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助人即为仁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助人即助己的名人事例
香港的教育家钱锺书,因为他钱锺书为香港和全球社会做出的积极贡献,而被公认为一位“助人即助己代表”。
毛泽东教育家,历史学家,书法家,作家,学者,钱锺书是百年港澳关系的维系者,他历时近六十年以服务香港的民主教育为使命。
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断努力使香港的教育达到与国际接轨的水平,不惜奉献自己的一切来促进香港发展,他把“助人即助己”作为自己一生的核心价值观,竭尽全力积极推动发展,助力社会繁荣昌盛。
钱锺书把改善社会环境作为教育目标,以建设更多安定,稳定,人性化的社会环境,加深香港当地社区的连接,把他的理念联系到少数派权益的解决问题,以促进社会建设和发展。
除了他在发展香港的教育外,钱锺书还注重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以促进中华民族教育文化,他把现代,汉语言及文化推广到海外,以及增进香港和海外国家之间的文化理解,建立起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网络,提升了香港的国际地位。
60多年来,钱锺书的贡献,深深融入香港的社会发展,大大推动了当地的教育和文化,因他的出色功绩,他被认定为一位助人即助己的传奇典范,ウィン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敬与崇敬。
作为一个有志于把『助人即助己』作为一生口碑的人,钱锺书为香港及全球社会带来了积极而持久的健康发展,他把倡导公正平等发展和跨文化理解作为自己的担当,并用实际行动改善社会环境,让更多人受益,值得我们去敬仰。
第23课《<孟子>三章》分层作业一、积累与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古文默写。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表明这篇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文中表明攻城的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的句子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6.文中强调防守的一方所具备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3.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4.得道..者多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5.寡助之至.至:极点6.亲戚畔...之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案】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案】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答案】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答案】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答案】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富贵不能淫(一)古文默写。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谈到“志向”时,提供给我们两种正确的人生选择:“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与人为善;助人即助己作文
嘿,你知道吗?在咱们这大城市里,总有那么些人,他们就像活雷锋,默默地在街头巷尾做好事。
他们的笑容啊,真的跟太阳一样,看着就让人心里暖暖的。
这种精神,真的是咱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
哎,你记得图书馆里那个老爷爷吗?他就经常坐在那儿,耐心地给年轻人解答问题。
每次我去借书,都能看到他和年轻人们聊得特别开心。
他那眼神里啊,都是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年轻人的期待。
有他在,图书馆都变得温暖了。
说起做好事,还得提提那群去山区支教的志愿者们。
他们为了帮那些孩子们建学校、买书,连觉都睡不够。
看着他们忙里忙外地帮孩子们上课、做游戏,我就觉得他们真的太伟大了。
他们让山里的孩子们看到了希望,也让我们这些城里人看到了真正的善良。
与人为善,助人即助己作文
今天晚上放学了,我看见小明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他低着头,看起来很伤心。
我走过去,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问他怎么了。
小明缓缓抬起头,眼睛又红又肿,他说他语文考试考砸了,现在心里很难过。
我忽然间又想起了,上学期数学笔试我也考砸了,当时心情糟糕极了。
爸爸妈妈虽然没有怪我,但我总觉得很羞愧。
后来,是好朋友丽丽好言安慰我,还帮我分析了错题,我才慢慢地走出了阴影。
我告诉小明我的经历,然后摸出我整理好的语文笔记,诚恳地帮他解释错题。
“没关系,下次可以争取考好,我帮你一起备考!”我笑着说。
小明抬起头,眼里的泪水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抹微笑。
“谢谢啦,琳琳,爱死你了!”小明开心地说。
我看到小明的笑容,心里也充满了阳光。
帮助别人,就像一朵小小的花,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让别人开心,也让自己开心。
论语的仁名词解释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和总结,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
其中的“仁”一词是论语中最为重要和频繁出现的概念之一。
仁义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而仁作为其中一项核心概念,其含义和诠释至关重要。
一、仁的含义孔子曾说过:“君子务本(本心),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句话给出了仁的含义的一种解释。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仁是从内心发展而来的,是一种与道德和情感紧密相连的品质。
它在个人层面上包括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关心他人等;在社会层面上包括公平正义、亲和友善、乐于助人等。
另外,孟子认为仁是始于爱人,即作为一个有情感的人,要有强烈的爱心,对他人的疾苦和困境感同身受,愿意为他人着想。
所以,仁还可以理解为爱和怜悯之情。
从这个角度来看,仁是一种具有情感和共情力的道德品质。
二、仁的重要性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对中国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仁对于个人的培养和自我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在个人层面上,仁让一个人从内心产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这种尊重和关心有助于个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培养自己的情感共情力。
另外,仁也提倡人们积极行善,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在社会层面上,仁有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建立。
公平正义是仁的重要体现,要求人们公平对待他人,消除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
仁还强调了亲和友善,让社会中的人们相互尊重、理解与包容,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仁的实践和挑战尽管仁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但在实践过程中,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人们的个人情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对他人产生偏见和歧视。
比如,人们可能会因为地域、身份、种族等因素而对他人产生敌意或偏见,这会影响到仁的实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宽容心态和关心他人的意识,主动消除歧视和偏见。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往往会冲击仁的实践。
从个人利益出发,有些人可能会选择不顾他人的利益而追求个人的成功与利益最大化。
2024年关于仁的演讲稿五百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很荣幸今天有机会站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我的演讲稿。
人类的发展历经漫长的岁月,我们所看到的文明和进步,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元素——仁。
仁,即为善、为人之道。
它是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基本素养。
今天,我将围绕仁这一主题,为大家阐述仁与我们生活的联系,引领大家思考仁在未来的重要性。
首先,仁是人类社会相处的基石。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少不了仁的体现。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需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共同合作。
只有通过互相帮助与理解,我们才能建立积极正面的人际关系,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仁是人类情感和心灵的基础。
仁是一种包容的精神,它让我们懂得关怀、爱护身边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面临着种种压力和困难,但仁的力量能够温暖我们的心灵,给予我们勇气和希望。
只要我们心怀仁心,积极传递爱与温暖,我们的世界就能变得更加美好。
再者,仁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领袖,他们的伟大成就背后都离不开对人类社会的关怀与热爱。
他们追求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不忘初心,以仁心引领他们的行动。
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和努力,人类才能一次次地创造奇迹,推动社会进步。
但是,当我们看向未来,我们会发现,现代社会中,有些人对仁的理解和践行远远不够。
一些人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快乐,缺少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导致了社会的冷漠和紧张。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培养社会中的仁人仁心,为未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要培养仁的精神和品质,我们需要从小处做起。
首先,家庭教育是重要的基础。
父母要用自己的言行来示范孩子,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意识和习惯。
其次,学校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榜样的力量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做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
助人为乐善行传递温暖目录:一、温暖四溢的助人为乐二、逆境中绽放的美丽三、关爱他人的善行四、友善的微笑改变世界五、助人即是助己的智慧六、灿烂的世界因你而更美丽七、温暖永不熄灭的火焰一、温暖四溢的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美德,通过无私的行动和关心,我们能够将温暖传递给他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助人为乐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灵的修行,它让我们感受到善意的力量。
通过这种善行,我们能够激励身边的人,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构筑起一座温暖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逆境中绽放的美丽当我们面对逆境时,往往容易感到疲惫和无助。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才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真正美丽。
通过助人为乐的行动,我们可以不仅能够帮助他人,同时也能够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逆境中,我们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绽放出美丽的光芒。
三、关爱他人的善行关爱他人是助人为乐的核心,它能够化解冷漠和孤独,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通过关爱他人的善行,我们能够改变他人的生活,给予他们希望和勇气。
无论是通过捐款、志愿者工作还是关心他人的细微之处,每一个善行都能够带来无限的力量。
四、友善的微笑改变世界微笑是一种无声的善行,它能够改变他人的情绪和态度。
友善的微笑不仅能够让他人感受到温暖,同时也能够让我们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
通过微笑,我们能够感染身边的人,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世界带来和平与和谐。
五、助人即是助己的智慧助人为乐不仅能够改变他人的生活,同时也能够提升我们自己的内心境界。
通过助人行为,我们可以学会关爱、宽容和包容,培养出一颗善良的心。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寻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满足。
六、灿烂的世界因你而更美丽每一个助人为乐的善行,都像是一颗绚丽的星星,为世界增添美丽的色彩。
和善待他人一样,我们的世界也需要温暖与关爱。
当每个人都能够积极参与助人为乐的行动中,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美丽和和谐。
七、温暖永不熄灭的火焰助人为乐的善行是一种无穷无尽的力量,它永不熄灭。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②∥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呀,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第①层:作者开篇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并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
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第②层: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通过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的原因,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优于“天时”;进一步指出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③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23《〈孟子》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背诵并默写三篇短文。
2.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三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根据课文内容,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和论证过程。
学习重点: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文意。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1 •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明白“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理解文章内涵,体会“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
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节奏。
反复读,做到熟读精思。
(2)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将重点字词的词义写在该字旁边。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3)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诸子散文。
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竞作,九流并起。
”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
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
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诸子散文以说理议论为主,但亦有记叙成分,如故事寓言等。
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以《老子》《论语》《墨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篇幅短小,多是片段式、语录体的文章,词约义丰,富含哲理,并包含部分记事的内容;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形象鲜明,富有文采,富含哲理;第三阶段是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更加成熟,议论和记叙的分工更加明确,说理更透彻,逻辑更周密,常寓理于物。
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道德、军事、天文历法等各类领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有推动作用,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是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
能助人即为仁
——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发扬助人为乐精神教学目标:
1、懂得助人为乐之乐是最无私、最高尚的一种快乐,助人为乐是当今社会提倡的道德风尚。
2、向助人为乐的榜样学习,学会同情不幸的人、关心需要帮助的人。
3、学会朗诵、吟唱有关为人之道的经典篇章及曲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上快乐有很多种,但有一种是最特别的,这种乐不仅仅是自己的内心的满足更会赢得他人的赞誉。
这就是助人为乐。
提到“助人为乐”有个60年来家喻户晓的标志性人物——雷锋。
二、温故知新:
1、出示雷锋的画像,简介雷锋。
雷锋(1940-1962)湖南长沙人,7岁失去父母成为孤儿。
湖南解放后,他分得了土地,被政府送进学校读书。
1956年高小毕业后,在乡政府和中共望城县委当通信员和公务员,被评为工作模范。
1957年加入共青团。
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
1961年升任班长,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
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
年仅23岁的雷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艰苦朴素,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雷锋班"。
同年3月,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周恩来总理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2、学生讲讲雷锋所做的好事
3、助人为乐与我们儒家所倡导的“仁”有何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
究一下。
三、观看“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电视专题片“助人为乐篇”诵读经典片段。
四、学习经典语录并做到能熟读成诵
1、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理解:你自己想有所建树,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建树;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
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余殃。
理解: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承受福报。
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理解: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
4、归纳:君子有成人之美,帮助别人摆脱困境,是雪中送炭的善行,就是君子之行。
儒家崇尚“仁”,要成为仁者的最积极主动的行为就是助人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其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遭遇困难时一定不希望就此身陷绝境,所以想想自己就会不希望别人会遭遇绝望。
五、观看道德模范的视频
1、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欧阳名友事迹。
2、陈光标赈灾助困14亿。
六、学生谈观后感
引导:1、好事不分大小立足于个人能力即可;
2、做好事贵在坚持;
3、行善的种子应该从小萌芽。
七、联系“身边的小雷锋”
1、推举班上“身边的雷锋”。
2、归纳:助人并不难,助人确实是一种快乐,助人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所以帮助别人、方便了别人更是快乐了自己。
八、回顾与小结
1、观看视频,复习所学经典语句,组织全场背诵。
2、小结:
学做高尚的人,从学习助人为乐开始。
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同样是帮助人,但不同的人,助人的动机不尽相同。
只有真正出于对他人的同情、关心,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满腔热情地去帮助解决,并从中感受到快乐,才是助人为乐。
这种“乐”是无私的,是与他人的“乐”融为一体的,因而也是高尚的。
付出“爱”、拥有“爱”的人就是幸福的“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