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8-2019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 (新版)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8
四、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的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重点难点】1.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
2.如何准确的测出时间和路程。
【教学时数】1课时【教具】投影仪,刻度尺,秒表,物理小车,斜面。
【教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总结上节课学习哪些知识点?2.同步训练:某同学从家里步行到学校,他先以2m/s的速度前进5min,休息1min后,又以1.5m/s的速度前进10min到达学校,该同学从家里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多少?二、讨论交流:请结合你们桌上的实验器材,设计一种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吗? 请说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方法;注意事项。
三、教师强调:1.实验目的:利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3.实验器材:小车、斜面、金属片(小木块)、刻度尺、停表。
4.实验步骤:(1)将斜面固定,确定起点位置;(2)测量全程的平均速度,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3)测量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4)计算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实验表格:见幻灯片 6.注意事项:(1)、明确停表每个小各代表多少秒?(2)小车从斜面下滑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可以多试几次;(3)测量时间一定要同步。
7.观看教学动画【实践活动】1.请设计“测量从家里到学校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的活动方案。
要点提示:通过测量车轮的周长和记录车轮转动的圈数,可计算自行车行使的路程。
2.设计“测量汽车或出租车的平均速度”的活动方案: 3.设计“测量火车的平均速度”的活动方案:【课外调查】1.汽车里程表的记录内容;2.出租车专用发票项目; 3.火车时刻表的记录内容。
【课堂小结】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课程标准】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学习目标】1.能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根据公式v=s/t 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3.会分析实验误差【学习重点】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学习难点】会分析实验误差。
知识点1.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基本思路1.原理:V=s/t;2.测量工具:刻度尺和秒表。
3.会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
4.测量平均速度注意事项(1)一是斜面坡度不能过大或过小,过大则运动时间太短,增大时间测量误差,过小则小车可能不会运动,或变速运动不明显。
(2)要保证每次测量都从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车(3)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实验中我们应多测量几次(4)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应从开始计时时的车头测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而不是测量斜面的长度(5)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1,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2,后半程的平均速度v3之间的关系是v3>v1>v2.(6)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半程路程除以全程时间与上半程时间之差。
能够从中点由静止释放测下半程运动时间?不合理,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或者,因为小车全程运动中通过中点的速度不为0.或者,小车通过全程所用的时间与上半程所用时间的差值才是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知识点2. 掌握测量平均速度过程方法 1.实验课题:测量平均速度2.实验目的:(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测平均速度;(2)巩固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
3.实验原理及图:v=s/t4.实验器材:秒表、带刻度的木板(或轨道小车)、小车、弹簧片、木块、刻度尺、斜面。
5.实验步骤:(1)检查器材,并将器材按装置图放置,把木板和木块组装成斜面(倾角控制在20度以内),小车放于斜面顶端A 点,弹簧片固定在斜面下端C 点,测出AC 段的距离s 1记录于表格中;让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滑下的同时开始计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停止计时,读出时间为t 1 ,同样记录于表格中,利用公式v 1=s 1/t 1计算出v 1记于表格。
3.4 平均速度的测量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小明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m/s,从家到学校要走15min,那么他上学要走的路程是()A.1080m B.108m C.18km D.0.3km
2.某同学乘坐高铁,看到车厢内显示的车速为216千米/时。
他估测车厢通过隧道用了10秒,则隧道长度约为()
A.60米B.600米C.2160米D.7776米
3.如图是某物体在水平地面上作直线运动的s﹣t图象,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物体在0﹣2s内做变速运动
B.物体在2﹣4s内运动速度是5m/s
C.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的速度相等
D.物体在6s内运动速度是2.5m/s
4.小华同学放学回家的路上,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
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得()
A.步行的是图中AB段
B.小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1800m
C.小华骑车的速度为360m/s
D.小华步行的速度为90m/s
5.百米赛跑时,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枪声开始计时,运动员到达终点时秒表的读数为11.59s,则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实际时间应为()
A.11.30s B.11.59s C.11.88s D.11.18s
6.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
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
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A.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B.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C.2~5s内,小车受到的是非平衡力
D.5~7s内,小车受到的是非平衡力
7.甲、乙、丙三个物体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其中甲、乙的s﹣t图象如图所示,已如8秒时丙距离甲、乙的距离恰好相等。
则()
A.丙可能与甲的运动方向相反
B.丙的s﹣t图一定在甲的图线上方
C.丙一定与乙的运动方向相同
D.丙的s﹣t图线可能在乙的图线下方
8.汽车后刹车灯的光源,若采用发光二极管(LED),则通电后亮起的时间会比采用白炽灯大约快0.6s,故有助于后车驾驶员提前做出反应,即遇到情况时可提前0.6s刹车。
在限速为120km/h的高速公路上,行车安全距离约可以减少()
A.6m B.12m C.20m D.30m
9.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公路上跑步,二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甲、乙速度之比为5:4,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3,则甲、乙两同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A.5:3 B.4:3 C.15:16 D.5:4
10.在百米赛跑中,终点计时员必须在看到发令枪冒白烟就开始计时,不能等听到枪声才计时。
如果声速取340m/s,则()
A.听到枪声才计时,会少计约100/340s的时间
B.听到枪声才计时,会少计约200/340s的时间
C.听到枪声才计时,会多计约100/340s的时间
D.听到枪声才计时,会多计约200/340s的时间
11.扬州至南京100km,南京长江二桥全长12.5km,一汽车从扬州至南京的平均速度为20m/s,则该汽车通过南京长江二桥的时间为:(汽车的长度不计)()
A.625s B.5625s C.5000s D.无法确定
12.甲车从M点,乙车从N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b)所示,当甲、乙相遇时,甲距N点12cm,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MN间的距离为s,则()
A.v甲>v乙,s=28m B.v甲<v乙,s=21m
C.v甲<v乙,s=28m D.v甲>v乙,s=21m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3.我国高铁总路程居世界第一,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暑假小红和父母外出旅游,她们乘坐的高铁动车正以300km/h的速度向南行驶,旁边平行铁轨一列普通列车以120km/h的速度也向南行驶,小红发现自己超过普通列车用的时间为16s,以普通列车为参照物,小红向(选填“南”或“北”)行驶,以小红为参照物。
普通列车向(选填“南”或“北”)行驶,普通列车的长度为m。
14.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
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两次发出信号的间隔是0.9s,汽车在两次接收到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是m,汽
车速度是m/s。
(超声波速度是340m/s)
15.一只蚂蚁在离洞口3m处找到一块食物,于是这只蚂蚁以0.5cm/s的速度奋力向洞口搬运,2min后众蚂蚁一起搬运用时400s搬至洞口,设搬运路线是直线,则众蚂蚁搬运的速度为cm/s。
16.2012年伦敦奥运火炬传递的主题是“传递激情,传递梦想”。
若火炬手以1m/s的速度沿直线匀速通过60m,需s,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火炬手是的。
(填“静止”或“运动”)。
17.双休日自驾车随父母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李晓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变为图乙所示,从表中可知该车匀速行驶的路程为,那么这段时间为h。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8.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为了安全,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为驾驶员从发现某一异常情况到采取制动动作的“反应时间”里(同一人,不同速度下的“反应时间”是相同的),汽车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反应距离);而从采取制动到汽车完全停止,汽车又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据公安部门统计,车辆行驶过程中,停车距离越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表中给出了某辆汽车在同一段路面上行驶过程,在不同速度下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等部分数据。
请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1、3两行数据可知:= +制动距离;并填写表中空缺的两个数据,完成表格。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汽车行驶速度越大,停车距离(填“越长”或“越短“),所以超速行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3)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由于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比不饮酒的反应时间要长一些,因此,在行驶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会变,从而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19.如图是某运动员训练时的s﹣t关系图象。
由图象可知:
(1)运动员在OA段处于状态,AB段处于状态。
(2)OA段运动的速度是,OA段运动的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C段运动的速度。
(3)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km/h。
四.计算题(共2小题)
20.如图是小红同学乘出租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
(1)该出租车行驶的时间是多少秒?
(2)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多大?
(3)以该速度匀速行驶 30 分钟,行驶的距离是多少?
(4)小红应付给司机多少元车费?
21.苏州高新区将建设6条现代有轨电车线路,总长为80多公里.1号线于2014年10月26日正式通车试运营.1号线全长18公里.1号线首末站为狮子山站、龙康路站,正常行驶大约需要时间0.5小时。
求:
(1)电车运行的平均速度大约是多少?
(2)若从狮子山站到新区公园站,电车运行的时间大约是6分钟,则两站之间的轨道长度大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A。
2.B。
3.D。
4.A。
5.C。
6.A。
7.D。
8.C。
9.B。
10.B。
11.D。
12.A。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3.南;北;800。
14.34; 42.5。
15.0.6。
16.60;运动。
17.80km/h;40km;0.5。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8.(1)停车距离;反应距离;18;56;(2)越长;(3)长。
19.(1)匀速直线运动;静止;
(2)20km/h;大于;
(3)12。
四.计算题(共2小题)
20.(1)行驶的时间:
t=9:08﹣9:00=8min=480s;
(2)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v===12.5m/s。
(3)根据v=可得,以该速度匀速行驶30分钟,行驶的距离:s′=vt′=12.5m/s×30×60s=2.25×104m=22.5km。
(4)小红应付给司机的车费:
2.40元/公里×22.5公里=54元。
答:(1)该出租车行驶的时间是480s;
(2)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12.5m/s。
(3)以该速度匀速行驶30分钟,行驶的距离是22.5km。
(4)小红应付给司机的车费54元。
21.(1)电车运行的平均速度:
v===36km/h;
(2)由v=,
狮子山站到新区公园站,两站之间的轨道长度:
s′=vt′=36km/h×6×h=3.6km。
答:(1)电车运行的平均速度大约是36km/h;(2)两站之间的轨道长度大约是3.6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