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再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对话”是小学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读懂、理解和运用对话内容。
本文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进行分析,阐述其优势和实施方法。
一、“对话”策略的优势1.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对话”策略可以让学生感知口语交际的自然特点,学会理解和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对话,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学会合理运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促进思维发展“对话”策略有助于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通常在对话中,文本信息比较直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建立起对情境的认识,并刺激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对话”策略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来,理解对话内容的同时也能对文章的整体语境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同时,对话内容生动形象,可以代表概括文章中的思想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大意。
1. 阅读前:在阅读前,可以通过出示朗读材料(课文、故事、读物等)的图像或书籍的扉页等,让学生猜测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故事的情节背景,为后续的阅读、讨论做好铺垫。
在阅读时,可以通过课堂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对话中人物的语调、语气、表情和心理状态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话中的情感细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更好的认知。
同时,老师还可以适时地让学生停下来观察和分析对话,判断对话的情感、语言和用意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阅读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感、价值观等内容,以及故事的结构、主题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对话成分、语言技巧、对话目的等方面展开讨论,开启学生智慧的思维之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对话”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对话,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升华提供必要的支持。
“对话”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还能让学生从大量复杂的文本信息中,快速抓住重点信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学生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文本信息二次加工,实现语文知识的内部构建的过程。
此时,适当引入对话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提高语文课堂的互动性,方能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教学;应用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作用1.1具有实践意义“对话”是人和人的对话,是传递情感的方式,也是生活中必备的部分。
“对话”策略的引入,帮助学生提升了口语表达、理解能力,将学生真正带入书本中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对话”有较高的实践意义,可以长时间地和学生沟通,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1.2促进口语交流“对话”是传递内心的情感,“对话”策略的引入,是指师生双方一问一答,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分段朗读,分人物角色展开对话,加强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促进对话交流。
培养口语交流能力,需长期的培训锻炼。
利用“对话”,能够培养口语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交流,鼓励他们多说多做,激发口语表达兴趣,让学生乐于说、乐于讲。
1.3有利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能力。
情景重现,口语促进情感的深层交融。
“对话”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文章,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投入更多的感情,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对阅读的热情,让学生爱上阅读、对话。
在对话中,提升学生对书本的认知能力。
如先介绍全文中的若干人物形象,将这些角色分配给班上学生,要求分人物朗读。
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这个人物,这种对话能够加深学生对书本的理解。
1.4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在严谨的课堂氛围下,“对话”可以让学生释放紧绷的神经,帮助学生缓解身心的疲惫,让教师充分地感知和体会每个学生的内心。
对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再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阅读教学的本质。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就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仅仅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过程,它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还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教师与编者的对话。
其中教师与文本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最终都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反映出来。
但对话的中心人必须是每一个学生。
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对话”。
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地进入课文所创造的意境中,与文本进行对话,领会文本的深刻内涵。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同作者、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无声语言的对话过程。
是学生在作者身上,在作品中人物身上吸取一些精神营养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符号或文字的方式,在文中的空白处记录下来,也可以对文本进行评价。
这样做既改变了教师繁琐分析的教学方式,又培养了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回归生本课堂。
使我们的语文课本也真正从“教本”变成了学生的“读本”。
例如,教学《尊严》一课,在深入阅读时,教师抓住“尊严”一词,先理解
字面意思,再思考杰克逊大叔说哈默有尊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哈默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进行品味。
给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与文本充分对话的机会。
通过与文本对话,产生了真切的角色认同,仿佛自己来到了哈默的身边,发自肺腑的对文本进行了个性话解读,哈默苍白的脸色、骨瘦如柴的身材和不肯接受施舍的坚决态度,让学生分析的淋漓尽致。
学生神游在文本之中,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
使“尊严”一词的含义在学生内心得到了升华。
二、师生之间展开平等对话
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对话,又要引领学生走出文本展开交流。
因为阅读教学也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这种对话不仅是彼此接受文本的意义,而且是通过“对话”,升华情感,真情表达的过程。
例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体会“世界并不太平”时:
师:可恶的战争夺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的生命,当我们还沉浸在悲苦之中时,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学生再读文,找出有关句子。
)
生:老师,如今的世界并不太平,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火的硝烟。
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师:“和平之花”虽然美丽,但是他是很容易被破坏的。
师:环顾着不安宁的世界,你能例举具体事例说说吗?
生:2001年9月11 日,美国纽约世贸大厦遭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塌,死伤无数。
生:恐怖袭击事件接连发生,是平民无辜伤亡。
师:不太平的世界,让人们不知道后1秒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
生:阿富汗战争让许多妇女儿童无家可归。
生:车臣恐怖分子绑架人质案,让三百多名人质死于非命。
师:把里面多数是我们的同龄人。
生:还有伊拉克战争,至今伊拉克人民都生活在恐怖之中。
师:同学们,当大量的事实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你作何感想呢?
生:老师,我渴望和平。
生:老师,我憎恨战争。
我提议大家都来呼吁,我们要和平。
生:我想对那些恐怖分子说:生命对于人来说是无价之宝,请爱惜它吧!
生:难道鲜花、笑声、和平、安宁不能让那些恐怖分子放下屠刀吗?
……
师:千言万语道不尽心中的期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
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声音吧!
齐声动情朗读:“让那已经听到脚步的二十一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以上片段中,通过学生与教师平等的交流,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
学生积极思维,自由地表达,从而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受到教育和熏陶。
三、促进生生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的一般方式是小组合作或同桌合作,合作学习是促进生生交流的有效途径。
在汇报交流时,教师也要为学生创设补充、评价、质疑的机会,这也有利于进行生生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生之间的对话,对于学生理解文本,锻炼各种语文能力,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为重要。
可以采用“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对较浅的问题是可以读懂的,而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形成差异的、主动的、全面的参与。
例如,在上《早发白帝城》,教师让学生纷纷举手,差不多把课文里边的词都讲了。
如朝、发、彩云间、千里、还、猿、啼、住、轻舟等。
然后老师又说:把词的意思加起来就是句子的意思,有谁读懂了哪些句子?学生又纷纷举手把句子的意思串出来,然后,教师又告诉学生,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整首诗的意思,有谁能把整首诗意思说出来?学生又举手用自己的话说全诗的意思。
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的交流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对话”的素材,紧紧抓住“对话”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对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