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讲义9常见社会心理现象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159.14 KB
- 文档页数:30
社会现象之社会心理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知道你有没发现我们的周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在很多商场中有很多商品便宜的时候没人会注意他,当然没人买他,而它的价格变的超高后反而很多人留意,甚至很多人争先恐后的购买它,这种现象反映了什么呢,下面我们用社会心理学来探讨这个问题人们的一些行为,其实深刻的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动机。
了解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他可以指导你,用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比如两件款式,质量差不多的两件衣服,在普通的服装店就买几十块,而它一旦进入大商场的柜台,就要买到几百几千甚至是几万并且还是有人会买。
又例如在商店里,标价偏低的衣服会挂置很久,倘若在价格上加几个零,转眼就可能被卖掉;差不多的一块手表,标价80000元比标价800元要卖得火……这种价格越贵人们越疯狂购买,价格便宜反倒卖不出去的“反常”现象,所以现在社会上很多什么天价口红天价化妆品啊他们还是受到很多人的热捧。
其实,还是有很多老百姓渴望买到物廉价美的商品。
难道那些消费者真的相信物有所值吗?还是他们有太多的钱用不完呢?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起从前提高了很多,人们的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逐步由追求数量质量到追求品位和格调。
这是他们有了这样的认知:价格越高,东西越好。
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由于这一现象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它还有一个更为通俗的提法,叫做“炫耀性消费”。
近年来,受益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获得了较大满足。
在此情形下,重新确定和提升个人在社会体系中的身份符号,开始成为一些人消费活动的主要动因。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第二大国。
可以预估,炫耀性消费行为将继续在帮助消费者传递社会信号、获取满足感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这一条我是深有体会的,自从学了心理学才知道当时我的鲁莽没有争取到什么,反而更使对方那一对儿感情更深,以后要慎重行事!)2、从众现象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人在社会集体中需要从众以保护自我)3、晕轮效应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
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
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
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显而意见,每个人都应该有的,我崇拜的不是歌星,影星,而是美国的职业摔跤手。
)4、鲇鱼效应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
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所以渔民喜欢放几条鲇鱼在里面增加全体鱼的活力与寿命。
在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
(这是个经济学领域能够用上的小故事,记得金红老师提过)5、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
常见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群体中的行为与认知的学科。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行为和想法都受到了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1. 社会比较我们往往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价值。
如果我们与每个人都做比较,我们可能会感到自己无法胜任,但是与一组群体做比较,我们可以确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这种比较可能导致嫉妒和不满足感。
2. 群体性暴力当一组人聚集在一起时,他们的行为可能会变得更加暴力。
这种效应被称为群体性暴力、集体暴力或群体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是由一群人的情绪感染造成的。
3. 激进化在一个团体之中,人们通常会变得更加极端。
这种现象被称为激进化。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变得更加愤怒或强硬,因为他们与其他人在一起,这些人吸引他们进一步渐进的极端立场。
4. 场效应场效应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
人会更加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感染,而不是单单由自己的意愿来决定行为。
结对效应是指,当两个人一起工作、交谈或者做事时,他们的表现通常比一个人更好。
6. 群体决策当一个团体集体制定决策时,可能会有一种现象叫做“循规蹈矩”。
在这种情况下,团体的成员可能不会提出新的想法或者挑战团体的共识。
7. 社会归属感社会归属感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属于某一社群或团体,并与该社群或团体产生情感联系。
这种感觉可以增强个人的自尊心和幸福感。
8.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一个人认同某一特定群体或团体的价值观、信仰或行为准则,以表达对该群体的支持和认同。
9.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团体内部有规定和惯例,这些规定和惯例有助于保持团体内部的秩序和互动。
10. 集体性幻觉集体性幻觉是指,一个群体内部的成员可能会相信一些不存在的想法或状况。
11. 社会心理迷思社会心理迷思是指,人们普遍误解社会现象,因此不恰当地评估了某些行为、情境和人。
社会心理现象剖析:社会心理学实例解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感觉和行为的科学,它着重探讨群体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有趣的社会心理现象,这些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释,揭示出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本文将通过解析几个社会心理学的实例,来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一个经典的实例——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在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一项实验,旨在研究在监狱环境下个体行为的变化。
他将一群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个角色,然后安排他们在一个模拟监狱中生活。
然而,这个实验很快就失去了控制,因为参与者开始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
狱警表现出了虐待和羞辱囚犯的行为,而囚犯则表现出了无助和抵抗的情绪。
这个实验揭示了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的行为往往会被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所影响,甚至背离自己的价值观。
这个实验中出现的社会心理现象被称为“角色扮演效应”。
它揭示了人们往往会根据所处的社会角色来定位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据以往的个人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是因为在社会中,人们往往被要求适应不同的角色,并且在特定的角色中具有特定的行为期望。
这种影响是长期社会化过程的结果,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社会规范的约束来学习如何适应不同的角色。
从而,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会出现不同的行为。
除了角色扮演效应,社会心理学中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被称为“从众行为”。
这个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观察到。
从众行为描述的是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行为和意见。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所谓的“非国民效应”,当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有其他人没有对危险做出反应,其他人也会认为没有危险,从而导致集体不作为。
这个现象在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著名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在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进行一项关于学习和电击的实验。
实际上,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被权威人物指导下是否会服从不道德的命令。
29个社会现象的心理学解读1. 社交媒体成瘾:人们渴望获得点赞和评论等形式的认可,满足他们的社会接受感和自尊心。
2. 群体性极端行为:群体行为中的个体往往会受到所谓的"群体思维"的影响,相信自己的行为是为了整个团体利益。
3. 应试教育压力: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环境,内心焦虑和压力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
4. 恐怖主义:一些人被恐怖组织的意识形态所吸引,战斗意识和对于死亡的认知扭曲,导致他们对恐怖行为产生兴趣。
5. 抑郁和焦虑:现代生活中的压力和社会期望对个人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导致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增加。
6. 自我实现预言:人们会根据他们对他人的期望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预言。
7. 拜金主义: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认为物质财富是成功和幸福的象征,所以追求金钱成为主要动力。
8. 集体记忆失真:群体经历的活动可能会导致记忆中的失真,因为人们在群体中彼此影响。
9. 羞辱和欺凌:心理学解释了羞辱和欺凌背后的心理动机,如攻击性、权力欲望和自尊心。
10. 消费心理:广告和宣传活动利用心理学原理操纵人们的欲望和购买意愿。
11. 同化和异化:人们有时会试图融入群体,即同化,或者为了保护自己而脱离群体,即异化。
12. 心理共振:当人们观察和经历他人的情感时,他们会产生与之共鸣的心理反应。
13. 群体动力: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往往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通过社会规范和心理动机来解释。
14. 寻求新奇刺激:对新奇和刺激的渴望可以解释人们追求冒险和尝试新事物的行为。
15. 链接失效: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往往会彼此合作,但当关系变得模糊或不相关时,合作减少。
16. 信息过载:人们暴露在大量信息之下,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决策困难和认知负荷增加。
17. 共情和同理心:人们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可以解释他们对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做出反应。
18. 忠诚和归属感:人们对某一群体的忠诚和归属感来源于对群体的认同和社会联系的需求。
19. 刻板印象和偏见:刻板印象和偏见是由于心理上的认知扭曲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对他人的不平等评价。
社会心理现象解析教案主题:社会心理现象解析引言:社会心理是关于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变化的研究领域。
社会心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于了解和解析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的规律。
本教案将通过几个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探讨其产生原因和影响,期望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1. 社会压力的心理效应社会压力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导致心理负荷的力量。
例如,工作、学业、婚姻等方面带来的压力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探讨社会压力对心理的影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应对压力,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2. 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关系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属社会群体特征的接纳和认同程度,而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特征和身份认同的程度。
两者之间的关系会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讨论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形象的形成和社会文化对自我的影响。
3. 群体心理与集体行为群体心理是指在特定情境下集体行为产生的心理过程,例如,在集体决策中的亲和力、合作、从众等行为。
群体心理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分析群体心理与集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互动中的心理机制,提高集体合作和决策的能力。
4. 社会偏见与歧视社会偏见是指个体对特定群体或个人有不合理的偏好或厌恶,而歧视则是建立在偏见基础上的具体行为。
讨论社会偏见与歧视的原因和影响,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体间的不平等和社会不公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包容心。
5. 群体决策与集体智慧群体决策是指在集体中产生的决策过程和结果,而集体智慧则是指在群体决策中集体的认知能力和智慧。
探讨群体决策和集体智慧的相关研究和案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群体智慧的优点和潜力,并提高个体在集体中的合作和协调能力。
总结:通过对以上几个社会心理现象的解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的规律,增强对社会心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社会心理学教案社会心理现象与行为解读教案:社会心理学教案—社会心理现象与行为解读一、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广泛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模式。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决策行为等方面,以及如何解读和处理这些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
同时,通过深入研究推动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学生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并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改善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与社会互动1. 心理健康的定义与重要性a. 探讨心理健康对个体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b. 分析心理健康对个体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影响2. 人际关系与健康a. 解读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b. 分析人际关系的特点和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3. 社交网络与心理健康a. 探索社交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心理影响b. 分析社交媒体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三、群体行为与团队合作1. 群体心理学概述a. 介绍群体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和意义b. 分析群体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2. 群体决策与集体智慧a. 解读群体决策的特点和优势b. 探讨群体智慧对问题解决的作用3. 团队合作与领导力a. 分析团队合作对个体和团队的心理影响b. 探讨领导力在团队合作中的作用与发展四、行为决策与社会心理因素1. 决策心理学概述a. 介绍决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b. 探究决策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影响行为决策的社会心理因素a. 探索影响个体行为决策的社会心理因素b. 分析社会心理因素在群体决策中的作用3. 行为决策与经济心理学a. 探讨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决策的关系b. 分析心理因素对个体经济决策的影响五、社会心理学的应用与改善1.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a. 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方式b. 分析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潜力2. 心理健康与社会干预a. 探究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干预策略b. 分析社会支持在心理干预中的重要性3. 社会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与挑战a. 展望社会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b. 分析社会心理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途径结语: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学习和应用,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与他人的行为、情感和思维模式。
社会心理学现象举例1、关系越好的,往往是最爱损你的和他们说话时,你总是能自动屏蔽那些不爱听的。
你的毛病他们永远比你更清楚。
碰到你以前喜欢过的人,他们总是特别激动地喊你快看快看。
有了小秘密,总是第一个想跟他们分享。
其实最关心你的,永远是那个最爱打击你的。
2、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发生口袋装着刚买的手机,在公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
这一举动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手机被偷走。
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
这就是着名的墨菲定理。
3、心里不开心,动笔写下来这是个漂亮的疏通方法。
因为“写”这个动作,本身具有觉察、及统整思绪的功用。
“写”,能将情绪能量从虚无的“下意识”,提升到“意识”的层次,也就是说,由原先感觉“我心中波涛汹涌”到“我知道怎么回事了”,焦虑下降,也就启动情绪疗愈。
4、炫耀源于内心的不自信心理学上认为,“爱向别人炫”是一种内心需要被关注被肯定的表现,很可能是因为某种东西自己不常有,一旦拥有,希望藉以外界的羡慕来建立自信。
不向别人晒自己的幸福会憋死你么?如果会,好问问为什么。
记住:生活不是演戏,自己精彩就好!5、女人爱叨叨心理学研究显示:男人一天平均说2000个词(远古时男人狩猎养成的习惯),女人一天要说7000个词(远古时女人采摘蔬果养成的习惯)。
工作一天回家,老公的那2000个词在公司就用完了,回到家就想着休息休息;而老婆还有5000个词没说呢,回到家总要把一天的词说完才能睡吧!然后很多杯具就这样产生了!6、悲伤时的眼泪含有害物质,强忍等同自杀人悲伤时掉出眼泪中,蛋白质含量很高。
这种蛋白质是由于精神压抑而产生的有害物质,压抑物质积聚于体内,对健康不利。
专家研究发现,眼泪可以缓解人的压抑。
哭吧哭吧,不是罪!7、回复短信的速度一个人喜欢你的程度,和他回你短信消息的速度,一般成正比。
如果你的另一半回你消息越来越慢,恭喜你你基本已经被取代了,准确率超高!8、你怕麻烦别人吗?其实这并不好!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
社会心理学讲义9常见社会心理现象分析社会心理学讲义:9常见社会心理现象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行为和思维过程的科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这些现象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这些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展开分析。
一、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观念、信念或态度与其行为或所接收到的信息相冲突,引发内心的不适应和矛盾感。
这种不一致性会对个人的情感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经历过认知失调,如购买了一件昂贵的物品,但后悔了,这种情况下会产生认知失调。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态度、改变观念或行为,来减轻认知失调带来的心理负担。
二、群体性思维群体性思维是指一个人在群体中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随着主流观点的改变而改变。
在群体中,人们往往会受到集体的影响,追随所谓的“潮流”或“风向”。
当个体无法独立思考时,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产生群体性思维。
这种现象在社交媒体上特别明显,人们更容易受到他人评论和推崇的影响,形成一种群体心态。
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群体性思维所左右。
三、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一个人为了迎合他人或适应群体,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
人们倾向于效仿他人的行为,跟随群体的指引。
这种心理现象在购物、穿着、消费等方面尤为常见。
人们往往会受到身边的人的影响而做出类似的选择。
从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集体的凝聚力,但有时也会抑制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提高警惕,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四、束缚心理束缚心理是指一个人受到周围环境限制或社会规范制约而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因为担心他人的看法、社会舆论等而感到压抑。
这种束缚心理会限制我们的行为和心理健康。
为了克服束缚心理,我们需要培养自信,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对他人的看法保持适度的关注和理解。
五、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指一个人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地位和表现。
社会心理学现象解读《社会心理学现象解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心理学现象无处不在,它们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从人际互动到群体行为,从社会认知到社会影响,每一个方面都充满了有趣且值得深入探究的现象。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从众心理”。
这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指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表现。
比如说,在街头有人抬头望着天空,很快就会有其他人也跟着抬头望天,尽管他们可能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种现象在购物时也很常见,当我们看到一家商店门口排起长队,往往会认为这家店的商品一定很好,从而也加入排队的行列。
从众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希望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接纳,避免被孤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倾向于参考他人的行为来做出决策。
接下来,“晕轮效应”也值得我们关注。
它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会倾向于据此推论这个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比如,如果我们认为一个人很聪明,可能就会觉得他也很善良、诚实。
反之,如果我们觉得一个人很邋遢,可能就会觉得他做事也不靠谱。
这种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很容易导致我们对他人产生不准确的评价和判断。
“刻板印象”也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
它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比如,认为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细腻;男人理性,女人感性。
然而,这种刻板印象往往是过于简化和片面的,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它不仅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还可能导致歧视和偏见的产生。
再说说“首因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
在初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影响后续的交往和判断。
比如面试时,一个得体的着装和良好的开场白,可能会让面试官对你产生较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增加成功的机会。
因此,我们在重要的社交场合中,要注意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则与首因效应相对。
常见社会心理现象分析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a )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可表示如下: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窗户玻璃,而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在企业管理、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显示出极其重要。
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责任分散效应(Decentralized responsibility effect)(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社会心理学现象分析为期11周的社会心理学这门选修课即将结束,老师布置得这个结课论文写一篇跟社会心理学的社会现象有关的论文,让我很是头疼。
因为我根本搞不懂要写什么,所以我用电脑查了一下资料,了解到这就是针对一些社会现象然后对其制造者操作者或者参与者的想法动机或者手法进行心理学的分析。
好像很复杂的样子。
我觉得以我对心理学的理解,很难分析的客观透彻详细正确,所以还希望老师多多给给予指导。
我是一个足球迷,对足球很感兴趣也很了解,下面我想针对足球场上的恶势力——球迷骚乱和足球暴力事件进行分析。
足球自诞生以来,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精神鼓舞,它几乎被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所普遍接受,而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足球赛场中球迷骚乱和暴力的出现,给这项运动蒙上了阴影。
世界各国的球迷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英德足球流氓更是臭名昭著,南非的足球流氓更是世界闻名。
就连赛场纪律一向比较严明的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也出现了球迷骚乱和暴力事件,如1985年中国足球上最为严重的“5·19”暴力事件。
当时曾雪麟执教的中国足球国家队只要在当天小组赛最后一战中与香港队打平即可出线,结果中国队以1:2输给了香港队。
比赛结束后,许多现场的观众压抑不住内心的悲愤,情绪激动,要求与足协领导对话,他们在看台上哄闹、投掷杂物达40多分钟。
退场后又哄砸汽车28辆并殴打司机,并砸坏地铁站公安通岗亭,辱骂、殴打公安干警,共有40余名干警被打伤,酿成了所谓“5.19”事件。
这是中国球迷的第一次球场闹事。
事后警方共抓获127名肇事者,对7名构成犯罪的依法逮捕,拘留38人(——摘自百度贴吧)。
又如1995年9月,泰达在主场输给了国安这对老对手,导致天津球迷十分愤怒,他们开始哄闹,点燃了报纸和衣物,并砸坏数辆北京牌照的汽车。
可见,球迷骚乱和暴力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一种社会问题。
足球暴力像瘟疫一样在世界各地蔓延,它不但违背了足球运动的宗旨,还危及了人们本身的安全,因此而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
1.社会心理学2.网恋3.分析那么就有必要了解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现象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个人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场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社会心理学.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那么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一般关系所获得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关系所获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关系,而社会心理学那么着重于研究群体中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关系.用通俗话说就是人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包括同事,上级,家人,有人等等影响.2.网恋可以说是全球网络化一种现象,它出现也是地球村化必然结果,什么是地球村化呢就是说我们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到达大洋此岸,但是人与人距离拉大了.空间距离所小了,但是心灵距离,或者说信任程度少了,那么网络这个快速交友平台无疑给缺乏平安感人一种受到保护感觉.越来越多人们随着PC和网络普及把自己变成了套中人.不愿意相信别人,也不会真正去敞开心扉.结果造成了网恋盛行,在聊天室,你可以畅所欲言,你可以说你平时避忌词汇,没关系.因为没有人叫你负责.或者网络也可以说是现代人们不负责任一种表现.不好意思,说说又远了.我说了这一段想说什么呢就是想说网恋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受人与人之间关系所影响行为,受外部环境影响,受社会环境影响行为.也就是说,网恋是行为.那么你问题就变成了运用社会心理学解释行为产生原因.大量有关研究说明,社会互动是人社会行为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在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社会互动中,形成种种群众行为、群众行为、集群行为.也就是不受通常行为标准所指导、自发、无组织、无构造群体行为方式.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聚群行为.聚群心理外在行为律与聚群行为内在心理律对社会开展和人们社会行为安康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积极社会聚群与人们积极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之间正相关,而消极社会聚群〔矛偏行为〕与人们社会观念偏颇和社会行为偏离也有正相关.特别是当代中国青年有一种比西方更重视同辈凝聚矛群意识,在这种社会心理环境下,社会变革过程中社会热点问题,往往在聚群面对面互动中会越聚越热,热到一定程度就会将问题自然聚焦,聚焦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施放出来.由此看来,聚群和赤心理开展存在着两种可能性,既可能成为社会变革推动力,也可能成为社会变昔动力.1.纯精神意义上感情交流,不涉及肉体和任何物质需求,这类人相对来说比拟高尚,可以说深得精神恋爱之精华.这些人往往心理有点问题,他们不会把自己真正想法告诉身边人.这也许是因为在以往生活中他们一些应激遭遇,让他们产生了很强烈不平安感,应激源显然是外部环境,或者说社会环境.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刺激他们,导致他们最后开展了精神网恋这种行为.2.感情交流为主,偶尔涉及情色语言但以不超出拥抱、接吻之外话题为底线,间或打打不过不能超过3分钟以话费控制在每次1元钱左右为准.这类人也属于比拟纯洁一族,不过生活中性冷淡比拟多.年龄也大都在45岁以上.在表现形式上是这样:生活中严谨认真,受教育程度较高,从事职业以教师、公务员、企事业财务工作者为多,对爱人比拟挑剔,但是作风严谨,不会做one night standing.那么可以这样说,爱人和受试感情(人与人关系)不是非常融洽导致了感情交流方式网恋行为产生.3.谈感情也谈色情,经常打但不涉及金钱物质,坚持精神为主,决不见面以免发生不必要肉体关系.这种网恋属于普通那种,值得歌颂.这类人在网上最多,绝大多数网恋人都属于这种,不过这种人比拟容易受到情欲煎熬.情欲煎熬为什么产生也许是因为青春期受年龄限制,也许是因为风流少妇丈夫不能满足自己.我也可以说,不管怎么样,情欲煎熬产生原因是因为个人社会身份,个人行为受到社会中其他成员限制.那么在这种人对人约束作用,人对人,社会对人约束作用导致了他们不得不选择网恋这种行为,或者文字做爱这种行为来解决问题.4.不谈感情只谈色情,感情只作为维系色情工具,不见面,因为见面后色情也谈不了了〔长太恶心〕.这种网恋只是极少数,不过一条臭鱼腥了一锅汤,应该批判.年龄一般在60左右岁人群中居多,其他年龄如青春期一些家庭管教不好孩子,从小没有建立起良好自尊心孩子,经常会出现这样状况,这种一般受人鄙视.也就是说,某类大龄人因为某些原因(离异,丧偶,平生性生活得不到满足,自身条件又很差,没钱没貌没风度)或者某些青春期孩子对于性很好奇,并且有时候在某些刺激条件下,激素分泌导致一些性渴望或身体异样感觉,他们性行为显然是被社会不允许,那么只能通过网恋,那么这些人行为也是在直接或者间承受到社会影响,周围朋友影响.具有这样行为人越来越多,而社会环境变化,人们价值观变化更促进了网恋行为普遍化.下面是摘了一写理论,你自己再组织以下就OK,我写论文都是先写个大概模子.然后找一些比拟经典理论.还有一些实验,实验是很有说服力,然后来做论文.加分记得啊,否那么我再不进贴吧了,我要火了,答复几次都没人理我社会心理学认为,趋群性是人类本性之一,人类行为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趋向于合群.社会生产方式越兴旺,生活方式越先进,各类人员趋群意识和结群倾向就越强烈.面对社会巨大变革和开展,社会聚群现象普遍存在、经常发生,发生原因、情况和结果也是多种多样.这种随意性、自发、无拘无束聚群现象无所不在.它启动原因之一是出于人们最根本交换信息需要.这一需要最原始生物学价值是减少对周围环境不确定性,从而及时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变化了环境.聚群者希冀在集合中寻找到共鸣点,并力图补充缺陷,到达志趣相投、知能互补.不仅如此,而且聚群行为心理带有鲜明时代烙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开展,聚群已由过去单一性开展到多学科广泛穿插,层次日益增多,品位日益提高,形式日趋复杂.因此,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优化整合聚群心理与聚群行为发生、开展过程特征和规律,即聚群心理外在行为律与聚群行为内在心理律,探求对积极聚群行为鼓励、强化,以及寻求对偏离聚群行为预测、预防和调控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于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个非常重要课题.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86年10月3日给沙莲香教授信中所强调:“在现代科学技术九大部门之一行为科学部门中,社会心理是一门重要学科.而行为乘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中有非常重要地位〞.聚群心理是聚群行为内在条件和依据,聚群行为是聚群心理外在表现.一般情况下,聚群需要形成聚群动机,聚群动机驱使聚群行为.“因为一切行为根底和根据都是心理现象规律,同样一切心理外在表现都构成某种行为〞.人行为无一不是由动机所引导、维持和导向,而动机又是以人需要为根底.一个人行为是这样发生,一个聚群集合行为也是在相互一系列心理活动支配下发生.聚群心理是聚群行为内中动力,聚群行为是聚群心理外在表现.可见,个人行为与聚群行为都是一种动机性心理行为.所不同就是聚群行为中有大局部人只能模糊地意识到这种需要和动机,而简单幼稚认同就应声而起,被动地或奇特地介入进去了.四、社会行为心理整合交互点社会行为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社会行为与社会聚群行为活动等三大领域.当代社会行为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开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整合科学.整合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三大层面内容,即社会环境、文化心理、人格信仰、角色地位之间相互作用宏观社会文化行为心理整翕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意志、社会态度之间相互作用中观社会行为心理整合层;亲和行为、互动行为、聚群行为、标准行为之间相互作用微观社会聚群行为心理整合层;这三大层面内容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整合构成了当代社会行为心理研究有机整体,力图发挥心理学取向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取向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取向社会心理学三者“杂交〞优势,克制缺乏,建立共性与个性、世界化与外乡化相统一社会心理学.在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点上,社会行为心理整合所关注社会文化与亚文化因素影响,文化心理积淀,对社会成员人格信仰、角色地位等社会行为产生影响,以及人格与角色待社会和赤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社会环境与文化心理建构.在个人与个人交互作用点上,社会行为心理整合所关心个人之间相互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怎样在社会认同层面,人际关系层面,人际沟通层面相互作用产生角色地位与社会行为,以及后者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前者.在群体与个人交互作用点上,社会行为心理整合关注从群体到个体又从个体到群体影响过程,在群体合作、竞争、冲突、调适等对称性社会互动和模仿、暗示、感染等非对称性社会互动中,如何影响人们亲和行为和标准行为,以及人个行为又如何作用于群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