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专题突破九 语言表达连贯(客观题)语言表达连贯(客观题)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94.12 KB
- 文档页数:12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语言表达“简明”的“简”就是简简单单,不啰唆重复,它是指量上的要求,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语言信息;“明”就是表述要清晰,明白易懂,它是指质上的要求,是要求表达的效果最佳,表达的明晰度最高。
反之,即是晦涩、有歧义、啰唆、无条理。
语言表达“连贯”是语言表达中间排列组合的规则,以及加强语言联系与衔接通畅的方法,它的三个条件是:(1)统一的话题;(2)合理的句序;(3)语言的衔接与呼应。
一、要明确语言表达“简明”的具体要求1.做到语言简洁。
大体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语句中不要出现表意功能完全相同的成分。
什么是表意功能完全相同的成分?请看以下例句:“他年龄不大,头上却早早地谢顶了。
”在这句话中“谢顶”就是指成片的头发脱落光这一生理现象,这里再加上“头上”一词,就不够简洁了。
二是可用可不用的虚词,尽量不用。
比如:“这是一件新的毛衣”,这里的“的”字应当省去。
又比如:“我因为心里有点烦,所以出来走一走。
”这里的“因为”“所以”用得就多余。
三是可以用指代性或替代性词语替代的内容,要尽量替代,而不用再重述原来的内容。
比如:“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在这个复句中,后一分句中的“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完全可以用“对上述问题”来替代。
2.做到语意明白、确定。
这可以从口语、书面语两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对于口语,一是要注意重音恰当。
在口语中由于重音不同,同样的话却能表示不同的意思。
比如:“王刚来了”,如果说成“王刚..”,表意重点就不一样,前者..来了”和说成“王刚来了侧重表示来的人是王刚,而不是其他人,后者侧重强调王刚已经来到了,没有缺席。
二是要注意合理停顿。
在口语中,同一句话由于停顿不同,表达的意思有时会有很大差别。
例如“演员要演好戏”,如果按如下停顿“演员/要/演/好戏”与按“演员/要/演好/戏”停顿,意思就不大一样。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07.1 语言表达的连贯——语句衔接教学目标能够根据语境选用恰当的句子,做到语言连贯。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根据语境选用恰当的句子,做到语言连贯。
教学过程一历年高考题型微观知识图要二掌握选句复位连贯的四要求一、保持话题、陈述对象的一致性话题一致是保持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
一个长句或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对象一致,中心才会明确,语意才能贯通。
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主语),势必会影响到语意的连贯。
从句子连贯的角度看,保持主语前后一致最重要。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A.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两端B.两端的小岛连接在一起,状似蚝贝C.连接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D.两端的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起来答案C解析从上文来看,语段的陈述对象是“巨龙”,也就是港珠澳大桥。
A、B、D三项的主语都是“小岛”,C项的主语是“巨龙”,所以从保持陈述对象一致性的角度来看,A、B、D三项与上文衔接不紧密,应排除。
故选C。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富春江是水袖长卷,是袅袅幽香,是万种风情,她把激荡的浪花涌向了这片土地上繁衍的子民,像美妙的音符叮当作响,相伴左右。
富春江的款款江水像一条蓝幽幽的飘带,缠绕山间林舍之间,流淌,闪烁,移转,歌舞;(),隐隐绰绰,如梦如幻,宛如西子,婀娜中有矜持,蕴藉间现动人。
A.而淡淡的雾霭把两岸青山、房舍、田畴、绿树笼罩起来,映入于宽阔的江水中B.而淡淡的雾霭笼罩了两岸青山、房舍、田畴、绿树,映入宽阔的江水中C.而两岸青山、房舍、田畴、绿树为淡淡的雾霭所笼罩,遂映入宽阔的江水之中D.而被淡淡的雾霭笼罩的两岸青山、房舍、田畴、绿树,映入宽阔的江水中答案D解析A、B两项的主语与下文的主语不一致。
C项略显文言句式,语体不合,且选项内部分句的关系不合逻辑。
主标题:衔接(连贯)题备考指津副标题:剖析考点规律,明确考察重点,为学生备考提供简洁有效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语言运用,连贯,备考难度:5重要程度:5内容:一、考点剖析语句的连贯指的是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者是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得上、扣得紧,意思一贯而下,话题前后统一,合乎逻辑、事理,词句前后照应,搭配得当,脉络清晰,文气顺畅,能够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
对“语言连贯”的考查,一般涵盖两大方面,一是重新组合句序,二是准确进行语句复位。
题型多为选择题,也常与修改病句、语句扩展、句式仿写及变换,及其他创新题型如写串台词等结合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
对连贯的考查是近年高考的热点,它既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也考查逻辑思维能力。
二、连贯的基本条件连贯是高考的常考点,要做到语句连贯,必须具备一下基本条件:(1)话题要统一“话题”,即谈话、语言表述的中心;“统一”,即要求只有一个话题,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话题,要首尾如一,不能偏离、偷换话题,要保持陈述角度一致。
(2)句序要合理句序(含分句)的排列顺序合理。
句间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关联词语和其他关联手段在句序中有重要作用。
(3)语言的衔接与呼应。
“呼应”有首尾呼应、前后呼应,它是显示思路结构、语言顺序,突出重点内容的重要手段。
“衔接”指过渡自然,句意搭配合理,语句结构搭配合理,没有跳脱,语言风格、语气的和谐统一等。
(4)主题要集中“集中”指的是主旨集中性、内容的统一性。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只能有一个中心。
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
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这就要求主题必须集中。
(5)语意要和谐“和谐”注意处理好语言的呼应和衔接。
保持句群的整体性,意境的协调一致性,做到前后呼应,衔接自然,音韵和谐,氛围、风格和谐统一。
三、特别提醒语意要连贯,指的是句(分句)和句(分句)之间,语意要贯通顺畅。
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1.句(分句)和句(分句)要围绕着一个统一的话题,不要出现离开统一话题的内容,说离题的话。
专题九语言表达连贯(客观题)语句的连贯,指的是上下文之间要有明显的联系,话题要统一,陈述对象要尽可能保持一致,句序要合理,句子的组合与衔接、呼应要自然。
连贯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常考考点。
全国新课标卷对本考点的考查方式主要有“词语选择”“语句复位”和“排列句序”三种题型。
绝招二十五前后关联,比较语境——词语选择题虚词辨析角度授解题绝技[增分妙招]虚词辨析4角度1.辨词性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
如“不止”和“不只”。
“不止”是动词,做谓语;“不只”是连词,相当于“不但”“不仅”,和其他连词组合起到连接句子的作用。
2.辨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不同的虚词有着不同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
如“对于”和“关于”,都是介词,但用法不一样,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情用“关于”;“固然”和“纵然”,都可与“但”搭配表转折,但“固然”表示的是“既成事实”,而“纵然”表示的是“假设事实”。
3.辨表达关系不少虚词在使用中有固定的表达关系。
如:①进而:表示递进关系;从而:表示目的或因果关系;②“惟其”表示因果关系,“唯有”意思是“只有”,往往和“才”搭配表示条件关系。
有些虚词可以和其他虚词组合,表达几种搭配关系,这时需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与“而且、反而”都能搭配,但表达关系不一样。
“不但……而且……”是表示“正”进一步,而“不但……反而……”则表示“反”进一步。
4.辨语气主要是针对表示语气的副词或助词而言的。
如“不免”和“未免”,“不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未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
[典例剖析](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
以美国为例,____①____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____②____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____③____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____④____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
专题九语言表达连贯(客观题)
语句的连贯,指的是上下文之间要有明显的联系,话题要统一,陈述对象要尽可能保持一致,句序要合理,句子的组合与衔接、呼应要自然。
连贯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常考考点。
全国新课标卷对本考点的考查方式主要有“词语选择”“语句复位”和“排列句序”三种题型。
绝招二十五前后关联,比较语境——词语选择题虚词辨析角度
授解题绝技
[增分妙招]
虚词辨析4角度
1.辨词性
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
如“不止”和“不只”。
“不止”是动词,做谓语;“不只”是连词,相当于“不但”“不仅”,和其他连词组合起到连接句子的作用。
2.辨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
不同的虚词有着不同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
如“对于”和“关于”,都是介词,但用法不一样,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情用“关于”;“固然”和“纵然”,都可与“但”搭配表转折,但“固然”表示的是“既成事实”,而“纵然”表示的是“假设事实”。
3.辨表达关系
不少虚词在使用中有固定的表达关系。
如:①进而:表示递进关系;从而:表示目的或因果关系;②“惟其”表示因果关系,“唯有”意思是“只有”,往往和“才”搭配表示条件关系。
有些虚词可以和其他虚词组合,表达几种搭配关系,这时需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与“而且、反而”都能搭配,但表达关系不一样。
“不但……而且……”是表示“正”进一步,而“不但……反而……”则表示“反”进一步。
4.辨语气
主要是针对表示语气的副词或助词而言的。
如“不免”和“未免”,“不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未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
[典例剖析]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
以美国为例,____①____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____②____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____③____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____④____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
____⑤____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____⑥____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第一步: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
第①处表示后面情况发生的条件,应填写“只要”;第②处是结果,无需关联词语。
第二步:要分清词语使用场合、范围。
第③处,表示更进一步,应填写表示递进的关联词语;第④处,紧承上文说还会出现许多后果;第⑤处和第⑥处构成转折关系。
第三步:注意比较权衡,做出正确选择。
[答案] D
[对点演练]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____①____不要依赖译文。
____②____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其实,____③____肯动脑筋,____④____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____⑤____,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
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____⑥____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⑥
也
就
/
仍
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
第②处是针对前一句而言的,故使用指示代词“这”。
第③处表示假设,应选“如果”。
第④处与第③处构成递进关系,应选“而且”。
第⑤处只有选择“那么”才能与第③处的“如果”搭配。
依此分析可知本题应选A项。
绝招二十六关注照应,择句复位——语句复位题
授解题绝技
[增分妙招]
语句复位题6照应
1.照应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