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角色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33
社会工作实施是一个结构化的操作实施过程,有计划和步骤,以此而保证专业服务助人目标的实现。
本章将分为以下三节讲授社会工作过程的内容:第一节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ﻫ第二节社会工作过程中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工作过程模式ﻫ第四节社会工作者角色第一节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有:社会工作者,求助者,社会资源系统及环境。
ﻫ系统论角度的看法:社会工作过程中包含着改变媒介系统、案主系统、目标系统和行动系统等四个基本系统。
本节将讨论这两种观点.一、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对社会上其他人的求助?(讨论原因)ﻫ1.社会环境或社会资源无法满足人的需要,2.人与环境不能发生良好的互动,产生困难,影响个人的社会功能的发挥和正常生活。
社会工作者,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恢复和提升社会功能的专业助人者。
(一)社会工作者谁是社会工作者?国际社会工作认可的社会工作者要具备的条件:具有社会工作职业执照;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受社会工作伦理的制约;是社会工作专业组织的成员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生涯。
关于助人及其怎样有效助人的讨论卢卡斯(Alan kwith-Lucas)将社会工作者的“助人”定义为: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向另外的人提供实质性的或非实质性的东西,所采取的方式是让受助人或群体能用来获得不同程度的自我实现。
缪勒(Edward Mullen)认为:助人者更多的是发挥个人的影响力而不是运用技术,他指出,助人者在助人过程中要运用自己,助人者自身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对助人者而言,技巧和方法只是社会工作者的工具,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它们更为重要.这些工具是否能与社会工作者个人的影响力结合到一起运用,是具体助人的有效性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卢卡斯(Alankwith-Lucas)认为助人者应该很好地了解助人者的角色﹐应该清楚助人的含义。
卢卡斯认为:助人者必须具备三个因素:关心、勇气、谦恭。
2024年中班社会教案警察叔叔你真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手册》中班第五章“社会角色与职责”,详细内容为“警察叔叔你真棒”。
通过本章内容,学生将了解警察的职业特点、工作职责,以及警察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警察的职业特点,知道警察的工作职责,增强对警察的尊敬之情。
2.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学会感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警察的职业特点和工作职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遵纪守法的意识,增强对警察的尊敬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警察图片、警察工作场景图片、交通信号灯模型、红绿灯游戏道具。
2. 学具:画纸、画笔、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警察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警察的职业特点。
教师讲述警察日常工作场景,让学生了解警察的工作职责。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警察帮助他人的事例,引导学生学习警察关爱他人的精神。
教师讲解红绿灯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意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红绿灯游戏,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学生用画笔和画纸描绘警察工作场景,加深对警察职业的理解。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感悟,表达对警察的尊敬之情。
六、板书设计1. 警察叔叔你真棒职业特点:正义、勇敢、无私工作职责:维护治安、保护人民、服务社会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警察叔叔的日常工作场景画一幅警察工作场景的画,要求色彩鲜明,突出警察的形象。
2. 答案:学生作品,无需标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警察的职业特点、工作职责,培养了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但在课堂活动中,部分学生对警察职业的理解仍较模糊,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第五章社会角色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社会角色及其相关的概念;理解社会角色分析理论,认识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是社会人存在的具体形式;了解角色表现的具体过程和角色失调与调适问题。
重点:社会角色的概念和社会角色的表现。
难点:理解社会角色是社会人的存在方式。
讲授学时:4学时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那么,什么是合格的社会成员呢?合格的社会成员就是能胜任相应的社会角色的人。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概念一、社会角色理论的来源“角色”本是舞台用语,指剧中的人物。
人们发现社会舞台与戏剧舞台有相似性,就借用了这一术语。
威廉·莎士比亚最早觉察到社会舞台与戏剧舞台之间的联系。
在其《人间喜剧》(《皆大欢喜》)中写道: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也都有下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莎士比亚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化出版社,1978, 第139页。
中国古代也有“人生如戏”的说法:尧舜生,汤武净,桓文丑末,古今来几辈角色;云霞采,日月灯,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大戏台。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首先把角色引入社会学研究,19世纪20年代芝加哥学派已把角色作为社会学的基本范畴使用。
米德引入社会角色这一概念旨在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研究了儿童角色意识的形成,从想象扮演某个角色发展为成熟承担某个角色。
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范围。
1938年,美国人类学家林顿在《人的研究》中又把角色引入人类学研究。
他把角色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动者的一组规范。
他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
他将社会结构置于个人行为之上,视社会结构为一个行为规范体系,个人接受和遵循这些规范体系。
因而,角色是由社会文化塑造的,角色表演是根据文化所规定的剧本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