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的康复治疗
- 格式:pptx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30
靶剂量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疗效观察陆洁;陆有为;王少治;罗渊【摘要】目的观察口服靶剂量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疗效.方法对44例心梗后室壁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8例接受靶剂量琥珀酸美托洛尔100 ~ 275 mg治疗者设为试验组,26例接受常规剂量琥珀酸美托洛尔47.5~95 mg治疗者设为对照组.观察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和脑钠肽水平,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患者静息心率、平均心率;通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内径和室壁瘤大小等参数改善情况.结果 2组患者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和再次心肌梗死发生.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静息心率、平均心率、血浆脑钠肽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室壁瘤大小等明显改善(P<0.05).治疗期间均没有发现显著性不良反应.结论对于年龄较大,伴有中等程度及以下大小室壁瘤的患者适合靶剂量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是临床上较为可行的一种治疗方法,值得推广使用.【期刊名称】《老年医学与保健》【年(卷),期】2018(024)006【总页数】5页(P659-662,693)【关键词】老年;心肌梗死;心脏室壁;瘤琥珀酸美托洛尔;靶剂量【作者】陆洁;陆有为;王少治;罗渊【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老年科,上海201199;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老年科,上海201199;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老年科,上海201199;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老年科,上海201199【正文语种】中文室壁瘤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最常见、最严重并发症之一。
AMI的发生发展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并对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1]。
研究表明,室壁瘤形成是AMI后发生心脏破裂、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2],在AMI存活患者中发生率为10%~38%[3]。
DOI:10.19791/j.cnki.1006 6411.2020.31.067工作单位:215008 苏州 江苏省苏州市立医院北区心血管内科吴凤怡:女,本科,护师梅洁:通信作者收稿日期:2019-04-19※个案护理1例心肌梗死后室壁瘤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吴凤怡 梅 洁关键词:冠心病;室壁瘤;康复护理;心肌梗死 室壁瘤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常见并发症,在急性心肌梗死存活患者中发生率为10%~38%。
主要由于心梗面积较大,局部收缩力下降或丧失而导致左心室重构,表现为心脏呈囊袋状或不规则状向外膨出,局部室壁变薄,呈矛盾运动或不运动[1]。
室壁瘤患者常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脏破裂,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是广泛用于恢复病变冠状动脉前向血流的重要临床手段,已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基石。
它可使狭窄或梗死相关动脉开通,使缺血心肌得到充分再灌注。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合理的运动康复不仅能减轻冠心病患者的痛苦、延长生命,还可以提高体能、心理适应性和生活、工作能力,全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以最佳的健康状态回归社会和家庭[2]。
2018年,本科室收治1例心肌梗死行PCI术后并发室壁瘤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82岁,2018年8月9日,因“发作性胸闷痛1月,加重伴心慌3d”入院,入院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功能Ⅰ级(NYHA分级)。
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史;患者1个月前休息时出现胸骨中下段压榨性疼痛,程度剧烈,巴掌大小,放射至咽喉部,持续约5min,后逐渐缓解,无胸闷气喘,无黑鏤晕厥等其他不适,未予治疗;3d前患者休息时出现心慌,稍感胸闷,持续数十分钟,每日发作数次,遂来本院急诊,查体示,T:36.1℃,P:69次/min,R:20次/min,BP:108/70mmHg。
心胸外科左心室室壁瘤诊疗指南一、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2009年1版》,第40章,第118—119页制定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左心室室壁瘤诊疗指南。
二、制定时间:2013-6-18制定者:心胸外科批准者:医务部三、诊疗内容:【概述】左心室室壁瘤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肌梗死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广义的左心室室壁瘤定义为造成左心室射血功能降低的部分室壁运动出现减低、不运动或反常运动。
此定义不仅包括狭义由瘢痕组织形成的薄壁的囊袋型室壁瘤,而且还包括了无收缩功能的、变薄的含有存活心肌的瘢痕区。
简单地讲,真性室壁瘤是穿壁性心肌梗死后心室壁变薄和扩张,而假性室壁瘤实际是左心室壁破裂后被外面的心包粘连包裹。
临床上95 %以上的真性室壁瘤是由于穿壁性心肌梗死引起的。
假性室壁瘤(false aneurysm)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后5~1O天产生.近年来由于心肌梗死后,血栓溶解和再血管化等内科的积极治疗,左心室室壁瘤的发生率在明显下降。
【病因】主要病因是由于穿壁性心肌梗死,缺乏及时有效的侧支循环建立。
【病理生理】左心室室壁瘤的产生涉及两个阶段:早期扩张期及晚期重塑期。
早期扩张期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就开始。
5O %的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在心肌梗死的48小时内产生室壁瘤。
没有侧支循环的穿壁性心肌梗死中,在梗死后数小时内梗死灶显示变薄。
心肌梗死后数天,产生室壁瘤的心内膜面开始变得光滑,肌小梁消失。
当室壁瘤变得被纤维组织替代后,左心室壁的破裂是相对罕见的。
当较大的梗死区丧失了收缩功能而其周围组织仍保留收缩功能时,引起梗死区向外膨出和变薄,与正常心肌相比较,缺血损伤或梗死的心肌有较大的可塑性。
部分患者可同时出现室间隔穿孔或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肌梗死后2~4周,室壁瘤形成的晚期重塑期开始,’并产生肉芽组织。
约6~8周,这些肉芽组织渐渐被纤维组织取代。
室壁瘤的厚度会下降,并常常有附壁血栓形成。
室壁瘤的最佳治疗方案第1篇室壁瘤的最佳治疗方案一、背景概述室壁瘤是心脏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是由于心肌梗死后心肌缺血坏死所致。
患者在发病期间可能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
针对室壁瘤的治疗,目前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
本方案旨在为室壁瘤患者提供一种合法合规、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二、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2)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可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面积。
(3)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
(4)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
(5)ACEI/ARB类药物:如依那普利,可降低血压,改善心室重构。
(6)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2. 手术治疗(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适用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患者,可改善心肌缺血。
(2)室壁瘤切除术:适用于室壁瘤较大、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减轻症状,降低心脏破裂的风险。
(3)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用于心室收缩不同步的患者,可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3. 生活方式调整(1)戒烟: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限酒:饮酒过量可导致心脏负荷加重,适量饮酒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3)合理膳食: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有助于控制血压、血脂,改善心脏功能。
(4)适当运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5)心理干预: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波动,有助于病情稳定。
三、治疗监测与评估1. 定期随访: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 检查项目: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血脂、血糖等。
3. 疗效评估:根据患者症状、心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以判断治疗效果。
·263·室壁瘤是急性心肌梗塞后常见并发症,根据临床调查统计约30%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会形成室壁瘤,其中以左心室室壁瘤作为常见。
室壁瘤形成后患者会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典型的心功能不全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胸痛、心绞痛等心肌缺血症状。
临床中约70%的室壁瘤形成于心梗后,其是心梗后心脏上的“隐形炸弹”,一旦爆发可在短时间内造成心肌严重缺血,从而引起猝死[1]。
因此对于心梗后室壁瘤形成患者应当予以重视,采取相应的治疗与干预措施,以缓解患者心肌缺血症状、缩小室壁瘤体积,消除患者的生命危险。
1临床资料患者为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梗后室壁瘤形成。
患者为老年男性,68岁,有十年以上高血压病史,发病前20余天出现无明显诱因下胸痛,发作持续3分钟左右,口服丹参滴丸可缓解,无放射痛,无大汗,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无夜间呼吸困难等不适。
10余天前出现气促、咳嗽、咳痰症状,无畏寒、发热,无反酸、嗳气,无恶心、呕吐,无抽搐,无黑曚、晕厥等不适。
入院就诊时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影像学检查可见轻度脑萎缩、两肺感染性病变、两侧胸腔少量积液,认定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复查仍认定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III级,可见室壁瘤形成。
患者间中气促,但BNP较前下降,继续加强抗心衰治疗,定期复查BNP;余治疗继续予抗感染、改善心肌缺血、护胃、抗血小板及降脂抗动脉硬化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等对症治疗。
患者胸部B超提示胸水较前减少,考虑心衰引起的可能性大,继续利尿治疗;患者心脏B超提示室壁瘤形成、室间隔穿孔。
2护理措施2.1…急性心衰护理术后第二天,患者无诱因下发生急性呼吸困难,口唇中度紫绀,主诉胸闷、气促、濒死感、烦躁感,疑似室壁瘤影响下的急性左心功能降低,检查中可见肺部哮鸣音、肺底湿啰音,结合血气分析结果、心电监测结果,确诊患者为急性左心衰,遂立即展开救护。
迅速抬高床头,患者双腿垂于床下,床旁放置床头柜,当患者体力不支时立即引导患者爬扶于床头柜上,引导患者放松肢体,避免过多的体力浪费。
心肌梗塞后的恢复治疗方法
心肌梗塞后的恢复治疗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早期治疗:包括急救抢救措施,例如进行心肺复苏、给予氧气、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以尽可能恢复心肌的血流。
2. 急性期治疗:急性期一般指发作后的前几天至几周。
这个阶段主要是针对梗塞区域的治疗,可以通过药物疗法、心脏导管手术和介入治疗等方式来恢复血流,减少心肌损伤。
3. 长期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用于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以及预防再发心肌梗塞。
生活方式改变主要包括戒烟、健康饮食、适量锻炼和控制血压、血脂等指标。
4. 康复训练:恢复期的康复训练是改善心肌梗塞患者心肌功能、促进恢复的重要环节。
包括逐渐增加日常活动、进行心肌锻炼、心理支持等,以提高患者的心肌代谢和功能。
总之,心肌梗塞后的恢复治疗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及时接受治疗、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提高心肌梗塞
的预后,减少再发风险。
心肌梗死需注意的三种常见并发症症状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
心肌梗死不仅仅是一种疾病,还可能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比如心力衰竭、室壁瘤、心律失常等。
为了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及时了解其症状和预防方法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心肌梗死常见的三种并发症症状以及相关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心脏不能有效地把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从而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引起出汗、乏力、呼吸困难等体征。
如果您感觉心脏疲劳、气短、呼吸困难,可能您已经患有心力衰竭。
尚未被确诊的心力衰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1. 限制钠盐摄入。
减少油炸食品和加工食品的食用。
2. 控制体重。
避免肥胖和过量饮食。
3. 禁烟和饮酒。
尤其是烟草,因为吸烟会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这是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4. 运动。
适度的运动可以减少心脏负担,提高心肺功能。
二、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发生改变,导致心脏搏动不规律,血液循环不畅。
心肌梗死后,心脏不稳定的搏动往往会导致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症状包括心率快、心跳不齐、胸闷等。
如果您感觉这些症状,可能您正在经历心律失常,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1. 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锻炼可有益于心脏健康。
2. 保持足够的睡眠。
不良的睡眠会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3. 避免刺激性物质。
包括咖啡因和尼古丁等。
4. 合理使用药物。
必要时,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三、室壁瘤室壁瘤是指心肌梗死后,心室壁的一部分变薄导致心室壁向外膨出的状况。
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治疗室壁瘤的方法:1. 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体育锻炼。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肌。
2. 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是导致室壁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3. 遵守医生的建议进行生理治疗。
室壁瘤外科治疗进展宋仰午(综述);凤玮(审校)【摘要】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缺血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由冠心病引起的心肌梗死及室壁瘤如不加干预,最终导致心室重塑、心力衰竭。
近年来,室壁瘤概念不断变化,经典的室壁瘤是指瘢痕组织形成的、囊袋样反常运动的室壁瘤,而目前临床上更多见的是运动严重减低或者不运动的室壁瘤,同时,室壁瘤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就室壁瘤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年(卷),期】2016(031)008【总页数】3页(P827-829)【关键词】综述;心脏室壁瘤;心脏外科手术【作者】宋仰午(综述);凤玮(审校)【作者单位】100037 北京市,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外科;100037 北京市,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治疗策略在不断拓宽和探索,由以往经典外科治疗已向多元化外科治疗发展,其治疗理念基于拉普帕斯定律,通过降低室壁应力延缓或者逆转心室重塑、心室扩张的进程[1,2]。
尽管经典外科手术治疗是临床实践的基础,临床医师仍然在探索新颖的室壁瘤治疗策略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为此也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本文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阐述室壁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1955年,Bailey使用侧壁钳从左心室室壁瘤外面水平折叠完成首例闭式室壁瘤切除术,目前该技术应用较少。
1958年,Cooley等采用“三明治”缝合技术,在体外循环下首次成功完成了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术,该技术沿用至今,后来人们称之标准线性缝合术[3]。
1984年Dor等[4]采用心内补片技术旷置完全无运动、但又不能切除的心肌梗死区域,并重建左心室梗死前的形状,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1985年,Jatene等首先提出了室壁瘤切除后几何重建的新概念,将心室扩张区扭曲的正常肌束尽可能恢复到它的原始方向和位置,即手术使未涉及梗死心肌恢复至正常位置,留下的无收缩区的大小应是原始心肌梗死区域但尚未扩张时的大小。
一例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形成加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个案护理摘要:对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形成、室间隔穿孔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病情,我科采取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延续护理等措施,促进患者康复,病情转归良好。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室间隔穿孔;护理;引言: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最严重而致命的并发症之一。
其自然病程凶险,预后极差,往往迅速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致死率 80%一90%[1]。
其中24%的患者在24h内死亡,46%的患者1周内死亡,2个月内病死率 67%~82%[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早期心肌组织水肿,炎症反应明显,血液循环紊乱,使得穿孔面积增大,增加治疗难度。
条件允许时应当推迟至急性心肌梗死后4-6周,此时心肌组织水肿基本消退,室间隔穿孔周围的坏死心肌纤维化,手术较为安全[3]。
加强对该病的全面认识,关注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积极对症治疗,加强生命体征监护,维持循环和呼吸功能的稳定,争取早期外科手术,是提高生存率的重要因素[4]。
我科于2020年5月急诊收治一名二次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形成、室间隔穿孔,心功能IV级(NYHA分级)的患者,经保守治疗维护心功能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切除+室间隔穿孔修补术,术后积极护理,患者于术后7日康复出院。
现将本例患者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以“突发活动后胸痛6个月”收入我病区。
患者2020年1月心肌梗死,内科支架治疗后出院,2月再次突发心梗后入院,合并室间隔穿孔伴室壁瘤形成,连续卧床3个月,于5月收入我院急诊后转入我科,期间多次胸痛发作。
入院后心脏超声提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室间隔穿孔,室水平左向右分流,左室心尖部室壁瘤形成,左心扩大,左心功能减低,左房前后径52mm,左心室舒张末径66mm,左室舒末容积231ml,左室射血分数35%。
室壁瘤的名词解释病理学室壁瘤是一种心脏疾病,是指心脏室壁的一部分因为长期受力过大而逐渐弱化和膨胀,形成一个瘤样突出物。
室壁瘤通常会出现在左室,也有少数情况出现在右室。
它是一种常见的心肌病变,严重的室壁瘤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减退、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室壁瘤的病理学表现是心脏室壁的缺陷区,形成一个凹陷或突出的囊袋样结构。
这个缺陷通常是由于心肌组织受到长期的机械刺激而引起的变性、坏死和纤维化。
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心肌梗死、心肌炎等。
在这些情况下,心脏肌纤维受到过度的张力和压力,导致局部的组织破裂,继而形成室壁瘤。
室壁瘤的形态学特点取决于其所处位置和大小,通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尖型、圆型和壁壮型。
尖型室壁瘤位于左心室心尖部,形状类似一个尖锐的锥体,周围被纤维组织和血栓所包围。
圆型室壁瘤则常位于左心室自由壁,形状类似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囊袋。
壁壮型室壁瘤则是指瘤体向外突出,贴着心脏室壁生长。
这种类型的室壁瘤常常很大,对心脏的功能影响也较为严重。
病理学上,室壁瘤的组织学特点表现为心肌纤维的破裂和扩展,伴随着纤维组织的增生和肥厚,形成心肌瘢痕。
瘤体的内部常常有血栓形成,形成血液滞留区,导致瘤体的进一步扩大。
此外,慢性功能负荷也会引起心肌细胞的肥大和纤维化,加速室壁瘤的形成。
室壁瘤的临床症状与瘤体的大小和位置有关。
一般来说,瘤体越大,症状越明显,包括呼吸困难、乏力、胸痛等。
较小的室壁瘤可能无症状或只有轻微不适。
但是,无论瘤体大小,室壁瘤都有潜在的风险,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减退、血栓形成、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
室壁瘤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控制心律失常和预防并发症。
手术治疗包括室壁瘤切除术和心脏移植术。
室壁瘤切除术是通过手术切除瘤体,并修复心脏室壁缺损,以恢复心脏功能。
心脏移植术适用于病情严重且无法通过其他方法治疗的患者。
综上所述,室壁瘤是一种心脏疾病,主要由于心肌长期受到机械刺激而导致室壁的弱化和膨胀。
心梗好了却经常胸闷,警惕室壁瘤室壁瘤又称心室膨胀瘤,是指心脏出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室壁运动减弱或消失,乃至反向运动,从而产生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区域,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常见并发症,多在AMI后2周至2年内发生,主要见于左心室,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3.8%~38%之间。
室壁瘤的形成会破坏心室的构型,导致心室收缩及舒张受限,引发恶性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心功能不全,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必须要重视AMI后室壁瘤的形成和防治。
95%的室壁瘤是由AMI所引起临床统计,95%的室壁瘤是由AMI所引起。
AMI会导致左心室后局部心肌坏死,被纤维瘢痕组织所替代,薄弱的纤维瘢痕组织在左心室的血流压力下向外膨出,形成室壁瘤。
就好像一個轮胎上有一块地方变薄了,打气的时候局部会出现扩张,当轮胎不能承受压力的时候就会破裂、爆炸。
另外,创伤、良性淋巴肉芽肿病、Chagas病及心肌病等也可引发室壁瘤。
通过对AMI后室壁瘤形成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室壁瘤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有:男性;高龄;胸痛时长≥24小时;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4个相邻胸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或ST段抬高;左前降支近端闭塞。
所以,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心梗患者,需警惕室壁瘤的形成,特别是出现以下临床表现时——1.心绞痛:是室壁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室壁瘤局部周边的心肌容易发生缺血,会引起缺血性心绞痛。
2.心律失常:室壁瘤局部周边的心肌容易发生折返,约1/3患者可发生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比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轻者仅表现为阵发性心悸,重者可发生晕厥,甚至猝死。
3.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室壁瘤可使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明显降低,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心衰症状,如憋气、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运动耐量减低,上述症状多在活动后加剧。
4.血栓栓塞:室壁瘤内血流多呈湍流,容易引起局部血栓,血栓脱落则可引发脑卒中、再发心肌梗死以及脏器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