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串讲
- 格式:ppt
- 大小:247.50 KB
- 文档页数:57
第⼋章团体⼼理与⾏为 在社会⼼理学中,团体只是群体的⼀种组织形式,它的作⽤及互动范围要⼩于群体,但与群体相⽐,团体对我们的影响更直接。
第⼀节:团体的基本特征 团体:指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对⾯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团体对个⼈⼼理⽅⾯的作⽤表现在三个⽅⾯?答:①团体使个⼈⼼理上具有归属感。
②团体使个体具有认同感。
③团体的社会性⽀持⼒。
总之,团体在知、情、意三个⽅⾯对个体产⽣影响。
团体规范:为了保证团体⽬标的实现,团体本⾝必须有制约其成员的思想、信念与⾏为的准则,这种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与⾏为准则就是团体规范。
团体规范并不是对成员的⼀⾔⼀⾏都加以约束,⽽只是规定了⼀个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范围。
团体规范存在于⼀切领域中。
团体规范的作⽤表现在以下⼏⽅⾯:①保持团体的⼀致性。
②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为准则。
③规范的负性作⽤。
凝聚⼒:指使成员继续留在团体的所有正性或负性⼒量。
凝聚⼒的决定因素:(1)正性⼒量。
凝聚⼒最主要的正⾯⼒量来⾃于团体成员间的⼈际吸引;其次,成员继续留在团体的动机也受团体的作⽤所影响;第三个因素是团体的有效性及和谐程度。
(2)负性⼒量。
负性⼒量使得成员即使不满意也不会离开团体。
团体内的沟通使团体活动本⾝呈现出规律性,这些规律表现在:①发⾔的不平等性;②领导的主导作⽤;简单的⼝语⾏为成为决定的重要因素。
③沟通络。
第⼆节团体 领导的主要作⽤是他的社会影响。
对领导的定义有两种主要的看法:⼀种观点认为领导是⼀种⼈际影响的动态过程,把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影响团体⾏为的⼈称为。
另⼀种观点则认为领导是指影响团体、影响他⼈以达成组织⽬标的能⼒。
团体的可分为两类:任务型领导和社会型领导。
任务型领导:这种⽅式的领导关⼼的是团体⽬标的达成—使团体成功地完成任务。
他们给团体提供意见、建议与信息,并控制、塑造、指导与组织团体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
泉州自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2)泉州自考心理学第6节青少年犯罪与利他教育利他:恰好与侵犯相反,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不图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
犯罪动机是可以克服的。
教师的表扬与同学们的好感,大众传播媒介。
泉州自考心理学第5章社会知觉泉州自考心理学第1节知觉与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专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
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
也包括个体对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感觉被认为专指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则是整体性的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的具体对象是人,当然应该包括自我这个人在内。
自我知觉: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也是社会知觉、人际知觉的一个方面。
泉州自考心理学第2节社会认知的范围社会认知:主要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印象形成: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征。
阿希对性格的印象形成进行研究。
对于印象形成中的特征,分为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以“热情”、“冷淡”为中心特征,以“文雅”、“粗俗”为边缘特征。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包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研究者塔旧里(1955)。
社会认知的范围:①对他人表情的认知;②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③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④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对他人表情的认知通过哪些线索?(1)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它既有先天遗传的成分,也有后天习得的成分。
在面部表情中,目光接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2)身段表情。
身体姿势和姿态传递着信息,人们可以通过身段表情,来判别认知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3)言语表情。
我们对他人的认知,不仅取决于他说话的内容,也取决于他怎么说,如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