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肥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养分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24.50 KB
- 文档页数:7
榆林市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是我国著名的玉米生产基地之一。
玉米是该地区主要的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阔,产量丰富。
在传统的玉米种植技术下,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种植密度不够合理、土壤保水能力不足、草害、病虫害发生频繁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应运而生。
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是指在种植玉米时,在行间铺设地膜,形成双垄(两条覆膜)、双行(两行植株)的种植方式。
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温度,促进玉米生长,增加产量,减少草害和病虫害的发生,提高玉米品质。
目前,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在榆林市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有必要对该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以推动榆林市玉米种植技术的发展,提高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结束】1.2 问题提出本文主要研究榆林市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建议。
在榆林市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玉米种植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种植技术在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土壤病虫害问题时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
问题提出:传统玉米种植技术在榆林市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土壤保水能力不足、施肥不均衡、病虫害防控困难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玉米产量的不稳定和品质的下降,严重影响了玉米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提高玉米种植的生产效率和品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研究和应用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玉米种植技术面临的问题,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促进榆林市玉米种植业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在榆林市玉米种植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建议,为提升玉米种植业的发展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字数:240】1.3 研究意义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玉米产量、改善品质、节约劳动力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升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再造。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玉米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和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其中,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一种较新的耕作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玉米的栽培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首先,在播种前要做好土壤准备工作。
选择种植地块要求土质疏松、肥沃,土壤PH值在6~7之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
在整地过程中,要加入大量的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以提供充足的营养供给。
然后,进行全膜覆盖。
全膜覆盖是该技术的关键步骤之一,它可以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减少蒸发和水分流失,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
覆膜前要将地面整平,并将防风扣附在地面上。
选择适量的农用塑料薄膜,将其平铺在整地的土壤表面,用土块将薄膜固定住,并预留好播种口和排水口。
接下来,进行双垄沟的开沟工作。
双垄沟的沟宽通常为60~80厘米,沟深为15~20厘米,两沟之间的距离通常为120~150厘米。
同时,在种植季节,要根据气象情况调整地温,保证玉米苗的正常生长。
最后,进行定时的灌溉和施肥工作。
玉米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才能正常生长。
在全膜覆盖下,要做到定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同时,根据作物生长的需要,在玉米苗期和生长期适时进行补充施肥,以满足其对养分的需求。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还要注意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定期巡查玉米田,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的问题,以避免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以上就是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主要步骤和要点。
该技术可以提高玉米的生长环境,增加产量和质量,同时也减少了杂草的生长和病虫害的发生。
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技术对土壤要求较高,需要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以保护环境和土壤健康。
玉米大垄双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玉米大垄双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玉米大垄双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一、玉米大垄双行密植的优势1. 提高利用土壤面积:通过大垄栽培,可以有效提高利用土壤面积,增加玉米的生长空间。
2. 增加光照:大垄栽培可以使玉米植株在相对较高的位置生长,充分吸收太阳光,增加光合作用,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效率。
3. 促进通风透光:大垄栽培可以使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更好,减少潮湿和病菌滋生的机会,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和防治病虫害。
4. 减少病虫害的侵袭:通过大垄栽培,可以使玉米植株的叶面积减少,减少病虫害的侵袭,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1. 大垄的规划与构造:大垄的宽度应为50-70厘米,高度为30-40厘米。
大垄之间的距离应为50-70厘米。
大垄的构造可以利用高耸的土壤和秸秆垫底,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
2. 玉米的双行密植:在每个大垄上,由于每行玉米植株的间距较窄,因此可以将两行玉米植株交错种植,增加玉米植株的密度。
每个大垄上的玉米植株数可达到6-10株。
3. 应用有机肥料:在玉米大垄双行密植栽培中,应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如畜禽粪肥、腐熟的农作物秸秆等。
有机肥料能够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供充足的养分供给。
4. 定期疏苗和除草:在玉米大垄双行密植栽培中,由于玉米植株的生长空间较小,容易导致植株间竞争激烈。
应定期疏苗,保持每株玉米植株的生长空间。
还应及时进行除草,减少杂草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5. 合理灌水管理:在玉米大垄双行密植栽培中,要合理进行灌水管理。
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土壤湿度的控制非常重要。
过干或过湿的土壤都会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要根据土壤湿度和玉米植株的需水量,合理进行灌水。
6. 病虫害防治:在玉米大垄双行密植栽培中,病虫害防治非常重要。
在种植前,可以采用灭茬消毒的方法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膜下带状还田模式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李利利【摘要】[目的]研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膜下带状还田模式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在陇东旱塬区,设计6个处理,研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膜下还田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地表覆盖2 cm还田后玉米农艺性状、生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全膜双垄沟播不还田显著降低.玉米秸秆膜下带状还田较不还田玉米农艺性状尤其是株高、茎粗有一定的降低,籽粒产量降低0.40%~7.42%,但差异不显著,生物产量显著降低,但经济系数差异不显著.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膜下还田各处理对玉米生长期耗水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结论]该研究为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进行秸秆还田提供理论依据.%[Objective]To study effcts of whole film double furrow sowing maize straw returning pattern on soil moisture and maize yield[Meth-od]Six treatments were designed to study effects of whole film double furrow sowing maize straw returning on maize agronomic characters,maize yield and soil water use efficiency.[Result]The agronomic characters,biological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maize after the surface being covered by 2 cm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whole film.Maize agronomic traits especially plant height,stem diameter decreased under maize straw returning returning patter.Grain yield decreased by 0.40%-7.42%,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The biological yiel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but the difference of economic coefficient was not significan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whole film double furrow so-wing maize straw returning on the long-term water consumption and soil water use efficiency.[Conclusion]The study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the application of the whole film double furrow seeding technique in the field of straw mulching.【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46)012【总页数】3页(P143-145)【关键词】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膜下还田;水分利用效率;产量【作者】李利利【作者单位】平凉市农业科学院,甘肃平凉7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近年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在旱作农业区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连年种植,大部分耕地有机质投入不足,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理化性质变劣,土壤肥力下降,影响了玉米增产潜力开发,为此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已成为旱作农业区研究的重要内容[1]。
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摘要]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是提高玉米单产、抗灾、减灾、稳产、高产的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在地势平坦、肥力中等水平、保水保肥,或者有井灌条件的地方效果会更好,推广该项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是在传统的玉米栽培基础上,将过去的两条小垄合成一条大垄。
[关键词]玉米地膜覆盖双行覆膜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5-0138-01一、地膜覆盖作用1、保持土壤水分,抗旱保苗覆膜能阻隔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有保墒、提墒、稳定土壤中水分的作用。
据测定:裸种地块0-10厘米土层,含水量12.3%,10-20厘米土层含水量为14.3%;覆膜地块0-10厘米土层,含水量14.4%,比裸种的地块高2个百分点,10-20厘米土层,含水量16.3%,比裸种地块高2个百分点。
说明如果春季足墒播种,覆膜可满足玉米5-6月份的生长发育用水。
为舂播拿全苗提供了墒情保障。
2、防风护苗我县春季多风少雨,大风天气时有发生,造成播后风剥露籽、毁苗灾害。
覆膜后,可减轻风吹沙起,剥土打苗的现象,起到护苗、保苗的作用。
3、防涝保肥覆膜既能阻隔土壤水分的蒸发。
又能防止因遇大雨而使肥料淋溶流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4、抗寒增温,延长无霜期覆膜后,白天日光透过地膜灼烤地面,耕层温度升高,由于膜的阻隔作用,减少了土壤热量的散失。
据我县农技推广中心对4月27日至7月28日测定结果统计,在这93天内,覆膜后0-10厘米土层地温比裸种平均每天增温2.7℃,10-20厘米土层地温比裸种平均每天增温2.2℃,累计增温210℃,相当于延长无霜期10-15天。
5、增加光照强度地膜表面光滑,对日光的反射率远比裸种高,同时地下蒸发到膜内表面的细小水珠,对日光也有反射作用。
两种反射叠加,加强了田间的光照强度,增强了光合作用。
6、减轻病虫草害的危害覆膜后温度高,出苗快,缩短了易感病的期限;覆膜还可以阻止预防地下害虫的农药的蒸发,增强药效;覆膜地块引苗后,封严苗眼,可灼伤闷死杂草,抑制杂草的生长。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一、土壤准备在栽种之前,首先要对土壤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选择肥沃疏松的土壤作为种植地,进行犁地、耕地、平整土壤等作业,使土壤松软透气,便于玉米的生长。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添加有机肥料,搅拌均匀,保证玉米的养分供应。
二、全膜覆盖全膜覆盖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全膜的覆盖,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湿润,并提高土壤温度,促进玉米的生长。
选择透气性好的地膜,先将地膜铺展开来,然后用锨或者机械工具将地膜铺设在整片土地上,确保地膜完全覆盖土地,并将地膜固定在地面上。
三、双垄沟播在地膜上开沟种植玉米,双垄沟种植玉米是为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减少灌溉水量。
在地膜上分别开两条平行的直线沟,沟间距约30-40厘米,沟深约5-10厘米。
将玉米种子均匀撒播在沟中,每隔20-25厘米撒一颗玉米种子,然后用土覆盖种子,压实沟壑,保证种子的生长。
四、基肥追肥在播种前,在双垄沟中撒施基肥,以提供玉米初期生长所需的养分。
基肥一般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有机肥主要是粪肥、秸秆等,无机肥包括复合肥和氮、磷、钾等肥料。
稍后再进行追肥,注重在玉米生长关键期施肥,及时补充玉米生长所需的养分。
五、灌溉管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需要进行合理的灌溉管理,尤其是在干旱的地区。
玉米是一种喜水作物,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正常生长。
建议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减少水分的流失。
在生长期间,要根据玉米生长的需水量,合理测定灌溉的时间和水量,保证玉米生长的需水需肥。
六、病虫害防治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生长过程中,要及时监测玉米的生长状况,注意观察是否有病虫害的发生。
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选择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来防治病虫害,保护玉米的生长。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是一种高效、节水、节药的种植技术,能够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采取上述种植技术,可以帮助农民实现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密度试验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密度下的播种进行试验,得出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但密度过高会导致植株竞争过度,影响产量。
进一步讨论了影响因素,如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等。
在总结了高密度玉米播种可以增加产量的效果,但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掌握密度,以避免植株生长受限。
同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建议,包括更多不同条件下的试验和对其他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
这些结果对于优化玉米种植密度和提高产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密度试验报告、引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试验方法、实验结果、数据分析、讨论、影响因素、结论、结论总结、进一步研究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是指在田间通过机械化设备,在土壤表面开沟,将种子直接播入土壤中,再覆盖上膜进行保温保湿的一种播种方式。
与传统的人工播种相比,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具有节约劳动力、提高播种效率、保护土壤水分和改善生长环境等优点。
虽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量,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和问题,比如适宜的播种密度、播种深度、膜材质等方面的参数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通过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密度进行试验,探索最佳的播种密度,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次试验旨在探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在不同密度下的生长情况及产量表现。
通过对比不同密度下玉米的生长状态、叶片颜色、株高及穗长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密度对于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通过对产量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不同密度下玉米的产量差异,并寻找出最适宜的播种密度,从而为玉米种植提供科学的种植建议。
通过本次试验,我们希望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种植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试验方法本次试验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密度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密度下玉米的生长情况和产量表现。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密度试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不同密度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试验,对比不同密度下玉米的生长情况,为实际生产中制定合理的播种密度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实验材料本次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包括: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子、播种机、地膜、灌溉设施、化肥、农药等。
2.实验设计选取一个相对平整、光照充足的试验地点进行实验。
首先将土壤进行耕作、翻耕、平整,并铺设地膜。
然后根据实验要求,使用播种机在地膜上开沟,将玉米种子沿沟均匀播种。
本次试验设立了三个不同的密度组别:A组(低密度)、B组(中密度)、C组(高密度),每个组别设立了三个重复,共九个小区。
每个组别的播种数量分别为:A组(50000株/亩)、B组(60000株/亩)、C组(70000株/亩)。
3.施肥和管理在播种后,根据土壤养分情况,采用适量的化肥进行追肥,并根据需要进行农药防治。
同时保持土壤湿润,进行定时浇水。
4.生长观察在玉米种子萌发后,对不同组别的玉米进行生长观察。
主要观察玉米的叶片颜色、叶片数量、株高、穗长、穗粒数等情况,并及时记录。
5.数据统计和分析待玉米收获后,对不同组别的玉米产量进行统计,并进行数据分析,比对不同密度下的玉米产量、品质和生长状况。
三、实验结果1.生长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观察后,得出如下结论:- 高密度组别的玉米株高矮小,穗子发育不良,穗粒数偏少;- 中密度组别的玉米生长状况较好,穗子发育良好,穗粒数中等;- 低密度组别的玉米株高较高,穗子数量适中,但穗粒数较低。
2.产量情况通过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高密度组别的玉米产量较低,平均亩产量为550kg;- 中密度组别的玉米产量较高,平均亩产量为650kg;- 低密度组别的玉米产量较为稳定,平均亩产量为600kg。
四、结论和建议通过本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中密度组别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产量和生长状况相对较好,低密度组别的产量虽然稳定但整体表现一般,高密度组别的产量较低且生长状况较差。
密肥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养分的影响李(大学农学院)摘要: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下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全氮、碱解氮的动态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45000株/ hm2整个玉米生育时期0~20cm土层各处理的土壤全氮、碱解氮变化趋势与67500株/ hm2基本一致。
土壤碱解氮含量随着玉米生育时期的推进而不断降低,且分别在抽雄期和灌浆期达到最低值,成熟期碱解氮含量又略有回升。
全氮含量在玉米生长前期不断增加,且分别在抽雄期和拔节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不断降低。
玉米产量在密度为67500株/ hm2时产量明显高于45000株/ hm2。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密度确定为67500株/ hm2时,最佳施肥量为纯N 210Kg/ hm2,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最高。
关键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施肥;土壤养分;产量;Dense fertilizer on the whole film double furrow sowing corn soil nutrientsLi(Agricultural University)Abstract:The test field randomized block, the dynamic change of differentfertilization levels all film double furrow sowing maize soil total nitrogen, available nitrog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45000 plants / hm2 the whole maize growth period in 0 ~ 20cm soil layer, the soil total nitrogen, alkaline hydrolysis nitrogen change trend and 67500 plants / hm2 basic consistent. The content of soil available nitrogen and decreasing with cor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are respectively in the heading stage and filling stage,9reached the minimum maturity, nitrogen content and picked up slightly. The total nitrogen content in corn growth stage increased, and respectively in tasseling stage and jointing stage reaches a maximum value, then with the growth and decrease. Maize yield in the density of 67500 plants / hm2 yield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45000 plants / hm2. The northwest arid and semiarid area all film double furrow sowing maize planting density is 67500 plants / hm2, optimum amount of fertilization for the pure N 210Kg/ Hm2, the film double furrow sowing maize yield.Keyword :All film double furrow sowing maize; fertilization; soil nutrient; yield;前言:氮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矿质元素。
由于玉米这类禾本科植物自身不具备固氮能力,其生长发育所需的氮素主要依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但土壤中可利用的氮素难以满足其高产优质的需求,以施肥方式补充土壤氮素是其优质高产的有效措施。
土壤氮素是影响作物生长最重要的限制因子之一[1],隽英华等[2]研究表明施氮明显提高耕层土壤碱解氮的含量,随着生育期推进,表层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3-6]。
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利用效率,使作物获得高产[7]。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是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对传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逐步改进的最新成果,该技术集垄面集流、覆膜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于一体,大幅度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和降水保蓄率,促进了玉米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增产幅度达30%以上,被视为旱作农业的一项重大创新技术[8,9]。
众多学者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机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较多研究成果[10-13]。
目前,对不同施肥处理及其他覆盖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对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下玉米土壤养分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报道较少。
因此,根据我国西北地区气候特点,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不同氮磷施肥水平下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特征,旨在充分了解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的特性,为该地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提高玉米产量,增加种植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1.1试验区概况试验于2013年4~10月在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进行,地理位置E104°37′,N35°35′。
海拔1896.7m,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为光能较多,雨热同季,降水少蒸发率大,气候干燥。
年均气温6.4℃,≥10℃积温2239.1℃,年均日照数2500h,年均太阳辐射591.89KJ/cm2,年均无霜期146d,年均降水量386.00mm,主要集中在5~10月,占年降水量的86.9%。
土壤质地为黄绵土,呈碱性。
1.2 实验设计与方法以“承单20为供试材料,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种植密度设67500株/ hm2和67500株/ hm2。
氮肥(均以纯N计算)设0kg/hm2(NP1),120kg/hm2(NP2),150kg/hm2(NP3),180kg/hm2(NP4),210kg/hm2(NP5),240kg/hm2(NP6)6个肥力水平,磷肥用量按N:P2O5=1:1配施。
60%氮肥作为基肥,40%作为追肥,分别在大喇叭口期与灌浆期按1:1追施,磷肥一次性基施。
按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12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30.8 m2(4.4 m×7 m),4m2的采样区,20m2的计产区。
小区间走道40cm,重复间走道60cm。
1.3测定项目与方法1.3.1 土样采集试验样品2013年4~10月采集,4月28日采集基础土样,之后于玉米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采集0~20cm 土层土样,采样按5点采样法采集,然后把各土层的土样分别混合均匀,剔除石砾和植物残根等杂物,分别装入自封袋中带回实验室,样品风干后过1mm筛备测。
1.3.2玉米果实采集实验样品2013年10月~11月采集,每个小区均匀采取20株的玉米果实,称鲜重,带回实验室烘干后称重,测产。
1.3.3 测定方法土壤全氮测定——半微量开氏法[14]土壤碱解氮的测定——碱解扩散法[14,15]1.4 数据处理试验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利用SPSS软件进行显著性检验。
2结果与分析2.1肥料对不同密度水平下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2.1.1肥料对45000株/ hm2密度水平下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表1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45000株/ hm2)各处理土壤全氮的含量处理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成熟期NP1 1.0813aA 1.0623aA 1.1230bA 1.1095aA 0.8189bcBCNP2 1.1629aA 1.1604aA 1.2889bA 1.1132aA 0.8684bABNP3 1.2173aAB 1.1612cBC 1.1643bA 1.2183aA 0.9573bBCNP4 1.2250aAB 1.1127dC 1.2944bA 1.2149bA 0.95601aANP5 1.2547bB 1.1368abA 1.3280bA 1.3097aA 0.9743abABNP6 1.1577abAB 1.1054bAB 1.2325aA 1.2311aA 0.9897cC 由表1可以看出,整个生育期内全膜双垄沟播玉米0-20cm土层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从苗期到拔节期土层各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0-20cm土层各处理的土壤全氮量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峰时期,3个时期土层各处理的土壤全氮量均以抽雄期最高,而成熟期时2个土层各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与前面其他4个生育期相比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
苗期玉米植株较小,根系不发达,对土壤养分的吸收相对较小,而拔节期、抽雄期和灌浆期属玉米的生长旺盛期,需要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养分来满足生长,此时段由于地表温度较高且覆盖了地膜,促使地下水分不断向地表集聚,使得土壤下层有效氮上移至表层,补充了表层土壤可被植株吸收的有效氮的含量。
此时土壤全氮含量较高,很好的满足了植株生长的养分需求。
玉米前期从土壤吸取了大量的养分,成熟期土壤养分没有从外界得到有效的补充、玉米根系的衰老也不利于深层土壤氮素向地表的集聚等原因导致了成熟期全膜双垄沟播玉米0-20cm土层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出现了明显下降。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全生育期0-20cm土层均是NP5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高,NP1处理最低。
说明适度的增施氮磷肥料能有效促进土壤全氮的含量。
其中,0-20cm土层5个生育期NP5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比NP1处理提高了7.60%、7.01%、18.25%、18.04%和18.97%。
2.1.2 肥料对67500株/ hm2密度水平下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表2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67500株/ hm2)各处理土壤全氮的含量处理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成熟期NP1 1.1225bA 1.0205cdCD 1.1938bcA 1.0492bcB 0.8778aANP2 1.2154bA 1.0966dD 1.3321aA 1.2132cB 0.8727aANP3 1.2210bA 1.2091aA 1.2818abcA 1.2365aA 0.9974aANP4 1.2714Aa 1.1860abAB 1.1576cA 1.2166cB 0.982203aANP5 1.2894aA 1.2455cBCD 1.3984aA 1.2389bC 1.0677aANP6 1.2203bA 1.1560bcABC 1.2109abA 1.2045bB 0.9132aA 由表2可以看出整个生育期内全膜双垄沟播玉米0-20cm土层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在种植密度45000株/ hm2与67500株/ hm2下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苗期到拔节期之间0-20cm土层各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在NP5增长下最为显著,0-20cm土层5个生育期NP5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比NP1处理提高了14.87%、22.05%、17.14%、18.08%和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