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舆论学复习

舆论学复习

舆论学复习
舆论学复习

1、比较舆论的各种定义的特点,总结舆论的概念和本质属性。

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

共同特征:舆论不是官方的观点与意见

舆论是群体的行为,是许多意见的总和。

舆论所要表达的意见都是针对某种事件人物现象和问题的,具有针对性。

舆论通过自由表达和传播来实现的没有传播出来的言论不能称之为舆论

舆论带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期望对于事态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影响

2、什么是舆论的客体,有什么特征。

舆论客体:现实社会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的特点。

特征:公共性(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相关、与社会公共问题的转化)冲突性和反常性(舆论关注的对象往往是一个打破常态性的问题,由于其反常性和冲突性而引起关注)

现实性(当前的、与历史相关的、与未来相关的)

3、舆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主观:①需要(生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团体心理和从众行为

③俗习惯和宗教情感

客观:①客观环境②政府机构③大众传媒

③舆论发展过程中一般呈现几种形态。

潜舆论(一种低水平的情绪化的舆论)

显舆论(在一定范围内相当人数的公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的态度,或是有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或是由情绪型潜舆论转化而来)

行为舆论(以行为表达的方式表达的舆论,包括语言文字的综合性舆论,自发狂欢,游行示威)

④结合自身,分析舆论在“多数人的暴政”事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怎样起作用的。

“多数人的暴政”是舆论的功能歪曲的一个表现,也具有舆论的相关作用:①舆论信息功能,使信息迅速传播。②舆论的指导功能,将矛头迅速指向过错方。③舆论沟通过错方几个错误之处相关意见的叠加。④监督作用,比如……

⑤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

①问题、事件的产生引发议论

②意见在舆论领袖带动下的互动与整合

①权利机构、大众传媒促成舆论的形成

⑥简述意见领袖对舆论的传播所起的作用。

意见领袖是指群体中比同伴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介和信息源,并且热衷于传播信息和表达意见的人。意见领袖接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影响,他们具有影响或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

⑦找出几例能说明舆论起到强制规范作用的例子,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舆论的存在就是为了营造良好、和谐的生存环境,更加广泛有效的监督方式和机制,过激或被人利用的舆论失了本来的功能,给人民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对于舆论,要冷静分析,不盲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舆论的积极作用。

⑧什么是谣言,为什么说是社会舆论的否定形式。

谣言是针对某个有社会影响的社会或自然现象所形成的不正确的言论。

舆论是在一定社会群体内相当数量的成员对于社会或自然现象所表达的较为一致的议

论,社会谣言则是以特殊的形式体现了人们对此现象所进行的较为一致的议论。因此,社会谣言是以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具有公开性,允许人们合法地利用某些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如果不能做到信息公开,社会舆论就会转而利用非官方的、非法的传播形式。因此,社会谣言是在受到社会挤压下的社会舆论的非体制化产物,是社会舆论的否定形式。

10、舆论领袖有什么特点,对舆论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特点:在他居于领袖地位的领域中被公认为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能力

比一般人更多地接触各种信息源,更多地接触群体之外的社会环境中的有关部分

在某一领域内,扮演着作为群体其他成员的信息源和领导者的角色

能够有第一手资料的人增强现场感

生动化的表达易于与受众产生共鸣

名人效应,粉丝效应

作用:在群体意见的处理上,对群众的智慧进行分析、纠正、互动与整合,消除各个议论圈的差异或差异最小化,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独到的分析能力分析评价社会问题,纠正公众中某些错误观念。

11、网络舆论有哪些特点。

形式崭新、现状复杂的舆论特点

五色陈杂的舆论客体

复杂多变的舆论自身

12、网络舆论有哪些主要的正面功能。

反映民意,实现舆论监督

加大加速信息传播

实现思想的平等交流

推动政治公开化、民主化进程

13、结合实例谈谈网络舆论存在的隐患。

①流言蜚语的载体,网络舆论为虚假消息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如药家鑫案,事件开始时人们流传他是富二代,因此仇富的舆论席卷网络。

②情绪宣泄的窗口,因为网民道德缺失,发布和散发一些不负责任、片面、偏激的不实言论。举例

14、网络舆论应该如何引导。

加强主流网站的建设(新闻单位网站,综合性非单位网站)

提高引导艺术:改进引导方式和方法、让网站成为网民现实生活的减压阀,加强正确的主导声音

技术与法律双管齐下,净化舆论环境

树网络文明新风,实现舆论自律

15、大众传媒影响舆论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宣传:借助于符号,以求操控他人的信仰、态度或行为的或多或少的系统的行动

新闻策划:新闻编辑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和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议程设置:新闻传媒经过精心策划,突出报道某些包含深意的事实、事件或问题。使之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并形成媒介所预期的社会舆论或社会情绪。

16、舆论引导的前提和目标。

前提:舆论引导需要有受众观念

舆论引导需要遵循新闻规律

舆论引导需要适应新媒介的发展趋势

目标: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一方面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发挥其在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宣传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以及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及时反映人民的呼声,正确处理好引导社会舆论和反映社会舆论的关系。

17、舆论测量的定义和意义。

它主要针对已经形成和尚未形成而又必须把握的舆论和公众心理,运用统计方法把握社会舆论的各项指数,通过定量分析了解舆论的动向,把握人心的向背,进行科学预测,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更有效的发挥舆论宣传、舆论引导的作用服务。科学的把握舆论是正确决策的前提,避免为舆论所左右。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概述 【名词解释】 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与传播活动规律得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得个人与个人之间得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就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与发展相关得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得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即沉溺于被动得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就是现实。类似“自我达成得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得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 传播得本质 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得本质) 大众传播 职业化得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得技术手段向不特定得多数人传送信息得行为或过程。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得四大功能 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得变动 协调社会各部分——以 【论述题】 传播得定义 (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得额分享 (二)影响说:强调就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得过程 (三)“仪式"说:强调就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得仪式 (四)“符号“说:强调传播就是符号得流动 拉斯维尔得5W模式 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5W,传播结构(过程)中得5个要素与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得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5W模式得问题: (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就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得过程。但传播使双向得。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得联系 (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 (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就是环节。 申农—韦弗得通信模式

舆论学复习提纲

《舆论学》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梁启超《舆论之子与舆论之母》,中国第一篇专门探讨舆论的文章。 2、约翰-洛克,英国自由主义思想代表人物。他将舆论与民主联系起来。 3、卢梭《社会契约论》受到洛克启发,西方近代系统研究舆论的第一人。认为舆论分为“公意”和“众意”。公意是人们最初结成共同体时候的协议、约定和意愿;公意永远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以公共利益作为基础。 4、1899年法国塔尔德的《舆论与公众》,人类历史上研究舆论学的首本专著。 5、1922年美国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标志着舆论学在西方开始成为独立学科门类。 6、舆论的八大要素:判断某种意见成为舆论的标志。 A 主体:公众 B 客体:人物事物现象问题观念等等 C 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D 必要条件:舆论的数量(一致性程度);强烈程度;持续性影响 E 舆论的功能:影响舆论客体 F 质量:理智 / 非理智 7、舆论的存在形态按照表露的方式和程度划分:显舆论、潜舆论和行为舆论 8、舆论的表现形态: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畸变形态的舆论——谣言(流言,rumor)。 9、影响舆论形成的宏观因素:公众总体、舆论环境、舆论场、舆论波。 10、舆论波主要有四种方式:中心辐射律;遍地涌动律;两点呼应律;多渠道互补律。 11、舆论形成的标志: 数量 强烈程度 持续时间 对客体产生影响(关键) 12、舆论生成的模式 社会舆论的形成具有种种模式,归结起来可分为爆米花模式、风吹浪起模式、飘雪模式、瀑布模式和沉默的螺旋模式。 13、舆论的正功能主要体现为:诤言;社会褒扬;舆论监督。 14、舆论的负功能主要表现为:浮言、假话、谬理和谣言。 15、测量水平实际上是根据事物属性区分的数量化程度以及使用的相应尺度来加以区分的。有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以及定比测量。 16、舆论测量的功能社会评价功能、决策参考功能、社会示范与社会沟通功能

传播学(新)总复习资料

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概述 一、“传播”有哪些特性? 1、形态多样性 2、时空遍布性 3、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本质) 二、传播的定义 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 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三、传播的两种分类 1、二分法:1、亲身传播 2、大众传播 2、四分法:1、自我传播2、人际传播 3、组织(团体)传播 4、大众传播 四、按时间顺序考察“结构(过程)研究”的成果,可分为三类 1、线性模式:a、拉斯韦尔的5W模式b、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 2、控制论模式:a、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b、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C、竹内郁郎的“单位传播模式” d、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 3、社会系统模式:a、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b、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五、传播“二功能说” 1、托尔曼的“工具性传播”—为的是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开展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一切行为。 2、斯蒂芬森的“消遣性传播”—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也能间接地有得应对环境。 六、传播“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传承社会文化遗产功能 七、传播“四功能说” 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新闻)、2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宣传)3、传承社会遗产(教育) 赖特提出的娱乐功能,调节身心 八、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授予地位(派生功能)、促进社会规范的实现(协调功能) 负功能:麻醉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使他们越来越轻于行动,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 一、传播学的奠基人 1、拉斯韦尔与5W模式 贡献:他领导了宣传研究,他的《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中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他与别人合写了《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两书,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宣传的功能及其社会控制。他在1946年与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5W模式:谁(Who)对传播主体的研究“控制分析”; 说什么(Whar)传播的内容“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Which)“媒介分析”; 对谁说(Whom)“受众分析”; 产生什么效果(What)“效果分析” 2、勒温(库尔特。卢因)与“把关人”理论 创立了“把关人”,也称“守门人”;创立了“场论”和“群体动力论” 3、霍夫兰与劝服研究 贡献: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而且侧生于传播效果的研究;把劝服研究和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影响了传播学研究对传播效果的重视。

舆论学答案复习

一:试比较关于舆论的各种定义的特点,自己总结舆论的概念和本质属性 三种舆论的定义: 1.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强调的是舆论对社会的知觉) 2.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3.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二三强调的是对某一具体对象的共同意见) 注:三者都强调这种意见的“共同”特征。 性质: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和强烈态度的持续性。 舆论的定义: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成分。 二:舆论发展过程中一般呈现哪几种形态 1.潜舆论(一种低水平的情绪化的舆论) 2.显舆论(在一定范围内相当人数的公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的态 度,或是有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或是由情绪型潜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转化而来) 3.行为舆论(主要以行为式表达的舆论,包括语言、文字的综合性舆论,自发 狂欢、游行示威等) 三:试以你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或是在自己的身边碰到过的“多数人的暴政”一类事件为例,分析舆论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它又是如何起作用的? “多数人的暴政”是舆论的功能歪曲的一个表现,但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具有舆论的相关作用: 1.舆论信息功能,使信息迅速传播; 2.舆论的指导功能,将矛头迅速指向过错方; 3.舆论沟通即意见互动,过错方几个错误之处相关意见的叠加; 4.监督作用,比如在“骂师门”之后形成的“尊师重教”主题会。 在事件发生后,受众在情绪激动甚至盲目的情况下,在意见领袖的带领下,几种相关意见互动融合后,形成一种共识,积极表达自身观点,甚至利用威胁恐吓等过激方式,产生“强凌弱”的现象,媒介真实代替社会真实。 四: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 1.问题、事件的产生引发议论; 2.意见在舆论领袖带领下的互动与整合; 3.权力机构、大众传媒促成舆论的形成。 五:简述意见领袖对舆论的传播所起的作用 意见领袖是指群体中比同伴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介和信息源并且热衷于传播信息和表达意见的人或某一方面的专家。无论是两级传播,还是多级传播,意见领袖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影响,他们具有影响或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 六: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找出几例能说明舆论起到强制规范作用的例子,并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大众传播 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的传统。 2.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两者之统一的信息。 3.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过程)时,我们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当我们把传播理解为(行为)时,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当我们把传播看作是(系统)时,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5.从传播所运用的符号看传播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6.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分,传播可分为(个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7.以传播层次划分,传播可分为(自我传播)、两人传播、小群体传播、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8.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传播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则主要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9.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指的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10.一些学者认为,(施拉姆)“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应该是传播学的“第五位奠基人”,这主要是指施拉姆在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 11.香农的贡献并不仅仅是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概念)。在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他与韦弗还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12.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而实现这种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信息反馈)。 13.传播学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学者们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主要的两个流派是(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14.传播学的经验学派指的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指的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15.美国的经验学派除了在方法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之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16.经验学派认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不是(变革)现在资本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 17.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它是现代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之一,无论在方法论还是学术立场上都与经验学派有着很大的区别。 18.批判学派中的流派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19.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G.默多克)和(P.格尔丁)。 20.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学者主要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于传播内容本身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舆论学复习资料(考题)

一、名词解释 舆论:舆论是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陈力丹) 沉默的螺旋:该理论是德国著名学者诺依曼提出的,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李普曼:李普曼是美国著名的记者、政论家、专栏作家,是传播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的著作《公众舆论》是舆论学的奠基之作,曾被施拉姆认为是传播学的奠基之作,“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是李普曼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他是美国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 舆论监督:公众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一切社会权力,其重点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 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群体中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人,他们或是比同伴更多地接触媒介或消息源,并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

见的人,或者同时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的意见往往能左右周围的人。 内容分析:对媒介内容进行系统量化的研究,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包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二、简答题 1.舆论的基本要素?(1)舆论的主体:公众;(2)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现象、问题;(3)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4)舆论的数量;(5)舆论的强烈程度;(6)舆论的持续性;(7)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8)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成分。 2.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1)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2)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3)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媒介促成所希望的舆论(4)文化与道德传统对舆论形成的制约. 3.舆论的测量方法?(1)民意调查(2)焦点小组讨论 (3)控制实验(4)内容分析 4.舆论的存在形态?(1)潜舆论(2)显舆论(3)行为舆论 (1)讯息形态的舆论(2)观念形态的舆论 (3)艺术形态的舆论 5.影响我国舆论形成的宏观因素?(1)公众总体(2)舆论环境 (3)中国舆论场(4)舆论波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世界新闻学的发展过程 1、世界新闻学的萌芽时期 (1)政论家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出版了小册子《论出版自由》,首次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新闻自由的口号和思想,其主要观点是“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2)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的《德国新闻事业史》出版,标志着新闻学开始超越单纯业务研究的微观视野,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揭示新闻活动的客观规律。其意义在于从业务角度转向理论角度。 2、世界新闻学的成熟时期 (1)到了20世纪20年代,系统化的新闻理论创立于世,标志着新闻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李普曼的《舆论学》第一次揭示了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舆论过程。约斯特的《新闻学原理》第一次对新闻理论范畴体系做了较为完整深刻的表述。 (2)1956年,美国新闻学专家施拉姆等人,发表了《报刊的四种理论》。书中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3、世界新闻学的发展时期 (1)被称为创立传播学的“四大先驱”的是: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及他的“两级传播理论”,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及他的“五W模式”,心理学家卢因及他的“团体动力说”,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及他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和劝服艺术的理论。 (2)被称为传播学理论的集大成者的是:美国学者施拉姆,他是第一个把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人。 二.中国新闻学的发展过程 中国新闻学走向成熟的三部代表性著作是: 1918年,蔡元培决定在他任校长的北京大学开设新闻课程,同年10月14日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次年4月20年,研究会创办了学术刊物《新闻周刊》,它标志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正式开始,新闻学作为一门专门学说在中国开始形成。 1919年徐宝璜的《新闻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1923年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 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至此,标志着中国新闻学达到了成熟程度。 第二节新闻学的内容和体系 一.新闻学是一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社会科学 三.新闻学的学科结构 理论新闻学 历史新闻学 应用新闻学 管理新闻学 第二章新闻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 一、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交往 信息交往也就是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是信息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新闻信息的原始状态 1.新闻信息与历史情报信息处于混一状态之中——“烽火报警”。

舆论学复习

1、比较舆论的各种定义的特点,总结舆论的概念和本质属性。 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 共同特征:舆论不是官方的观点与意见 舆论是群体的行为,是许多意见的总和。 舆论所要表达的意见都是针对某种事件人物现象和问题的,具有针对性。 舆论通过自由表达和传播来实现的没有传播出来的言论不能称之为舆论 舆论带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期望对于事态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影响 2、什么是舆论的客体,有什么特征。 舆论客体:现实社会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的特点。 特征:公共性(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相关、与社会公共问题的转化)冲突性和反常性(舆论关注的对象往往是一个打破常态性的问题,由于其反常性和冲突性而引起关注) 现实性(当前的、与历史相关的、与未来相关的) 3、舆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主观:①需要(生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团体心理和从众行为 ③俗习惯和宗教情感 客观:①客观环境②政府机构③大众传媒 ③舆论发展过程中一般呈现几种形态。 潜舆论(一种低水平的情绪化的舆论) 显舆论(在一定范围内相当人数的公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的态度,或是有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或是由情绪型潜舆论转化而来) 行为舆论(以行为表达的方式表达的舆论,包括语言文字的综合性舆论,自发狂欢,游行示威) ④结合自身,分析舆论在“多数人的暴政”事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怎样起作用的。 “多数人的暴政”是舆论的功能歪曲的一个表现,也具有舆论的相关作用:①舆论信息功能,使信息迅速传播。②舆论的指导功能,将矛头迅速指向过错方。③舆论沟通过错方几个错误之处相关意见的叠加。④监督作用,比如…… ⑤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 ①问题、事件的产生引发议论 ②意见在舆论领袖带动下的互动与整合 ①权利机构、大众传媒促成舆论的形成 ⑥简述意见领袖对舆论的传播所起的作用。 意见领袖是指群体中比同伴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介和信息源,并且热衷于传播信息和表达意见的人。意见领袖接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影响,他们具有影响或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 ⑦找出几例能说明舆论起到强制规范作用的例子,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舆论的存在就是为了营造良好、和谐的生存环境,更加广泛有效的监督方式和机制,过激或被人利用的舆论失了本来的功能,给人民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对于舆论,要冷静分析,不盲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舆论的积极作用。 ⑧什么是谣言,为什么说是社会舆论的否定形式。 谣言是针对某个有社会影响的社会或自然现象所形成的不正确的言论。 舆论是在一定社会群体内相当数量的成员对于社会或自然现象所表达的较为一致的议

舆论学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 ●舆论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舆论领袖 指在非正式组织内,其意见、主张能够影响和带动其他社会成员的人物。 他们是靠自身的智慧、信息资源的权威和人格力量来影响他人的。 通常具有德高望重、人际关系和谐、消息灵通、意见独到的特点。 ●公众舆论 是一种含有多层结构的表层意识,是由公众的各种意见和态度构成的集合体。 根据舆论各部分分解值的大小,可以测算出公众舆论的倾向和影响力,从而有效地把握公众舆论环境。 ●刻板成见 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 大众传播在形成、维护和改变刻板成见方面拥有强大影响力。 ●公共领域 在私人领域和政治权力之间,有一个区别于政治和市场的空间,人们可对权力机构的政策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评判,以维护公众利益。 而为了使公共领域发挥职能,必须有公共媒体。

●拟态环境 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民意 指人民群众普遍的、共同的思想和意愿。。 ●舆论监督 指公众对各种公共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共事务、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产生影响的一种方式。 这种监督是一种自在的、无形的精神性力量,监督渠道多样,意见表达包括赞扬、批评两个方面。 ●意见的“质” 有时意见虽为很多人所持有,但又被人们所忽视,也不能称其为舆论,因为作为意见,其诉求的强度不足以引起社会管理者的关注、决策,因此,意见的“质”也是舆论赖以成立的前提。 二、基本理论 ●请举例简要回答什么是舆论?舆论的三要素有哪些?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 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舆论的主体──公众 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 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公共关系 复习单元题

复习周练习题 第一章 填空: 1.公共关系状态是指一个组织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的状态,即这个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现实形象。 2.*公共关系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双向沟通,是主体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系统。 3. 公共关系的宗旨是使公众全面地了解自己,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声誉和知名度。 4.公共关系观念主要有(形象观念、互惠观念、协调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 5.* 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组织、传播、社会公众)。 6. 公共关系涉及的学科有(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营销学、传播学)。 7. 根据公众与组织发生关系的时序特征,我们可把公众分类为(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 名词解释: 1.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一门管理科学,主要通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协调关 系、处理危机、塑造形象,在满足公众利益的基础上求得组织自身的发展。 2.公众:与一个社会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对该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现实的或潜 在影响力的个人、群体和社会团体。 3.传播:传播是指个人间、群体间或群体与个人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感 情的信息过程。 单项选择题 1.公共关系的英文是(public relations) A.public relations B. public relation C. publication relations D. publication relation 2.*公共关系可直接称为(公众关系) A.公众关系 B.人际关系 C.社区关系 D.群众关系 3. 组织与公众联结的方式是(传播) A.大众传播 B.传播 C.人际沟通 D.舆论宣传 判断题 (对)1、公共关系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错)2、公共关系是一门专业性的理论科学。 (对)3、公共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 (错)4、公众与组织之间不一定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错)5、美国学者香农提出了双向循环的传播模式。 (错)公共关系是一种单项传播过程,带有灌输性和强制性。19 (对)一般来说广告的效果是直接的、可测的,效果往往是局部的战术性的;而公共关系的效果则是战略性的、全局的。 21 (对)市场营销仅限于企业生产流通领域,在经济领域内的活动;公共关系比市场营销有

舆论学复习资料

舆论学(复习用) 第一章中西比较视野下舆论含义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舆论概念在中国的形成概说 一、”舆论”一词的由来 二、中国古代舆论的表现形态 三、中国封建社会舆论的局限性 第二节舆论概念在西方的形成概说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出版了《public opinion 》一书,标志着舆论学的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章舆论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其学说 第一节西方舆论学研究思潮 1、古希腊奴隶民主制的贡献 民主制鼓励和保护思想自由及表达自由的权利。普罗塔哥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里的”人”指的是一独立自主的个体,发现和肯定自主的个人的重要性,进而肯定个人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古希腊民主制的重要贡献。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意见”,而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公共的和客观的认识,知识使我们摆脱了私见的束缚,成为真正能行独立判断的主体,因此,人的本质及主体性在于理性(知识)而非感性(意见)。 2、近代法国思想家 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一个人抛弃了自由,便贬低了自己的存在。超越个人与社会对立的办法是社会成员之间订立契约,即自己服从为自己制定的法律,这种法律不是出于个人意志而是集中体现各个人意志的公意,根本上是与个人的意志相一致。 3、近代英国思想家 穆勒: 1859年,穆勒出版《论自由》一书。他总结了法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提醒人们注意防止”多数人的暴虐”。他担心,对自由的威胁现在并不来自政府,而是社会上多数人不能容忍非传统的见解,他们对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人投以怀疑的目光,以人数上的优势压制和整肃少数人。 李普曼与《舆论学》: 李普曼将柏拉图的思想引伸后,认为”我们就像这些囚犯一样,也只能看见媒介所反映的现实,而这些反映便是构成我们头脑中对现实的图象的基础”。?《公共舆论季刊》现在成为美国舆论研究协会AAPOR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 1.著名诗人,政论家(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出版了小册子(《论出版自由》),主要观点是(“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2.(列宁)曾赞誉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的新闻自由口号是一个伟大的口号。 3.早期的新闻学又称(报学)。 4.(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的(《德国新闻事业史》)出版,标志着世界新闻学的萌芽。 5.(系统化的新闻理论创立于世)标志着世界新闻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6.(1922年)出版的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的《舆论学》),(1924年)出版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约斯特的《新闻学原理》)标志世界新闻学的成熟。 7.(1956年)美国新闻学家(施拉姆等人)发表了(《报刊的四种理论》)书中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8.(《报刊的四种理论》)标志着新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峰,进入了(大众传播学的发展阶段)。 9.梁启超:从1901年到1911年,发表了多篇新闻专论,阐述了许多深刻的新闻学术问题。他提出了著名的报纸监督政府和国民向导两大天职说,认为报纸“非政府之隶属,而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他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舆论观;还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倡导一系列宣传方法。 10.中国新闻学的形成: (1918年,蔡元培)决定在他任校长的(北京大学)开设新闻课程,(10月14日)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9年4月20日)研究会创办了学术刊物(《新闻周刊》)标志着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正式开始。 中国新闻学走向成熟的三部代表性著作:1919年,徐宝璜的《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 1923年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 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

舆论学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 舆论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舆论领袖 指在非正式组织内,其意见、主张能够影响和带动其他社会成员的人物。 他们是靠自身的智慧、信息资源的权威和人格力量来影响他人的。 通常具有德高望重、人际关系和谐、消息灵通、意见独到的特点。 公众舆论 ; 是一种含有多层结构的表层意识,是由公众的各种意见和态度构成的集合体。 根据舆论各部分分解值的大小,可以测算出公众舆论的倾向和影响力,从而有效地把握公众舆论环境。 刻板成见 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 大众传播在形成、维护和改变刻板成见方面拥有强大影响力。 公共领域 在私人领域和政治权力之间,有一个区别于政治和市场的空间,人们可对权力机构的政策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评判,以维护公众利益。 而为了使公共领域发挥职能,必须有公共媒体。 | 拟态环境 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民意 指人民群众普遍的、共同的思想和意愿。。

舆论监督 指公众对各种公共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共事务、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产生影响的一种方式。 这种监督是一种自在的、无形的精神性力量,监督渠道多样,意见表达包括赞扬、批评两个方面。 意见的“质” , 有时意见虽为很多人所持有,但又被人们所忽视,也不能称其为舆论,因为作为意见,其诉求的强度不足以引起社会管理者的关注、决策,因此,意见的“质”也是舆论赖以成立的前提。 二、基本理论 请举例简要回答什么是舆论舆论的三要素有哪些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 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舆论的主体──公众 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 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 请举例简要回答舆论的稳定性及把握舆论状态的三类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 舆论的稳定性:对于公共管理而言,舆论就需要一种定力。 在公共管理中,既要听取民意,充分的考察民意,吸收民意当中好的、有效的东西,但同时又要避免反馈过度。 传媒对舆论稳定性的影响:如果传媒不能正确地反映舆论,从而使舆论呈现不稳定的假象,会对国家决策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举例:SARS期间传媒对舆论的反映。 指标:一是舆论分布状况,即不同意见的人数比例各有多少;二是持有某一种意见的强度到底多大;三是这种意见本身是否稳定。

自考新闻学概论各章节重点复习资料

1.著名诗人,政论家(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出版了小册子(《论出版自由》),主要观点是(“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2.(列宁)曾赞誉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的新闻自由口号是一个伟大的口号。 3.早期的新闻学又称(报学)。 4.(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的(《德国新闻事业史》)出版,标志着世界新闻学的萌芽。 5.(系统化的新闻理论创立于世)标志着世界新闻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6.(1922年)出版的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的《舆论学》),(1924年)出版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约斯特的《新闻学原理》)标志世界新闻学的成熟。 7.(1956年)美国新闻学家(施拉姆等人)发表了(《报刊的四种理论》)书中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8.(《报刊的四种理论》)标志着新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峰,进入了(大众传播学的发展阶段)。 9.中国新闻学萌芽阶段: 太平天国后期的领导人洪仁 堑谝桓鼋衔 低车芈凼鲂挛盼侍獾闹泄 渭遥 嘈戳耍ā蹲收 缕 罚 ? 梁启超:从1901年到1911年,发表了多篇新闻专论,阐述了许多深刻的新闻学术问题。他提出了著名的报纸监督政府和国民向导两大天职说,认为报纸“非政府之隶属,而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他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舆论观;还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倡导一系列宣传方法。 10.中国新闻学的形成: (1918年,蔡元培)决定在他任校长的(北京大学)开设新闻课程,(10月14日)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9年4月20日)研究会创办了学术刊物(《新闻周刊》)标志着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正式开始。 三本书:1919年,徐宝璜的《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 1923年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 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 11.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础是在(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时期(奠定)的。

传播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1、资产阶级传播理论中的社会责任论16世纪提供了现实基础,17世纪见到了哲学原理的发展,18世纪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 2、在西方各国,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在新闻传播界居支配地位,其核心概念是新闻自由。 3、约翰.弥尔顿首先提出出版自由,其演说奠定了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思想的公开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复过程”。 4、在西方,保障新闻和言论自由的权威法案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1948年联合国大会《世界人权宣言》、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前三条又叫《人权法案》)。此两项宣言和法案被引为西方国家保证新闻自由的权威证明。 5、约翰.厄斯金提出出版自由包括议政自由和批评政府的自由。 6、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人是有理性的,契约民主国。(马克思认为是错误的) 7、资本家控制报业的四大策略:直接收买,直接控制,通过广告,金钱贿赂 8、“哈钦斯委员会”(1942)又名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1947年发表《论新闻自由——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发展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又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 9、1934年,联邦通讯委员会强调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是新闻自由概念中的应有之意。 10、作为完整系统的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11、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欧洲源流和美国源流。(直接源流是美国源流) 12、传播学研究两大流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13、传播学的创立者—施拉姆 14、传播的5个要素:传播者、受传者、信息、符号、媒介 15、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16、人类传播的形式: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 17、流言的特点: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群体传播的第二个阶段) 18、施拉姆报刊选择公式:选择的或然率(可能性)=报偿程度(回报期待)/费力程度

舆论学(期末)

题型: 不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稍作论述)、论述题(陈述+见解,观点要充实,3-5个观点)、材料分析题(舆情热点案例分析) 名词解释 公众:舆论主体是参与舆论活动,对公共事物作出评价、发表意见的人。舆论主体是舆论的发生者、承担者和传播者。在舆论学中,一般把舆论主体称之为“公众”。 公共问题:舆论客体的一部分,公共事务(社会事务,公事)是引发舆论的真正客体,是指关系到多数人生存的公共事业和公共生活秩序的事情,包括私人问题和专业问题。 意见:人們對事物表明若干觀點,闡明其態度的語義手段。意見是輿論的本體,又是輿論存在的基本標誌,它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和闡釋,是輿論人表達意志的主要內容。舆论的存在形式,具有集合性和公开性。 公共性: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关,与社会关系相关,与社会观念相关。 乌众之合:《乌合之众》为社会学经典名著,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社会模仿:个体在非控制性社会刺激作用下,以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为模本,作出相似行为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社会模仿包括三种成分:模仿者、被模仿者和模仿内容。 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认知不协调: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社会认知论。其前提是每个人都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矛盾,然而所有的人都无法使自己达到无矛盾状态。费斯廷格把"矛盾"和“无矛盾”换为“不协调”和“协调”,并据此对认知现象进行分析。 漏斗模型:

(完整word版)舆论学复习资料

1、舆论:是群体对于公共事务的意见表达方式。这种表达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具有自身期望目标的社会意识的 集合,舆论的期望目标往往扎根于群体自身的切身利益或兴趣之中。舆论具有客观自在性。 2、舆论的共同点: (1)舆论不是官方的观点与意见。 (2)舆论是群体的行为,这种群体可以是集团、阶层、组织和地位相近的非组织群体。 (3)舆论所表达的意见都是针对某种事件、人物、现象和问题的,没有针对性的舆论是不存在的。 (4)舆论是通过自由表达和传播来实现的。 (5)舆论带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期望对于事态的发展给予一定影响。 3、舆论的不同表现形态: (1)根据舆论的强烈程度的不同,分为: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 (2)从舆论的表现形态方面,分为: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和舆论的畸变形态。 (3)从舆论主体的行为方式角度,分为:社会传闻、会议讨论、理论争鸣、艺术鼓动和示威游行。 (4)从舆论传播是否以媒介为载体的标准,分为:媒介形态和现实形态。 4、饱和型舆论:是指舆论在某一点上和越过这一点后,外在信息的输入不再对舆论主体产生正向作用,而是引起主体的逆反心理。 5、舆论的现实形态: (1)议论; (2)艺术形态的舆论——民谣; (3)付诸行为的舆论——聚众; (4)舆论的畸变状态——流言; 6、舆论的要素: 外部要素:舆论的数量、质量、强度、持续性、功能性表达(对客体的影响) 内部要素:舆论主体、客体、自身。 7、舆论的数量:即舆论的一致性程度。是舆论形成的标志,是意见量度标准。 8、舆论的质量:指舆论包括的信念、情绪、态度、意见中的理智成分与非理智成分的比,即舆论的理性程度的高低。 9、舆论强度:是指舆论主体诉诸一致的坚定程度,表现为一定人数坚持何种意见,其态度的明朗指向。 舆论强度两个公式:P·T/U=K(常数)(1)S∞U (2) P(社会结构性压力)T(公众的关注热烈程度)U(社会心理承受力)K(常数)S(公众的舆论强度) (1)表示:U与P和T的乘积,呈正比例管理。 (2)表示舆论强度与社会心理承受力呈正相关。 10、社会结构性压力:是指某些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如经济滑坡、物价上涨、自然灾害、治安问题或政治、文化观念等社会因素,对社会上一部分或全部人产生的一种心理压力。 11、舆论功能表现的方面:(1)信息功能(2)指导功能(3)沟通功能(4)监督功能 12、舆论的民主政治效应主要表现的方面: (1)舆论影响政府权利的存在形式(2)舆论维护和促进国家权力间的均衡 (3)舆论影响政治决策(4)监督功能是舆论民主政治效应的主要表现 13、日常生活道德舆论的特征: (1)道德舆论具有群体性(2)道德舆论具有约束力(3)道德舆论具有渗透性 14、舆论产生的原因: 主观原因:需要、团体心理和从众行为、风俗习惯和宗教情感; 客观原因:客观环境、政权机构、大众传媒; 15、大众传媒对舆论的产生的作用:P65 (1)提供舆论客体(2)讨论平台(3)引导形成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