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药线点灸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16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广西壮族地区出产的壮药泡制成的药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
该疗法挖掘于民间,经研究整理提高,至今仍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一、治疗机理:壮医认为:“疾病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
”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疏通龙路火路气机,起到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作用。
二、主要功效:①消炎退热。
如感冒发热的病人,可以用药线点灸退热,痔疮发炎肿胀,可通过点灸消炎消肿。
②祛风止痒。
本法对皮肤瘙痒及荨麻疹有较好疗效,临床资料证明,点灸后确能起到祛风止痒的作用。
③通路止痛。
本法对各种痛症如头痛、月经痛、肌肉扭伤痛等,有明显的疗效。
④消肿散结。
本法可治疗各种肿块性疾病,如乳腺小叶增生、脂肪瘤、局部扭伤肿痛等。
⑤健脾消食。
本法对小儿厌食有较好的疗效,对成人食欲不振者,亦能增强食欲。
⑥健脾止泻。
对脾胃虚寒的泄泻有较好的疗效。
⑦温经通脾。
对风寒湿毒引起的关节痹痛,有较好的疗效。
⑧活血止血。
可用于各种出血症,既能止血,又能活血,关键在于选好穴位。
三、适用范围: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适用范围很广,据调查和验证,可用于临床各科100多种疾病,对属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瘙痒者,效果较好。
四、常用穴位①中医针灸穴位。
按中医取穴方法取穴,②壮医经验穴位:主要的有:梅花穴:按局部肿块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病损部位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组成梅花穴。
适用于外科病症、肿块等。
莲花穴:按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病损部位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组成莲花穴,适用于治疗一般癣症和皮疹类疾病。
葵花穴:按局部皮损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和病损部位取穴,此穴组成葵花形,适用于治疗比较顽固的癣类和皮疹类疾病。
结顶穴:淋巴结附近或周围发生炎症,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者,取肿大之淋巴结顶部为穴。
痔顶穴:取外痔顶部为穴。
长子穴:对皮疹类疾病,取首先出现的疹子或最大的疹子为穴。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技术标准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一种特色的外治疗法,其技术标准如下:
1. 理论基础: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壮医的理论,包括气血理论、三道两路理论、毒虚致病理论等。
2. 操作方法:采用经过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过的苎麻线,一端点燃,使之形成圆珠状炭火后迅速将其灼灸于体表穴位或部位。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穴位或部位进行灼灸。
3. 适应症: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泻等常见病。
此外,该疗法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等。
4. 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避免烫伤皮肤,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在进行治疗前,患者应向医生说明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更好地指导治疗。
5. 培训与认证:为了确保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对从业者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认证。
培训内容应包括理论基础、操作技巧、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方面。
通过认证的从业者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证书,以保证其专业性和可靠性。
总之,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外治疗法,其技术标准主要包括理论基础、操作方法、适应症、注意事项和培训与认证等方面。
在实践中,需要严格遵守这些标准,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壮医药线点灸》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壮医药线点灸》是一门通过传统中医药知识和技术来进行针灸和推拿治疗的课程。
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医药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将从设计和实践两方面探讨这门课程的思政教育。
设计1. 立足专业知识《壮医药线点灸》课程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传授专业知识,包括中医药基础理论、针灸技术、推拿手法等相关知识。
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操作,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能,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2. 强化思政教育在课程设计中,要有意识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思政教育方法,如讲座、案例讨论、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加强思政教育效果。
通过这些思政教育活动,学生可以增强爱国情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突出实践环节《壮医药线点灸》课程的设计中,应该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课程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专业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接受思政教育。
实践1. 丰富教学资源为了提高《壮医药线点灸》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可以邀请中医药专家、名医进行讲座,组织学生参与临床实践,走进医院、社区等地进行实践活动,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医药知识和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2. 加强实践环节在《壮医药线点灸》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疾病的实际治疗,进行真实患者的推拿治疗,或者到社区进行义诊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医疗技能,同时也可以增强思政教育效果。
3. 加强师生交流在实践教学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老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和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4. 开展社会实践除了课堂内的实践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到农村偏远地区进行义诊、助学等活动,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政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病例应⽤2患者李某,男,36岁。
左⾜背外缘出现成群⽔泡,泡液清,局部瘙痒,数天后⽔泡溃破,呈苔藓样改变。
诊断?点灸取⽳:莲花⽳、曲池、⾜三⾥;每天灸1次,7天⼀个疗程。
制作⽅法?1.浸线药酒的配制??有⼆法,⼀为:⽣南星、⽣半夏、⽣川乌、⽣马钱⼦、⼤黄、苏⽊、乳⾹、红花、归尾、⽣草乌、没药、三棱、莪术、威灵仙、⾻碎补、羌活、独活各?10?g,浸于?50%酒?精1000?ml中?30天,滤过后加麝⾹?1g,密封保存。
约可浸药线?500?g.⼀为雄黄酒:取适量雄黄、吴萸粉、樟脑、麝⾹等浸⼊95%⼄醇中,配制成20%的雄黄酒备⽤。
???2.药线制作??取苎⿇、黄⿇或了哥王根⽪搓成直径0.25~1mm,长15~30cm的线,浸于上述药酒中。
⼀般须浸泡8~15天,亦有报道在雄黄酒中浸泡24⼩时的。
然后密封保存,保持湿润,⽤时取出。
药线分为3种型号,1号药线直径为1mm,多在冬季⽤;2号药线直径为0.7mm,是最常⽤的⼀种,使⽤范围⼴,适⽤于各种病证;3号药线直径为0.25mm,⽤于灼灸⽪肤嫩薄处、⽿⽳及⼩⼉患者,药线长度均为30cm.?总公司教育训练2001版总公司教育训练2001版总公司教育训练2001版总公司教育训练2001版“”总公司教育训练2001版“”总公司教育训练2001版医药线点灸疗法学习指导了解壮医药线点灸的概念及机理。
熟悉壮医药线点灸作⽤取⽳原则及常⽤腧⽳。
掌握壮医药线点灸的取⽳⽅法、操作⽅法及注意事项。
⼀、概述定义是采⽤经过药物泡制的苎⿇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定⽳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种医疗⽅法。
起源与发展⼆、作⽤机理以温热和药效的⽳位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调节⽓⾎阴阳恢复平衡,使⼈体各部恢复正常的功能,促使疾病转归。
点灸⽳位经络调节阴阳疾病转归三、点灸的主要特点适⽤范围⼴(寒热肿痛痿⿇痒)简、便、廉、验、捷安全可靠,⽆副作⽤容易学习,便于推⼴四、点灸取⽳的定位解剖标志定位法(固定标志、活动标志)⾻度分⼨定位法⼿指同⾝⼨定位法(中指、母指、横指)简便定位法(患部形状、以痛肿为腧、抓长⼦)五、点灸常⽤腧⽳⼗四经⽳壮医特定⽳梅花⽳、莲花⽳、长⼦⽳、脐周四⽳、⿐痛⽳、下关元⽳、⽌吐⽳等。
壮医药线灸灸材制备:1.浸线药酒的配制有二法,一为: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生马钱子、大黄、苏木、乳香、红花、归尾、生草乌、没药、三棱、莪术、威灵仙、骨碎补、羌活、独活各10 g,浸于50%酒精1000 ml中30天,滤过后加麝香1g,密封保存。
约可浸药线500 g.一为雄黄酒:取适量雄黄、吴萸粉、樟脑、麝香等浸入95%乙醇中,配制成20%的雄黄酒备用。
2.药线制作取苎麻、黄麻或了哥王根皮搓成直径0.25~1mm,长15~30cm的线,浸于上述药酒中。
一般须浸泡8~15天,亦有报道在雄黄酒中浸泡24小时的。
然后密封保存,保持湿润,用时取出。
药线分为3种型号,1号药线直径为1mm,多在冬季用;2号药线直径为0.7mm,是最常用的一种,使用范围广,适用于各种病证;3号药线直径为0.25mm,用于灼灸皮肤嫩薄处、耳穴及小儿患者,药线长度均为30cm.具体操作:1.一般点灸法:①持线:以右拇指、食指挟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cm.②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乙醇灯上点燃,然后吹灭明火,只留线头珠火即可。
③施灸:将线端珠火对准选定的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健而敏捷地将带有珠火的线头直接点按在预先选好的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
一个穴位灸一壮。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手法分轻、中、重三种操作手法,点灸时间短于1秒且轻快迅速为轻法,点灸时间l~2秒且中等用力为中法,点灸时间超过2秒且较用力为重法。
一般而言,轻病快速点灸,重病可点按片刻。
点灸时注意,宜在线头火星最旺时点灼穴位,注意不要平按,要使线头圆火着穴。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耳穴点灸法:按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穴区图取穴,治前先用耳穴探测棒在耳穴上寻找阳性点,或取与脏腑病变相应点。
常规消毒后,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3号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cm,在灯火上点燃,待线头呈不带火焰的珠火时,顺应手腕和拇指的屈曲动作,稳重而敏捷地将火星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1壮,一般1穴灸1壮,每天1次,每次灸一侧耳穴,双耳交替点灸,7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5天。
壮医药线灸2008-11-16 19:5【大中小】【我要纠错】【概述】壮医药线点疗法是流传于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灸法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针灸工作者的发掘整理和规范、并通过广西中医学院壮医研究所及壮医门诊部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后,向全国、港澳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该疗法是通过以壮医秘方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在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疏通气道、谷道、水道,调节龙路、火路气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灸材制备:1.浸线药酒的配制有二法,一为: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生马钱子、大黄、苏木、乳香、红花、归尾、生草乌、没药、三棱、莪术、威灵仙、骨碎补、羌活、独活各10 g,浸于50%酒精1000 ml中30天,滤过后加麝香1g,密封保存。
约可浸药线500 g.一为雄黄酒:取适量雄黄、吴萸粉、樟脑、麝香等浸入95%乙醇中,配制成20%的雄黄酒备用。
2.药线制作取苎麻、黄麻或了哥王根皮搓成直径0.25~1mm,长15~30cm的线,浸于上述药酒中。
一般须浸泡8~15天,亦有报道在雄黄酒中浸泡24小时的。
然后密封保存,保持湿润,用时取出。
药线分为3种型号,1号药线直径为1mm,多在冬季用;2号药线直径为0.7mm,是最常用的一种,使用范围广,适用于各种病证;3号药线直径为0.25mm,用于灼灸皮肤嫩薄处、耳穴及小儿患者,药线长度均为30cm.具体操作:1.一般点灸法:①持线:以右拇指、食指挟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cm.②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乙醇灯上点燃,然后吹灭明火,只留线头珠火即可。
③施灸:将线端珠火对准选定的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健而敏捷地将带有珠火的线头直接点按在预先选好的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
一个穴位灸一壮。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手法分轻、中、重三种操作手法,点灸时间短于1秒且轻快迅速为轻法,点灸时间l~2秒且中等用力为中法,点灸时间超过2秒且较用力为重法。
对壮医药线点灸的感想
壮医药线点灸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疗法,是我国医学的宝贵遗产。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壮医药线点灸为广西各族居民提供了简便、廉价、有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首先,壮医药线点灸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独特的治疗方法。
通过将药线点燃,用手指将其精准地点在患者的穴位上,瞬间接触皮肤烧灼后再马上离开,既不会留下疤痕,又能给患者带来一种类似蚂蚁咬的疼痛感,这种疼痛感患者能够承受,甚至小孩也能承受。
其次,壮医药线点灸的疗效显著。
在治疗过程中,药线的药效和温热作用相结合,刺激体表穴位,使药力直达病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疏通经络,平衡人体气血,从而促使人体康复。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善治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疑难杂症。
此外,壮医药线点灸还体现了壮族独特的医学理论。
壮医认为火路和龙路是人体内两条重要的内封闭通路,火路是人体内传感之道,使人体能感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和刺激,并快速做出反应;龙路在人体内是血液运行的通道,为全身各组织各器官输送血液及营养。
通过壮医药线点灸,可以畅通人体龙路火路气机,平衡气血,扶助人体正气祛除邪毒。
总之,壮医药线点灸是一种具有神奇疗效的民族医疗疗
法,它体现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值得我们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同时,也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和探索壮医药线点灸的机理,为这一疗法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陆川县中医院科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一、疗法定义:以壮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经过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过的直径约为0.7毫米的苎麻线,取出后将一端在灯火上点燃,使之形成圆珠状炭火,然后将此炭火迅速而敏捷的直接灼灸在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医疗保健方法。
二、基本原理:以温热和药效的穴位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恢复平衡,使人体各部恢复正常的功能,使三气复归同步,促使疾病转归和人体正气康复。
三、适应症适用范围很广,据调查和临床验证,本法可以治疗临床各科100多种疾病,而对有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不仁、瘙痒者,疗效较好。
四、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酒精灯,火柴,药线(事先放在药酒中浸泡)。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耐心解释,消除患者顾虑,取得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 整线用两手拇食指分别持线的两端,捻转拉直,把浸泡过已松散的药线搓紧。
4. 持线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持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厘米。
5. 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灯火上点燃,如有火苗必须扑灭,只需露出线头有圆珠状炭火星即可。
6. 施灸将有炭火星线端对准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的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圆珠状炭火星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一壮,一般每穴点灸1-3壮。
9. 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禁忌症1.孕妇禁灸,尤其是不能点灸下半身穴位;2.眼部禁灸;3.男生外生殖器龟头部及女性小阴唇部禁灸;4.点灸眼区及面部靠近眼睛的穴位嘱患者闭目,以免不慎火花飘入眼内引起烧伤;5.病人情绪紧张或过度饥饿时慎用;6.各种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带状疱疹、白癜风等患者,在点灸治疗时期忌食生葱、牛肉、马肉、母猪肉、海味、竹笋、韭菜、南瓜苗、公鸡、鲤鱼等发物;7、点灸面部穴位时一律用轻手法;8.黑痣不作点灸,建议用药物或激光等作一次性彻底治疗。
六、注意事项1. 必须严格掌握火候,切忌烧伤皮肤药线点燃后,一般会出现四种火候:一是明火,即有火焰;二是条火,即火焰熄灭后留下一条较长的药线炭火;三是珠火,即药线一端有一颗炭火,呈圆珠状,四是径火,即珠火停留时间过久,逐渐变小,只有半边炭火星。
只有珠火才可以施灸,其他三种火候不宜施灸。
若使用明火点灸,极易烧伤皮肤,出现水泡;使用条火施灸,很难对准穴位;使用径火施灸,药效和热量均不足,效果欠佳。
因此,必须使用珠火点灸,以线端火星最旺时点灸良机,以留在穴位上的药线炭灰呈白色为效果最好。
2.施灸手法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必须严格掌握手法手法有轻手法、中手法和重手法。
临床应用原则是:以轻对轻、以重对重;即轻病用轻手法,重病用重手法,常规用中手法。
如何区别轻手法和重手法呢?施灸时,火星接触穴位时间短,刺激量小者为轻手法,缓慢扣压,令珠火较长时间接触穴位即为重手法,介于两者之间为中手法。
即:以快应轻,以慢应重。
另外,在使用前将药线搓得更紧,令其缩小,然后进行点灸,就会得到请手法的效果;反之把两条药线搓在一起,使之变粗,然后用其进行点灸,自然会得到重手法的效果。
3. 注意告诉患者不要用手抓破所灸穴位,以免引起感染穴位点灸后,一般会有痒感,特别是同一穴位连续数天点灸之后,局部会出现一个非常浅表的灼伤痕迹,停灸后一周左右即可自行消失。
上述情况必须事先告诉患者,千万不要因为瘙痒或有灼伤而用手抓破,以免引起感染。
万一不小心抓破也不要紧,注意保持清洁,或用75%酒精消毒一下即可,完全不必惊慌。
4.注意嘱咐病人自觉配合治疗六、治疗疗程1.疗效长短急性病宜短,慢性病疗程需要较长。
如麦粒肿、感冒、伤食泄泻等,每天需要点灸1次,一般1-3天内即愈,而肿块性疾病,如脂肪瘤等,因其是慢性病,病程较长,需要分疗程给予治疗。
2.疗程间隔时间视具体病种而定,比较顽固的慢性病,间隔时间宜短一点,一般2-3天为宜。
如果间隔期间病情继续好转,称之为后效,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
3.注意巩固疗效有些疾病治愈之后还有可能出现反复,应当注意巩固疗效。
如顽固性痛经,可以多治3-5个周期,每月月经来潮前点灸4-5天,连续3-6个月,使其疗效更为巩固。
七、治疗效果评价陆川县中医院针灸推拿科艾条灸疗法一、疗法定义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二、基本原理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散寒、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虚劳、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四、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1)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 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3)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 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4.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
5.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禁忌症有出血倾向疾病、脏腑功能及差者不宜。
六、注意事项1.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2. 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七、治疗效果评价陆川县中医院针灸推拿科拔火罐疗法一、疗法定义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二、基本原理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
三、适应症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四、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
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操作方法】1. 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3)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2. 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1)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3)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
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4)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
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3. 起罐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操作程序】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 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 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5.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 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 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禁忌症消耗性疾病、皮下血肿、裂伤或瘢痕组织等。
六、注意事项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2. 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 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4. 防止烫伤和灼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5. 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七、治疗效果评价陆川县中医院针灸推拿科推拿疗法一、疗法定义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
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二、基本原理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滯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三、适应症适用于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脘痛纳呆、腹胀泄泻、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痈肿疮疖,以及骨折后遗症等。
四、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巾或大浴巾。
【操作程序】1.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4.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
常用操作方法有:(1)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
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
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
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
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2)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