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北大荒的秋天
- 格式:docx
- 大小:213.29 KB
- 文档页数:6
小学三年级语文《北大荒的秋天》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北大荒的秋天》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备注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指名读课文。
2、简介北大荒。
北大荒是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的广大地区。
过去那里是一片荒芜,解放后,经过建设者的开垦,荒地已变成良田。
3、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1、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找出能概括课文的绛紫透明波纹燃烧山岭荡起北大荒一碧如洗清澈见底几缕自由读。
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紫是平舌音,烧、澈是翘舌音,岭、缕是边音,纹是前鼻音,岭是后鼻音,荒、绛是三拼音)指名读,齐读。
2、读句子。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这是一个长句子,在读时要注意合理的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指名读,齐读。
3、读课文。
指名分自然段读。
师生共同评议。
4、回答问题。
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文中用哪一句话来概括?四、理清课文脉络: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的?五、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1、出示生字。
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六、作业1、用钢笔描红。
2、组词:先()火()此()冷()文()洗()灰()紫()岭()纹()3、朗读课文教学反思5、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备注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3、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地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地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总领全课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大荒的秋天》。
师: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啊?师:出示“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指导:北大荒的美不是一般的美,你从什么字看出来?“真”字,对呀,只要我们注意了这个字,就能读好这句话。
北大荒的秋天阅读理解
北大荒是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一个农场,占地面积约为15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农场之一。
每年的秋天,北大荒的
景色变得格外美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在北大荒的秋天,金黄色的稻谷覆盖了整个田野,熟透的谷穗随风摇曳,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
当太阳的阳光照射在稻谷上,整个景色显得格外明亮温暖。
除了稻田,北大荒的秋天还有丰富多样的果树。
苹果树、梨树、杏树等各种果树的果实红艳诱人,香气四溢,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摘果品尝。
此外,北大荒的秋天还有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供游客选购。
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等都能在这里找到,品质优良,价格实惠。
每年的秋季,北大荒的秋收节也是一大盛事。
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例如农民丰收游园会、农民艺术表演、农产品展览等。
来自各地的游客和居民都会参与其中,共同庆祝丰收的喜悦。
总的来说,北大荒的秋天是一幅丰收的画卷。
金黄色的稻谷、红艳诱人的果实、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以及丰收节的欢乐氛围,都使人们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和秋天的美丽。
北大荒的秋天的中心句北大荒的秋天,那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是一首悠扬的田园牧歌,更是一段铭刻在无数人心间的金色记忆。
我曾听爷爷说过,北大荒啊,那可是个神奇的地方。
在他年轻的时候,北大荒就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爷爷每次说起北大荒的秋天,眼睛里都闪烁着光芒,就像那秋日里北大荒的湖泊,波光粼粼。
“那北大荒的秋天啊,可不像别的地儿。
”爷爷总是这样开场,然后就陷入深深的回忆中。
我想象着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当秋天来临的时候,天空就像被水洗过一样湛蓝湛蓝的,那蓝啊,蓝得让人心醉,蓝得就像一块巨大无比的蓝色绸缎,一直铺展到天边。
一朵朵洁白如雪的云儿在天空中慢悠悠地飘荡着,它们像是一群自由自在的绵羊,在蓝色的草原上漫步。
这时候,风轻轻地吹着,不冷不热,就像妈妈的手温柔地抚摸着脸庞。
田野里,那可真是热闹非凡。
大豆们像是一群调皮的孩子,在风中嘻嘻哈哈地摇晃着身体,发出沙沙的声响,好像在互相诉说着秋天的喜悦。
你看啊,那豆荚鼓鼓囊囊的,像是一个个吃饱喝足的小胖子,满怀着丰收的期待。
爷爷说,他们那时候收割大豆,就像在和这些小家伙们做游戏,虽然累得腰酸背痛,但心里是乐滋滋的。
高粱呢,高高地举起红红的火把,就像一个个威武的战士,守卫着这片丰收的大地。
那红色啊,红得热烈,红得奔放,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劳作的人们,穿梭在高粱地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们时不时地停下来,望着这片火红的高粱地,心里想着:“这一年的辛苦没白费啊。
”玉米就更有趣了。
它们像是一群穿着黄绿色铠甲的士兵,整齐地排列着。
那饱满的玉米粒,就像一颗颗金色的牙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我问爷爷:“爷爷,那时候掰玉米是不是很费劲啊?”爷爷笑着说:“那可不,但是一想到这些玉米能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就浑身是劲儿。
”再看看那成片的稻田,稻子成熟了,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
一阵风吹过,稻浪滚滚,那声音就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此起彼伏。
这稻子啊,就像大地献给人们的金色毛毯,每一根稻穗都饱含着大地的深情和农民伯伯的心血。
<三年级语文下册>5.北大荒的秋天【教材简析】《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根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这一句子,通过朗读感悟,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感受北大荒的美及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切入点和主线问题】从中心句切入:从哪里感受到“北大荒的秋天真美”?【语言文字训练点】课文第四自然段,抓住描写“大豆、高粱、榛树”的词句体会“原野热闹非凡”的特点。
【需学习的表达方法】学习比喻、拟人的表达方法。
【拓展读写】搜集写景的美文,学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景色的方法。
【资料补充】北大荒图文介绍【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至少三遍以上,做到正确、流利。
2.写预习本。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板书:秋天)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田野真美呀,有迷人的景色,有丰收的喜悦。
但是在建国前,我国黑龙江部分地区的秋天曾经是一片荒芜,人们称为“北大荒”。
(板书:北大荒)2.齐读课题:北大荒的秋天过渡:如今,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将生字表中的生字拼拼读读,注意它们的音和形。
2.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生字的字音。
3. 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分节读课文。
(设计意图:训练三年级学生的预习和自渎,培养自学能力。
)三、精读感悟1.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课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北大荒秋天到来的时间。
9月,一来到北大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儿的“天空”。
(1)北大荒秋天的天空怎么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内容。
5 北大荒的秋天【基础须知】词语理解一碧如洗(yī bì rú xǐ):天蓝得像刚刚洗过一样。
绛紫(jiàng zǐ):暗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五彩斑斓(wǔcǎi bān lán):形容颜色很多很鲜艳。
锦缎(jǐn duàn):表面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可做服装和装饰品等。
【重点梳理】1.你知道“北大荒”的秋天有哪些特点吗?北大荒的秋天景色优美。
一碧如洗的天空、五彩斑斓的晚霞、清澈见底的小河、热闹非凡的田野,构成了一幅有色彩、有声音、有动态的“活”的图画。
北大荒的秋天物产丰富。
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草甸子,都会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所以才有了“大豆摇铃千里金”的美誉。
2.笨笨熊:在我的印象中,原野向来是寂静的,谈不上“热闹”。
为什么说北大荒秋天的原野是“热闹”的呢?如果把“原野热闹非凡”改成“原野一片丰收的景象”可以吗?皮皮猴:北大荒的原野有笑声——大豆被风吹拂发出的哗啦啦的声响;北大荒的原野有歌声——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在歌唱;有热情——榛树叶子红得像火,把人们的心也燃烧起来。
这激情似火的场面难道不应该用“热闹”来形容吗?乖乖兔:是啊,“热闹”一词不仅展现了北大荒秋天丰收的景象,而且衬托出农民喜不自禁的心情。
如果用“原野一片丰收的景象”代替“原野热闹非凡”也未尝不可,但是表达效果不如先前生动传神。
【难点再现】如何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本文第四自然段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先概括指出原野“热闹非凡”,然后通过大豆的“笑声”、高粱的“演唱”、榛树的红艳作了具体说明,使人对原野的“热闹”有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在描述事物特点时不妨灵活运用这一方法。
那么,怎样做到先概括后具体地介绍事物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事物的本质特点,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然后,我们要仔细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表现这一特点?哪些事例最具说服力?最后通过思考,确定体现这一特点的几个方面。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5.北大荒的秋天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通过阅读文本,欣赏作者优美的语言,了解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体会它的美丽、富饶。
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吗?谈谈你对秋天的认识?生:(果实累累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秋天天高气爽)等等。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节课我们走近北大荒的秋天看看那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呢?(设计意图:北大荒离我们很远但秋天离我们很近,通过谈秋天从而激起孩子的好奇和求知欲望走近看看北大荒的秋天和我们认识的秋天有什么不同呢?作者又是怎样赞美的呢?)1、齐读课题。
5 北大荒的秋天2、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整体把握北大荒的美丽。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这样更能提高学习效率,根据课标注重识字量的教学。
)3、师生交流北大荒的有关资料。
北大荒旧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的广大荒芜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开垦,已建立密山、合江、黑河等垦区,盛产小麦、大豆、甜菜等,由原来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有关北大荒的资料可以更有效的感悟课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完成预习单的过程指导学生对生字的识读和书写,达到读写相结合把生字教学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课文”5 北大荒的秋天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
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原野热闹非凡。
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
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
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2.我摘抄的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5.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3.学习第4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4.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本课词句,展开想象意境,训练感情朗读;学习第4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地大物博,风景如画,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一个如诗如画,如歌如梦的地方——北大荒。
[板书:北大荒]看老师写“荒”这个字。
长满了野草,没有人耕种,中间是个“亡”字。
能给“荒”组个词吗?(荒凉荒芜荒无人烟……)2.(齐读:北大荒)从这个名称上看,你觉得北大荒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简介“北大荒”。
(出示图片、播放歌曲《北大荒》)(生说感受,把好词送给“北大荒”)3.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大荒的秋天,尽情地去欣赏那如歌的画卷。
[板书:的秋天]二、“自学卡”反馈交流。
5、北大荒的秋天教材分析:《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
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课文起笔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只一句话,干净利落。
接着从三个方面写了北大荒的景色:先写天空,次写小河,再写原野,然后用一句俗语“大豆摇铃千里金”轻描淡写北大荒的物产丰富。
最后呼应开头,赞美北大荒的秋天。
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和浓郁的色彩,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陶醉的景色,展现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副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图,读之令人神往。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4、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材重难点:1、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2、了解北大荒的魅力富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了解北大荒的有关情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大致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初步感受北大荒的美丽富饶。
教学重难点:1、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情感真挚又适合学生感情朗读的课文。
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1、大致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我国东北的一个名叫“北大荒”地方。
2、板书:5、北大荒。
(点拨荒字的书写:看老师写荒,长满了野草,没有人耕种,所以这有个草字头,“亡”表示什么也没有,能给荒组个词吗?3、猜一猜,北大荒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教师出示地图,介绍北大荒简介:北大荒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这片地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应该非常肥沃,但是,在过去,这片肥田沃土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大片的土地上荒无人烟,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地区称作“北大荒”。
《北大荒的秋天》 (优秀 10 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北大荒的秋天》 (优秀 10 篇) ,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原野热闹非凡。
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梁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
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 ”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这里的、山岭、、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句。
2.照样子写词语。
沉甸甸3.短文第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请你用横线画出来。
4.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5.短文第一段是从、、这几个方面写出了原野的热闹非凡。
6.写话练习。
请你仿照短文第一段总分的写法,把下列文章补充完整。
下课了,校园里顿时热闹了起来。
阅读片断,完成练习来自第一范文网。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本课 10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10 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一个多音字。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 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大荒秋天的美景与丰收的喜悦;2、掌握生字词,体会一些比喻句、拟人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现在是什么时节了? (秋天) 说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 (叶子变黄,掉下来;庄稼成熟了;……) 想不想来一次不出门就能领略到千里之外风光的秋游呢? (想)板书:5、北大荒的秋天二、检查预习1、生字词的正确朗读北大荒是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先去领略一下那里美丽的字词吧!出示生字词语:北大荒茫茫摇铃山岭一碧如洗热闹非凡清澈见底银灰橘黄血红绛紫五彩斑斓透明波纹豆荚挺拔燃烧转眼间旋转明镜漾起个人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指名朗读→齐读2、这么多的生字,得想些好方法才能把他们记住(1) 给生字找朋友,小组完成绛(绛紫)/降(降落) 纹(波纹)/蚊(蚊子) 茫 (茫茫) /芒 (芒果)烧(燃烧)/ 浇(浇水)/ 绕(环绕) 铃(铃铛)/ 岭(山岭)/ 玲(玲珑) (2) 重点讲解几个难写的生字橘——左边一块木,右上一根“矛” ,右下“商”缺立荒——草木死亡,水流枯竭,上“草”下“川”中间“亡”燃烧——左形右声,左窄右宽师指导书写,生用手空写。
5.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4.通过对课文的通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总第19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板书:秋天)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田野真美呀,有迷人的景色,有丰收的喜悦。
但是在建国前,我国黑龙江部分地区的秋天曾经是一片荒芜,人们称为“北大荒”。
(板书:北大荒)2.齐读课题:北大荒的秋天过渡:如今,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二、初读课文。
1.将生字表中的生字拼拼读读,注意它们的音和形。
2.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生字的字音。
三、检查自学。
1 .认读生字词。
2.指名分节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课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北大荒秋天到来的时间。
9月,一来到北大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儿的“天空”。
1.北大荒秋天的天空怎么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内容。
2.出示灯片:指导观察看图说说,课文那些语句写了图的内容?理解“一碧如洗”。
(板书)3.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很美。
至打傍晚,绮丽的晚霞更令人陶醉。
(1)---------------------------- 西边的天上会有什么?读(2)这些流云是怎样变化的?读一一(3)(看灯片)这样美的景色,课文怎样用文字来描述的?指名读听了他的朗读,你知道作者是用什么什么方法来写这些流云的?(比喻)把------比作了——。
4.现在我们来欣赏这些优美的语句,小声跟配乐录音读,注意边读边想象那美景,用你的感情表达出来。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秋天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那里的小河有时什么样儿呢?(小河)1 •听老师读,看有几句话,每句讲了什么?2•第1句,小河给你什么印象?读一一(板书:清澈见底)查字典理解“澈”。
3•出示灯片,指导看图后提问:为什么把它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所以------”说话。
4•假如你是一条小鱼,你该怎样表达此时的心情?指名读一一用“因为5•男女生分读后齐读本自然段。
六、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此时,那儿的原野不同于其他季节,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1 •自由轻声读课文,动笔画出有那些景物,有几句话。
2•齐读第一句:什么地方热闹非凡?(板书)这句话具体吗?再读一读课文,找找哪几句是用来写原野热闹的?3•学习第二、三句内容。
(1)用手覆盖出豆荚图片:课文文中是怎样描写豆荚的?指名读――大豆真的会笑吗?齐读本句。
(2)用手覆盖出高粱图片:“黑红”的高粱说明他们怎么样了?高粱会演唱吗?为什么这样写?指名读,齐读。
(3)火红的榛树叶子出现在哪儿?红的怎样?读——(4)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那儿的人们把过去荒芜的草地开辟成了丰收的良田。
北大荒人有更大的决心,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富强。
4•齐读本自然段。
你们读了以后,觉得北大荒的原野怎样?(板书:热闹非凡)作者怎样把他写具体?(指名读)(1)师读中心句,生读分句。
(2)齐读概括句,男、女生分读具体描写的句子(交换读)。
(3)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新的构段方式一一先概括后具体。
请在课后用你的笔来写一写家乡的秋天。
七、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读出喜爱之情。
八、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词语。
(2)分析字型,指导描红。
荒:上中下结构,“亡”不能带点,与“流”比较区别燃:字形较为复杂,很容易写错,也要提醒学生注意。
(3)作业:按笔顺在习字车上描红。
九、课外作业。
练习写本课生字,把字写美观、漂亮。
第二课时(总第20 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感悟描写北大荒美丽、富饶的句子,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培养学生的美感及对祖国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3.小练笔:把自己观察到的一处景物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学生对遥远的北大荒比较陌生。
本课要借助课件中的图片增加对学生感性认识,以便学生对课文意境的感悟。
课上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画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复习。
1.读词语。
映照挺拔银色一碧如洗燃烧透明金色热闹非凡2.指名读课文。
3.问:课文主要写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哪几个自然段写北大荒的秋天景色优美。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北大荒的秋天物产丰富?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这一段有几句话,每一句写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
(这一段有两句话,第一句写天空,第二句写天空的流云)北大荒的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碧空如洗)理解“一碧如洗”。
一碧如洗:蓝天仿佛被冲洗过的一样,非常亮丽。
天空的流云是什么样子的呢?指名读第二句话。
“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色,一道绛紫”色彩真多呀!课文把多彩的流云比作么?(五彩斑斓的锦缎)学生理解“色彩斑斓”。
课件演示“色彩斑斓”的锦缎,学生欣赏。
一幅多美的图画啊!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练习朗读和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美丽2.学习第三自然段。
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填空:小河(),如同()0 一群小鱼( 水面顿时漾起了(理解“清澈”。
清澈:清而透明。
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呢?在清澈见底的河水里,使小河显得更蓝了,看上去就像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指导朗读和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北大荒秋天小河的美丽。
3.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默读第四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有几句话,哪一句话能概括这一段的意思,用双横线画出来。
指名回答。
(原野热闹非凡)理解“热 闹非凡”(十分热闹,热闹得超出一般。
(2) 哪几句话具体写“热闹非凡” ?找出来读一读。
(第二、三两 句) (3) 指名读第二句。
这句话中把“大豆、高粱”当作什么来写的? (当作人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能表现出原野的热闹)哪些词最能表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哗啦啦的笑声、乐呵呵地演唱)练习 朗读这句话,把农民丰收的喜悦心情读出来。
(4) 理解第三句。
比较:a 、榛树叶子全都红了。
b 、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火,把人们的心地也给燃烧起来了。
这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第二句最能体现出原野的热闹非凡和人们兴奋的 心情)指导朗读这一句话。
课件演示原野热闹非凡,学生欣赏。
小结:这一段作者先概括写“原野热闹非凡“,然后通过写“大豆、高粱、榛 树的叶子”,具体写了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表现了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美。
课件出示练习:仿照第四段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秋天。
家乡的秋天真美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朗读和背诵。
过渡:课文的第2、3、4三个自然段,通过写天空、小河、原野,表现了秋天的北),静静地躺在 游过去, 。
(因为一碧如洗的天空倒映大荒景色优美,那么,北大荒的物产丰富表现在哪儿呢?4.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
(2)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
(北大荒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句话描写了北大荒丰收的景象。
课件演示。
(3)理解“茫茫”“草甸子” “沉甸甸”,练读第 5 自然段。
小结:北大荒的秋天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5.齐读第六自然段。
用赞美的语气读。
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时候来的呢?读第 6 自然段。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 课文通过描写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荒的感情四、自由作业:1.背诵自己特别喜欢的两段课文。
2.摘抄文中描写色彩的词语,自己再写几个。
3.仿照课文第四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4.把北大荒秋天的美景画下来板书:天空一碧如洗5. 北大荒的秋天小河清澈见底美原野热闹非凡大豆摇铃千里金物产丰富补充资料:北大荒是中国黑龙江省嫩江、黑龙江和三江平原地区的总称。
这一带地区属于中国最北部地区,尤其在冬季气候非常寒冷,耕作期相当短,一直是中国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之北大荒,位于东经123 °0 '到34 °0 ',横跨11个经度;从北纬40°0'至50 °0 纵贯10 个纬度,总面积5.53 万平方公里。
她的北部是气度不凡的小兴安岭地区。
西部是松嫩平原区。
嫩江从伊勒呼里山千里南下,与松花江双水合流。
东部是著名的三江平原区。
黑龙江一泻千里,松花江九曲十折,乌苏里江温和恬静。
三条水脉在平原深处幽然相会,东流到海。
浩瀚的兴凯湖依傍其旁,秀丽的完达山横贯其中。
平均海拔54 米,万分之一的坡降构成罕见的平坦地势。
千里沃野上,北大荒人耕种的水稻、小麦、大豆、玉米成方成片,一望无边。
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平均在3———5%之间,有的地区高达10%以上。
因此,这里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称。
北大荒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表江河纵横,地下水量可观,大气降水充盈,极为适宜农业发展。
2912 万亩耕地,,以盛产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驰名全国。
北大荒现有林地250 万亩、草原616 万亩、水面372 万亩。
在利用资源、保护资源、良化资源的进程中,北大荒正在呈现土变更,黑土生金;水变清,清流千里;树变绿,绿满青山的动人景象,成为一座绿色的宝库。
一。
因其荒芜而被称为北大荒。
“北大荒”的土地十分肥沃,辽阔的原野上到处都是“一脚踩得出油”的黑土,有机质十分丰富,被誉为“土中之王。
”为什么这里能有这么肥沃的土壤呢?原来,这里的夏季温暖,降水丰沛;冬季长而且寒冷,蒸发量小,所以空气湿度较大。
土壤中的水分比较充足,这就使草类生长得十分茂盛。
大量的草本植物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
冬季里土地封冻,土壤中的有机质慢慢腐烂分解,形成大量的腐殖质。
日积月累,丰富的腐殖质就把厚达一米的土层染成黑油油的颜色,形成了肥沃的黑土。
但是,三江平原地势低平,大部分在海拔50 米以下,排水不畅,加上气温低,水分蒸发缓慢,地下又有不透水的黏上层,不利于地表水下渗,所以形成了大面积的沼泽地。
在黑暗的旧社会,“北大荒”的肥田沃土得不到开发和利用,大片的沼泽地更是一片荒凉。
“北大荒,北大荒,又是兔子又是狠,光长野草不打粮。
”这是解放前“北大常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
从1958 年起,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
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