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45.00 KB
- 文档页数:20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著称,他的结构化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
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著述。
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可以看成是他的结构化理论的一次总结性描述。
这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在书中,吉登斯主要论说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他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表达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
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容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 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 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 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 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
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
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1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Gordon's Structured Theory)是一种把组织结构定义成积极挥之不去的因素的理论。
它被认为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典范,其目的是帮助组织以最有效的方案管理组织,但同时又可以保持优势。
来自美国的James Gordon博士发展了这个理论,他强调了这个理论可以建立组织架构,促进决策和领导力发展等。
2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原则吉登斯结构化理论通过简化,明确和把控组织结构来确定组织结构的立场。
它的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1)一份有效的组织结构设计应当反映组织的价值观、战略和目标。
(2)应当按照效率的要求设计组织结构,以实现最佳的工作效果。
(3)组织应当建立适当的团队结构以促进跨部门合作。
(4)组织不但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分管职责,还要根据不同的层级和地位来让各负责人担负起责任。
(5)组织也应当给一定的监督和权力给员工,使其可以主动投身组织成功的工作流程中。
3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重要性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出现给组织的管理模式带来很多正面的影响。
它的出现有助于减少组织架构中的分管责任,并改善员工工作的绩效,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同时,它也鼓励组织将统一的愿景添加到每个角色的岗位上,以此增强组织的整体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通过将管理者视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也能够增进组织管理者对组织运作的控制力。
4 后续发展在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仍在研究中,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们更好的了解组织结构的机制,并通过不断评估、审查和重新设计结构,以提高组织效率和发展活力。
同时,也可以让组织有效运用资源,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使组织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一、概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试图解释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
吉登斯,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对于结构化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理论主张,个人与社会结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嵌入、相互影响的关系。
结构化理论强调,个人的行动和决策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背景下进行的,而社会结构也是由个人的行动和决策所塑造的。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动态。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我们理解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将个人与社会结构视为相互嵌入的关系,结构化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个人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对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的理解方式。
结构化理论也为我们研究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
通过对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动力机制。
结构化理论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处理社会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寻求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1. 简要介绍吉登斯及其结构化理论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当代英国社会学的杰出代表,以其结构化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结构化理论试图在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寻找一个动态的平衡,强调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是相互构成、相互依赖的。
吉登斯认为,社会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个体的客观存在,而是由个体的行动不断塑造和重构的。
同时,个体的行动也不是孤立无依的,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在吉登斯看来,结构化理论的核心在于“结构化二重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出,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在本质上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社会结构是行动者行动的媒介,它为行动者提供了行动的背景和框架另一方面,行动者的行动也在不断地改变和重塑着社会结构。
这种双向的互动关系使得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吉登斯提出的一种经济分析理论,用来说明和解释政策制定的结构和影响。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分析的是政策制定的结构和潜在影响,而不是具体的政策。
它认为政策的制定受到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技术因素的共同影响,并利用这些因素来影响政策的实施。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认为,政策制定的结构受政治利益的影响最大,而具体的政策则是政治利益的结果。
政治利益可以被理解为政治实体的政治需求,它们可以是国家、行政组织、政治团体或其他政治实体的需求。
经济利益则是政治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政治实体的经济利益,包括经济效益、经济收益和经济绩效等。
技术因素则是政治和经济利益的一种补充,它主要考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要求。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也提醒我们,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技术要求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到其他因素。
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仔细考虑这些因素,以免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
同时,政策制定者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确保政策的成功实施,使政策的效果得以最大化。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著称,他的结构化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
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著述。
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可以看成是他的结构化理论的一次总结性描述。
这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在书中,吉登斯主要论说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他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表达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
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容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 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 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 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 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
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
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
透析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几点思考在社会学领域中,结构化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体系。
它主张社会结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不仅决定着社会的运作方式,也能影响着个体的日常生活。
《现代性的后果》一书的作者,思想家安东尼·吉登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此理论,并在之后的数十年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进行透析,同时探讨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结构化理论的基本思想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在个人行为和意识形态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制度、规则、价值观等。
而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则是通过结构的内化和反映而形成的。
结构和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
吉登斯认为,结构既是资源,也是制约因素。
它可以为个体提供优势、机会等,也可以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限制和压力。
比如,一个人的背景、家庭以及社会地位等都会影响其经济状况、职业发展、文化追求等。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个体层面看待社会现象,也不能仅仅从结构层面看待个体行为。
二、结构的复杂性吉登斯在结构化理论中强调了结构的复杂性,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框架”,而是由各种不同的结构组成的复杂网络。
这些结构可以相互交叉、重叠,同时也可以产生竞争和冲突。
因此,我们理解一个社会现象时,需要考虑多种结构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简单地独立思考。
比如,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在职场上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个人能力和素质,还有性别、种族、年龄等多种结构因素。
这些因素在不同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影响,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会让解决方案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
三、个体的行为和能动性结构化理论并没有将个体看作是被结构完全支配和束缚的对象。
相反,它认为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动性,可以通过自我实现和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处境。
在结构化理论中,个体是通过对结构的解读、理解和实践来认识和把握现实的。
例如,一个人的经济情况可能对其未来的职业选择造成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要做某个他不想做的职业。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梳理和评述1引言帕森斯在20 世纪30年代融合欧洲社会学的实证主义传统和人本主义传统,建立了结构功能主义,实现了社会学理论第一次大规模的理论融合;随后,吉登斯在20 世纪80 年代开展了比帕森斯视野更广阔的又一次社会学理论融合。
当时,包括布迪厄(1977)和Bhaskar (1979)在内的众多结构化理论研究者,都曾经借鉴过Berger 和Luckmann(1967)的“社会与个人相互构造”的概念以进行学术研究。
然而,唯有吉登斯的研究成果,吸引了众多来自社会学界和结构学领域学者的注意。
他不仅批判了美国的结构功能主义、法国的实证主义和德国的人本主义等各种流派的杜会学理论,而且还批判了法国后结构主义、德国交往行为理论和美国新功能主义等当代社会理论,建立了内容丰富的结构化理论(刘少杰,335 页)。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也让其成为社会学界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之一。
2结构化理论的起源吉登斯之所以提出结构化理论是希望以此来弥补社会学界70年代末和90 年代初最具统治地位的两种社会分析方法中存在的缺陷。
其中,其中之一便是实证主义或吉登斯称之为的“自然主义”社会学(反映其对客观主义和生物学方面的趋向[Giddens 1984 ,p.1] )。
将“功能主义和结构化方法”视作这种类型的典型例子,吉登斯认为它们“强于结构而弱于行动” (1993,p.4 ),它们认为人类行动者懒惰而无能,并且认为“整个社会整体超越于其各自零散的部分而存在”(1984,p. 1 )。
对于解释性社会学、舒茨的现象学、加芬克尔的常识性理论、和维特根斯坦式语言哲学的“强调行动而忽略结构的作用”,忽略“制约性、权力和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吉登斯也同样给予了批判(1993,p. 4)。
这样一来,结构化正是试图避免这种不均衡状态和二元对立,试图将结构与功能构建成一个相互本构的二重性存在。
抛弃了客观主义和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视角,吉登斯在之后的研究中开始采取后经验主义和反实证主义方法论(Braynt and Jary1991a ),描述客观存在的人类活动的普遍规律,而这正是被实证主义研究者视为的“明显的荒谬” (Giddens1984 ,p.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