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串讲
- 格式:ppt
- 大小:247.50 KB
- 文档页数:57
第⼋章团体⼼理与⾏为 在社会⼼理学中,团体只是群体的⼀种组织形式,它的作⽤及互动范围要⼩于群体,但与群体相⽐,团体对我们的影响更直接。
第⼀节:团体的基本特征 团体:指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对⾯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团体对个⼈⼼理⽅⾯的作⽤表现在三个⽅⾯?答:①团体使个⼈⼼理上具有归属感。
②团体使个体具有认同感。
③团体的社会性⽀持⼒。
总之,团体在知、情、意三个⽅⾯对个体产⽣影响。
团体规范:为了保证团体⽬标的实现,团体本⾝必须有制约其成员的思想、信念与⾏为的准则,这种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与⾏为准则就是团体规范。
团体规范并不是对成员的⼀⾔⼀⾏都加以约束,⽽只是规定了⼀个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范围。
团体规范存在于⼀切领域中。
团体规范的作⽤表现在以下⼏⽅⾯:①保持团体的⼀致性。
②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为准则。
③规范的负性作⽤。
凝聚⼒:指使成员继续留在团体的所有正性或负性⼒量。
凝聚⼒的决定因素:(1)正性⼒量。
凝聚⼒最主要的正⾯⼒量来⾃于团体成员间的⼈际吸引;其次,成员继续留在团体的动机也受团体的作⽤所影响;第三个因素是团体的有效性及和谐程度。
(2)负性⼒量。
负性⼒量使得成员即使不满意也不会离开团体。
团体内的沟通使团体活动本⾝呈现出规律性,这些规律表现在:①发⾔的不平等性;②领导的主导作⽤;简单的⼝语⾏为成为决定的重要因素。
③沟通络。
第⼆节团体 领导的主要作⽤是他的社会影响。
对领导的定义有两种主要的看法:⼀种观点认为领导是⼀种⼈际影响的动态过程,把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影响团体⾏为的⼈称为。
另⼀种观点则认为领导是指影响团体、影响他⼈以达成组织⽬标的能⼒。
团体的可分为两类:任务型领导和社会型领导。
任务型领导:这种⽅式的领导关⼼的是团体⽬标的达成—使团体成功地完成任务。
他们给团体提供意见、建议与信息,并控制、塑造、指导与组织团体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
泉州自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2)泉州自考心理学第6节青少年犯罪与利他教育利他:恰好与侵犯相反,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不图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
犯罪动机是可以克服的。
教师的表扬与同学们的好感,大众传播媒介。
泉州自考心理学第5章社会知觉泉州自考心理学第1节知觉与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专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
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
也包括个体对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感觉被认为专指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则是整体性的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的具体对象是人,当然应该包括自我这个人在内。
自我知觉: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也是社会知觉、人际知觉的一个方面。
泉州自考心理学第2节社会认知的范围社会认知:主要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印象形成: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征。
阿希对性格的印象形成进行研究。
对于印象形成中的特征,分为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以“热情”、“冷淡”为中心特征,以“文雅”、“粗俗”为边缘特征。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包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研究者塔旧里(1955)。
社会认知的范围:①对他人表情的认知;②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③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④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对他人表情的认知通过哪些线索?(1)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它既有先天遗传的成分,也有后天习得的成分。
在面部表情中,目光接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2)身段表情。
身体姿势和姿态传递着信息,人们可以通过身段表情,来判别认知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3)言语表情。
我们对他人的认知,不仅取决于他说话的内容,也取决于他怎么说,如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等。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第五节态度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七节社会影响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
﹡1908年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是以群体社会的心理学为基础研究社会相互作用的科学。
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1、定义:是人的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行为。
2、决定社会行为的因素:个体及其所处的情境。
勒温著名公式:B = f(P,E)(二)社会心理1、定义: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2、作用: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四个层面:1、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等。
2、人际层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
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霍兰德(美国学者 1976年)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哲学思辨阶段(公元前300—19世纪上半叶)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二、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三、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从用实验的方法加强了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
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纯理论研究→应用性研究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遵循的原则(一)价值中立原则(客观公正)(二)系统性原则(在系统中考察、动态、整体、有序)(三)伦理原则1、评估道德可接受性;2、尊重被试者的知情权;3、研究这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4、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5、保密,若要公开,必须经被试者同意;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以外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理论串讲主讲老师:房兴达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
亲合的起源:亲合起源于依恋。
亲和的作用: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2.获得信息;3.减轻心理压力;4.避免窘境。
影响亲和的因素:1.情境因素;2.情绪因素;3.出生顺序。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权力动机: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侵犯动机侵犯的构成: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广义的侵犯包括上面三种情况,而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行为的伤害行为。
侵犯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
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
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成正相关。
(二级)利他动机利他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利他行为的性质:1.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①自然环境;②社会情境;③时间压力;④利他的对象的特点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①心境;②内疚;③人格3.利他技能第三单元社交情绪以下为重中之重: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1.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