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 格式:pdf
- 大小:141.40 KB
- 文档页数:5
社会化与社会身份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它指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获得一定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的过程。
通过社会化,人们获得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相关的社会身份。
社会身份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被赋予的角色和地位,它既表明了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也反映了其在群体中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体验。
首先,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人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最早让个体接触社会化的环境。
家庭是孩子了解社会规矩、建立起自我认同感的第一所学校。
在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可以学习到家庭成员间相互照顾、爱护的价值观念;在学校,孩子可以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了解到合作、友善和尊重的重要性。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化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扩展到朋友、社群、工作场所等各个方面。
通过与不同人群的接触,个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身份。
其次,社会身份不仅仅是个体的外在标签,更是内外在的认同。
社会身份不仅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更体现了个体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
例如,一个成功的职业人士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个有影响力和权威的人物,这就成为了他的社会身份;一个热情奔放的志愿者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个关爱社会的好心人,这也成为了她的社会身份。
人们通过自身的行为、言语和外貌,以及其他人的评价,来认同和确认自己的社会身份。
个体对于自己的社会身份的认同,对于其在社会中的归属感和满足感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社会身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中,人们的社会身份可能会不断变化。
一个国际商人在经商的时候可能会被赋予高尚的社会身份,但当他回到家庭中时,他可能又成为了一个普通的丈夫和父亲;一个职业运动员在赛场上可能是众人瞩目的明星,但退役后,他也要适应新的社会身份并重新定位自己。
社会身份的变化不仅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个体自身的变化和成长的影响。
个体通过学习和成长,不断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认知。
4章社会化与社会⾓⾊四章、社会化与社会⾓⾊1、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为社会化、⾓⾊社会化等⽅⾯2、简述社会化的内涵:(1)社会化是社会对个⼈的教化和个⼈对社会的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过程;(2)从时间⽅⾯理解,即个⼈社会化涉及⼈⽣发展的全过程;(3)从内容⽅⾯理解,个⼈社会化关注个⼈作为社会⼀员所应具有的全部⽂化遗产;(4)从关系⽅⾯理解,个⼈社会化注重个⼈与社会的交互作⽤以及个⼈社会化的结果;(5)⼈的社会化作为个⼈与社会互动的成果,是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统⼀。
3、简述基本社会化的任务:(1)⽣理性成熟,即通过⼈的⽣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基础(2)社会性成熟,即通过社会⽂化的教化与⾃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为能⼒的社会成员。
4、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级社会化)、再社会化、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5、影响社会化的条件:(1)⽣物因素:指个⼈所带有的⼀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2)环境因素:指影响个⼈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
影响个⼈社会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伙伴群体、⼯作单位、社区和⼤众传媒(3)互联⽹:①⽹络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的正⾯影响:A: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了选择权;B: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C: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了解社会规范;D:“虚拟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与⼈沟通的互动环境。
②⽹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影响:A:“⽹络环境”与“现实环境”有所不同,尤其他们在不同阶段、不同地点扮演不同⾓⾊,容易形成⼀种⾓⾊不清和⾓⾊中断的后果,会造成精神失控;B:⽹络法制的不健全,导致了⽹络犯罪⼤众化,严重损坏了青少年的⾝⼼健康;C:⽹络中的⽂化冲突,给青少年带来了⼼理上的困惑及⾏为上的障碍;D:沉溺⽹游导致青少年更加喜欢利⽤虚拟的“⼈机交往”替代实体的“⼈际交往”,在家中与⽗母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课外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等(4)社会实践:是⾓⾊承担的实际过程或活动,是⾓⾊领域的发展;①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标的根本途径;②个⼈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化主要表现:观察学习、⾓⾊扮演、知识积累。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李峰
第一节社会化
社会化的本质内容:个体在与社会互动中形成人格,获得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
一、什么是社会化
1.概念: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任何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2.含义
一是社会强制性:不以个体主观意志为转移
二是主观能动性:个体亦能创造性的外化;还能影响其他个体的社会化。
三是毕生持续性:是一个终生进行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婴儿至青少年时期,初步形成人格特质。
2.继续社会化:成年后进入新的生活情境,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和扩大,及继续学习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
3.再社会化:广义的再社会化是指面临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自觉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狭义的再社会化是指强制性的再社会化。
4.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学会生存,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目的是能独立自主的生活。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为进入社会从事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核心,适应社会生活和形成人格特征的关键。
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角色规范的社会化等内容。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方面。
四、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遗传素质:提供可能性
思维能力:智力活动的核心
语言能力:重要条件和影响因素
学习能力:通过知识经验内化,成为能动主体
生活依赖期:决定一个人生来就必须生活在社会中。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初级群体,主要场所,有特殊价值
2.学校: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减少对家庭的依赖性,改变其松散性;利于实施系统化、专门化、正规化教育;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形成。
3.同辈群体:重要因素
4.大众媒介: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五、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社会性:指个体与社会关系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个作用过程中对社会中任何事物认识与适应过程及其结果。
包括社会性关系、社会性认知、社会性知识、社会性特质、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方面。
社会性发展:在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个体在个体社会性的各个层面的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就是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涵。
(二)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自我发展
社会性情感发展
社会性认知发展
社会性行为发展
人际关系发展
道德发展
性别角色发展等
第二节社会角色的认知
一、社会角色
(一)概念
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二)特征
职能性、扮演性、多重性、固定性
二、角色规范
(一)概念
群体中每一个角色都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二)表现形式
成文的行为准则
约定成俗的行为准则
(三)作用
角色规范是社会影响个人的重要中介环节,是社会规范的具体表现形式。
三、角色期望
1.概念:
角色认知:即角色领悟,主要是根据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来认识对方的身份、地位,从而判断其应有的角色行为是否符合角色规范的要求。
角色期望:他人、群体和社会对占有一定角色位置的人所抱有的期望。
2.经典实验
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信任、鞭策、爱
学生:被感动、信赖、努力
师生:相互影响,良性循环,相互信任。
实验的意义:
角色期望的反馈性质
角色期望的强化性质
四、角色观念
(一)角色知觉
1.含义:个体对角色及有关角色现象的整体反映。
2.影响因素
角色社会期望的明确程度;
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
社会环境的变化。
3.自我概念与角色观念
自我概念就是个体对自己所持的看法。
自我概念是角色观念形成的基本环节。
4.角色观念的形成
(1)拒绝角色阶段:自我中心。
如婴儿。
(2)承认角色阶段:部分的按社会标准做出反应,3-7岁幼儿。
(3)接受角色阶段:开始正式实施角色,青少年以后。
五、角色行为
是指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表现为外部行为、角色实现的过程。
是主体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
(一)角色技能:是人们所具有的能顺利完成角色所扮演任务的智慧、能力、经验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1.一般技能:任何担当角色的个体都必须具备的技能。
包括一般认知技能,和一般活动技能
2.特殊技能:是指在扮演某一特定角色是搜必须具备的能力、智慧、经验等特征。
(二)角色冲突:
1.概念:人在扮演同一角色时,由于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在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
2.种类:
角色内冲突:既想涨工资又想减少劳动强度
角色间冲突:既想学习好又想做好校内社团活动
角色外冲突:身居要职的老干部退居二线
(三)角色协调:
1.概念:解决角色冲突的有效办法,即个体对自己的角色认知与社会对此角色的期望呈一致性状态。
2.方式:合作、转移、顺应
第三节性别角色社会化
一、概念:
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二、性别角色定型
性别类型:是指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所获得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性别类型化是从婴儿期就开始的。
三、性别角色的发展
(一)性别概念的发展
性别认同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标定。
性别稳定性:儿童对人的一生的性别将保持一生不变的认识。
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人的性别不因为其外表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认识。
(二)性别角色观和性别行为模式的发展
1.性别角色观的发展
性别角色观是指儿童对不同性别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认识和理解。
3岁时;4、5岁时;5岁时
2.性别行为模式的发展
概念:男女两性获得社会期望的、与其性别特征相符的行为模式过程。
四、性别差异
主要是指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以及智力、人格和成就等方面的心理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