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助人行为的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376.17 KB
- 文档页数:3
助人行为的理论人们为什么会出现助人行为?它发生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同学派心理学家有着不同的理论观点。
概括说来,在心理学历史上主要呈现出本能论、社会交换论、公平论、社会规范论、道德发展论五种理论形态。
一、本能论生物学家威尔逊(E.Wilson)在1975年出版的著作《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中主张人的助人行为是先天决定的,它通过遗传得来,是人类的本性,是不学而能的人类本能行为。
威尔逊研究了大量的动物的利他行为,认为动物的利他行为就是一种以自我牺牲换取其他个体与群体生存机会的本能。
他观察发现,面对危险的兵白蚁为保卫巢穴抵御入侵者,可以为保护其他白蚁的生存献出生命;在紧急情境下,居支配地位的雄性狒狒站在群体最显眼处,准备冲向入侵者,而当群体安全撤离时,居支配地位的雄性狒狒也是最后撤离。
几乎所有的动物都存在着这样的利他行为,为了帮助自己的同类脱离危险,它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行为显然没有任何企图,也不期待得到回报,明显是有益于其他同类的利他行为。
他比较了动物的利他行为与人类的助人行为后进一步得出结论:人类的助人行为也是由本能所决定的,是通过遗传基因传递下来的一种人类本能。
助人行为确实有利于人类作为一个种系的延续与发展,本能论为解释人的助人行为提供了一种视角,但它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动物是没有意识的,它们牺牲自己保全同类的利他行为完全是由本能决定的,在行为时也不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动机与后果;而人的助人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在一定动机的驱使下和一定价值取向的指导下产生的。
把人的助人行为归结到、还原为动物的本能,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抽去了人类行为的主观意愿,这与事实是不相符的,因而也受到了其他的学派的批判。
二、社会交换论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在经济学交换理论和心理学行为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交换论。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收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一、助人行为的内涵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是指以他人为帮助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行为主体的自觉自愿性,即主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指导下因助人意愿而自愿帮助别人的行为。
其次,行为性质的亲社会性,即主体的行为是社会大力提倡、符合社会期望、有利于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行为。
亲社会性是助人行为的关键前提,不具有亲社会性的助人行为不属于助人行为,如罪犯帮助同伙诈骗、盗窃等。
第三,行为结果的利他性,即主体行为的结果使他人获得了帮助、缓解或摆脱了困境。
助人行为根据是否需要得到回报可分为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无偿助人行为与低层次的有偿助人行为。
无偿助人行为是不期待受助人对助人行为人有任何个人回报的行为,甚至还要排除“做好事”的想法。
助人行为人不期待对自己有任何回报,但不排除期待受助人对社会的回报。
例如,人们资助困难儿童上学希望他将来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一个陌生人冒着生命的危险把一个不幸者从着火的汽车里拉出来然后悄无声息地走开。
有偿助人行为是期待受助人对助人行为人有所回报(包括物质回报与精神回报)的行为。
比如,拾到别人的东西归还别人,但要求对方给予合理的补偿或回报等。
对于这些出于个人目的帮助他人或要求对方有所回报,只要在社会道德、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的助人行为,虽没有无偿助人行为高尚,但因其对受助人有利、并被社会所认可,所以有偿助人行为仍能被社会所认可与接受。
二、助人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对人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助人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助人行为的决策理论?3?。
该理论认为助人是一个负责的社会认知和理性决策过程。
首先是注意到事件并正确地解释(知觉有需要帮忙)。
倘若没有注意到事件的发生,或是未将事件解释为有人需要帮助,则助人行为就难以发生。
第二阶段是确定个人的责任。
当人们注意到事件的发生并解释为需要帮助之后,如果认为自己不需要承担责任,则助人行为就不会发生。
第三个阶段是权衡行为的利弊。
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件,从而增加责任的明确性,增加人们的助人可能性。
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因此,通过增加人际相互作用来激发人们的助人动机,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二、示范作用
示范作用对助人行为的提高实际上是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即我们的助人行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助人行为而获得。
(一)现场的示范作用
利他行为的榜样任务会促进其他人的助人行为。
行为榜样能有效的引起儿童的助人行为。
(二)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
研究表明,电视节目中的亲社会榜样对人的影响作用比反社会榜样还要大。
观察到他人的助人行为则增加了助人的可能性,实际上,不同的强化形式深层次的影响到我们的助人行为。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一)移情能力培养
移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按“移情—同情—亲社会行为”这一模式产生的,有效的移情是对他人产生同情心的基础,而同情心又是对困境中他人实施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条件。
因此,通过移情训练培养儿童的同情心理就成为移情训练的直接目标。
(二)动机提升
用引导人们内在动机的方法,使人们以充分的内在理由来促进一种有益的行为,则可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的通过实施这种行为而使自己获得满足与快乐。
四、助人技能的学习
助人行为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掌握如何帮助别人的知识或技能。
因此,通过训练儿童的移情能力和实践如何助人的行为,可以培养儿童的助人行为。
五、助人技能的学习
在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上达到高水平的被试,更倾向于拒绝在实验条件下对别人实施伤害性侵犯,证实价值取向确实影响到个人对其他人行为的方向,并且道德水平越高,相应的亲社会倾向也越强。
幼儿助人行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幼儿助人行为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愿、主动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反映了幼儿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心,同时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
通过助人行为,幼儿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社会技能和情商,还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助人行为的培养和促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幼儿助人行为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培养方式,旨在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和成长。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会概述幼儿助人行为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培养方式,并说明撰写本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会具体阐述幼儿助人行为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培养方式,通过案例和研究来支持观点。
在结论部分,将会总结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得出结论。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旨在全面探究幼儿助人行为的重要性及培养方法。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助人行为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方式。
通过深入分析幼儿助人行为的定义、影响以及培养方式,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认识和引导幼儿发展助人行为,促进幼儿的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同时,本文也希望引起社会对幼儿助人行为的重视,促进幼儿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完善。
通过对幼儿助人行为的研究和探讨,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共同进步贡献力量。
2.正文2.1 幼儿助人行为的定义幼儿助人行为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帮助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帮助别人捡起掉落的东西、帮助别人背书包、主动和他人分享玩具等。
幼儿助人行为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表现,体现了幼儿的同理心和慈善意识。
通过这种行为,幼儿不仅能够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还能够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爱心。
幼儿助人行为不仅对被帮助的人具有积极影响,同时也对幼儿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幼儿助人行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引起广泛重视和关注。
2.2 幼儿助人行为的重要性幼儿助人行为是指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帮助他人或给予他人帮助的行为。
8.1助⼈⾏为的理论⼀、亲社会⾏为与助⼈⾏为的概念(⼀)亲社会⾏为亲社会⾏为泛指⼀切符合社会期望⽽对他⼈、群体或社会有益的⾏为。
它主要包括分享⾏为、捐献⾏为、合作⾏为、助⼈⾏为、安慰⾏为和同情⾏为等。
(⼆)助⼈⾏为与利他⾏为亲社会⾏为是⽐助⼈⾏为概念更为规范的描述对社会有益⾏为的概念。
助⼈⾏为特指以特定的个⼈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为。
⼆、助⼈⾏为的理论(⼀)⼲预模式助⼈决策包括以下⼏个步骤的思索:(⼀)帮助需求觉察⼀个⼈是否对⼀个需要帮助的⼈伸出援助之后,⾸先取决于他是否意识到了对⽅需要帮助,即他是否注意到了对⽅的困境。
(⼆)助⼈责任意识当旁观者观察到情境的紧急性,认识到他⼈的确需要帮助时,他并不⼀定会采取⾏动,旁观者会考虑⾃⼰是否应该承担帮助⼈的义务,⾃⼰是否有责任帮助别⼈。
当个⼈的责任越明确时,助⼈的可能性越⼤。
(三)得失权衡⼈们会权衡在⼀个特定的⾏为中潜在的收益与付出是否对等,付出的代价越⼤,助⼈的可能性就越⼩,反之。
(四)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当你明确你应该采取助⼈⾏为时,你还会评价⾃⼰是否有能⼒帮助、⽤什么⽅式帮助。
只有在⼈们确认⾃⼰有能⼒帮助并且可以在现场找到合适的帮助⽅式时,个⼈才会对事件进⾏直接⼲预。
助⼈决策的过程图⽰:图1 助⼈决策的过程(⼆)社会作⽤⼒理论社会作⽤⼒理论由美国社会⼼理学家拉特纳(/doc/2c17467021.htmltane ,1981)提出。
社会作⽤⼒是指“其他⼈的存在或⾏动对个体产⽣的任何影响”。
1.社会作⽤⼒乘法原则该原则⼜被称为倍增效应,或者称为电灯泡效应,是指当⼀些社会源或称作⽤源、影响源作⽤于⼀个⽬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I(impact)的量应当是这些社是的是的给予帮助会源的强度S(strength)、接近性I(immediacy)和社会源数量N(number)乘积的函数,即I=f(SIN)。
影响源的数量越多(如群体规模较⼤)、各个影响源的影响⼒越⼤(如个⼈⽣活中的重要他⼈)、影响作⽤越直接(如影响源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直接发挥作⽤),个体所受到的作⽤⼒也越⼤。
关于有效助人行为的成立要件
关于有效助人行为的成立要件:
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
具有个人意图: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的。
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
各种社会对人们的行为都有一不共同的期望:人应当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们。
由于这一规范的存在及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人的长期影响,使人都获得了报答别人善意和帮助的观点。
一、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为的概念
(一)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
(二)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比助人行为概念更为规范的描述对社会有益行为的概念。
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二、助人行为的理论
(一)干预模式
助人决策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的思索:
(一)帮助需求觉察
一个人是否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后,首先取决于他是否意识到了对方需要帮助,即他是否注意到了对方的困境。
(二)助人责任意识
当旁观者观察到情境的紧急性,认识到他人的确需要帮助时,他并不一定会采取行动,旁观者会考虑自己是否应该承担帮助人的义务,自己是否有责任帮助别人。
当个人的责任越明确时,助人的可能性越大。
(三)得失权衡
人们会权衡在一个特定的行为中潜在的收益与付出是否对等,付出的代价越大,助人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
(四)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
当你明确你应该采取助人行为时,你还会评价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用什么方式帮助。
只有在人们确认自己有能力帮助并且可以在现场找到合适的帮助方式时,个人才会对事件进行直接干预。
助人决策的过程图示:
图1 助人决策的过程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社会作用力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tane ,1981)提出。
社会作用力是指“其他人的存在或行动对个体产生的任何影响”。
1.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该原则又被称为倍增效应,或者称为电灯泡效应,是指当一些社会源或称作用源、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I(impact)的量应当是这些社是的 是的 给予帮助
会源的强度S(strength)、接近性I(immediacy)和社会源数量N(number)乘积的函数,即I=f(SIN)。
影响源的数量越多(如群体规模较大)、各个影响源的影响力越大(如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影响作用越直接(如影响源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直接发挥作用),个体所受到的作用力也越大。
2.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
影响源数目的增加虽会使整个社会力场的作用力增加,但与原有影响源所发挥的作用力相比较,后增加的影响源所产生的作用力是递减的。
其公式为:I=sNt(t<1)。
式中I表示社会作用力(impact),小写的e表示一个比例常数,N表示社会作用源的数量,t是幕指数(t<1)。
N的值和t的值是限定描述值(limited descriptive value),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有所变化。
3.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
在一个社会力场中,对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影响源,接受其影响的人越多,这个影响源对于某一目标人的作用力也就越小。
社会作用力的值是目标靶的强度、接近性与数量三者的负指数,即I=f(1/SIN)或I=sN-t (t<1)。
这个作用力原则常被用来解释那些社会责任分散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