꎻ黄博凯则属于 跑进竿下 的起跳方式ꎬ和薛长锐正好相反ꎬ起跳效果较差ꎬ水平速度损失率较高ꎻ姚捷介于两者之间ꎬ起跳过程中躯干后仰明显ꎬ重心高度较低ꎬ水平速度损失率较高ꎮ建议黄博凯和姚捷增加起跳距离ꎬ保持起跳过程中躯干合适的姿态ꎬ薛长锐需完善助跑节奏ꎮ关键词:撑竿跳高ꎻ助跑ꎻ起跳ꎻ男子ꎻ奥运会中图分类号:G82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2076(2018)04-0113-06Abstract:Withhighspeedcameraꎬthispaperanalyzestheapproachandtake-offtechniqueofChi ̄nesethreeelitemalepolevaulterswithbestperformanceabove5.70min2016RioOlympics.Theresultsshowthatthethreevaultersapproachmuchfasteratthebeginningoftake-offꎬbuttheap ̄proachrhythmhasproblemꎻXueChang-ruiandYaoJieneedtoimprovetheapproachrhythmofthelastsecondstride.Xue's"free-styletake-off"havecharacteristicsoflongtake-offdistanceꎬlongtimeofplantingpoleꎬrighttrunkpostureꎬandsmalllossrateofhorizontalvelocity.HUANGBo-kai's"belowpoletake-off"styleisoppositetoXUEꎬandtheeffectoftake-offisbadꎬwithmuchlossrateofhorizontalvelocity.YAOperformanceisbetweenXUEandHUANGꎬwithobvioustrunkhyp ̄sokinesisꎬlowerbodyweightcentreꎬandlargelossrateofhorizontalvelocity.ItissuggestedthatHUANGandYAOincreasethedistanceoftake-offandholdtherighttrunkpostureduringthetake-offꎬXUEimprovetheapproachrhythmofthelastsecondstride.Keywords:polevaultꎻapproachꎻtake-offꎻman'sꎻOlympicGames收稿日期:2017-05-31基金项目:田径跳跃项目国家队备战东京奥运会(2017年度)科技服务与2017年科技动态信息资料编辑(2017H7036)ꎬ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本16-34)ꎮ作者简介:周浩祥(1981-㊀)ꎬ男ꎬ河南洛阳人ꎬ副研究员ꎬ研究方向技术动作分析与训练监控ꎮ作者单位:安徽省体育科学技术研究所ꎬ安徽合肥㊀230001AnhuiInstituteofSportScienceꎬHefei230001ꎬAnhuiꎬChina㊀㊀近几年ꎬ中国田径队实施 走出去ꎬ请进来 的发展战略ꎬ整体竞技水平得到明显提升ꎬ男子撑竿跳高也是其中的受益者ꎬ在聘请了法国著名教练达米耶伊洛桑斯后ꎬ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ꎬ中国男子撑竿跳高实现了3人参赛的历史性突破ꎮ撑竿跳高作为田径项目最复杂的项目之一ꎬ竞技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主要得益于技术动作的改进ꎮ本研究以目前中国311第34卷第4期2018年8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ofShandongSportUniversityVol.34No.4August2018最优秀的3名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为研究对象ꎬ在长期拍摄和研究的基础上ꎬ探究中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变化态势ꎬ进一步丰富中国男子撑竿跳高技术参数数据库ꎮ1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1㊀研究对象本文研究对象为参加2016里约奥运会的中国3名男子撑竿跳高远动员(最好成绩在5.70m以上)ꎬ他们中有全国室内和室外纪录创造者薛长锐ꎬ亚洲青年纪录创造者黄博凯ꎬ2016年田径锦标赛冠军姚捷ꎬ他们3人均参加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ꎬ代表了中国男子撑竿跳高的最高水平ꎬ研究的层次符合本研究的要求ꎮ表1㊀研究对象基本信息一览表m姓名身高运动等级最好成绩本文研究高度注释薛长锐1.88国际健将5.805.60/5.70 奥运参赛选手/亚洲纪录创造者/亚洲冠军黄博凯1.90国际健将5.755.50/5.30奥运会参选手/亚洲青年纪录创造者姚捷1.88国际健将5.705.65/5.30奥运参赛者/2016田径锦标赛冠军㊀㊀注:标注删除线(5.70 )的表示失败试跳ꎬ下同1.2㊀研究方法1.2.1㊀现场拍摄在比赛现场ꎬ采用2台高速摄像机CASIOEX-FH25进行定点定焦拍摄ꎬ拍摄频率为120帧/秒ꎬ摄像机高为1.20mꎬ拍摄距离为15m左右ꎬ摄像机主光轴与运动平面垂直ꎬ拍摄运动员后两步及起跳技术动作ꎮ另外采用1台摄像机SONYHDR-HC1E进行定点扫描拍摄ꎬ用来分析研究对象的整体技术动作ꎮ图1㊀拍摄现场示意图1.2.2㊀录像解析使用视讯影片解析系统进行标定分析ꎬ解析时使用松井秀治人体惯性参数模型ꎬ并选取20个解析关节点ꎬ采用低通滤波法对数据进行数据平滑ꎬ平滑系数为8Hzꎮ选取助跑后2步和起跳动作视频录像进行分析ꎬ在对动作进行解析时ꎬ视频两端多选取8帧的图片进行分析ꎮ使用Dartfish4.0动作技术分析软件关键时相动作图片进行定量描述ꎮ使用MicrosoftExcel2007软件对解析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计算ꎮ1.3㊀专家访谈法达米耶伊洛桑斯㊁冯树勇㊁李爱东㊁苑廷刚㊁熊杰㊁王万培㊁徐政等著名教练员及科研人员ꎬ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ꎮ表2㊀受访专家名单序号姓名单位职称/级别注释1达米耶伊洛桑斯国家队高级教练男子撑竿跳高世界纪录者教练2冯树勇总局田管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田径项目的研究和管理工作3李爱东国家体科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田径项目的研究工作4苑廷刚国家体科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田径项目的研究工作5熊㊀杰国家队高级教练培养的队员数次打破撑竿跳高亚洲和全国纪录6王万培国家队高级教练培养的队员数次打破撑竿跳高亚洲和全国纪录7徐㊀政西安体育学院教授培养的队员曾获亚洲冠军1.4㊀动作阶段的划分及定义图2㊀撑竿跳高阶段划分示意图助跑阶段:脚接触倒2步着地点后ꎬ倒数第2步左(右)脚着地瞬间到右(左)脚接触倒1步着地点为助跑倒2步阶段ꎬ以此类推ꎮ起跳阶段:起跳脚接触起跳点后ꎬ起跳脚着地瞬间到离地瞬间动作阶段为起跳阶段ꎮ重心腾起方向:起跳脚离地瞬间ꎬ重心垂直方向速度与水平速度比值的正切值(腾起角=arctgVyVx)ꎮ躯干角度:因为从左侧拍摄ꎬ以左肩峰点与左大转子连线与运动方向的夹角为躯干角度ꎮ起跳距离:起跳点到穴斗远端的水平距离ꎮ2㊀结果与分析STAVELEY研究认为ꎬ助跑和起跳是撑竿跳高的重要技术环节[1]ꎬ助跑和起跳是人体持竿接触地面的411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4卷第4期2018年8月阶段ꎬ也是能够充分发力的阶段ꎬ因此ꎬ本研究以助跑后2步和起跳为研究内容ꎬ探究现阶段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远动员新的技术特征ꎮ2.1㊀助跑技术分析2.1.1㊀助跑后2步的速度有资料记载ꎬ根据能量守恒定律ꎬ在撑竿跳高运动中成绩是随着速度的增加而提高的转换[2]ꎬ而助跑是获得动能的主要来源[3]ꎮ我国的研究人员也认为助跑速度是动能获得的主要阶段[4-7]ꎮ表3显示ꎬ3名奥运参赛选手均是最后1步助跑速度快于倒2步助跑速度(倒1步平均速度为9.09ʃ0.12m/sꎬ倒2步平均速度为8.86ʃ0.08m/s)ꎬ说明助跑的积极主动性为创造优异成绩打下良好基础ꎬ也是奥运会参赛选手的显著特征ꎬ姚捷和黄博凯表现出好成绩的助跑速度更快ꎬ这也说明助跑速度的重要性ꎮ但是ꎬ苑廷刚的研究资料显示ꎬ世界优秀运动员助跑速度最快不一定获得最好的成绩[8]ꎬ因为后续有起跳和空中姿势的限制ꎬ运动员在持竿助跑时不能无限制加速ꎮ因此ꎬ建议3名奥运会参赛选手发展足够的持竿助跑速度ꎬ但要和个体助跑的节奏㊁上下肢的协调配合㊁完整起跳动作充分结合ꎮ表3㊀研究对象助跑速度一览表姓㊀名横杆高度(m)助跑速度(m/s)倒2步倒1步差值姚㊀捷5.308.929.22-0.305.658.869.27-0.41薛长锐5.608.899.03-0.145.70 8.959.05-0.10黄博凯5.408.798.96-0.175.508.728.98-0.26xʃs5.53ʃ0.148.86ʃ0.089.09ʃ0.12-0.23ʃ0.112.1.2㊀助跑后2步的步长表4㊀研究对象后2步的步长一览表姓名横杆高度倒2步步长/身高倒1步步长/身高后2步之和倒2步与倒1步之差姚捷5.302.0551.092.1221.134.18-0.0675.652.0931.112.2161.184.31-0.123薛长锐5.602.281.212.191.164.470.095.70 2.2181.182.231.194.45-0.012黄博凯5.402.221.171.9641.034.180.2565.502.2141.171.9861.054.200.228xʃs5.53ʃ0.142.18ʃ0.0791.16ʃ0.0402.12ʃ0.1071.12ʃ0.0624.30ʃ0.1220.06ʃ0.143㊀㊀马特维耶夫在竞技运动理论的研究中指出ꎬ倒数第1步步长小于倒数第2步步长10~20cm是高水平运动员的一种有意识的㊁积极的起跳行为[9]ꎮ表4显示ꎬ3名奥运参赛选手当中ꎬ完全符合的只有黄博凯ꎬ倒数第1步小于倒数第2步ꎻ姚捷则完全是倒数第1步大于倒数第2步ꎻ薛长锐5 60m成功一跳符合该理论ꎬ5 70m失败一跳后2步基本一致ꎮ但是ꎬ姚捷在步长看似不合理的情况下ꎬ却越过了5 60m的横杆高度ꎬ说明在复杂的撑竿跳高技术中ꎬ其中一个环节的技术不合理有可能被其他环节所弥补ꎬ但仅仅是个例ꎮ后2步的步长之和ꎬ薛长锐在4 45~4 47m之间ꎬ黄博凯在4 18~4 20m之间ꎬ两人比较稳定ꎬ而姚捷则变化较大ꎬ两次试跳相差了13cmꎮ助跑最后几步步长对助跑节奏以及上下肢的协调配合有重要影响ꎬ脚下的过快频率促使起跳过程中快速举竿ꎮ过快地举竿ꎬ就有可能使上肢举竿不充分ꎬ起跳也就没有能够充分完成ꎬ进而对后续动作产生影响ꎮ因此ꎬ3名奥运会参赛选手要发展适合自己的助跑节奏和步长ꎬ步长不能过大ꎬ也不能过小ꎬ黄博凯和薛长锐基本合理ꎬ而姚捷要改善后2步步长节奏ꎮ2.2㊀起跳技术分析起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ꎬ也是人体持竿接触地面的最后一个环节ꎬ因此ꎬ一些起跳过程中关键参数完成的好坏ꎬ决定了试跳的成功与否ꎮ2.2.1㊀起跳过程中双手举竿速度最好的插穴技术就是两手臂向前上方推举[10]ꎮ德国运动生物力学家FalkSchade认为ꎬ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ꎬ要充分利用上肢和躯干在撑竿插穴时的能量转移[11]ꎮ在实际的运用当中ꎬ双手快速度举竿是教练员着重强调的关键参数[12]ꎮ在起跳过程中ꎬ双手尤其是左手快速向前上方举竿ꎬ一个方面使人体充分伸展有利于后续空中动作ꎬ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持人体高重心ꎬ提升起跳效果ꎮ以左手举竿为例分析(表5)ꎬ黄博凯左手X方向的速度明显大于姚捷和薛长锐ꎬ左手Y方向基本小于两人ꎬX方向的速度大了以后ꎬ结合过近的起跳距离容易形成 跑进竿下 的起跳ꎮ因此ꎬ建议黄博凯注意起跳过程中举竿的方向多向上ꎬ姚捷和薛长锐举竿相对合理ꎮ511周浩祥㊀第31届奥运会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起跳技术研究No.42018表5㊀起跳离地瞬间双手举竿速度一览表姓名横杆高度(m)左手(m/s)右手(m/s)左-X左-Y右-X右-Y姚捷5.303.913.343.110.545.654.073.702.980.49薛长锐5.604.223.952.930.565.704.113.553.050.12黄博凯5.405.162.904.850.965.504.803.414.311.46xʃs5.53ʃ0.144.38ʃ0.453.48ʃ0.333.54ʃ0.750.69ʃ0.42N2.2.2㊀起跳过程中重心速度变化情况起跳离地瞬间重心的合速度是重要参数指标[4]ꎬ它由两个方面因素决定ꎬ一个是助跑速度的快慢ꎬ另一个是起跳过程中水平速度的损失率ꎮ表6显示ꎬ3名奥运会参赛选手当中ꎬ薛长锐的水平速度损失率最小ꎬ可以达到14.78%(尽管这次试跳没有成功ꎬ结合比赛现场及后期视频回放ꎬ这次起跳效果很好)ꎻ姚捷越过5.60m的时候水平速度损失率最小为19.55%ꎬ5.30m横杆高度则达到了22.11%ꎬ姚捷明显在低横杆高度的时候技术较粗糙ꎻ黄博凯的水平速度损失率基本在21%ꎬ水平速度损失也较多ꎮ因此建议:黄博凯要注意减少起跳过程中的水平速度损失率ꎬ从技术细节入手ꎬ比如合适的起跳距离㊁起跳过程中的高重心㊁足够的助跑速度等ꎬ而姚捷除此之外ꎬ还要加强技术稳定性的训练ꎬ避免不同横杆高速技术的较大差异ꎮ表6㊀重心速度变化情况姓名横杆高度(m)着地时刻(m/s)离地时刻(m/s)XY合XY合水平速度损失率姚捷5.308.550.188.556.662.597.1422.11%5.659.300.289.307.482.567.9119.55%薛长锐5.609.210.039.217.502.377.8718.57%5.70 9.380.149.387.992.688.4314.78%黄博凯5.408.870.058.876.932.757.4621.91%5.508.960.078.967.082.777.6021.02%xʃs5.53ʃ0.149.05ʃ0.270.12ʃ0.139.05ʃ0.277.27ʃ0.412.62ʃ0.147.73ʃ0.3719.65%ʃ0.022.2.3㊀起跳过程中的角度重心腾起角的大小影响起跳空中质量和空中动作的完成ꎬ进而影响最终试跳高度[13]ꎬ腾起角度是由起跳离地瞬间重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决定的(腾起角=arctgVyVx)[14-15]ꎮ表7显示ꎬ薛长锐2次试跳的腾起角度分别为17.54ʎ㊁18.55ʎꎬ和世界优秀运动员基本一致[13]ꎻ相比之下ꎬ姚捷和黄博凯腾起角度要大了很多ꎬ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和起跳方式有关(后文会有详细论述)ꎮ躯干角度反映了运动员躯干后仰或者前倾的情况ꎬ直接影响着起跳姿势ꎬ并对水平速度产生一定影响[13]ꎮ本研究这样定义躯干角度:近侧肩关节转动中心与近侧大转子连线和人体运动方向水平面的夹角为躯干角ꎮ表7显示ꎬ薛长锐的躯干角度在两个时刻点都小于90ʎ或者接近90ʎꎬ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布勃卡的比较接近(起跳着地为90ʎꎬ起跳离地为85ʎ)[16]ꎻ而姚捷和黄博凯则明显偏大ꎬ起跳开始两人都偏大ꎬ说明躯干有一定的后倾ꎬ不利于助跑速度的维持ꎬ起跳离地姚捷躯干还有明显后倾ꎬ这会很大程度上降低起跳的效果ꎬ增加水平速速度的损失率(表6数据能够印证)ꎮ因此ꎬ建议姚捷和黄博凯纠正持竿助跑的躯干姿势ꎬ身体保持正直ꎬ在起跳过程中保持身体适当前倾ꎬ能够利用躯干加强能量的传递ꎬ改善起跳效果ꎮ表7㊀起跳角度指标姓名横杆高度(m)重心腾起角度(ʎ)躯干角度(ʎ)起跳开始起跳结束姚捷5.3021.2293.196.95.6518.9093.793.4薛长锐5.6017.5486.080.75.70 18.5586.382.5黄博凯5.4021.6797.388.75.5021.3495.886.3xʃs5.53ʃ0.1419.87ʃ1.6092.0ʃ4.488.1ʃ5.72.2.4㊀起跳过程中的时间撑竿跳高有两种起跳方式ꎬ一种是 跑进竿下 起跳ꎬ另外一种是 自由起跳 ꎬ区别两种起跳方式的指标就是时间ꎮ 跑进竿下 起跳先插竿后起跳ꎬ反映在时间上插穴时间很短ꎬ插穴时间和起跳时间的差值大ꎻ 自由起跳 先起跳后插竿ꎬ反映在时间上插穴时间很长ꎬ插穴时间和起跳时间的差值小ꎬ自由起跳是更为先进的起跳方式ꎮ表7显示ꎬ薛长锐差值最小ꎬ说明其起跳属于 自由起跳 方式ꎬ而黄博凯属于典型的 跑进竿下 起跳的方式ꎬ差值在三人当中最大ꎬ姚捷介于两者之间ꎮ决定起跳方式的最主要原因是起跳距离ꎬ推测黄博凯和姚捷的起跳距离过近(表9数据有印证)ꎮ因此ꎬ黄博凯和姚捷要调整起跳点过近的问题ꎬ加大起跳距离ꎬ增加插穴的时间ꎬ避免竿子对水平速度的影响ꎬ进而影响起跳效果ꎮ611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4卷第4期2018年8月图3㊀研究对象起跳开始和结束示意图表8㊀起跳时间和插穴时间一览表姓名横杆高度(m)插穴时间(s)起跳时间(s)差值姚捷5.300.05000.11700.06705.650.05830.10800.0497薛长锐5.600.05830.10800.04975.70 0.06670.11700.0503黄博凯5.400.00830.11670.10835.500.03330.11670.0833xʃs5.53ʃ0.140.0458ʃ0.01970.1139ʃ0.00420.0681ʃ0.02182.2.5㊀起跳过程中的距离起跳距离是决定起跳效果及方式的重要指标ꎬ也是很多问题的根源性问题ꎬ比如起跳距离的远近决定起跳方式㊁起跳距离过近会增大水平速度的损失率等ꎮ表9显示ꎬ薛长锐的起跳距离明显大于姚捷和黄博凯ꎬ薛长锐属于典型的 自由起跳 ꎬ黄博凯起跳距离最小ꎬ属于典型的 跑进竿下 起跳ꎬ姚捷5.60m成功一跳介于两者之间ꎮ上手握竿点在地面的投影点距离起跳点的距离理论上应该在起跳点附近[5]ꎬ这样就避免了起跳距离过远ꎬ让运动员感觉较空ꎬ起跳点过近把运动员 顶 回来的情况ꎮ显然薛长锐更加合理ꎬ也是目前较为先进的起跳方式ꎬ但对能力和心理层面的要求较高ꎬ黄博凯和姚捷则明显偏近ꎮ因此ꎬ问题的根源还在于起跳点的准确性ꎬ建议黄博凯和姚捷在平时的训练当中形成稳定的起跳点ꎬ多练全程持竿助跑ꎬ少练短程ꎬ避免平时的练习和比赛的不一致ꎮ也有研究认为ꎬ起跳距离8cm左右的误差基本不会影响到起跳和插穴动作[11]ꎮ表9㊀起跳过程中距离指标一览表姓名横杆高度(m)起跳距离(m)上手握竿点在地面的投影点距离起跳点的距离(cm)姚捷5.304.0020.235.654.1617.16薛长锐5.604.45-0.575.70 4.42-4.32黄博凯5.403.9225.985.504.0214.8xʃs5.53ʃ0.144.16ʃ0.2112.21ʃ10.97㊀㊀注:负号表示上手握竿点在地面的投影点在起跳点的前方(和运动方向相同)2.2.6㊀起跳过程中的重心高度图4㊀研究对象起跳过程中最小膝关节角度在起跳阶段完成起跳动动作的前提下ꎬ身体重心要保持高重心ꎬ这样有利于后续动作的完成ꎮ不同研究对象的身体重心高度可以通过膝关节角度来比较ꎮ表10显示ꎬ在最大支撑时候ꎬ黄博凯起跳过程中支撑腿膝关节角度最大ꎬ其次为薛长锐ꎬ膝关节角度最小的为姚捷ꎬ说明在最大支撑的时候ꎬ黄博凯的身体重心最高ꎬ其次为薛长锐ꎬ最低的为姚捷ꎬ不过姚捷在更高的试跳成功跳次上身体重心高度更高ꎬ薛长锐在失败的5 70m跳次重心高度更低ꎬ黄博凯则没有这种情况ꎬ有可能跟其本身较高的身体重心高度有关ꎮ黄博凯保持了较高的身体重心高度ꎬ而水平速度损失率较高ꎬ主要原因在于过近的起跳点ꎮ表10㊀起跳过程中重心的高度m姓名横杆高度起跳开始最大支撑离地瞬间姚捷5.300.880.921.055.650.971.001.12薛长锐5.601.051.071.205.70 0.950.971.12黄博凯5.400.971.001.145.500.950.991.16xʃs5.53ʃ0.140.97ʃ0.050.99ʃ0.041.14ʃ7.88711周浩祥㊀第31届奥运会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起跳技术研究No.420183㊀结论及建议3.1㊀结论3.1.1㊀3名奥运会参赛选手都能够以不断加速的方式进入起跳ꎬ为后续动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ꎮ3.1.2㊀黄博凯后2步的步长符合 大-小 的原则且比较稳定ꎬ姚捷后2步的步长则完全相反ꎬ出现 小-大 的情况ꎬ姚捷则明显需要纠正后2步的助跑节奏ꎬ薛长锐介于两者之间ꎮ3.1.3㊀薛长锐起跳距离大ꎬ起跳插穴时间与起跳时间差值偏小ꎬ起跳方式属于典型的 自由起跳 ꎬ腾起角和世界优秀运动员一致ꎬ躯干角在助跑过程中保持正直ꎬ在起跳过程中适当前倾ꎬ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高度介于3人之间ꎬ起跳过程中重心水平损失率较小ꎬ总体而言ꎬ薛长锐的起跳在3人当中属于较好的ꎮ3.1.4㊀黄博凯和薛长锐完全相反ꎬ起跳距离小ꎬ起跳插穴时间与起跳时间差值较大ꎬ起跳方式属于典型的 跑进竿下 起跳ꎬ腾起角度偏大ꎬ躯干在起跳开始后仰过度ꎬ应当给予纠正ꎻ起跳过程中重心水平速度损失较多ꎬ上手握竿点在地面的投影点距离起跳点较远ꎬ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高度最高ꎮ3.1.5㊀姚捷的起跳更不稳定ꎬ起跳距离近ꎬ起跳插穴时间与起跳时间差值偏大ꎬ腾起角度偏大ꎬ起跳开始和结束躯干后仰明显ꎬ起跳过程中重心水平速度损失较多ꎬ上手握竿点在地面的投影点距离起跳点较远ꎬ起跳过程中重心高度最低ꎮ3.2㊀建议姚捷要加强助跑和起跳稳定性的训练ꎬ避免不同高度上技术的较大差异ꎮ在起跳开始和结束躯干要保持正直和前倾姿势ꎬ适当增加起跳距离ꎬ保持起跳过程中的高重心ꎬ改善后2步助跑 小-大 的不合理节奏ꎮ黄博凯应增加起跳距离ꎬ改变落后的 跑进竿下 的起跳方式ꎬ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ꎬ避免过远后让运动员感觉 空 而出现不敢做动作的情况ꎬ改善助跑过程中躯干后仰的情况ꎬ起跳过程中左手举竿更多地向上ꎮ薛长锐整体技术较为合理ꎬ起跳方式先进ꎬ但对能力和心理方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ꎬ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中应该继续加强身体素质㊁心理层面的训练ꎬ为突破更高高度打下基础ꎮ参考文献:[1]STAVELEYB.Themostcriticalphaseinthevault[J].TrackFieldJꎬ1983(19):26-28.[2]张云龙ꎬ葛云.水平速度损失对撑竿跳高运动成绩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ꎬ1999ꎬ21(1):5-7.[3]陈光华ꎬ高升.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腾起高度的能量守恒定律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ꎬ2006ꎬ29(2):271-273. [4]孙南.论撑竿跳高的自由起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ꎬ2006ꎬ29(7):983-984.[5]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修订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ꎬ2003:467-471.[6]谢慧松ꎬ周铁民ꎬ葛蕴.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速度与其成绩的关系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ꎬ2007ꎬ29(3):1-3. [7]杨世木ꎬ陈效范.现代女子撑竿跳高的发展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ꎬ1997ꎬ21(3):26-27.[8]苑廷刚.柏林世锦赛部分项目运动技术参数分析[J].田径科技动态ꎬ2012ꎬ(5):32-34.[9]李欣鑫ꎬ李建英.李玲破女子撑杆跳高亚洲纪录时最后三步助跑至插穴起跳的运动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ꎬ2014ꎬ50(5):19-21.[10]Hay.J.G.TheBiomechanicsofSportsTechniquesMew[M].TersayPrentice-Hallꎬ1985:456-474.[11]FALKSCHADEꎬARAMPATZISꎬBRÜGGEMANNꎬetal.Com ̄parisonofthemen sandthewomen spolevaultatthe2000Syd ̄neyOlympicsGames[J].JSportsSciꎬ2004(22):835-842. [12]周浩祥ꎬ王万培ꎬ游永豪.女子撑竿跳高全运会冠军吴莎助跑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ꎬ2015ꎬ29(4):85-88.[13]张智敏ꎬ刘冰ꎬ孙南.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杨雁盛最后三步助跑及起跳技术分析 以2006年郑州国际田径大奖赛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ꎬ2008ꎬ24(11):62-65. [14]闫松华ꎬ刘学贞.对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插穴起跳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ꎬ2004ꎬ27(5):633-635.[15]施延昭ꎬ刘学贞.中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起跳㊁摆体㊁推竿的生物力学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ꎬ2002ꎬ6(2):38-41.[16]于兴文ꎬ等.我国男子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ꎬ1997(3):21-27.811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4卷第4期2018年8月。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力量特征研究
吕季东;龙跃玉;刘鹏
【期刊名称】《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9)5
【摘要】运用运动生物力学测试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力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起跳腿踏跳过程中所受的垂直冲击力可达本人体重的5.77~7.24倍,踏跳时间为0.150~0.172 s;起跳腿肌肉反应特性值为35.72~43.61,并且与起跳过程中垂直速度变化值呈高度正相关;起跳过程中膝关节和髋关节肌肉的退让收缩力量水平均对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我国运动员的起跳力量较弱,部分运动员的起跳技术存在不足.
【总页数】5页(P52-56)
【作者】吕季东;龙跃玉;刘鹏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育系,上海,200438;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育系,上海,200438;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育系,上海,2004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4.6;C823.1
【相关文献】
1.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和腾空运动学分析 [J], 余章彪
2.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过程助跑速度转化率分析* [J], 陈丹;陈娟;何淑娟
3.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J], 李厚林;王鹏;黄建民;许崇高
4.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J], 刘飞;孙颖慧
5.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J], 刘飞;孙颖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撑竿跳高助跑起跳技术创新的可行性探讨作者:刘飞亮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随着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日渐完善,撑竿跳高运动一直是我国相对薄弱的项目之一。
本文对撑竿跳高助跑起跳技术创新进行研究分析,并通过对比总结出相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我国撑竿跳高运动成绩的提高提供相关参考意见。
关键词:撑竿跳高;助跑起跳;助跑速度近年来,我国的体育竞技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撑竿跳高运动项目一直相对薄弱。
其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改革与创新,在助跑起跳方面始终延用相对传统的技术。
因此,运动员应通过对比与研究分析,对传统技术进行合理创新,为提高我国撑竿跳高运动的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助跑起跳技术速度利用方面1. 传统助跑起跳速度技术大部分撑竿跳高训练机构助跑起跳技术依然沿用较为传统的技术方式。
其动作要领是在助跑起步时缓冲较慢,通常是没有等到蓄力后就起步冲刺,在进行摆臂动作时,由于在固有姿态的影响下,其摆臂动作幅度较小,在跑动过程中基本保持动作一致,其姿势没有太大幅度的改变,其全身力量都集中在起步姿势过程中,进而造成了较大的体力消耗,使助跑冲击力造成大量的削减,整体冲刺速度大受影响。
因此,传统的助跑起跳技术存在一定的弊端,大大影响了运动员的整体水平发挥,使其在源头造成了对撑竿跳高成绩的负面影响。
2. 创新助跑起跳速度技术基于传统撑竿跳高助跑起跳技术的弊端,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创新。
只有通过运用新技术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我国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整体水平。
该新技术的要领是,首先,运动员在助跑起步时应该进行提前蓄力,将身体向前合理倾斜,蓄力待发直接冲刺。
整个助跑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关力学原理,将竿部振动与手臂摆动有机结合,大步粗气控制好呼吸节奏。
其次,在步伐控制方面应该保持大步,其重心适度调高,将速度逐渐加快。
最后,这种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可以有效减少运动员力量的损失。
科学、合理的助跑起跳技术可以使后继的翻竿动作一气呵成,使其产生一定的连贯性,将该技术运用到我国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实际训练中去,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我国撑竿跳高运动员的综合水平。
第29卷第2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Vol.29No.2 2006年2月! !!!!!!!!!!!!!!!!!!!!!!!!!!!!!!!!!!!!!!!!!!!!!!!!!!!!!!!!!!!!!!!!!!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Feb.2006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腾起高度的能量守恒定律分析陈光华,高升(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通过录像研究、资料查阅、数理分析等方法,依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分析了撑竿跳高过程中的能量来源与转化,总结出助跑、起跳、团身展体、引体推竿这四个过程是动能获得的根源;在整个跳跃过程中,一部分能量被损耗,另一部分转化为身体重心腾至最高点时的势能和过竿时的水平动能,并提出:加强能量来源与减少能量损失是获得较高腾高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男子撑竿跳;能量转化与守恒;腾起高度;能耗中图分类号:G8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2-0271-03Analysis on Height of Jump in Chinese Men’s Pole vault by using Energy Conservation LawCHEN Guang-hua,GAO Sheng(PE College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241000,Anhui China)Abstract:Adopted the video research,documentary analysis,and mathematic analysis,following from the energy transmis-sion and conversion law,this study conducted an analysis on the energy source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s in the course ofpole-vault.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four phases of approaching,taking-off,tucking-unfolding-body anddrawing-body to pushing-pole can be seen as the sources of kinetic energy.In the whole process of jumping,certain energytransforms into thermal energy and wasted,the other energy transforms into the maximum potential energy and horizontal ki-netic energy.It is proposed that increasing the sources of energy and reducing the loss of energy can seen as the fundamen-tal methods of obtaining a higher height of jumping.Key words:men’s pole-vault;the energy conservation law;height of jump;energy waste研究表明,在男子撑竿跳高运动中,中国优秀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成绩的差距主要是腾起高度(手离竿时高度距横竿高度)的差距。
杨雁盛撑杆跳助跑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李晓锋
【期刊名称】《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37)6
【摘要】在2010年6月重庆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赛上杨雁盛获得撑杆跳全国纪录.对杨雁盛破撑杆跳全国纪录一跳进行三维录像解析,对获得的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再将这一成绩与其在2006年成绩进行纵向对照,并将这两次成绩与国际优秀运动员进行横向比较,探究其动作技术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为撑杆跳动作技术训练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55-58)
【作者】李晓锋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23.2
【相关文献】
1.安徽省优秀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姚捷助跑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J], 胡俊;刘昳
2.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杨雁盛最后三步助跑及起跳技术分析——以2006年郑州国际田径大奖赛为例 [J], 张智敏;刘冰;孙南
3.优秀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陈阳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J], 张锐;于芳;夏炎;付奕;唐丽
4.优秀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陈阳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J], 张锐;
于芳;夏炎;付奕;唐丽;
5.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杨雁盛最后两步助跑至插穴起跳技术的运动学跟踪研究 [J], 徐政;王亚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许云前,等:中国女子水球队与世界一流强队的比较分析收稿日期:2008-09-17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2.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1.P .E.College of Suzhou Uni versity,Jiangs u ,Suzhou,215021,China.2.P .E.Coll ege of J i lin in University,Jilin Changchun,130012,China.文章编号:1007―6891(2009)01―0079―04四川体育科学2009年3月第1期SICHUAN SPORTS SCIENCE No.1,Mar.,2009中外男子撑竿跳高优秀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相关运动学参数的比较研究The Chinese and Foreign Outstanding Man Pole V ault Athlete Final Two Step Approach to Takes off the Technical Related kinematics parameter Research Quite魏巍1,黄昕2WEI Wei 1,HUANG Xin 2摘要:最后2步助跑至起跳技术是撑竿跳高中的关键技术环节。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外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2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相关运动学参数进行对照。
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在身体重心运动轨迹变化、摆动膝角等多项指标中与世界优秀选手均存在一定差距,揭示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的一般性规律与特征。
为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定量化参考依据。
关键词: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起跳技术;运动学分析Abstract:The last two-step run-up to high school pole vault take-off technology is the key technology areas.In this paper,literature,comparative studies,mathematical statistics,and other method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lite male athletes pole vault final two-step approach to take-off technology-related parameters of kinematics control.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outstanding athletes in the men pole vault center of gravity trajectory change,swing knee angle indicators in a number of outstanding player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certain gaps,revealed China's outstanding athletes men pole vault final two-step approach to the take-off technology General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China's outstanding men's pole vault athletes scientific training to provide quantitative reference.Keywords:man ;pole vault athletes ;Finally two-step approach;take-off technology ;Kinematic Analysis中图分类号:G82文献标识码:A在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战绩。
中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和起跳技术分析研究’跳高属于田径中跳跃项目中的一项,迄今为止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早在1864年的那个时候,英国就将跳高定为了比赛项目,英国人柯奈当时跳出了1.70m的成绩。
和现在相比,虽然水平很差,可是当时他对跳高技术并不了解,而是完全凭借自身的力量和速度,以及身体的柔韧,将两腿跨过横杆,这也是田径史上最原始、最简单的跳高姿势。
到了首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项目男子跳高才得到大家广泛的认可,将其定为正式比赛项目。
逐渐地,跳高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越来越多的跳高教练和运动员出现在了田径场上,运动员的跳高技术也在不断改进,跳高技术经历了跨越式过杆、剪式过杆、滚式过杆、俯卧式过杆和背越式过杆5种形式的演变。
美国跳高运动员福斯贝里以2.24米的成绩夺得男子跳高的冠军,并且在之后的比赛中多次用背越式过杆的方式打破世界记录,背越式跳高的普及程度逐渐超过了跨越式跳高和剪式跳高,受到更多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认可和青睐。
背越式跳高的弧线段助跑技术的好坏,对跳高成绩有直接影响,因此,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弧线段助跑技术的理论依据,分析其技术特点,对改进背越式跳高技术,提高运动成绩和进一步加深对其技术动作特点的理解,以及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弧线段助跑人体内倾角的大小,对运动成绩影响极大,在高速助跑速度下,使人体在弧线段助跑的过程中获得一个适宜的内倾角度,对加大腾起角,获得良好的起跳效果以达到优异的成绩尤为重要。
助跑的任务是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并为提高起跳效果和顺利地越过横杆创造条件。
背越式跳高一般采用8至12步助跑,分直线助跑段与弧线助跑段。
1.直线助跑技术:近似于短路途中跑技术,跑进时身体重心高而平稳上体适当前倾,后蹬充分有力,前摆积极抬腿,两臂协调配合大幅度摆动;2.弧线助跑技术:身体逐步内倾,加大外侧腿臂的摆动幅度,保持头、躯干成一直线向内倾。
助跑的整个过程应有明显的加速性和较强的节奏感,尤其是最后几步逐渐加快,到最后一步最快。
我国优秀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助跑起跳速度利用率研究作者:田敏程昊陆宇明来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03期摘要:以我国优秀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在助跑起跳阶段速度利用率的研究为出发点,通过专家访谈了解该项目运动员在助跑时对于器械的控制能力、助跑可控速度的能力等专项能力的现状;采用实验测量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杨雁盛、刘飞亮在助跑起跳阶段速度的利用率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的数据,以期更好地为教练员指导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男子;撑杆跳高;助跑;起跳;速度利用率中图分类号:G8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3-0073-04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velocity utilization rate in run-up and takeoff of Chinese elite men''s pole vaulters, the authors learned about vaulters'' device control ability and speed control ability in run-up through expert interview. With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method,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velocity utilization rate of Yang Yansheng and Liu Feiliang, Chinese elite men''s pole vaulters, and got relevant data with view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coaches.Key words:men; pole vaulting; run-up; takeoff; velocity utilization rate撑杆跳高是由持杆助跑、插穴起跳、悬垂、摆体、伸展、拉转推杆和过杆落地等环节系统组成。
这些技术环节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完整的撑杆跳高技术。
持杆助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最后一步脚触及地面瞬间产生较高的水平速度,获得适宜的动能,并使运动员在插穴起跳时处于最佳位置。
持杆助跑的最后四到六步对整个助跑到起跳环节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持杆助跑最后两步是助跑向起跳的过渡阶段,对起跳、弯杆及运动成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衔接,具有“纽带”的作用,插穴起跳是助跑的动能转变为撑杆势能的重要环节。
在当今优秀的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中,持杆助跑及起跳的速度已成为影响最终成绩的主要因素,运动员根据自身的素质特点控收稿日期:2012-01-18作者简介:田敏(1962- ),女,教授,研究方向田径运动训练与教学。
作者单位:山东体育学院,山东济南 250102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Jinan 250102,China制和把握好持杆助跑的速度、节奏、步长,将有利于水平助跑速度向垂直起跳速度的转化。
助跑起跳速度利用率是指运动员在助跑起跳过程中对自身最高速度的使用水平,通常用运动员助跑中最高速度与平跑中最高速度的比值来表示。
提高运动员的绝对速度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手段把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最大强度地转化为助跑中的可控速度。
提高助跑起跳速度利用率,可使运动员的绝对速度在助跑过程中得以很好地发挥,从而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能力,为创造优异成绩奠定基础。
1 研究对象以我国优秀撑杆跳高运动员、全国纪录保持者杨雁盛,前全国纪录保持者刘飞亮为研究对象,针对这两名我国现役的撑杆跳高最高水平运动员助跑起跳的技术、速度、节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速度利用率的运用效果,揭示我国优秀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助跑起跳的一般性规律与特征,为该项目的科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方法2.1 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搜索和查阅图书馆,收集我国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发展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根据本论文的研究需要,对男子撑杆跳高高水平运动员攻关服务的科研人员和相关专家进行专访,获得本课题研究的材料。
对两名优秀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访谈,了解其技术的特点、一般身体素质指标、平跑、持杆助跑的最快速度。
2.3 实地测试法采用松下T180型号摄像机,进行定点拍摄。
摄像机高1.2米,主光轴距离插穴起跳点的垂直距离为11米,拍摄频率为25帧/s。
在完成课题研究所需助跑测试距离的两端,放置测速仪,启动机器,读取、记录即时速度。
将实地测试所得资料,通过录像播放的形式,采用APAS System和会声会影软件对所取片段进行剪辑,统计、测量出有效数据。
3 结果与分析3.1 助跑运动学分析撑杆跳高项目是一个技术结构比较复杂的项目,对运动员的速度、弹跳、快速有效控制身体各环节的能力等有很高的要求。
助跑速度是撑杆跳高技术中的关键性技术环节之一,有效的持杆助跑是合理完成后续技术动作的基础,持杆助跑环节的好坏决定了运动员能否获得理想速度,跨越一定的高度。
在实践当中,有时完全可以从运动员助跑技术环节的表现来准确推断试跳的结果。
撑杆跳高项目中,不同序列的技术环节存在着彼此依存的关系,如握杆点的提高对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十分重要,但要提高这一指标,也必须以提高助跑速度为基本保障。
助跑速度是运动员获得动能的主要阶段,不断提高助跑速度就有可能腾越更高的高度,为了适应高握点的需要,运动员就需要获得更大的动量。
前苏联的教练员一直很重视这一环节的技术研究和训练,他们认为,助跑速度能建立起一定的动能储备,它决定着可能跳过的高度,并指出,不断提高助跑的速度才有可能在握杆点提高和杆子硬度增大的情况下,保持运动员的专项技术动作不变形。
运动员的握杆高度、撑杆硬度都与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
杨雁盛的成绩、握杆高度、腾起高度、撑杆硬度及降杆阶段都落后于刘飞亮。
降杆阶段尤为明显,在助跑过程中降杆过早,会增加持杆阻力,使得水平速度的损失过大。
助跑阶段的步长大小,影响着助跑速度。
尤其是最后两步的步长,更是直接反映了助跑最后阶段的步幅和节奏,从而影响了助跑速度及速度损失的状况,进而影响着起跳的效果。
通常,倒一步步长较倒二步步长要小,运动员在助跑的最后一步缩短步长,通过积极下压起跳腿使倒数第一步的步长缩短,此时运动员起跳脚接触地面时因制动引起的水平速度的损失小,运动员在起跳时就能获得尽可能大的水平速度。
运动员为减少在起跳过程中速度的损失,应相对缩短最后一步的步长,以尽量减少地面对人体的制动力。
如果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变化不大,甚至出现“拉大步”的现象,这必将会影响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的水平速度,同时也不利于运动员后继的起跳动作。
另外,良好的技术也要求起跳腿主动积极地下压扒地,争取以较快的速度进入起跳,所以最后一步步长要短于倒数第二步步长。
由于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差异,本研究选取了步长和身高比例的指标作为对步长变化的补充。
在撑杆跳高助跑阶段,要求运动员尽可能获得较大的动能并为撑杆积蓄能量,因此,对持杆助跑速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运动员在持杆助跑的最后一步,通过有效地缩短步长,积极下压起跳腿以满足起跳技术对步长的需要,使运动员起跳脚在触及地面时避免因制动相对较大而造成水平速度损失,在起跳阶段获得相对较大的水平速度。
据相关资料显示,持杆助跑时最后两步步长差距 10~15厘米为宜,最后一步步长比倒数第二步步长短10~15厘米是高水平运动员一种有意识的积极起跳行为。
如果最后两步助跑步长的差值过大,就会导致运动员重心突然降低,从而影响最后两步助跑水平速度的利用率,同时不利于运动员后继起跳动作的完成。
由表3、表4可知,杨、刘在助跑最后两步步长上变化值相对较大,说明其最后两步助跑与起跳的衔接技术较弱,因此,应在最后两步助跑中加快起跳动作,加强助跑与起跳的衔接,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进而达到提高助跑速度的利用率。
在助跑的后程阶段,运动员在插穴前要降低撑杆完成插穴等动作,助跑速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的水平速度保持情况尤为重要。
从理论上讲,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运动成绩随助跑水平速度的提高而提高。
也就是说,助跑水平速度越快对创造优异成绩越有利。
最后两步助跑水平速度变化的参数能较客观、较准确地反映出运动员在助跑最后阶段获得的水平速度情况。
所以,本研究选取最后两步助跑水平速度变化作为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研究意义。
由于从助跑的倒数第四至六步开始,下肢不但要继续保持快速的助跑,同时上肢还要进行降杆、举杆及维持身体平衡等一系列动作,并且运动员要集中精力准备插穴起跳,因此,运动员在举杆过程中助跑速度会受到一定的损失。
如果运动员在最后两步助跑中水平速度损失过大,必将影响后继起跳动作的质量与效果。
从表5中可以看出,从最后两步助跑水平速度的差值来看,杨、刘最后两步助跑水平速度的差值分别为 0.21米/秒和0.22米/秒。
这两步水平速度的差值,可以间接地反映出该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衔接的紧密程度以及降杆、举杆等动作对助跑速度的影响程度,表5数据说明刘飞亮最后两步助跑衔接得比杨雁盛较好,杨雁盛降杆阶段时间过早,但举杆及维持身体平衡等动作衔接流畅,而没有造成下肢动作的减缓,速度利用率保持也较好。
3.2 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起跳是撑杆跳高技术中最为关键的技术环节之一,关系着能否将助跑中获得的动能尽可能转化为人体向上的动能和弯杆、竖杆的能量,同时,起跳动作的质量又关系着后继的悬垂摆体及杆上动作的成败。
3.2.1 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与垂直速度根据参考文献查阅得出法国选手维涅隆(前世界纪录保持者)在越过 5.96米的横杆时,起跳过程中的水平速度损失值仅为 1.69米/秒;世界男子撑杆跳高纪录保持者,前苏联优秀运动员布勃卡在越过 6.14米的横杆时,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值也仅为 1.57米/秒。
从表6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出,刘飞亮在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值为1.81米/秒,明显高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水平速度损失值;而杨雁盛在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损失值则更大,达到了2.11米/秒。
在起跳离地瞬间,维涅隆身体重心腾起垂直分速度值为 2.22米/秒,而刘、杨在起跳离地瞬间的身体重心腾起垂直分速度值分别为 2.72米/秒、2.51米/秒,均高于维涅隆。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撑杆向前的运动速度及撑杆弹性势能的储备,最终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
该项研究数据也提示了我国优秀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尚需在水平速度的保持上做进一步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