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的府际治理模式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602.29 KB
- 文档页数:5
公共危机合作治理的多元主体及其功能分析公共危机是指突发性、规模广泛、影响深远、持续时间较长等特点的危机事件,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影响。
在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公共危机合作治理的多元主体及其功能展开分析。
一、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是公共危机合作治理的重要主体,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和协调公共危机的应对工作,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公共危机发生之际,政府部门需迅速展开应急响应,并制定临时措施,组织资源投入和人员调配,加强监督和指挥等工作。
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强舆情引导和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传递危机信息和处置措施,减少恐慌情绪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政府部门的职能不仅在于应对公共危机的发生,还包括预防危机的发生。
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日常监管和安全防范,提高社会紧急响应水平,减少公共危机的发生概率。
二、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公共危机合作治理的重要补充力量,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救援和服务保障。
社会组织可以是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他们通常在公共危机发生之后,积极行动起来,为受灾群众提供物资援助、紧急救援、心理疏导等服务。
在一些特殊的公共危机事件中,社会组织也可能会参与到公共危机的应对工作中,提供专业技术和资源支持,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此社会组织还可以发挥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的作用,积极参与舆论引导和社会公众意见的收集,缓解公众的恐慌情绪和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三、企业机构企业机构作为社会经济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公共危机合作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企业可以通过捐赠款物、提供救援物资、免费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公共危机的救助和应对工作中。
一些大型企业还可能会派遣专业救援队伍,投入到公共危机的紧急救援工作中,发挥其技术和资源优势。
企业还可以通过技术支持、资源整合等方式,参与到公共危机防范工作中,提供安全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帮助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提高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意识,减少公共危机的发生和扩大。
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研究作者:欧阳一帆王薇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公共危机的频繁发生,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
鉴于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有关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成为研究热点,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
本文通过对公共危机、府际合作的概念进行梳理,总结国内外的府际合作类型和当前公共危机府际合作治理存在的困境,提出要创新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模式。
关键词公共危机府际合作治理困境制度创新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在当今这样一个危机频发的时代,公共危机事件屡见不鲜,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危害性也越来越大。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主要管理者在应对公共危机时需要进行府际合作治理,使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共同建构政策网络,逐步发展为一种网络的治理。
作为新的研究热点,许多学者纷纷着手研究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
对现有的这些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其中的不足,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创新公共危机府际合作治理。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府际合作治理20世纪60年代初,危机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学术界出现,史蒂芬·菲克、罗森塔尔等人为西方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体系的奠基做出重要的贡献。
美国学者查尔斯·赫尔曼是最早将危机引入社会研究领域的学者。
之后,美国学者罗森塔尔提出危机是一种对社会基本结构和核心价值观造成严重威胁,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时间压力,并需要做出关键性的决策。
我国学者张成福认为,危机是一种紧急事件或紧急状态,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钟健夫指出,“凡涉及公共安全的危机就是公共危机” 。
另有学者认为,“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或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急境况和紧张状态” 。
李燕凌等认为,“公共危机是指对社会公众具有巨大现实或潜在危险危害或风险的事件” 。
综合以上观点,能够发现公共危机的一些特性,即突发性、衍生性、破坏性、持续性、影响重大等,并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威胁或已造成损失的。
农村公共安全防治中府际协作的困境与破解路径农村公共安全是一个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等多个方面。
农村地区公共安全的防治工作面临着许多困境,主要包括资源不足、协调难度大、责任不明确等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府际协作,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能。
农村地区公共安全防治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
农村地区相对城市而言,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滞后,导致公共安全防治工作难以开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比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升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为公共安全防治工作提供保障。
可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技术支持,引进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升公共安全防治的科技水平。
农村地区公共安全防治面临协调难度大的问题。
农村地区涉及的部门众多,包括农业、环保、公安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导致各自为政、各自为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建立农村地区公共安全防治的联席会议制度,由多个部门组成联席会议,共同制定决策,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可以建立农村地区公共安全防治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工作的协同效能。
农村地区公共安全防治存在责任不明确的问题。
目前,农村地区公共安全防治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工作推进缓慢、责任推卸难以追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建立农村地区公共安全防治的责任体系,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任务。
可以建立农村地区公共安全防治的奖惩机制,对公共安全防治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嘉奖,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形成激励机制,推动工作的开展。
从公共关系学角度分析政府处理危机的措施第一篇:从公共关系学角度分析政府处理危机的措施从公共关系学角度分析政府处理危机的措施公共关系的定义:一般是指社会组织为了营造自身有力的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针对目标公众,运用传播手段、开展双向沟通交流的战略性管理活动。
事件介绍:2008年,中国三鹿奶粉事件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
2008年6月起多名因食用三鹿奶粉集团所生产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给很多婴儿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数据,截止2008年12月2日,全国因三鹿牌幼婴儿奶粉事件累计筛查幼婴儿2240.1万人次,累计报告因食用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29.4万人次,累计住院患儿52019人,累计出院51288人,累计收治重症患儿154人。
在公共关系学上,一旦危机爆发,遵循一个24小时黄金处理时间的原则,要在这个时间内积极处理发生的事情,要尊重及时、积极、责任的原则。
如果企业错过了这个黄金时间,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也会很难挽救企业的形象。
危机扩散的范围广,传播快,所以必须抓住最有利的时间来处理危机。
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几天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第一时间作出了明智的反应:1.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成立由卫生部牵头、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和地方参加的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2.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对患病婴幼儿实行免费救治,所需费用由财政承担3.开展奶粉市场治理整顿,由质检总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对市场上所有婴幼儿奶粉进行全面检验检查,对不合格奶粉立即实施下架;4.尽快查明婴幼儿奶粉污染原因,组织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婴幼儿奶粉生产和奶牛养殖、原料奶收购、乳品加工等各环节开展检查;5.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严肃处理违法犯罪分子和相关责任人;6.有关地方和部门要认真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和质量监管机制,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
农村公共安全防治中府际协作的困境与破解路径农村公共安全防治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府际协作则是农村公共安全防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府际协作的开展可以有效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应急处置和预防能力,但在实践中,府际协作却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就府际协作在农村公共安全防治中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探讨破解这些困境的路径。
1、地域关系府际协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在各地区的相对平等地位之上,但实际情况却有时候并非如此。
一些大城市府级政府往往在协作时占据主导地位,而面对一些相对弱小的地区则通常处于辅助地位,这样会造成资源无法公平分配,府际协作的难度增加。
2、思想认识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农村公共安全防治中的府际协作往往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差异,各地区对于安全防范的认识和理解不尽相同,各种诸如风险意识、意识形态等因素会影响府际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导致安全风险无法有效预防和处理。
3、资源分配不均对于资源的分配,由于各地区的经济、人口、地理位置等多样性特点,协作各方之间的资源储备不同,而资源的分配不均往往导致府际协作的困难。
一些地方会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缺乏一些必需的物资或人员,这时候要建立府际协作同样面临很大的困难。
1、建立规范制度加强府际协作需要相应的规范制度来指导。
可以由中央或省级政府制定相关规定和指导意见来约束府际协作关系的行为,明确各方体系与权力,保障各个地区在协作中的平等地位,从而避免因各方利益不同而导致的矛盾。
加强府际协作不仅需要系统的专业技术,也需要各地区对于安防认知和理念的互换和交流,从而定位各领域资源,理清各层次任务要求,协同作业,遵循各地区实力、条件和资源层面的合理利用方式。
3、合理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加强府际协作的核心,各地区可设立联合指挥部,统一指挥协作行动,弥补各地区资源和优势的差距,合理配置物资和人员资源,从而达到协同作战的效果。
4、信息共享与开放信息通畅是加强府际协作的基础,各地区各类信息应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共享实时更新,跨职能部门,跨领域畅通无阻。
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对看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摘要: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各种各样的灾难,面临各种公共危机的强烈冲击。
对于一个政府而言,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形成有效的政府制度安排,实施有效的对策选择,不断增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使危机状态下的社会事务被有序地管理起来,使危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减到最小限度,无疑成为政府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主要结合风险社会理论来谈论突发性公共事件,并通过总结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现状,从危机预防和危机处理两个方面来提出构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议。
关键字:危机风险社会政府危机管理程序策略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既是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1090美元,已经进入了转型期社会结构风险的高发期。
近年来,我国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从 1998年的特大洪灾到2004年的强热带风暴“云娜”和“艾利”,从“非典”到禽流感,从北京密云踩踏事故到重庆氯气爆炸事故,从劣质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到松花江水污染等生产安全事件,这些具有突发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和极大危害性的事件不仅使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同时也使政府的公共管理面临着一个新课题,即如何管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才能使危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大到最小限度。
一、突发性公共事件与政府危机管理根据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的风险社会理论,我们正处在从古典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而且这种转型正在以全球规模悄悄地进行。
因此,风险社会也意味着是全球风险社会,任何国家都不能幸免。
风险社会的理论家吉登斯将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人为制造的风险。
前者是指来自于外部的,由传统和自然的不变性、固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如地震、洪水等;后者是指由于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造成的风险,是在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风险,如核泄漏、全球变暖等。
区域公共危机视域中的府际合作治理机制文献综述现今区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很多学者开始意识到公共危机跨界传播,并认识到实现对跨界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从相关概念的界定、区域公共危机治理研究、区域公共危机治理个案研究、区域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机制研究四个部分进行文献综述,为今后区域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区域公共危机;府际合作治理;机制一、相关概念界定(一)府际合作治理从府际合作治理的研究成果来看,理论界对府际合作治理的界定大多以府际关系为焦点。
何精华认为府际合作治理是构建中央与地方、地方政府间以及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营利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战略伙伴关系,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或增进公共利益[1]。
汪伪全基于谢庆奎教授提出的“四重关系”[2]的府际关系理论,认为府际合作治理的本质是包括政治、经济、甚至生态环境等多重利益诉求,它也是府际合作治理的基础[3]。
王蕾指出地方利益在不同领域具有差异性,但它们都可以划分为一致性利益和差异性利益两种,而府际合作治理是对政府间的一致性利益构建合作双赢机制的治理方式,而对地方差异性利益则应构建良性竞争机制[4]。
一些学者认为府际合作治理是府际关系和现代治理两个理念交融发展的产物,因此,他们从府际关系和治理这两个概念解读来界定府际合作治理。
还有学者从博弈论视角界定府际合作治理,认为府际合作治理是一种从“零和博弈”转向“非零和博弈”的治理。
例如刘祖云提出了政府间关系的“十字型博弈”框架,她认为政府间关系不仅仅是纵向的上下级政府间关系,也不仅仅是横向的同级政府间关系,而是一个十字型的关系模式,府际合作治理是在这种政府间博弈关系中实现从“零和博弈”转向“非零和博弈”的治理[5]。
何精华、张明军等对府际合作治理的特点进行概括,何精华认为府际合作治理具有不可分割的公共性、跨越区域的外部效益、政治性特点,府际合作治理的属性可以概括为府际合作治理的权力主体趋于多元化、府际合作治理是作为工具的治理、府际合作治理是一种制度设计、府际合作治理是一种网络治理、府际合作治理是一种多中心治理、合作与协调是府际治理的主要管理方式[1]。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治理模式在当今社会,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公共危机管理作为应对这些挑战的重要手段,其治理模式的选择和优化显得尤为关键。
公共危机管理的治理模式是指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等多元主体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治理的方式和方法。
有效的治理模式能够提高危机应对的效率和效果,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
传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往往是以政府为单一主体,采取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方式。
这种模式在应对一些简单、局部的危机事件时可能较为有效,但在面对复杂、大规模的公共危机时,其局限性就逐渐显现出来。
政府作为单一主体,资源和信息的获取能力有限,难以全面、及时地掌握危机的全貌和动态。
而且,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容易导致应对措施的单一化和僵化,无法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逐渐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流。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决策者和执行者,而是发挥着主导和协调的作用。
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等各方力量也积极参与到危机管理的全过程中。
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们通常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支持。
例如,在自然灾害发生后,一些慈善组织能够迅速筹集物资和资金,为受灾群众提供紧急救助;专业的救援组织能够运用专业设备和技术,开展救援行动。
企业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捐赠物资、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为危机应对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也需要在危机期间保持稳定,以保障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
公众的参与也是公共危机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众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危机应对贡献力量。
同时,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对于政府决策的有效实施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些公共危机事件中,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公众能够快速传播信息,提高社会的关注度和警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