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锦绣的装饰性艺术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古建中国装饰艺术:唐代建筑彩画主要有哪些特点?唐代是中国建筑彩画的鼎盛时期,其彩画形式丰富多样,呈现出极其丰富而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极富审美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下面从唐代建筑彩画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及其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等方面,详细解析唐代建筑彩画的特点。
一、唐代建筑彩画的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建筑彩画的黄金时期。
唐代建筑彩画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代等历史阶段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表现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在唐代,建筑彩画不仅仅是建筑装饰的一部分,更是表现唐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唐代建筑彩画的创作涉及多种艺术形式,包括彩笔绘画、彩笔书法、彩绘图案等。
在唐代,建筑彩画应用广泛,不仅用于宫殿和佛寺的室内装饰,还被应用于陵墓和道观等宏伟建筑的装饰,它们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彩画的杰出代表之一。
二、唐代建筑彩画的主要特点1. 契合时代特点的风格唐代建筑彩画主要体现唐代时代的特色,它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的艺术形式。
从唐代建筑彩画风格的特点来看,在唐代建筑彩画上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如宴会、舞蹈、戏曲、狩猎、游猎等。
这些都是唐代建筑彩画的风格特点,突显了唐代时期的社会文化。
2. 著重细节描绘的严谨形式唐代建筑彩画在绘画等方面,著重于细节描绘,菱角分明,精心纤细,具有十分严谨的形式。
同时,唐代建筑彩画以细腻,匠心独具的作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唐代建筑彩画也善于运用立体造型技巧来表现画中物体,使其更具立体感。
例如,它在推崇线条美的同时,运用明暗对比的方法加以组合,创造出立体美的效果。
3. 纠正画中形象唯美的倾向唐代建筑彩画强调画中形象的真实、准确,而不是唯美的倾向。
在用色方面,唐代建筑彩画强调颜色与画面中的实际形象一致,没有逗留在单纯的装饰层面上,而是注重对绘画中各个部分的精细刻画和人物情感的表现。
唐代建筑彩画并不以传统的和敬清寂为旨,而是采取了另一条很不同的道路,即在宏观上围绕“活色生香”的理念来表现。
浅谈苗族刺绣的重彩装饰性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苗族服饰以精细的刺绣、亮丽的银饰、古朴的蜡染为特色,刺绣作为主要的装饰手段,在苗族服饰中以工艺复杂、样式独特、做工精美、风格鲜明著称,尤其是节日期间苗族妇女的盛装,刺绣和挑花纹样繁华多样,是苗族女性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慧的心灵创造的美的作品,同时也是“穿在身上的史书”,是苗族历史的沉淀,苗族文化的缩影。
有“苗族服饰博物馆之称”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在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的山光风景中,苗族同胞相聚而居,创造了民族服饰中最为华美艳丽的一个分支。
苗族刺绣在造型和色彩上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装饰性。
一、苗族服饰图案中的造型特征1.精美的单独纹样单独纹样是图案的最基本形式,指没有外轮廓限制,外形完整、结构严谨,可单独呈现、自由运用的一种装饰纹样。
苗族刺绣中的单独纹样种类繁多,造型精美,有昆虫类,如蝴蝶、蜈蚣等。
苗族传说中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妹榜妹留,苗语),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创造了生命,“蝴蝶”被尊为创造万物的始祖,所以蝴蝶成为最常见的图案表现,样式也多种多样;花卉类,如牡丹花、荷花、菊花、向日葵、葡萄、芙蓉花、蔷薇花等;如舟溪妇女便装前襟、袖口多绣有牡丹纹样。
有动物,如龙、虎、水牛、蛇、老鼠、兔子、猴子、马、羊等。
如台江用打籽绣绣成的十二生肖图,巴掌大小,造型活泼可爱,或抽象或具象,可单独佩戴或悬挂欣赏;以及鱼、虾、猫等;鸟也是苗族的始祖,是大宇鹡鸟帮助蝴蝶妈妈孵出了十二个蛋,于是苗族刺绣、蜡染、银饰、蜡画等各种工艺都有鸟的形象。
飞翔的、静立的、回首状的、具象的、变形的锦鸡图形、鹰或是鹞鹰等各种鸟纹寄托着苗族后代对祖先的崇敬和爱戴。
丹寨作为鸟图腾部落的后裔,以鸟为图腾,每年的盛大节日里,婚庆典礼上、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活动中,人们齐聚芦笙场上,随着节奏欢快的芦笙翩翩起舞。
武鸣纳福彩绣是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所特有的传统刺绣工艺,2016年入选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工艺品种类主要包括彩绣装饰画、壮锦、手工绣球、壮族儿童背带、红盖头、背包、壮族服饰等,以绣面平服、针法丰富和线迹精细为特点。
武鸣纳福彩绣之针法严谨细腻,以线代笔,利用彩色绣线的重叠、交错等手法交织出图案的渲染效果,作品曾多次获得“八桂天工奖”等艺术类奖项。
但是,当传统艺术工艺与现代化工艺相碰撞后,其传统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形式和工艺,往往与现代化市场需求格格不入,导致传统工艺的止步不前,甚至在传承中面临着产业链断裂和艺术技艺灭绝等发展困境。
因此,本研究从艺术审美学的视角来探究广西武鸣纳福彩绣的审美特征以及现状,提出适应现代艺术审美的“武鸣纳福彩绣”应用艺术设计技法。
一、武鸣纳福彩绣的审美特征武鸣纳福彩绣的纹样不追求视觉上的真实,具有饱满、生动的装饰美感。
从题材方面分析,其纹样保留了壮文化相对古朴、原始的特质。
纹样题材主要以动物纹、花卉纹等与武鸣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密切相关的纹样,还有布局规整的几何纹。
纹样大多经过了几何化与抽象化的处理,以组合形式呈现,花鸟组合与花卉组合纹样较为常见,组合灵活,将本土素材以美好的形式展现出来。
武鸣纳福彩绣纹样的审美特点在于对具象元素进行夸张、变形,使其抽象化。
例如蝴蝶纹,一眼就可以看出参照的对象,但通过抽象的修饰手法,将直线与曲线相结合,组成蝴蝶翅膀的块面感,再以点的元素进行点缀,运用正负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纹样具有新的解读方式,具有抽象的美感,进而发掘出纳福彩绣的一个视觉符号,成为独立的个体。
所有纹样讲究形象的完整性,打破透视法则,追求空间的平面化,利用点、线、面的组合与包容,达到画面的理想之美。
一般来说,武鸣纳福彩绣纹样的构成形式大致分为4种,即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和综合[收稿日期]2018-01-17[网络出版]http :// /kcms /detail /45.1268.C.20180526.1925.026.html[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校企联合培养视域下的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GXGZJG2016B192);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招标课题《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骨干)学校再建设的研究》(GXZJ2016ZD30);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广西优质民族文化资源输出研究》(2017KY0989)。
非物质文化遗产韵外之致——南通彩锦绣作者:武琼玉来源:《纺织报告》 2015年第6期制作工艺彩锦绣是在方格纱的底料上,灵活运用点彩、纳锦针法以及染、衬钉、盘等各种工艺手段,组成独特的点、线、面的刺绣画面。
作品具有简洁、明快、华美、装饰性浓郁的艺术特色。
不同于传统平绣,其明显差异在于艺术处理,主要体现在巧用材料、针法处理、关注设计等方面。
在材料的使用方面,其方格纱底料为半透明的材料,可使绣出的画面产生朦胧美和虚幻的效果。
在绣制的技法方面,主要采用“点彩”、“纳锦”的针法绣制,以罗纱材料为地,穿针引线,按其网格有规律的施针,45°斜格向上一格称为点彩,横、竖、斜跨数格则为纳锦。
“点彩”的绣法相对单一,“纳锦”则始终要沿着网格进行,纳锦针法的设计与编排,在于刺绣者的智慧和审美取向,存在着多样变化的可能。
针法图案上亦富于变化,且色彩淡雅清逸,充分体现了针法作为刺绣艺术本体语言的作用。
文/ 爱涛文化艺术中心武琼玉彩锦绣艺术是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自上世纪60 年代初,在纳纱绣(亦称“戳纱”)“点彩”、“纳锦”针法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且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发展起来的新绣种。
作为源于传统民间刺绣的新样式,被专家学者誉为“传统与现代成功的结合”。
南通彩锦绣充满着丰富的刺绣针法语言,与传统平绣相比,具有更强的装饰性和表现力。
传承人王建华(1955—),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通彩锦绣的唯一传承人。
先后师从老艺人张元芳、曹国秀,曾参与和独立承担了《长城万里图》、《敦煌之梦》、《高原胜境图》、《华夏雄风图》等多幅大型作品的指导绣制。
由其本人绣制、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黄培中设计的彩锦绣双面屏风《海市蜃楼》被收录在《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目前该作品馆藏于江苏省工艺美术馆(南京爱涛文化艺术中心)。
发展彩锦绣始于南通。
南通是传统产棉和蚕桑的生产地,因此织、绣、印、染的传统染织业异常发达, 地方民间艺术也是品种丰富,多彩多姿。
目录1京剧服装起源---------------------------------------------------------------------------------------------------- 3 2京剧服装分类---------------------------------------------------------------------------------------------------- 32.1大衣-------------------------------------------------------------------------------------------------------- 32。
1。
1大衣简介 ------------------------------------------------------------------------------------ 32.1.2范围作用----------------------------------------------------------------------------------------- 32.1.3大衣特点----------------------------------------------------------------------------------------- 42。
2二衣 ----------------------------------------------------------------------------------------------------- 4 2。
2。
1二衣简介 ------------------------------------------------------------------------------------ 42.2.2范围作用----------------------------------------------------------------------------------------- 42。
金银彩绣民间艺术论文
“金银彩绣”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它源于唐代,经过宋代、明清等历朝历代的发展和传承,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
它是以金银线、彩绸、绒绸、丝缎为材料,将各种图案绣制在衣物、鞋帽、屏风、壁画、绸带、挂毯、床帏、锦被、仪器等物品上的一种民间绣艺。
金银彩绣的发展历史悠久,其技法和艺术特色独具匠心。
金银彩绣的制作需要精湛的绣工技巧和艺术修养,一般来说,它的制作分为八道工序:设计、勾线、调色、绣图、穿线、涂金、涂银、压线等。
制作过程中要求精益求精,一针一线都要无懈可击,这是金银彩绣能够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
金银彩绣的图案要求丰富多彩,寓意深刻。
例如,祥云、龙凤、麒麟、莲花等图案都是金银彩绣中常见的主题。
这些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往往是祈求好运、福寿安康的寓意。
此外,金银彩绣还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如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都十分精美,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和盎然的生命力。
金银彩绣的艺术价值不容忽视,它不仅是一种民间手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金银彩绣的保存和传承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更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社会,金银彩绣已经开始进入到设计和时尚的领域,成为时尚产业的一部分,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总体来说,金银彩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是代表了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精髓和传承。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金银彩绣的保护和传承,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这项民间艺术,同时也让我们的传统艺术和文化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扬光大。
彩锦绣是可视的物质形态,彩锦绣的针法设计则是意念具象化后的非物质形态,带有意象表现性意识。
如何将刺绣艺术的意匠之美同材质之巧完美结合是彩锦绣设计创作的关注点,也是当下彩锦绣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
1.南通彩锦绣的传承背景1.1彩锦绣的概况南通彩锦绣是20世纪60年代在继承传统刺绣中的“点彩”和“纳锦”针法基础上,加之染、衬、钉、盘等各表现手法,融入现代设计元素,逐渐创新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刺绣艺术。
吴山先生在《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描述:“彩锦绣是在继承传统戳纱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品种,以“点彩”和“纳锦”两种针法组成。
其工艺特点是在方格纱的底料上,灵活运用点彩、纳锦针法,以及其染、衬、钉、盘等各种工艺手段,组成独特的点、线、面的刺绣画面。
”[1]其独特的刺绣艺术风格,有别于传统的苏绣形式,成为南通地区的刺绣典型代表。
彩锦绣得名是以前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老所长宁覃先生在“点彩”和“纳锦”中各取一字发展而来,正式称谓的时间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
首创彩锦绣艺术先河的艺人是张元芳先生,当代彩锦绣传承人王建华大师便是其高徒。
20世纪,受装饰艺术之风的影响,以及摘 要《忍冬·凤鸟》是南通彩锦绣创承人王建华大师敦煌题材的代表作品之一。
通过提取刺绣原作中的植物图像,对比绘制针法线形图,归纳彩锦绣针法设计表现的一般规律特征和审美方式,意在研究大师优秀典型作品,诠释南通彩锦绣针法设计的精髓。
关键词彩锦绣图像;点彩针法;纳锦针法图1 王建华大师彩锦绣作品《忍冬·凤鸟》时代优秀艺术家的推动,促使彩锦绣在传统刺绣形式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新创,其发展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包孕了纵横古今的艺术气息。
横向看南通彩锦绣的发展,在20世纪经历了六十年代的初创期,七八十年代的辉煌期,九十年代的滞后期;纵向以现当代彩锦绣作品来看,新的设计理念的融入赋予了彩锦绣现代设计的时代审美意趣,同时对于彩锦绣针法的设计也是创新不断的。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2010年,彩锦绣被列入了南通市文化遗产项目,并于2011年作为苏绣扩展项目被列入第三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通彩绵绣的发展嬗变综述一直以来,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刺绣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且它一直在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在进步和改进,先是《诗经》中叙述的关于周公的华美绣裳,然后便是战国时期关于猛虎瑞兽的刺绣纹样,再然后是北魏残片上记录的锁针绣法和宋代绘画作品中的平针绣法,一直到最后的仿真绣法。
历经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中国的刺绣不管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还是在艺术设计创新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改良。
南通彩绵绣作为一种在传统民间刺绣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来的新兴的刺绣,其意在发扬沈寿先生的以新意运旧法的创新精神,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它始终都用自己的方式遵循着人们的需求,装扮着人们的生活。
人们在原有技术工艺的基础之上,综合各种民间绣法,将现代刺绣工艺技术推向了新的高潮。
1 南通彩绵绣的基本艺术特征及其表现手法南通彩绵绣的起源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刺绣技艺,其历史文化背景传统而悠久,它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纯朴的民间元素,使得民间艺术得以完美的表现,它不仅可以使得人们的生活得以美化,还可以使得人们朴实的情感和愿望得以抒发。
下面就南通彩绵绣的基本艺术特征和其多样的表现手法进行具体而详尽的阐述。
(1)南通彩绵绣的纯朴性。
众所周知,南通彩绵绣起源于纯朴而传统的民间刺绣技艺,因此说,南通彩绵绣也有着传统民间刺绣工艺拥有的基本特征,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便是民间刺绣技艺的朴素性。
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一切美的东西都是朴素的,因为朴素本身就是美。
要知道,朴素本身就是一种最为简单、纯真的魅力语言,它不是一种装饰性,而是刺绣魅力的本源所在。
南通彩绵绣绣面中的一些最为简单、简约的造型,只需经过一些典雅的色彩处理,即可产生一种隐约的朦胧之美,同时,只经过一些平淡语言的描述即可产生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因此说,纯真性、朴素性是南通彩绵绣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
南通彩绵绣就是要通过一种简洁大气、朴素纯真、简约的绣制针法来表达出刺绣的艺术之美。
中国古建筑彩画的类型和特点中国古建筑彩画是指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的彩绘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建筑彩画的类型和特点多种多样,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
中国古建筑彩画的类型包括壁画、彩绘雕梁、彩绘门楣等。
壁画是在建筑的内墙上绘制的图画,常见于寺庙、宫殿等地;彩绘雕梁则是将彩绘艺术应用于建筑的梁上,常见于民居、庭院等地;彩绘门楣是指在门楣上绘制的彩画,常见于古代官府、豪华住宅等建筑中。
中国古建筑彩画的特点是色彩艳丽、线条流畅、构图严谨。
中国古建筑彩画的色彩鲜艳丰富,常使用红、黄、蓝等鲜明的色彩,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线条流畅是指彩画中的线条流畅自然,线条粗细适度,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构图严谨是指彩画的构图合理,画面整体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古建筑彩画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意境和寓意。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彩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因此,彩画中常常融入了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比如,在寺庙的壁画中常常绘制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寓意着修身养性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而在宫殿的彩绘雕梁中常常绘制吉祥图案和吉祥动物,寓意着吉祥和福运。
中国古建筑彩画还注重细节的表现和艺术的精湛。
在彩画中,细节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精确的细节处理,使彩画更加生动、立体和具有艺术感。
同时,中国古建筑彩画的制作需要经过严格的工艺和技巧,需要画师具备高超的绘画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完成一幅精美的彩画作品。
中国古建筑彩画的类型和特点多种多样,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
它以色彩艳丽、线条流畅、构图严谨为特点,注重意境和寓意的表达,同时追求细节的精湛和艺术的精神。
中国古建筑彩画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济南妙彩金饰画的评价1. 介绍济南妙彩金饰画济南妙彩金饰画是一种以金箔和贴画为主要材料的传统工艺品,起源于中国古代,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金饰画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济南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妙彩金饰画更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特点与工艺2.1 特点妙彩金饰画具有以下特点:•独特性:每幅妙彩金饰画都是由经过精心挑选和处理的真正金箔制成,并通过独特而复杂的工艺技术进行贴画而成,因此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色彩丰富:妙彩金饰画采用了多种颜色和纹理,通过巧妙地组合和搭配,使得作品色彩丰富多样。
•精细度高:制作妙彩金饰画需要极高的技术和耐心,每一幅作品都经过反复的细致雕琢和打磨,使得作品的细节十分精细。
•寓意深远:妙彩金饰画常常以神话传说、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为题材,寓意丰富,给人以美好的寄托和思考。
2.2 工艺制作妙彩金饰画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材料准备:选用高质量的金箔和贴画纸。
2.图案设计:根据主题和寓意,设计出独特而美观的图案。
3.金箔制作:将金箔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达到适合贴画的状态。
4.贴画制作:将经过处理的金箔粘贴在贴画纸上,并进行适当的修剪和调整。
5.打磨修饰:对已经完成的金箔贴画进行打磨和修饰,使其更加光滑细腻。
6.装裱定型:将金箔贴画进行装裱,并进行最后的定型处理。
3. 济南妙彩金饰画的评价济南妙彩金饰画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图案,得到了广大消费者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和赞扬。
以下是对济南妙彩金饰画的评价:3.1 艺术价值高济南妙彩金饰画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在图案设计上注重寓意和美感,而且在工艺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
每一幅妙彩金饰画都是经过反复琢磨和打磨而成,无论是线条的流畅还是色彩的搭配都体现了高超的技巧和审美水平。
3.2 文化内涵丰富济南妙彩金饰画常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如神话传说、山水人物等,使得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欣赏妙彩金饰画,人们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故事,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对苏式彩画进行艺术赏析
苏式彩画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一种,源于江南苏杭地区的民间传统作法,故名“苏式彩画”。
它是中国建筑彩画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著称。
苏式彩画的内容非常广泛,题材也非常丰富,主要涉及山水、人物、花卉、翎毛、鸟兽、鱼虫等。
画面上的形象都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这些画面的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都十分讲究,既表现出了画面的美感,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苏式彩画的画法非常灵活,既有粗犷豪放的一面,又有细腻精致的一面。
在绘制过程中,画家们运用各种不同的技巧和手法,如勾勒、渲染、皴擦、点苔等,使画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同时,苏式彩画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十分独特,常常使用暖色调,给人以温馨、舒适的感觉。
苏式彩画的图案和纹样也是非常丰富的,包括各种不同的花卉、云纹、龙凤等。
这些图案和纹样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寓意和文化内涵,如牡丹象征着富贵荣华,莲花象征着高洁清雅,龙凤象征着祥瑞吉利等。
总的来说,苏式彩画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备受赞誉。
通过对苏式彩画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深厚底蕴和魅力。
浅谈傣族织锦纹样的装修性特点摘要:傣族织锦纹样拥有激烈的装修性特点,傣族织锦艺人经过斜织机以经线和纬线的交叉、以色线的交叉构成图案。
并经过抽象、简化等平面化的设计原则,提取能够反应此事物最具特点、最有认知性的属性元素。
使图案中的动物、植物等形象在艺术办理手法上一致同来,形成疏密有致、变化一致的图案成效。
傣族织锦纹样特别丰富,色彩鲜亮,拥有激烈的视觉冲击力,并经过拥有丰富寓意的图形来表达,进而传达其独有的精神祈盼。
重点词:傣族织锦装修性平面性艺术特点傣族历史悠长,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壮傣语支,从族源上追忆属于古代越人族属,越人是我国古代南方最大的族系。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之一,主要散布在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边境。
傣族织锦艺术积厚流光、久负盛名。
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西汉青铜贮贝器上就雕铸有当时人们纺织的场面。
据原挖掘报告称:此贮贝器作铜鼓形,唯体积太小,有底有盖。
盖上铸 2.5 厘米至 6 厘米小铜人 18 个。
此 18 人中又个别男性,余为女性,此中纺织者共五人,此中一人捻线,四人用踞织机织布。
捻线者身侧挂一布袋,袋内有物,当属麻棉之类,织者四人均踞坐,低头专心织造,从图像上看又提综、打纬、引纬等动作。
同时据该贮贝器中图象考据:“人物应是唐朝之金齿、黑齿等部落之先人,亦即傣族之先民。
” [3] 近现代,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等地域是傣锦的主要产地,此中西双版纳傣锦和德宏地域傣锦有着突出的艺术特点。
图1 晋宁石寨山出土的纺织贮贝器傣族织锦流传长远的制作工艺,今日仍拥有这样魅力。
不可以不归功于傣族织锦纹样激烈的装修性特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一、傣族织锦纹样的丰富性傣锦纹样是经过斜织机以经线和纬线的交叉、以色线的交叉构成图案。
图案有独自纹样和连续纹样两种,连续纹样则又分为二方连续纹样(纵式二方连续和横式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纹样。
傣族织锦纹样特别丰富,按内容题材分类可分为:几何纹样、人物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建筑纹样、综合纹样等。
古建彩画的布局及特征来源:互联网作者:未知日期:2009年06月03日访问次数:163一:彩画布局古老的梁架,玉白的石坛,赤红的门窗和金黄的琉璃瓦。
雕梁画栋这句成语足以证明中国古代建筑雕饰彩画的发达和辉煌。
中国古建筑上色彩之分配,是非常慎重的。
檐下阴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为“冷色”,如青蓝碧绿,略加金点。
柱、门客和墙壁则以丹赤为主色,与檐下的冷色的彩画正相反格调,与白色的台基相映衬,给红墙黄瓦一个间断。
古建彩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建筑装饰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它以独特的风格和物有的制作技术及其富丽堂粕的装饰艺术效果,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而载入史册。
1、彩画特征作用:油漆彩画涂在木料上本来为的是避风日雨雪的侵蚀。
随着历代帝王腐朽,颜色工料随着讲究,为中国古建筑上一种重要装饰。
分类:殿式和苏式。
苏式:是程式化象征的画题,如龙、凤、锦、旋子、西蕃莲、西蕃草、夔花等。
这些都用在最庄严的宫殿上。
苏式:以写实的笔法和画题为主,自然现象如山水、花卉、葡萄、莲花、牡丹、桃子、佛手等;器皿如鼎、砚、书、画等;动物如仙人、仙鹤、蛤蟆、蝙蝠、鹿、蝶等;字如福寿等。
殿式的分类: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和玺的分类: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金琢墨和玺、楞草和玺、连草和玺等。
它以图案来分类。
旋子的分类: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等,它以色彩来分类。
2、彩画分配:枋心:将梁枋大略分为等分的三段,中段称枋心。
枋心合梁枋彩画的中心,但只占全长三分之一。
箍头:箍头是梁枋左右两段的外极端,“箍”在枋的两“头”称箍头。
藻头:箍头与枋心之间为藻头。
箍头与藻头一边的总和占全长三分之一。
藻头虽在两头,但两头共和的总面积比枋心要大,所以藻头的图案与色彩不可轻蔑。
盒子:如梁枋太长,可在箍头与藻头之间做盒子,图案内容以龙、凤、吉祥草为主。
包袱:在苏式彩画里有时檩子、垫板、檐枋三部的枋心联成一个大的半圆形,里面的彩画也成为一个整个的布局,称包袱又称搭袱子。
COLLECT·SAVOUR收藏·品味文 郁宗翰浅析南通彩锦绣的韵外之致彩锦绣艺术发源于南通,是艺术美术研究所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研发出来的,在纳纱绣、点彩和纳锦针法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从中发展出了多种新的绣法,彩锦绣起源于传统民间刺绣,随后出现了新样式,被专业称作“传统和现代艺术的成功结合”。
南通彩锦绣具有较为丰富的刺绣针法语言,和传统平绣相比,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表现性。
一、南通彩锦绣当前的现代刺绣品,是江苏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继承民间彩锦绣传统阵法而创造出来的。
彩锦绣富有装饰效果,在一些大型刺绣壁画、室内装饰壁挂、腰带绣衣等方面得到了成功应用,这就证明彩锦绣具有较高的表现力。
彩锦绣艺术主要来源于传统民间的刺绣艺术,其存在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背景。
而民间艺术属于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大动脉”,拥有着永恒的魅力。
民间艺术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充分抒发了我国劳动人民淳朴的情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渴望。
民间艺术多采用装饰手法,充分体现人们的审美理想,南通彩锦绣经过长期的发展,流传至今,也拥有着其他民间艺术的特点。
彩锦绣艺术意象的表现性手法,对历史装饰性手法的典型艺术特征进行传承[1]。
此外,彩锦绣的装饰性特点,对传统艺术精神进行回归,同时也对刺绣艺术本体语言进行进一步强化。
其充分应用了现代艺术形式美、抽象美形式法则,体现了具体的画稿设计,对材料和针法的使用均比较讲究,产生较高的视觉美感。
二、 制作工艺彩锦绣主要是在方格底料上进行创作,其对点彩、纳锦针法和染、衬钉、盘等工艺手段进行科学选择和灵活应用。
从而组成了独特的点、线、面的刺绣画面。
作品较为简洁明快,同时具备较高的美化和装饰特色[2]。
和传统的平绣艺术不同 ,主要差别表现在艺术处理上,彩锦绣对材料、针法处理进行巧妙应用,重点关注设计。
彩锦绣在对材料进行使用方面,方格底纱底料选择的是半透明的材料,其能够促使绣出的画面产生一种朦胧美的虚幻效果。
宁波金银彩绣的图形设计艺术特点探究
蔡笠;刘宁
【期刊名称】《服饰导刊》
【年(卷),期】2022(11)1
【摘要】[研究意义]宁波金银彩绣可溯历史悠久,风格特色自成一派。
探析宁波金
银彩绣的艺术特点,在了解、传承传统图样艺术的方面,以及对日后的创新融合应用
上都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研究方法]文章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法,对金银彩绣品中图形设计的艺术语言和构成形式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其艺术特点。
[研究结果及结论]研究表明:宁波金银彩绣整体构图饱满,画面讲究点线掺化、线面结合,三种形态语言要素的综合运用,讲究均齐、均衡的传统形式美感;图案大多以民间吉祥题材和具有祥
瑞意义的珍禽异兽为主,灵活应用于单独纹样和适合纹样两种构成形式之中,且通过
金银线的大量使用,在表达美好意愿和吉祥寓意的同时,表现出富丽典雅的艺术效果。
【总页数】5页(P129-133)
【作者】蔡笠;刘宁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41.11
【相关文献】
1.宁波金银彩绣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乱针绣艺术元素在旗袍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3.艺术设计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探究——基于丁佩《绣谱》传统精神和文化
的分析4.山东苍山民歌《绣荷包》的艺术特点探究5.丹噶尔皮绣的艺术特点及成因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彩锦绣的装饰性艺术特征.txt爱空空情空空,自己流浪在街中;人空空钱空空,单身苦命在打工;事空空业空空,想来想去就发疯;碗空空盆空空,生活所迫不轻松。
总之,四大皆空!彩锦绣的装饰性艺术特征装饰,一般指修饰打扮的意思。
装饰性“泛指艺术作品的一种特殊性质。
这类作品往往在形式上规范明显,渗透着装饰手法,给人以优雅修饰之感。
”(见《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5页)。
工艺美术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美化人们的生活是其最根本的功能。
现代工艺美术无论是日用工艺品还是陈设工艺品,出于功能的需求,在视觉上体现出的形式美感和抽象美,装饰性语言是其最主要的艺术特征。
刺绣艺术是现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类别。
我国传统刺绣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就其而言,从《诗经》上赞美周公、秦襄公的绣裳,荆州出土的龙游凤舞,猛虎瑞兽的战国刺绣纹样,到绚丽多彩的民间刺绣,无不体现一种“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装饰美感。
我们目前能看到的较早的刺绣残片,如1982年湖北江陵出土战国中期《对凤对纹绣浅黄绢衾》、《飞凤花卉纹绣》“……图案布局有序、变形的龙凤形态生动、规律中出变化,形成华丽而浪漫的装饰性图案。
”(《中国造型艺术辞典》927页)1972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浅褐色菱纹罗地信期绣》、《茱萸绣绛色绢》“……纹样繁多而细密规则分布、装饰效果颇佳。
”(同上735页)又如1965年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刺绣针势走向皆依人物花纹的运动生长方向灵活变化,满地施绣,工艺细腻,构图严谨,色彩浓艳辉煌。
”(同上742页)足见早期中国刺绣艺术本体语言,装饰性是其重要特征。
此后,三国时有用刺绣作地图的记载。
唐代永贞元年,南海少女卢眉娘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
宋代创造了平线绣法,逐步形成丝绣准则,在绣品风格上设色丰富,施针匀细。
缘于文人的参予,开始盛行用刺绣作字画、摆饰等,传统刺绣从以往日用性功能开始向欣赏性方面倾斜,摹仿名人书画成为时尚。
辽宁省博物馆藏宋人《绣线瑶台跨鹤图》即是现存的一幅代表作品,有专家评论“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形,与宋代绘画殊无两样。
”(《中国造型辞典》748页)与绘画“殊无两样”真是生动的话语,却首开后来明代露香图“顾绣”的先河,从此传统刺绣主流逐渐转变为依赖传统绘画,“以针代笔”的“画绣”,独领风骚数百年。
有趣的是外国人常把中国传统绘画看成是装饰画。
就古代艺术而言,由于注重主观意象的表现性,给以线造型的东方艺术赋予了变化丰富的装饰元素,无论在主题内容、艺术表现手法上都具有这个特点。
比如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中绚丽多彩的佛国场景,又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唐代周昉《挥扇仕女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等传世经典画面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特征。
西方古典绘画除了光影表现,也有以线造型的,却较偏于客观的再现性。
就摹仿传统绘画使其“殊无两样”、“以针代笔”的中国古代刺绣艺术而言,装饰性同样是其重要的艺术特性。
到近代沈寿、杨守玉先生吸取西洋绘画表现光影效果的手法,将西方美术融汇于中国传统刺绣艺术,先后创立了“仿真绣”(美术绣)和“乱针绣”。
特别是仿真绣一改过去平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绣法,沈寿先生在《雪宦绣谱》妙用篇中说:“色有定也,色之用无定;针法有定也,针法之用无定”,在“绣要”一节中提出“求光”、“肖神”等六个要素。
总结了以往实践的经验,中西结合地融合了西方摄影、绘画利用色彩光影造型的形式要素。
“仿真绣”、“乱针绣”画稿的选择突破以往“画绣”以中国画为粉本的定式,而选用油画、素描和摄影照片来作为刺绣画稿,来适应表现画面色彩明暗的形式语言。
“仿真绣”和后来的“乱针绣”在其针法的变革与创新上,拓展了传统刺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特别是“乱针绣”终于成为新的时尚,调整了人们对刺绣传统的认知和观念,也完成了一次刺绣从传统装饰风格到现代写实风格的革变。
以上可见刺绣画稿的风格,直接关系到刺绣表现的形式语言,画稿选择对刺绣艺术的重要性,导致现代刺绣已经明显的分化成具象的再现性和意象的表现性两种手法。
参照油画、照片效果,利用光影、色彩造型的仿真绣、乱真绣属于前者;依托传统绘画名画名稿的属于后者,形成了现代中国刺绣艺术的主流,也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工艺美术的审美取向。
同时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在此情境下“以针代笔”、“栩栩如生”、“细密无痕”的复制、摹仿画稿之风,建国后已经做到了极致,体现了艺人们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水平。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负面效果一样,如果不走艺术创新之路,也难以避免的走向老套和平庸,会导致忽略和弱化了传统刺绣艺术本体语言的发挥。
彩锦绣是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在传统民间刺绣的基础上,继承沈寿先生“以新意运旧法”锐意创新精神的新型绣种。
回看刺绣艺术作为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部分,伴着人民的生活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发展之路,作为传统刺绣的变革和创新,彩锦绣艺术不是凭空产生生的,它的出现是从旧形式中脱胎出来的。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已有近三十年历史,以传统手工艺为重点,过去主要从事刺绣的研制。
它们不满足于刺绣的陈陈相因,以刺绣名人书画的逼真为能事;吸收了花样繁多的民间绣法,创造了一条新路。
”(张道一《美术长语录》84页)这里除了对传统的继承,也包括对外来形式的借鉴和吸收。
彩锦绣艺术源于传统民间刺绣艺术,有其深厚传统文化的背景,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民间艺术作为民族的母体艺术,传统文化的大动脉,有着永恒的魅力。
民间艺术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抒发和寄托了劳动人民淳厚朴素的情感,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
民间艺术常用装饰性手法来体现人们的审美理想,千百年流传的中国传统民间刺绣也不例外。
彩锦绣艺术意象的表现性手法,承传历史的装饰性手法是其最典型的艺术特征,一部中国的装饰艺术史,即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彩锦绣艺术的装饰性,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回归,是对刺绣艺术本体语言的强化,亦是对现代艺术形式美、抽象美的形式法则的强调和运用,体现在具体的画稿设计,利用材料,针法处理等表现手法所产生有别以往的视觉美感。
材质是工艺美术影响设计和工艺制作的首要因素。
传统手工艺只有利用材料,依据设计,通过工艺制作的过程,才能完成展示其独有的艺术特性。
彩锦绣使用的材质,底料为经纬线织就的半透明的全丝筛绢和瑰丽多彩的丝质绒线,本身就具有装饰性的美感。
针法即绣制的技法,是构成绣面最基本的元素和单位。
彩锦绣的针法源于传统民间刺绣的“点彩”和“纳锦”。
所谓“点彩”是依据底料的网格整齐排列绣制的“点的线”、“点的面”的感觉;“纳锦”又叫“戳纱”是通过绣制时跨格处理,条理与反复、平齐或斜变产生的针法序列。
一般的说以罗纱材料为地,穿针引线,按其网格有规律的施针45°斜格向上一格成点彩,横、竖、斜跨数格成纳锦。
刺绣艺术不同的针法在绣面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传统平绣是根据所绣物体的结构变化用针,经过艺人长期的归纳总结,已经形成较为固定的格式。
彩锦绣是根据内容来选择或重新设计针法,抽象的形态要尽量与表现对象意象的契合,往往能较多的体现个人的情感喜好、审美理想的东西,有变化方便的自由,目的是将艺术的意匠之美与利用材质的工艺之巧尽量统一起来。
彩锦绣的装饰性特征就其针法处理而言,针法纹样是规范明确的样式,构成绣面的最基本单位。
“纳锦”的针法由于能准确按照罗眼网格施针,使得绣出的图样从局部看都带有棱角,方中有园,园中寓方地表现出浑厚朴质的装饰美。
绣面是通过针法纹样秩序化的排列组合来实现的。
其针法纹样与组织手法的不同,形成绣面上较丰富的变化,而不象其它绣种那样比较单一。
此种规范明确的,秩序化构成使绣面自然产生节奏与韵律的变化的装饰美感,使针法本身十分“耐看”,释放和展现了刺绣艺术的本体语言的审美价值,在视觉上也强化了彩锦绣装饰性的艺术特征。
彩锦绣一张绣稿能够获得多种不同的针法处理,产生出不同肌理的视觉效果,供设计制作者选用,这与现代艺术作品注重肌理、笔触之美不谋而合。
现代艺术作品的材料在丰富拓展以后,不仅讲究视觉效应,更增添了触觉的功能,生活中人们面对一件肌理丰富,质感对比强烈的现代作品,观众往往可以用眼睛去“触摸”不同的材料,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获得全新的审美感受。
彩锦绣变化丰富的针法肌理,与传统绣法相比,更多的体现和具备了现代艺术的审美特性。
彩锦绣的装饰性特征,自然也对画稿的选用、设计提出要求。
彩锦绣画稿以线造型的平面化装饰语言的确立,是基于其材料和工艺的发挥,是广泛吸取传统绘画和装饰艺术、现代艺术的语言广采博览的发展起来的。
常采用二维造型或多维的空间形态构成画面,取得了表现上的自由;简约单纯的造型、适度的夸张变形、不拘泥于具象的真实,从自然形态到装饰形态的加强减弱,“造型”与“造意”以及适形造型等都是常用手法;色彩处理一般也是意象化的,其明度、纯度、冷暖的关系是体现在平面化装饰语言中的。
因此亦可以说彩锦绣画稿的设计本身就包涵着许多现代绘画的创作要素。
彩锦绣的装饰性特征,顺其自然拓展了传统刺绣艺术应用的范围。
除了在日用工艺、陈设工艺、旅游工艺品上的体现,彩锦绣工艺也走进了现代公共艺术与室内设计的领域。
南通工艺美术所曾先后在南京、北京两地举办现代壁挂艺术展,“将艺术的意象之美,同各种材质的工艺之巧完好的统一起来……。
”“当然不难看出,利用刺绣技法是他们的拿来好戏;有的作为铺衬,有的用以勾勒起来统一整体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张道一《美哉巧艺》——祝南通壁挂艺术展)1983年研制的北京长城饭店大型彩锦绣壁画《长城万里图》。
(张仃设计)首次将刺绣艺术与现代公共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当之无愧地载入中国现代壁画艺术的史册。
回顾彩锦绣的发展过程,欣逢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现代装饰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以首都机场壁画创作为契机,现代装饰风的扩散发展,艺术家进行的各种尝试,创造出的多种装饰艺术样式,常为彩锦绣画稿创作所参考,有的可以直接选用作为绣稿制作。
同时彩锦绣作为新的现代手工艺门类,装饰性的针法语言所产生的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也启发了艺术家们的思路,人们从其平面语言的视觉张力,针法肌理的秩序感、材质的优雅感诸多方面找到为绘画创作借鉴的因素。
可以说中国现代装饰运动的波及和装饰艺术理论、现代设计理论的研究,是彩锦绣艺术发展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南通工艺美研究所由于彩锦绣艺术的发端,因此“成为现代装饰绘画运动的重要分支。
”(邬烈炎《关于那股绘画装饰风》“东南文化”2000.12期。
)总之彩锦绣的装饰性艺术特征,是对中国传统刺绣艺术本语言的回归;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彩锦绣艺术的研制与开发,将传统手工艺提升现现代学术的层面;作为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转型,在农业文明逐渐淡化的氛围中,更多的体现出时代的气息;彩锦绣艺术作为现代手工艺的初期形态,使现代中国刺绣艺术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局面;装饰性的艺术特征使彩锦绣艺术成为“传统与现代的成功结合”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