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治理中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2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自古以来,人们就活在危机频发的时代,每当公共危机发生时,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已经逐渐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如何预防危机、应对危机、解决危机成为考查我国政府能力的重要标准,加强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势在必行。
一、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频发,为有效应对这些危机事件,我国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不断延伸到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危机管理机构不断增加我国近几年加大了对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建立众多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在各自的领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
(二)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增强经过期作废2010年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1年日本核泄露、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等各类公共危机事故的发生,我国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方面的能力显著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队伍不断壮大,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三)媒体公开事实信息,走向成熟危机发生的同时媒介要起到正确的作用,起初发生的一些公共危机事件媒体没有准确的报道相关信息,导致民众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手机、互联网等夸大其辞传播谣言,造成社会恐慌。
如今媒体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准确报道,在公开性与准确性方面有显著提高,维护了公民的知情权,在危机管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不足(一)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淡薄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意识差。
以前我们有一些危机性事件,但我们更愿意把它们定位为突发性事件。
虽然学术界早就呼吁加强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但是并没有真正得到政府的呼应。
政府官员、公共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认识不足。
由于突发事件意识淡薄,突发事件出现时就会措施无力,政府和公众都会存在侥幸心理。
在侥幸的过程中,很多机会丧失,突发事件得以蔓延。
公众的侥幸心理一旦被摧毁,由于缺少相应的思想准备,便会变得极度恐慌,这种恐慌引发的破坏性后果往往比突发事件本身更为严重。
我国地方政府危机公关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人力(1)班姓名学号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公共危机时有发生。
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是这些矛盾的集中体现。
因此,提高政府危机公关管理能力,有效顺利地解决危机,才能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在阐述政府危机公关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危机公关管理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危机公关;问题;对策一、政府危机公关的概述(一)危机公关的含义危机公关是指应对危机的有关机制,危机公关对于国家、企业、个人等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著名危机公关顾问李华先生提出的“危机创伤理论”,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说,危机是指公众对我们的态度和印象的转变。
而公众的态度和印象之所以会转变,是因为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利益受到了伤害。
因此,危机创伤理论认为,对公众造成创伤的事件,可以称之为危机事件。
而危机公关,就是对公众创伤的医治与恢复[1]。
(二)政府危机公关的涵义政府公共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
政府危机公关则指政府在危机事件中通过与公众进行双向信息交流、沟通与传播以实现塑造政府良好形象、建立政府与公众良好关系的目标[2]。
政府危机公关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共关系,它是指政府在危机背景下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是政府面对危机事件时为了维护公众利益,减少危机影响而进行的传播沟通、协调关系和树立形象的活动。
二、我国地方政府危机公关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公共救助意识不强,救助体系还不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的危机意识相对较差,地方政府虽然重视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但是对于危机事件前的预警不够重视,缺乏相应的危机救助体系,危机出现时往往不知如何应付,容易引起社会恐慌,这种恐慌引起的后果往往比危机本身更为严重,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平时,在于预防,而不是在于出现危机之后的及时处理。
119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EASTERN FORUM —JOURNAL OF QINGDAO UNr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 1,2021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困境与出路沈文辉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4摘要: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以促进人类健康发展和全球卫生公平为目标。
在一系列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出 现后,卫生领域的治理成为人类跨国治理的重点。
当前,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面临诸多困境,包括大国参与治理 的意愿降低、国际社会普遍的“搭便车”现象、国际行为体互不信任、世界卫生组织主导的治理机制不健全和功 能失调等。
为解决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困境,国际社会应该转变观念,避免将全球卫生问题政治化,捍卫联合 国的中心地位,支持多边卫生治理,制定相应制度以减少“搭便车”行为,加强各国在卫生领域的信息共享以及 深化世界卫生组织内部机构改革。
总之,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各国应当抛弃狭隘的民族自 保观,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共同推动人类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目标;困境;出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21 )01-0119-14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它具体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 的预防、监控和治疗,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 接种等。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是指通过在全球公共卫生的决定因素领域制定并实施具有约束力的国 际规制,从而降低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全球共同脆弱性的进程。
①近年来,随着流感、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 )、中东呼吸系统综合症(MERS )、埃博拉、寨 卡、鼠疫、黄热病等一系列公共卫生危机的出现,疫情快速传播且影响深远的时代已经到来,卫生领 域成为人类跨国治理的重点。
公共危机管理中社会力量的效用与参与途径一、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在现代社会,危机的发生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 公共危机是指那些突然发生的、攸关公共利益的、对于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急需管理者快速应对的事件。
公共危机来势凶猛,给社会造成强大冲击,仅靠个人的力量无法与巨大的灾难相抗衡,因而需要依靠组织化的力量才能与灾难抗衡。
因此,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和除政府组织以外的社会力量。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决策指挥系统、行政执行系统和基层组织网络系统等方面。
在应对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政府主要采取强制干预的手段,因而可以运用所有政府资源开展危机救治,充分调用各种资源消解危机事件产生的危害,尽力恢复社会稳定。
因此,作为国家政权机关和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起主导作用,公共危机管理即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危机管理。
但在实践中,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存在着以下问题和不足:1.1 观念上,重危机处理,轻危机预防危机处理主要着眼于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的应对,是一种传统的抗灾救灾观念。
其过程更多地放在从危机发生到结果的处理上,其特征是消极被动的反应。
一场典型的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的程序是:媒体曝光—领导人视察和批示、慰问受害人、说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对伤亡者进行抚恤、处理责任人—要求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这种思维方式着眼于结果的处理,轻危机预防,预防观念淡薄,政府好像救火队。
事实证明,这种思维方式在避免重蹈覆辙的努力往往是无功而返。
煤矿事故重复发生就是明证。
1.2 主体上,政府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往往被视为危机处理的唯一主体。
危机处理服务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其供应方只有政府,社会民众只是被动地接受。
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危机的应对和处理只是政府的事情,事事等待政府,事事依赖政府,这就导致普通民众缺乏危机管理的参与意识。
公众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与对策Ξ郜绍辉(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河南郑州450015)摘 要:公众参与已经成为公共危机治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多种困境:合法性困境、政府治理方式滞后困境、文化困境、能力困境。
要化解这些困境,须采取以下措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合适的政治和法律环境、培育和提升公民意识、提升社会因子自身的能力等。
关键词:公众参与;公共危机;困境;治理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34(2009)03-0022-04 随着公民社会的不断成长,公众参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公共危机治理的过程中,更是如此。
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公众参与在应对公共危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在中国的具体语境下,不可否认的是,在公共危机治理的过程中公众参与还面临诸多的问题与困境。
一、公众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学理分析:何以必然,何以可能正如人们所看到的,公众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活动已经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但是对于社会力量为什么必然要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活动,而社会力量又为什么能够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活动,却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做出梳理与回答。
(一)何以必然———应对公共危机时,市场机制的无效性与政府机制的有限性在有限理性人的假设下,传统经济学认为,公共产品内在的属性———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使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充斥着各种机会主义和逆向选择的问题,进而导致公地悲剧:无人问津或者使用过度。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伯顿维斯布罗德认为的那样,由于私人企业的营利取向以及市场存在局限性,单纯的市场手段不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性。
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产品时是没有效度的[1]。
因此,公共产品的提供被认为是政府机制的天然责任。
亚当斯密就认为,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三大职能之一。
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发现,政府的能力同样是有边界的。
而在理论上,公共选择学派更是系统地论证了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的状态:个人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关部门在提供公共产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像理论所说的那样“有效”。
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目前,我国正处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多发时期,国家是否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危机管理能力,能否应对危机,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将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
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曾说:“今后的战争可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公共危机管理” 。
那么究竟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呢?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
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一、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随着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高科技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入,公共危机由非常态变成了社会生活的常态。
近年来,我国危机事件频频发生。
雪灾、地震以及最近的甲型流感病例,这些危机事件再一次地挑战我国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因此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已迫在眉捷。
(一)社会高度依存致使危机增多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的深人和发展,现代社会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关联性越来越强。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系统越复杂可靠性就越差,诱发危机的渠道会更多,危机蔓延的可能性和蝴蝶效应也就更严重。
像2003年的SARS 疫情,一开始不过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但是很快波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区域性危机很快会发展成全面性危机。
(二)全球化加速危机蔓延全球已经形成一个十分敏感的共振系统,任何一国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性危机都可能波及到其他国家。
任何一种危机都可能是国际性的危机,像疯牛病起于英国、席卷欧洲,波及世界;美国911事件使全球股市应声下跌。
同样,任何国际性的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又都可能是本地的危机。
从某种意义说全球化、国际化加速危机的传播,增加了危机控制的难度。
多元主体应对公共危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宋幸宇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28期关键词社会多元主体公共危机事件问题作者简介:宋幸宇,河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D630.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10.044(一)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对公共危机过程中存在的短板1.领导干部风险认知能力低领导干部在应对危机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现存的社会问题和突发事件,需要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做出科学决策,挽救国家与社会的损失。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应急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其他公务人员不仅具备丰富的风险专业知识,而且具有风险认知和应对的经验,所以,在风险认知和应急方面具有很大专业性。
但是,除了应急管理部门,政府其他部门的领导干部相对其所在部门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在风险方面的专业知识薄弱,由于自身缺乏必要的风险认知知识,其他领导干部自身一般不能及时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存在风险认知能力低的问题。
另一方面,应急管理部门以外的领导干部在平时的学习培训上,缺乏对风险相关知识的学习,缺少对应急管理的培训教育,导致一些领导干部本身风险相关专业知识不足,后天相关学习不够,间接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在风险认知上的问题。
2.懒政现象依然存在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内部的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
政府无疑是应对危机的主力,不仅要求政府及时制定针对性政策,还要求政府认真执行政策。
在执行政策过程中,一些政府公务人员缺乏工作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形式主义盛行,使得针对危机的政策执行不到位,甚至不执行,造成相关政策得不到真正落实。
政府的懒政现象的存在是造成危机得不到有效遏制的原因之一。
3. 公共危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公共危机的应对不仅需要政府的财政基础和专业人才的保证,而且需要法律作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