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注重多重对话
- 格式:docx
- 大小:27.66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语文阅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符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等。
因此,如何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成为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首先,要进行“阅读”与“对话”的多元互动。
即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而不是单纯地读书后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元互动,例如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等等。
其中,“与自己对话”尤为重要。
学生在阅读文本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辅助学生自己思考,慢慢引导学生想一想、感受一下,进而与自己进行对话,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提升学生的个人思考与表达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要进行生活与阅读的连接。
语文阅读的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更有助于引导学生借鉴阅读内容并加以利用。
例如,在阅读课文后,可以借助教学实践中的现象,让学生加以比较与分析,活学活用,从而提升语文阅读的实际意义与果效性。
此外,还要积极创设语文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学生体验语文学习过程的载体,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趣味性的情境,如举办小型语文阅读比赛、让学生分组朗读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最后,要建立健康友好的老师与学生“对话”关系。
由于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注重情感交流的过程,所以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对话”关系,让学生在安全、信任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多关注学生的心里与思考,定期与学生家长互通信息,尽量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发展。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不单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一次对生命、人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深度思考和接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用心引导学生多元阅读,生活与阅读相连,创设学习情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将语文阅读教学贯彻到生活与实践之中,真正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思维层次。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有了多重对话,文本价值才有生命,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领悟才有意义。
对话,是民主平等的心灵约会;是不同时空思想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教学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无痕生成。
对教育教学而言,主要有一下四种对话。
一、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教授关系”,而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
两者在阅读中都是对话的主体,只是担任的对话角色不同。
教师是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扮演着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启发发散思维 ,适当点拨指导,引领学生顺利而高效地走进文本。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是阅读对话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互动过程。
新课标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这种对话过程更具实践性。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交流讨论、你争我辩、相互激励、评价补充和共同分享,最能撞击学生智慧与思想的火花,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相互对话的氛围,创建学习小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很多老师不放心学生自己阅读文本,担心学生的阅读速度,担心学生的阅读方法,担心学生的阅读质量……其实,这样的老师太“溺爱”学生了,孰不知自己已经剥夺了学生与文本的心灵约会,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理应沉得住气,在对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引领下,把阅读的主动权充分地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去感受、去体悟,切忌“反客为主”。
四、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教科书文本的选编,有严格的筛选程序,每篇课文的编排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接受能力。
每篇文章被选入教科书后,经过适当的改动或增减,都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引领学生分析教材之间的联系:单元提示、课前导读以及课后练习,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小学阅读教学中四重对话关系的解读小学阅读教学中四重对话关系的解读【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的对话呈现纷繁复杂,主要构成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对话。
我们要对阅读教学中的这些对话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促使学生在介入对话、学习对话、学会对话的同时,更自主更全面更有效地提升语文能力、积淀语文素养、形成良好个性。
【关键词】对话根本前提关键辅助人类正步入一个平等对话的时代,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回应,成为一种表现全新理念的教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
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灌输式”教学截然不同,它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沟通。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必须走出以知识为核心的对文本的肢解式剖析,走向语言和生命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仅是言语的交流,更是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呼应。
我们有必要对阅读教学中的几重对话关系作一解读,促使学生在介入对话、学习对话、学会对话的同时,更自主更全面更有效地提升语文能力、积淀语文素养、形成良好个性。
一、根本:适意安居——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文学作品,不是向每一时代、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
它像一部管弦乐谱,在演奏中不断获得新的反响,使本文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也必然创造一个能理解它们的对话者。
”也就是说文本意义不可复制,应由读者自主构建、自己生成。
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点拨下,一次次与文本深入对话,引发共鸣,使生本之间的视野、情趣等相互融合。
这时学生在文本中的感受、经历和体验及如何在文本中“寻找自我”变得非常重要,人不再外在于文本,而是内在于文本,与文本融为一体,并在文本环境中寻求自己的“适意安居”,这也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根本。
小学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探究作者:葛百灵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9年第04期[摘要]对话教学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从根本上确立了人与作品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人文精神与双基落实、合作探讨与独立思考这三对关系,在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体验性阅读、品味性阅读和情感性阅读中进行对话,让对话教学撑起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一片蓝天。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对话途径方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阅读取向开始从“鉴赏者”的阅读姿态、阅读方式转向“解读者”的阅读姿态和阅读方式。
“解读者”的阅读取向就是“对话”的取向,即强调阅读不局限于领会作者的思想,涵咏作品的情思,还主张学生成为主动的阅读者,并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来表达对文本的看法。
语文新课标也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人,也是阅读学习的主人,他们需要亲自参与阅读实践,获得真切体验,并汲取文本营养,同时也需要学会阅读。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多重的自主阅读实践,与文本及作者对话,进行思想交流与心灵碰撞。
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最终成为有着丰富的情感、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坚定的信仰和自觉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对话式是指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文本,深入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从而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
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理解”汇拢、交流,并对文本进行修正、补充和丰富。
教师和学生在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的过程。
一、在个性化阅读中进行对话阅读过程最首要的应是让学生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因此,阅读教学应提供时间让学生通读课文,把握课文内涵。
借用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一个教学片断:师:读了两遍课文,现在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才(刚上课时)完全不一样了,大家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自己脸上了。
多重对话: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的应然之路作者:蒋莉莉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3年第10期《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同时,在不同学段的阶段目标中,也反复强调“交流”。
显然,教师、学生、文本、编者四位一体,有机交融的多重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应有境界。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多重对话呢?一、生本对话,给阅读造就隐形的翅膀【案例一】苏教版三上《第八次》教学片段描述:新课伊始,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学生热情高涨,七嘴八舌:“谁第八次干嘛呀?”“第八次发生什么事?”“布鲁斯是个怎样的人?”“看到蜘蛛结网,布鲁斯为什么感动?”……学生提了一大堆问题。
教师说:昨天,老师让同学们根据蜘蛛结网的故事,画了几幅连环画,都带来了吗?谁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几个学生展示作品,讲述蜘蛛织网的故事。
“你的画真棒,能谈谈成功经验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画画时失败了好几次,但没有放弃,最后终于成功了。
动画演示蜘蛛结网,学生配音朗读第3自然段。
【反思】文本是“对话”的核心,生本对话是多重对话的首要方面。
课始,教师忽视了学生阅读的前期准备,课堂教学的起点始于零阅读、零储备阶段;看似热闹的浅质疑,其实是脱离文本的“信天游”,缺少了学生对文本的前期阅读,多重对话进入了尴尬的境地。
连环画的展示、蜘蛛结网的动画演示,貌似生动活泼的对话,却游离于文本之外,使得多重对话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们不妨在初学时,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阅读,为后续的阅读活动蓄势。
例如,在教学《第八次》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前预习单”:1. 认真朗读课文三遍,力争正确、流利。
2. 画出课文中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词典,也可以在一旁做上记号。
标自然段序号。
3. 读着“蜘蛛八次结网”,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蜘蛛?4. 结合课文插图,想象布鲁斯感动得跳起来时的样子。
2013-04教研论坛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时尚用语,它蕴涵着新的教学理念,反映新的价值追求,提倡新的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
对话,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对话,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
一、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多元而又开放的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一种教师、学生、文本等多主体间的多重对话活动。
教学沟通中,各种主体间相互影响、交流互动。
在这种对话中不仅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或作者的对话,学生与文本或作者的对话,以及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等多重网状的对话关系,教学活动就是在这种多重关系中进行的。
对话的任何一方都处在和多方对话的关系中,这样的对话具有多重性。
各个主体的观点,包括教师的观点也只是对话中的一分子而已,这些观点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劣,没有等级的上下。
应当强调的是,在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中,各种对话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以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教师的对话为起点,与文本的对话为过程,与自我的对话为归宿的。
对话的中心是学生,各种对话都在给学生的个体阅读营造一种良好的对话环境,提供某种对话的便利条件,任何一种阅读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
因此,生本对话就成为阅读教学多重对话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这段,我是这么做的:我先让学生自读。
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的体会:师:这段文字读一两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文中的插图,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生:自读后小组交流。
师:若有孩子提到“半跪”,先让其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半跪”:孩子,怎么样的跪才是半跪?你能做一个动作吗?你这样半跪着,有什么感觉?师: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
阅读教学要注重多重对话
或许语文老师也没有这么大的勇气和忍耐心把阅读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静心读书、自
我感悟,而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后便直奔主题——做阅读题;偶有貌似不做阅读题,
设计成其他的形式,其实质仍然是指向阅读技巧的。
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如此的功利。
其实,“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
过程”。
而对话的前提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
美好中真正学“语文”。
一、反复诵读,感知文本
我们听过的公开课或者优质课上,我们大多听到了一些精彩的表演课,看似热热闹闹,形式
一片大好,其实有好多的公开课只是哗众取宠、浮光掠影。
我比较欣赏那些让学生的内心能
够静下来的语文课堂,静心思考,积极探讨,认真读书,扎扎实实。
记得听过著名语文教育家赵谦翔老师的语文课,很实在,很有语文味,最主要的是接地气,可操作性很强。
记得那次赵老师执教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赵老师的课堂设计就是以读
促教,以诵读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开始让学生反复诵读,一遍不行,两遍、三遍,
最终能够读熟为止。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学生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没有什么花架子,扎扎实实,实效很大。
所有离开了反复诵读的语文课都是架空分析,是空中楼阁。
只有把诵读落实,塌下心来读,
不为任何的功利心,才能真正走进文字的世界,真正感知文本的内容。
二、细读品味,走进文本
新课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
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
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
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
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可以看出,课标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如何阅读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阅读教学的要求体现了细读与体验,提示了叙事性课文适宜运用体验式阅读。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倡导:“最紧要的还在于多比较,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
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们的特性。
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发觉文章的蕴蓄。
”这不就是细读、美读吗?他所倡导的美读:“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把它传达出来。
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出类。
”这不就是体验吗?细读与体验,是叶老倡导的阅读方法。
通过细读、美读,在朗读中品味,阅读与文本相得益彰,在不知不觉间,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三、跳出文本,心灵对话
其实,真正摒弃阅读的功利性也不难,那就是在语文阅读中倡导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我比较欣赏?哪些话
语写出了我的内心?
2.与作者对话
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作者又在想些什么?
3.与编者对话
如:编写者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这一组文章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编者的
意图是什么?意图表现生活中的哪些热点问题?
当然,对话的基础就是充分的自读,在读的过程中就会有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就会有心灵与
心灵的交流。
那阅读对话的呈现形式是怎样的呢?我曾经在自己的阅读教学中有过点滴的尝试。
(1)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巩固阅读效果的好方法,其实也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与作者面对面的
心灵交谈,主要内容包括内容概括、读书心得等。
读是吸收,写是表达。
读的成效如何,最
终反映在写上,这也是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要求当堂成文,把读书笔记中的精品做
精致的深加工、再创造,力争使其成为像模像样的作品。
再把它写到周记、随笔中去,写得
好的推荐到校报、校刊发表。
为了有好的效果,我在大多数的时候也小试牛刀,亲自“下水”,与文本对话,与学生交流。
(2)举办读书交流会。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可利用辩论、交流等形式互通有无,交流读书所得,那就是同学与同
学共同就阅读的文本做多维的对话了。
另外,阅读体味也可以用手抄报、PPT等多种形式精
彩呈现。
追本溯源,殊途同归。
不要花架子,不要假大空。
阅读就是真正的阅读,倡导对话,心灵与
心灵碰撞,心灵与心灵对话。
诚如此,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如我们所愿,厚积薄发,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