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完整版)
- 格式:ppt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57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药线点灸(临床各科属于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不仁、瘙痒等7个范畴的疾病)药线点灸是流传于壮族的一种民间疗法。
它是用苎麻线经中药炮制后点燃,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特定穴位或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一、药线点灸疗法的材料药线点灸疗法的材料是药线,是用苎麻搓成并经过贵重药物溶液浸泡加工制成的。
药线每条长30cm,每10条扎成1束。
大小分为3种:一号药线直径为lmm,适用于灼灸皮肤较厚处的穴位与治疗癣类疾病,以及在冬季使用;二号药线直径为0.7mm,是最常用的一种,适用于各种病症;三号药线直径为0.25mm,适用于灼灸皮肤较薄处的穴位及小儿灸治。
凡备用的药线宜用瓶装,并严密加盖,放置阴暗干燥处,不能放在高温或靠近火炉的地方,也不宜让阳光曝晒或强光照射,同时应防止受潮发霉,以免影响疗效。
二、药线点灸常用腧穴药线点灸腧穴除传统的中医针灸腧穴外,尚有一部分特殊腧穴,现简述如下:1.梅花穴根据局部肿块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和中部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呈梅花形,故名梅花穴。
适用于治疗外科及内脏肿块性疾病。
2.葵花穴根据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及病陨部位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呈葵花形,故名葵花穴。
适用于冶疗比较顽固的癣类和皮疹类疾病。
3.莲花穴根据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及病员部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呈莲花形,故名莲花穴。
适用于治疗一般癣类和皮疹类疾病。
4.结顶穴淋巴结附近或周围发生炎症,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取肿大之淋巴结顶部为穴。
5.痔顶穴取外痔顶部为穴。
6.长子穴皮疹类疾病,取首先出现的疹子或最大的疹子为穴。
7.脐周四穴以神阙(脐中)为中心,旁开1.5寸,上下左右各取1穴,共4穴。
配套应用,治胃肠病变。
8.关常穴即取各关节部常用穴位,如膝关节部的膝眼(犊鼻)等。
9.下迎香穴于迎香与巨髎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10.启闭穴于鼻孔外缘直下与唇边的连线,鼻孔外缘与口角的连线,及唇边线组成的三角形中心处取穴。
陆川县中医院科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一、疗法定义:以壮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经过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过的直径约为0.7毫米的苎麻线,取出后将一端在灯火上点燃,使之形成圆珠状炭火,然后将此炭火迅速而敏捷的直接灼灸在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医疗保健方法。
二、基本原理:以温热和药效的穴位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恢复平衡,使人体各部恢复正常的功能,使三气复归同步,促使疾病转归和人体正气康复。
三、适应症适用范围很广,据调查和临床验证,本法可以治疗临床各科100多种疾病,而对有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不仁、瘙痒者,疗效较好。
四、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酒精灯,火柴,药线(事先放在药酒中浸泡)。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耐心解释,消除患者顾虑,取得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 整线用两手拇食指分别持线的两端,捻转拉直,把浸泡过已松散的药线搓紧。
4. 持线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持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厘米。
5. 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灯火上点燃,如有火苗必须扑灭,只需露出线头有圆珠状炭火星即可。
6. 施灸将有炭火星线端对准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的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圆珠状炭火星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一壮,一般每穴点灸1-3壮。
9. 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禁忌症1.孕妇禁灸,尤其是不能点灸下半身穴位;2.眼部禁灸;3.男生外生殖器龟头部及女性小阴唇部禁灸;4.点灸眼区及面部靠近眼睛的穴位嘱患者闭目,以免不慎火花飘入眼内引起烧伤;5.病人情绪紧张或过度饥饿时慎用;6.各种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带状疱疹、白癜风等患者,在点灸治疗时期忌食生葱、牛肉、马肉、母猪肉、海味、竹笋、韭菜、南瓜苗、公鸡、鲤鱼等发物;7、点灸面部穴位时一律用轻手法;8.黑痣不作点灸,建议用药物或激光等作一次性彻底治疗。
壮医技法介绍1.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广西壮族地区出产的壮药泡制成的药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
该疗法挖掘于民间,经研究整理提高,至今仍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治疗机理:壮医认为:“疾病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
”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疏通龙路火路气机,起到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作用。
主要功效:①消炎退热。
②祛风止痒。
③通路止痛。
④消肿散结。
⑤健脾消食。
⑥健脾止泻。
⑦温经通脾。
⑧活血止血。
适用范围:临床各科100多种疾病,属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瘙痒者,效果较好。
常用穴位①中医针灸穴位。
②壮医经验穴位:有梅花穴、莲花穴、葵花穴、结项穴、长子穴、脐周穴、下关元穴、关常穴、下迎香穴、启闭穴、鼻通穴、牙痛穴、素髎穴、耳尖穴、止呕穴、膀胱穴等。
③龙路火路浅表反应点,即阿是穴。
取穴规律:寒手热背肿在梅,痿肌痛沿麻络央,惟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灸不离乡。
即:畏寒发冷取手部穴,发热取背部穴,肿块或皮损类疾病取梅花穴,肌肉萎缩者,在萎缩的肌肉上取穴,疼痛或麻木不仁者,选该部位边沿或中央点为主要穴位。
皮疹类疾病,选最先出现或最大的疹子为主要穴位。
操作:①持线:以右手拇指、食指夹持药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厘米。
②点火:将露出的线头点燃,只需线头有火星即可。
③施灸:将线端火星对准穴位施灸。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特点:所需设备简单,一盏灯、一根线即可,点灸时仅有蚁咬样感觉,无痛苦,灸后无疤痕,无后遗症,无副作用,安全可靠,药线点灸无烟雾,无环境污染,疗效确切,费用低廉,易于学习与推广。
2.灯花灸疗法又称灯草灸疗法,用灯心草点燃灸灼于人体一定穴位或部位上以治疗疾病。
适应症及取穴:壮族民间用灯草灸治疗的疾病50多种,主要的有:消化不良:取长强、天枢、关元、足三里。
胃痛:取中、中、下脘,胃腧、脾腧、足三里。
腰痛及关节痛:灸反应点。
壮医药线灸2008-11-16 19:5【大中小】【我要纠错】【概述】壮医药线点疗法是流传于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灸法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针灸工作者的发掘整理和规范、并通过广西中医学院壮医研究所及壮医门诊部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后,向全国、港澳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该疗法是通过以壮医秘方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在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疏通气道、谷道、水道,调节龙路、火路气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灸材制备:1.浸线药酒的配制有二法,一为: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生马钱子、大黄、苏木、乳香、红花、归尾、生草乌、没药、三棱、莪术、威灵仙、骨碎补、羌活、独活各10 g,浸于50%酒精1000 ml中30天,滤过后加麝香1g,密封保存。
约可浸药线500 g.一为雄黄酒:取适量雄黄、吴萸粉、樟脑、麝香等浸入95%乙醇中,配制成20%的雄黄酒备用。
2.药线制作取苎麻、黄麻或了哥王根皮搓成直径0.25~1mm,长15~30cm的线,浸于上述药酒中。
一般须浸泡8~15天,亦有报道在雄黄酒中浸泡24小时的。
然后密封保存,保持湿润,用时取出。
药线分为3种型号,1号药线直径为1mm,多在冬季用;2号药线直径为0.7mm,是最常用的一种,使用范围广,适用于各种病证;3号药线直径为0.25mm,用于灼灸皮肤嫩薄处、耳穴及小儿患者,药线长度均为30cm.具体操作:1.一般点灸法:①持线:以右拇指、食指挟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cm.②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乙醇灯上点燃,然后吹灭明火,只留线头珠火即可。
③施灸:将线端珠火对准选定的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健而敏捷地将带有珠火的线头直接点按在预先选好的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
一个穴位灸一壮。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手法分轻、中、重三种操作手法,点灸时间短于1秒且轻快迅速为轻法,点灸时间l~2秒且中等用力为中法,点灸时间超过2秒且较用力为重法。
壮医药线灸临床应用三法摘要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经验归纳总结为耳穴点灸法、肿在梅点灸法、灸贴疗法3种方法,主要用于实、热、瘀证及体表的良性肿块皮肤病变,以及慢性咳喘症。
主题词线壮灸壮医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流传于壮族民间的一种医疗方法,是采用经过药物泡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的医疗方法。
笔者应用本疗法数年,临床多有发挥,现将应用经验总结为如下三法。
1 耳穴点灸法1.1 方法(1)取穴与材料:按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穴区图取穴,治前先用耳穴探测棒在耳穴上寻找阳性点,或取与脏腑病变相应的耳穴,采用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提供的特制三号药线(直径为0.25mm,适用于灼灸皮肤较薄处的穴位及小儿灸治、耳穴灸治)。
(2)操作:常规消毒后,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cm,在灯火上点燃,待线头呈不带火焰的珠火时,顺应手腕和拇指的屈曲动作,稳重而敏捷地将火星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1壮,一般1穴灸1壮,每天1次,每次灸一侧耳穴,双耳交替点灸,7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5天。
每次治疗以灸后患者有轻微灼热痛感,或耳郭发热、全身汗出为宜。
1.2 适应症用于实证、热证或瘀证,如外感发热、头痛、竞技综合征、痛经、麦粒肿、急性结膜炎、带状疱疹等病。
1.3 病案举例李××,女,19岁,1998年6月20日初诊。
主诉:左侧头部疼痛5天。
既往有3年头痛病史,近日来因高考前复习,过度紧张头痛又犯,以发作性左侧偏头部刺痛为主,每日发作多次,同时伴有烦躁、情绪紧张、心悸、口干等症,痛剧则恶心欲吐,不能集中精力。
查:舌暗红,苔少,脉细数。
诊为偏头痛,即采用耳穴点灸法治疗。
取穴:神门、额、颞、丘脑、交感、心、肝、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
耳穴点灸完毕患者即感疼痛减轻,并觉整个耳郭发热,全身微汗出,续治1次,病告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2 肿在梅点灸法2.1 方法(1)取穴与材料:以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中的局梅穴(局部梅花穴)为主[1],或配合其他消肿散结、消炎止痛的穴位,采用一号药线(直径为1mm,适用于灼灸皮肤较厚处的穴位与治疗癣类疾病,以及在冬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