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社会心理与自我浅论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摘要: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关键词:自我概念社会化社会心理学自我审查社会交往准则从众正文:一、自我概念与社会化1、自我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临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和动机激发的源泉。
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1)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包括防御机制、知觉习惯和态度(2)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也即个体能在其自觉体验中感到的东西。
后来,人们把前者称作自我系统,把后者称作自我概念。
其实在讨论自我概念时,很难把两者区分开来。
在前苏联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自我概念区分为四种类别:(1)现实的我,指个人对现在的我的看法;(2)理想的我,指个人认为自己应当成为的人; (3)动力的我,指个人努力成为的人;(4)幻想的我,指如果可能的话个人希望成为的人.以往,关于自我概念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自我尊重上,即集中在自我尊重的因果和自我尊重同人格与行为等方面的关系上.现在,自我概念的其他一些方面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自我表现的动力学,以及在自然主义的和实验的情境中的印象控制;特定的同一性的发展及其结果,包括性、种族群体、行为异常和年龄特征等;历史和社会结构对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包括战争、经济萧条、文化变迁和组织的复杂性等;自我概念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了解和评价,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态度和自我价值等方面。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个体的行为、情感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认知、自我态度、自我评价和自尊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深入理解自我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社会化、认知发展和个人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形成起源于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意识,随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自我概念逐渐丰富和完善。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特质和身份。
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个体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自我概念。
个人经验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体通过经历和体验,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
自我认知包括对自身特质、能力、价值观和身份等方面的认知,个体通过自我认知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框架和自我概念。
自我认知是个体理解自己的重要手段,它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局限,从而更好地适应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自我认知还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个体通过自我认知,培养积极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自我态度自我态度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包括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的评价等方面。
自我态度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自我态度可以促使个体更加自信和乐观,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消极的自我态度则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自卑、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个体的情感健康和心理健康。
自我概念的定义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的总体描述。
它涵盖了个体对自己的身份、特征、能力和态度的认知。
自我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会随着个体的经历、社会化和自我评价的改变而发展和改变。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身份和特征的认知。
自我认知可以包括个体对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和长处的认知。
通过自我认知,个体能够形成对自己的清晰的认知和了解。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概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评估。
自我评价可以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外貌、才能、成就和自尊的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个体能够形成对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心。
社会化的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受到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社交圈、文化和社会环境都可以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社会化过程中的亲密关系、社会角色、社会标签和群体身份等因素都可以塑造个体的自我概念。
社会化的影响可以使个体形成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或存在认同与自我认知之间的冲突。
自我概念的发展和改变个体的自我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它会随着个体的经历和社会化的改变而发展和改变。
个体的经历可以包括教育、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经历。
社会化的改变可以包括社会的变革、文化的变化等方面的变化。
个体的自我概念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来不断发展和改变。
总之,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的总体描述。
它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个方面。
个体的自我概念受到社会化的影响,并且会随着个体的经历和社会化的改变而发展和改变。
个体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来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它是由个体对自己的经验、感受、想法、价值观等内容的组合而成,是一个复杂而且多维的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类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对人类的行为、心理以及人际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概念是由文化、社会和个体的经历共同塑造而成的,因此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在感受,更多地反映了个体生活在不同背景下的体验。
自我概念对人的行为、情绪和思考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理解自我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自我概念的概述自我概念由两个主要元素构成:自我意象和自我价值评价。
自我意象是指个体对自己外表、行为、内在特点等方面的知觉;而自我价值评价则是个体对自己价值和世界的看法。
对自己的价值评价会影响个体感觉到自己是否高傲或自卑,是个体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
自我概念同时也包括人的自我概念、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识三个要素。
自我形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外在和内在认识、评价和反映,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自己的长相、气质、性格、能力和能够展示的社会地位等,都会不断地塑造着个体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感的知觉,即认为自己是一个自主、独立的存在体,是具有主观经验和目的意识的存在,它和自我概念一同构成了人的实体感受。
自我概念的塑造自我概念是在个体的幼年时期就开始形成的,一开始,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是主要来自于他人观察和反馈,如家人、朋友和老师等,这些人通常对个体的言行会进行指导、评价和肯定,这些经验会直接影响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因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都会对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社会化和文化因素是塑造自我概念的两个很重要的因素。
社会化是指个体接受文化、习惯和传统的过程,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认知和评价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上重视子女孝顺、尊敬长辈,这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角色、特点和能力的理解和意识。
而社会化则涉及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互动、适应社会规则和期望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了个体在社会中形成自己自我概念的影响。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是相互依存又互相影响的概念,它们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化对于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从中获取反馈。
这些反馈涉及到他人对个体言行表现的评价,塑造了个体对自己的认知。
例如,一个得到鼓励和赞扬的孩子往往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而一个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的孩子则可能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
因此,社会化的环境和他人的反馈都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其次,个体的自我概念也会影响其社会化过程。
一个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会直接影响他在社会中的行为和互动。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没有自信或者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那么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避免与他人互动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知,那么他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更愿意与他人交流和展示自己。
因此,个体的自我概念对于他在社会中的互动方式、关系建立和社会角色扮演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相互关系还体现在社会标签和身份认同的塑造上。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会被社会赋予各种标签和身份,这些标签和身份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人被认定为拥有某种职业身份,他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受到这个身份的影响,比如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或者是一个专业的人。
同时,个体对这些标签和身份的认同程度也会塑造他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行为。
这种认同过程既是社会化的一部分,也是个体自我概念的表达和建构。
总之,社会化和自我概念是相互依存的概念。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反馈来塑造自己的自我概念;而个体的自我概念也会影响他在社会中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社会学教程》第四讲自我与社会化人际关系与社会互动一、自我与社会化1、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内容包括:生活技能谋生手段社会规范明确目标培养角色2、生物的遗传与环境因素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存在冲突环境:隔离的影响遗传:根植基因的观念。
社会生物学专门针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进行系统研究,他们认为人类显示的许多文化特性(如对女性的普遍期望就是希望她们教养孩子而丈夫则是养家糊口)虽非经由学习的过程,却根植在基因里了。
3、自我自我是一个与其他人明确区分的定义。
威廉詹姆士在100年前提出自我是个人心里宇宙的中心。
自我是个体所拥有的有关自己的整体信息。
库利:镜中我。
强调自我是我们与其他人社会互动的产物。
发展自我认同与自我概念氛围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设想在其他人面前如何表现自己。
第二阶段我们想象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第三阶段别人的印象会使我们产生某种感觉。
米德:自我的阶段。
预备阶段、戏剧阶段、游戏阶段。
预备阶段:儿童模仿身边人,随着儿童不断长大,越来越适应用符号来与人沟通。
象征是形成人类沟通的最基本动作、事物与语言。
戏剧阶段:儿童开始扮演别人,成为不同的角色。
角色扮演是通过大脑想象成为他人的过程,使之能够从想象观点中有所反应。
游戏阶段:在8~9岁时候不再扮演角色,开始考虑真实的挑战及存在的关系。
在此发展中,儿童抓住的不只是自己的社会地位,还关注别人在他周围扮演何种角色。
经历这个阶段之后,儿童从此可以对社会环境中的不同角色扮演有所反应。
概化的他人:代表儿童的行为会考虑社会整体的态度、观点以及社会整体的期望。
重要他人。
戈夫曼:自我的呈现。
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都试图传递给他人我们是谁的这个印象。
印象管理:为了表现良好,满足某些人的期望,个人会倾向于注重自我的表现,这个自我表现的改变即印象管理。
对自我的心理学研究(1)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基本条件是较好的遗传素质和较长的生活依附。
再社会化是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或对不合格的个体再教化。
终身社会化包括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2、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生物学概念,性别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是社会学概念);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4、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的分类:
角色获得的方式,分为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工人);
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为规定型角色(心理咨询师)和开放型角色(朋友);
角色的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房地产开发商)和表现型角色(牧师);
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老师)和不自觉角色(围观群众)。
5、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士认为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米勒认为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更重要。
7、自我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8、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原始阶段,对躯体的认识
社会自我(3—14岁)——自我中心,了解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
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知觉,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
10、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1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自尊是高级需要。
自尊的满足就会有自信。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自尊=成就/抱负
12、自尊的影响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