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从五省区 高考高考试卷看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11
2024届新高考一卷语文试卷一、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磐石峥嵘岁月稠密不透风B. 萧瑟寂寥沧茫大地峥嵘岁月C. 遏止遒劲竟自由挥斥方遒D. 寥廓沉浮携百侣漫江碧透(答案)D【解析】A项“密不透风”应为“密不通风”;B项“沧茫大地”应为“苍茫大地”;C项“竟自由”应为“竞自由”。
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这部电视剧虽然制作精良,但剧情却不合逻辑,真是瑕不掩瑜啊!B. 他平时沉默寡言,但一到辩论会上就变得口若悬河,真是判若两人。
C. 这篇报道的真实性毋庸置疑,因为它所依据的事实都是铁证如山。
D. 他对待工作的态度非常认真,总是斤斤计较每一个细节,生怕出错。
(答案)B【解析】A项“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因为句中是说剧情不合逻辑,这是缺点,不是优点。
C项“铁证如山”形容证据确凿,像山一样不能动摇。
用在此处程度过重,因为句中只是说报道依据的事实真实,并没有说这些事实是不可动摇的铁证。
D项“斤斤计较”形容一点一滴、一丝一毫也要计较。
含贬义。
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因为句中是说他对待工作认真,这是褒义语境。
B项“判若两人”形容某人前后的言行明显不一致,像两个人一样。
用在此处恰当。
三、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B. 他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思想品质也好,大家都很喜欢他。
C.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一位蜚声中外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D. 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答案)D【解析】A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应去掉“通过”或“使”。
B项语序不当,“不仅”和“他”关联词与主语语序不当,应把“不仅”调至“他”之后。
C项表意不明,“他的作品”有歧义,不清楚是指这部小说还是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可在“作品”前加“其他”。
四、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艺”指的是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全国高考考卷分区摘要:一、全国高考考卷分区的背景二、全国高考考卷分区的具体方式三、全国高考考卷分区的优缺点四、全国高考考卷分区的发展趋势正文:一、全国高考考卷分区的背景全国高考考卷分区,是指在我国高考中,根据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考生人数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考区,每个考区自主命题、自主组织考试的一种考试方式。
这种方式始于上世纪80 年代,旨在解决各地区教育资源不平衡、考生竞争不公等问题。
二、全国高考考卷分区的具体方式全国高考考卷分区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分省命题,即各省份自主命题、自主组织考试;另一种是分科目命题,即将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分为全国卷和地方卷,全国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地方卷由各省份自主命题。
三、全国高考考卷分区的优缺点全国高考考卷分区的优点在于,能够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使考试更加公平、合理。
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利于推动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各地区的教育水平。
然而,全国高考考卷分区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由于各省份自主命题,导致考试内容和考试难度不统一,增加了考生的备考难度。
其次,这种方式可能导致一些地区出现“高考移民”现象,即考生为了获得更好的高考成绩,选择到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参加考试,影响了高考的公平性。
四、全国高考考卷分区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高考考卷分区在未来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
一方面,教育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各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各地区的教育水平,缩小地区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另一方面,高考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也将逐步实现全国统一,以减少考生的备考负担,提高高考的公平性。
总之,全国高考考卷分区作为一种高考考试方式,旨在解决地区间教育资源不平衡、考生竞争不公等问题。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从五省区高考高考试卷看2008年江苏语文高考备考江苏省太湖高中高考研究小组毛惠康2008年江苏语文怎么考,一直是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关心的话题,笔者在对今年新课改四省区的高考考试说明和试卷分析的情况下,认为我们在将来的复习训练中要加强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即“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查”。
对照2007年四省区(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新课标考纲、高考试题以及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一、新考纲与以往考纲相比的变化: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考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对新高考的考试性质、考试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作了明确的规定。
江苏省将根据新考纲制定相应的考试说明。
新考纲与以往考纲相比有如下变化:一、能力要求。
新大纲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等层级。
与过去相比,增加了“探究”的要求。
“探究”是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二、考试内容。
(一)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语文一”至“语文五”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二)必考内容有4个方面。
(1)现代文阅读。
将“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改为“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删去了原来的“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要求,将文学作品的阅读放入选考内容中来;(2)古诗文阅读。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山东卷)试题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甲午战争D. 辛亥革命答案:A2. 以下哪位人物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A. 康有为B. 梁启超C. 张之洞D. 孙中山答案:C3. 以下哪个条约规定了清政府割让香港给英国?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天津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A4. 以下哪个事件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始?A. 戊戌变法B. 辛亥革命C. 五四运动D. 抗日战争答案:B5. 以下哪个制度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A. 分封制B. 郡县制C. 科举制D. 禅让制答案:B6.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A. 西汉B. 东汉C. 唐朝D. 宋朝答案:A7.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唐朝的衰落?A. 安史之乱B. 黄巢起义C. 唐僧行刺案D. 五代十国答案:A8.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A. 宋朝B. 元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A9.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明朝的灭亡?A. 李自成起义B. 清军入关C. 郑和下西洋D. 崇祯皇帝自缢答案:D10. 以下哪个事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A. 五四运动B. 南昌起义C. 秋收起义D. 遵义会议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60分)11.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分封土地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
(5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5分)(3)结合所学,简述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5分)答案:(1)特点: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全国划分为郡县制。
(2)措施: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分封土地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老高考中的新变化——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文综历史简析兰州大学附属中学钱家锋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2021年使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统一高考试卷的新高考省份增加到10个,老高考省份减少到17个。
老高考省份的减少,直接导致了老高考试卷套数由2020年的3套(全国I卷、全国II卷、全国III卷)变为2021年的2套(全国甲卷、全国乙卷)。
2020、2021年老高考全国卷使用省份表高考试卷使用地区备注2020年全国I卷9省: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安徽、江西、山西、福建河北、湖北、湖南、广东、福建在2021年高考中使用全国新高考I卷2020年全国II卷10省: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辽宁、重庆在2021年高考中使用全国新高考II卷2020年全国III卷5省: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原全国III卷直接转为全国甲卷2021年全国甲卷5省: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2021年全国乙卷12省:河南、安徽、江西、山西、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原全国I卷、II卷的老高考省份全部使用全国乙卷此前曾网传全国I卷和II卷将合并的消息,但一直没有得到官方的确认。
这次没有提前通知两卷合一,应该主要考虑到尽量避免对考生造成心理恐慌。
教育部考试中心表示,“新老高考各卷种充分考虑教情、学情,题型、结构和难度都与去年保持总体稳定,采取了更为科学、稳妥、细致的设计策略”,但毕竟两卷合一,对原全国II卷使用省份来说,感受到的变化尤为明显。
而与2020年全国I、II卷相比,全国乙卷坚持总体平稳上的创新开放灵活,积极与新高考对接。
教育部考试中心《2021年高考命题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中指出:“坚持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深化基础性,优化情境设计,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加强考教衔接……”这些命题思路在全国乙卷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各省高考试题一样吗
各省高考试题不完全一样。
虽然各省的高考试题都符合国家统一要求的基本内容和考查要点,但在具体的试题形式和内容设置上会有一定的差异。
各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需求,可能会根据地方特色和教学重点进行一些调整和修改,以保证考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评价。
因此,不同省份的高考试题在某些科目和题型上可能会有所差异。
但无论试题如何变化,高考的基本原则和标准都是相同的,即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思维逻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2023年高考各省高考试卷一览表2023年高考各省高考试卷一览表2023年高考总共几套试卷一、全国甲卷: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使用地区:云南、四川、广西、贵州、西藏(5省区)试卷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文综、理综二、全国乙卷: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使用地区:山西、安徽、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江西、河南(12省区)试卷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文综、理综三、新高考全国Ⅰ卷:3+1+2/3+3使用地区:山东、广东、湖南、湖北、河北、江苏、福建、浙江(8省)试卷科目: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
四、新高考全国Ⅱ卷:3+1+2/3+3使用地区:辽宁、重庆、海南(3省市)试卷科目: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
五、自主命题:天津卷、上海卷、北京卷(3+3)使用地区:天津、上海、北京(3市)试卷科目: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
2023高考考试时间安排传统高考地区各科目高考时间安排可能如下:6月7日 9:00-11:30 语文考试,6月7日 15:00-17:00 数学考试6月8日 9:00-11:30 文综/理综,6月8日 15:00-17:00 外语考试3+1+2新高考地区高考各科目时间安排可能如下:6月7日 9:00-11:30 语文考试,6月7日 15:00-17:00 数学考试6月8日 9:00-10:15 物理/历史,6月8日 15:00-17:00 外语考试6月9日 8:30-9:45 化学考试,6月9日 11:00-12:15 地理考试6月10日 14:30-15:45 政治考试,6月10日 17:00-18:15 生物考试3+3新高考地区高考各科目时间安排可能如下:语文科目考试时间:6月7日9:00-11:30;数学科目考试时间:6月7日15:00-17:00;外语科目考试时间:6月7日15:00-17:00;物理科目考试时间:6月7日8:30-9:30;政治科目考试时间:6月7日11:00-12:00;化学科目考试时间:6月7日15:00-16:00;历史科目考试时间:6月10日8:30-9:30;生物科目考试时间:6月10日11:00-12:00;地理科目考试时间:6月10日15:00-16:00。
各省市高考用卷状况分析解读山东省高考使用新高考一卷,海南使用新高考二卷。
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等省份自主命制。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各省市高考用卷状况分析,期望大家宠爱!新高考1卷的有哪些省2022年高考全国共有八套试卷,分别是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北京自主命题卷、天津自主命题卷、浙江自主命题卷、上海自主命题卷。
接下来我们分省份来看看高考试卷。
一. 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共5省市区全国甲卷(原全国Ⅲ卷不变)这五个省份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二.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共12省市区全国乙卷(全国Ⅲ卷、全国Ⅲ卷合并后)全国乙卷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以上是传统高考省市,接下来我们看看新高考省份。
三. 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山东,共7省新高考Ⅲ卷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考试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物理、历史、化学、政治、生物、地理由各省自行命题。
其中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6个省是3+1+2模式的高考省份,山东省是综合改革3+3省份。
四. 辽宁、重庆、海南,共3省市新高考Ⅲ卷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考试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物理、历史、化学、政治、生物、地理由各省自行命题。
其中辽宁、重庆两省市是3+1+2省份,海南是综合改革3+3省份。
五. 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共4省市自主命题这四个地区的考生分别使用其自主命题的试卷,即: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浙江卷。
高考为什么不用一套卷1、高考改革进度不同步首先,高考之所以没有实行全国统考一套卷子,是由于全国各地的高考改革进度不同步、不一致。
我国的高考改革,始终在进行之中,但是,高考改革,并不是全国同步的,而是分区域进行探讨和尝试。
有的地区,高考改革步伐迈得快一点,有的地区高考改革慢一点,这充分体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特点。
从五省区高考高考试卷看2008年江苏语文高考备考江苏省太湖高中高考研究小组毛惠康2008年江苏语文怎么考,一直是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关心的话题,笔者在对今年新课改四省区的高考考试说明和试卷分析的情况下,认为我们在将来的复习训练中要加强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即“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查”。
对照2007年四省区(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新课标考纲、高考试题以及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一、新考纲与以往考纲相比的变化: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考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对新高考的考试性质、考试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作了明确的规定。
江苏省将根据新考纲制定相应的考试说明。
新考纲与以往考纲相比有如下变化:一、能力要求。
新大纲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等层级。
与过去相比,增加了“探究”的要求。
“探究”是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二、考试内容。
(一)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语文一”至“语文五”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二)必考内容有4个方面。
(1)现代文阅读。
将“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改为“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删去了原来的“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要求,将文学作品的阅读放入选考内容中来;(2)古诗文阅读。
新增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将原来的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删去;(3)语言文字运用。
将“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改为“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将“识记现代常用汉字的字形”改为“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新增了“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4)写作。
将“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改为“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将“书写规范、标点正确”改为“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每个错别字扣一分,重复的不计”。
(三)选考内容。
这是新增加的内容,其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1)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具体要求为:“分析综合”就是要能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鉴赏评价”就是要能领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探究”就是要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
(2)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体,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具体要求为:“分析综合”要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鉴赏评价”就是要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就是要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四省区高考试题的特点从四省区高考试题的实际来看,总的特点是稳中有变化,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和新课标新要求。
具体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1、试卷长度加长了,但试题答量与以往基本一致。
试卷分为必考试题和选考试题。
必考内容海南、宁夏(试卷相同,均为全国卷)占83.3%,广东为90%;选考内容海南、宁夏占16.7%,而广东仅为10%。
从选考内容来看,广东试题分值偏低,相对略显保守。
2、考试内容和题型。
试卷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大组块。
必考内容包含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
但现代文阅读只考论述类文本(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所用题型依然以客观题为主,如海南、宁夏试题,但广东题则采用了主客观题相结合的方式。
选考内容为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如广东选用的是迟子建的散文《泥泞》和一篇兼有新闻与传记特点的访谈《访钢琴演奏家傅聪》,海南、宁夏选用的是小说《水浒》中一个片段和记实性文本《叶圣陶在四川》。
3、知识和能力依然是考查重点。
广东卷考查了读音、词语、成语、语病、文言实词、虚词、文意理解、内容分析概括、文言断句、翻译、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和作文。
山东卷和广东卷不同的是考了字形,文言断句未考,其余大致相同。
宁夏、海南用的是同一份试卷,考了现代文阅读、文言实词、文意理解、内容分析概括、翻译、古诗鉴赏、名句默写、成语、语病、语言表达和作文,读音、词语和文言虚词未考。
从三份卷子考查的内容来看,基本上都是近几年高考常考的内容,变化不大,体现了新高考求稳求实的风格,有利于中学教学稳妥地进行课程改革,同时也说明知识和能力依然是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基础和语文素养。
从考查能力要求上看,必考部分的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选考部分主要考查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能力层级上呈由易到难的递增趋势,符合新课标选修课评价应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答题。
4、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高中语文课标中,有十多处提到探究能力。
四省实验区的考试大纲中新增了探究能力这个考查层级,它是比鉴赏评价更高的能力层级,是能力考查中目前最高的要求。
语文阅读中的探究主要指阅读过程中的探疑解难,探讨语境中词语、语句的多样化理解,对读者阅读文本的不同观点、文本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心理作出不同的分析和解释。
探究题主要设置在选做题中,如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山东卷的探究题:作者说人民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
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另一题为: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
宁夏、海南卷的探究题为:“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另一题是: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
5、语言文字应用的考查更趋灵活高考语用题历来是新题迭出、语言应用变化最多的试验田。
四省实验区的语用题显得灵活新颖,突出了时代性和实用性。
广东卷22题要求围绕奥运比赛的四个项目,选取一个,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
本题既考了修辞知识,又结合奥运知识考了语言表达。
23题要求对介绍粤剧的一段话筛选主要信息后压缩成不超过90字的一小段文字。
山东卷16题考查了语句的衔接、连贯、排顺序,17题要求对景区刻字留言的同龄人和年长者各写一句不超过30字的话,语言要得体,有说服力。
本题结合生活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规范与创新能力,所写的话既要符合说话的对象,又要对景区刻字留言起说服警醒作用。
18题是对两幅有关少儿电视节目调查统计图表写一句结论和提出合理建议。
宁夏和海南卷考了仿句,要求用比拟修辞手法,另一题是用概括语言为董劲松的推荐材料内容补充完整。
以上内容有3题的题型高考中已考过,4题是新题型,说明新高考重视语用题,更强调它的生活性和实践性,要求考生能在社会和生活中学习语文,并能通过语言文字的应用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
5、作文回归生活,强调独立思考广东卷:传递,话题简洁朴实,但内涵丰富,给考生传递的信息很多,想象的空间很大。
考生可以写文化的传递,思想的传递,人与人友谊、感情的传递,写出对传递的独特思考,因为该话题贴近生活,考生有生活的积累。
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该话题既有诗意,又有较浓的生活气息,考生能较快捕捉到生活中的有关人物事件。
人人记忆深处都有难忘的人和事,也许是一段感人的故事,也许是一个对自己人生发展有影响的人,这些勾起的往事就是情感的体验,该话题做到人人有话可说,不难写。
宁夏卷:创新需要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
海南卷:论科学家的创新和创造,这两个命题贴近考生的学习范围和生活读书积累,强调考生认识事物的深度和独立思考的高度。
海南卷要求考生关注科学,懂得创新的重要,这是一个考生必须要有的科学意识和素养。
这几个作文题,都较平实,是作文生活化的回归,又对考生提出了独立思考的要求,即作文来源于生活,要求考生丰富生活、挖掘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
三、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命题传达出2008高考信号——要努力落实考试说明中的指导思想,突出接轨意识。
1.强调语文的学科特点。
比如以前高考社科文.....大多是说明类的,今年的“汉学”与以往不同,论说类的因素更强........,介于说明与论述之间。
突出语文学科方面的特点主要是指要重视形象思维方面的培养。
以前的如《草堂诗魂》《波滋曼的诅咒》《烟雨牛鹭图》等理性逻辑思维比较明显,文章中有议论性的画龙点睛的句子,许多老师教育学生考试只要抓住这些关键的句子就能得到高分。
今年的《麦天》就不行了,语言简单朴实,没有一点议论,这更回.................归了语文的本质特点,不应太注重逻辑思维,但前三年逻辑思维很重。
...............................2.突出语文应用、审美、创新、力求开放,鼓励多角度回答问题。
3.更强调能力立意。
2007............,如诗歌鉴赏的第2题,评卷得....年高考命题反应试十分明显分很低。
原因是许多地方的教学模式化的倾向十分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