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课件文字版
- 格式:doc
- 大小:185.00 KB
- 文档页数:46
绪论(1学时)一、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学的概述(一)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学的概念:(二)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学的特点: 1 法规性 2 综合性 3 应用性二、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学的目的和任务(一)目的:为了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卫生质量,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
(二)任务:1 防止人兽共患病的传播 2 防止食物中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 3 维持动物性食品贸易的信誉 4 提高动物性食品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5 执行和完善食品卫生法规三、我国的动物性食品卫生的历史、现状及前景(一)历史回顾1959年:“四部规程”:农业部、卫生部、外贸部、商业部(二)现状及前景第一篇动物性食品污染与控制第一章动物性食品的污染及其危害(2学时)第一节动物性食品污染概念及其分类一、食品污染的概念:(一)食品污染:是指食品中原来含有的发及混入的或者加工时人为添加的各种对人体健康具有急性或慢性危害的生物性或化学性物质。
(二)食品污染特点:①污染源除了直接污染食品原料和制品外,多半是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的;②造成的危害,除了引起急性疾患外,更可蓄积或残留在体内,造成慢性损害和潜在性的威胁;③被污染的食品,除少数表现出感官变化外,多数不能被感官所识别;④常规的冷、热处理不能达到绝对无害,尤其是有毒化学物质造成的污染。
(三)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低级到高级生物顺次作为食物而联接起来的一个生态系统。
与人类有关的食物链有两条:一条是陆生生物食物链:土壤→农作物→畜禽→人另一条是水生生物食物链:水→浮游生物(植物→动物)→鱼类→人二、动物性食品污染分类:污染源的特性分生物性和非生物性。
动物性食品污染按污染物性质的不同分类为生物性、化学性及放射性三个方面。
(一)生物性食品污染:它包括微生物、寄生虫、有毒生物组织和昆虫造成的污染。
1 微生物污染:微生物可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无论水、空气、土壤,因此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以及食用等过程中都可能被污染。
2寄生虫污染: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病原体可通过动物性食品污染。
第一章动物性食品污染及安全性评价第一节动物性食品污染概述1.食品污染的定义及特点。
2.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分类。
(1)生物性污染①微生物污染(细菌、细菌毒素、霉菌及其毒素)②、寄生虫污染(囊尾蚴、旋毛虫、弓形体等)③、昆虫污染(蝇、蛆、蚊子、蟑螂)⑵化学性污染①农药(有机磷、有机氯、有机砷等)②治疗用药(抗菌素、磺胺、生长促进剂等)③工业“三废”及生活垃圾(废气、废水、废渣、二恶英)④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发色剂等)⑶放射性污染①原子能开发利用(核爆炸、核电站)②工农业生产(放射诱变育种)③医学生物学(Co钴放射疗法等)④食品工业(辐射消毒)3.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来源与途径。
4.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
第二节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1.动物性食品卫生质量的评价体系。
我国从标准的制定和管理上看,可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四种。
有关国际标准的概述。
2.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3.动物性食品生物性、化学性污染的评价指标。
化学性污染评价指标:1、安全系数(safety factor)2、日许量(ADI)—指人终生每日摄入某种药物或化学物质对健康不产生可觉察有害作用的剂量。
3、最高残留限量(MRL)—允许在食品中残留药物或化学物质的最高量或浓度。
4、安全界限5、休药期----指畜禽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产品(乳、蛋)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第二章动物性食品的生物性污染与控制一、污染方式与来源1、内源性污染:⑴非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正常动物消化道、呼吸道等常在菌)⑵致病性微生物(动物生前被病原微生物感染)2、外源性污染:⑴水的污染⑵空气的污染⑶土壤的污染⑷生产加工的污染⑸运输的污染⑹保藏的污染⑺病媒害虫的污染⑻从业人员的带菌污染二、微生物污染与食品腐败变质食品腐败变质-----指食品在微生物、酶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成份和感观性状的变化,使食品丧失或降低食用价值。
肉类蛋白质的腐败分解过程:aa→吲哚、甲基吲哚、酚、腐胺、尸胺、酪胺、组胺、色胺及各种含氮的酸和脂肪酸类→H2S、CH4、硫酸、NH3、CO2等二、微生物污染与食品腐败变质食品中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素主要有:食品的组织结构、食品中杀菌活力和理化因子、营养成份、环境温度、水分及其存在形式、pH值、渗透压、动物生前健康状况。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口蹄疫不为人畜共患病绪论一、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的概念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是以兽医学、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以及相关法律规范为基础,从预防的观点出发,研究动物性食品形成过程(食品链)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其卫生安全与固有品质价值的有害因素,提出预防控制措施,确保产品的安全与质量,以保障人、畜健康,防止疾病传播和增进人类福利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二、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的任务(一)防止人畜共患病和其他动物疫病的传播和蔓延在200多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中。
有许多可通过食品动物及其产品感染人,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患有人畜共患病的畜群及其产产品检验出来,进行合理的处理,以防止人畜共患病的传播。
(二)防止食物中毒及有毒有害化学物质通过动物性食品对人体造成危害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既要重视食品动物活体上是否带有各种微生物,又要加强动物性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过程中的卫生监督与管理,防治病原微生物污染动物性食品,才能有效地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种类很多,加强对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使人们避免食入含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动物性食品,对于保障人类健康有重要的意义(三)提高动物性食品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通屠宰,可以防治畜禽对健康畜禽产品的污染。
从而避免因卫生质量问题造成次品或废品而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过宰前检疫,做到病畜禽与健康畜禽分开(四)维护动物性食品出口贸易信誉,提高动物性食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动物性食品卫生质量差,在国际市场上就会失去竞争力。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只有提高动物性食品的贸易信誉,才能参加世界贸易竞争,而动物性食品贸易信誉的提高,有赖于建立健全兽医卫生监督机制和采用先进的检验手段予以解决(五)为制定和完善我国食品卫生法律法规提供科学依据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在动物性食品卫生监督检验进和卫生评价上,不仅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标准。
同时,还要为我国制定有关食品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三、动物性食品卫生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的发展前景主要问题:(一)畜禽疫病尤其是人畜共患病逐渐发生着变化有些被控制的老疫病又重新抬头,呈地方性流行或流行性发生,如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口蹄疫、猪瘟、狂犬病等。
第一章动物性食品污染及安全性评价第一节动物性食品污染概述1.食品污染的定义及特点。
2.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分类。
(1)生物性污染①微生物污染(细菌、细菌毒素、霉菌及其毒素)②、寄生虫污染(囊尾蚴、旋毛虫、弓形体等)③、昆虫污染(蝇、蛆、蚊子、蟑螂)⑵化学性污染①农药(有机磷、有机氯、有机砷等)②治疗用药(抗菌素、磺胺、生长促进剂等)③工业“三废”及生活垃圾(废气、废水、废渣、二恶英)④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发色剂等)⑶放射性污染①原子能开发利用(核爆炸、核电站)②工农业生产(放射诱变育种)③医学生物学(Co钴放射疗法等)④食品工业(辐射消毒)3.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来源与途径。
4.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
第二节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1.动物性食品卫生质量的评价体系。
我国从标准的制定和管理上看,可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四种。
有关国际标准的概述。
2.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3.动物性食品生物性、化学性污染的评价指标。
化学性污染评价指标:1、安全系数(safety factor)2、日许量(ADI)—指人终生每日摄入某种药物或化学物质对健康不产生可觉察有害作用的剂量。
3、最高残留限量(MRL)—允许在食品中残留药物或化学物质的最高量或浓度。
4、安全界限5、休药期----指畜禽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产品(乳、蛋)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第二章动物性食品的生物性污染与控制一、污染方式与来源1、内源性污染:⑴非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正常动物消化道、呼吸道等常在菌)⑵致病性微生物(动物生前被病原微生物感染)2、外源性污染:⑴水的污染⑵空气的污染⑶土壤的污染⑷生产加工的污染⑸运输的污染⑹保藏的污染⑺病媒害虫的污染⑻从业人员的带菌污染二、微生物污染与食品腐败变质食品腐败变质-----指食品在微生物、酶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成份和感观性状的变化,使食品丧失或降低食用价值。
肉类蛋白质的腐败分解过程:aa→吲哚、甲基吲哚、酚、腐胺、尸胺、酪胺、组胺、色胺及各种含氮的酸和脂肪酸类→H2S、CH4、硫酸、NH3、CO2等二、微生物污染与食品腐败变质食品中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素主要有:食品的组织结构、食品中杀菌活力和理化因子、营养成份、环境温度、水分及其存在形式、pH值、渗透压、动物生前健康状况。
食品中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素1、食品的组织结构几种畜禽等肉品耐存性:牛肉>猪>鸡>鸭>鱼>牛奶。
2.食品中杀菌活力和理化因子溶菌酶、过氧化物酶、pH值(成熟时酸性介质)、渗透压等3.动物生前健康状况4.食品的营养组成5.食品中水分含量和水分存在形式(1)自由水:指动物性食品细胞间的水分,也称游离水。
自由水多,则易变质;所以带病动物肉品细胞间水分多,易变质。
(2)束缚水:(也称结晶水)指由氢链结合力系着的水分。
束缚水多,则不易变质。
(3)凝胶水:指被肌肉组织中显微或亚显微结构和膜所阻留的水,也称滞化水。
含无机盐,不能随意流动。
(4)毛细管水:指由毛细管力系着的水。
性质与凝胶水相似。
(1)自由水:指动物性食品细胞间的水分,也称为游离水。
(2)束缚水:也称为结晶水,指由氢键结合力系着的水分。
(3)凝胶水:指被肌肉组织中的显微或亚显微结构和膜所阻留的水,也称为滞化水。
含有机盐,不能随意流动。
(4)毛细管水:指由毛细管力系着的水。
性质与凝胶水相似。
水分活性值:(AW)即相同温度下,食品中水蒸汽压(P)与纯水蒸汽压(Po)之比值,即AW=P/Po。
其最大值为1(旺盛),最小值为0,微生物停止生长发育。
食品的AW值高,表示其耐藏性低;应予以降低,降低AW,可延长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时间。
常用的水分活性值调节剂有:食盐、糖、有机酸、醇类等当AW降低到微生物生长的极限值时,微生物就停止生长,但不同微生物类群或菌种,其最低AW值也不一致。
6.环境温度根据微生物适宜的生长温度,可将其分为:嗜冷性、嗜温性、嗜热性三个生理类群。
一般当温度下降至-1~-5℃以下时,微生物的生长基本可以控制,采用低温冷藏是保存食品的一项措施。
7.氧的供应非罐藏肉类食品:表层→需氧菌;中间层→兼性厌氧、深层→厌氧;罐藏食品→厌氧菌。
高浓度CO2内贮存食品可防止需氧菌和霉菌,但乳酸菌和酵母菌对比有耐受力。
8.食品pH值当pH=7或弱酸性对细菌繁殖最好;霉菌、酵母菌嗜酸性环境。
而各种动物性食品的pH值几乎都在5—7之间,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因此降低肉类中的pH值,如降至5.0以下,腐败细菌的生长基本受到抑制。
9.食品中的渗透压处理轻症囊虫肉(即40cm2肉面上有3个及3个以下虫体)→用盐水腌(含盐12%),使肉块深都盐达5.5—7.5%时,可食用。
三、动物性食品的细菌菌相动物性食品被细菌污染后共存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通称之为食品的细菌菌相,其中相对数量较大的细菌称之为优势菌种(属、株)。
1、肉类菌相变化及其卫生意义早期常以需氧芽孢杆菌属、微球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等为主,而且局限于肉的浅表。
中后期以变形杆菌、厌氧性芽孢杆菌占了很大的比例。
有可能伴随着其他各种细菌和霉菌。
肉类变质现象常见的有:(1)发粘芽孢杆菌属、粘质沙雷氏菌、假单胞杆菌属、变形杆菌属、微球菌属等在肉表面大量繁殖,使表面附有一层粘性物质。
肉表面含菌数一般可达107个/cm2。
(2)变色主要来自微球菌属、荧光假单胞菌、黄杆菌等繁殖,使肉表面出现各种颜色,如黄绿色或绿色。
另外:灵杆菌- ---红色斑点;兰色芽孢菌----兰色;一些酵母菌----白色、粉红色、灰色。
(3)霉斑如美丽枝霉和刺枝霉可在肉表面产生羽毛状菌丝;白色分枝孢霉和白地霉产生白色霉斑。
草绿青霉产生绿霉斑。
(4)气味改变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恶臭味;食品污染霉菌霉土味;食品乳酸菌、酵母菌挥发性有机酸。
2、乳类菌相变化及其食品卫生意义常见的细菌有:乳酸链球菌、乳酸杆菌、产气杆菌、马铃薯杆菌、枯草杆菌等,也常见霉菌和酵母菌。
第一期混合菌群期。
在乳的自身杀菌作用消失后乳中各种杂菌均发育繁殖。
这个时期持续约12小时。
第二期乳酸链球菌期。
由于乳酸链球菌这时发育最旺盛,占了乳中细菌的优势,并分解乳糖产生乳酸,改变了乳的PH值,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
第三期乳酸杆菌期。
牛乳放置48小时后,酸度增加,具有更耐酸的乳酸杆菌代替了乳酸链球菌。
第四期真菌期。
由于霉菌和酵母菌可以利用乳酸作为营养来源,而大量生长繁殖。
这时乳就失去了食用价值。
第五期腐败期。
第四期的霉菌和酵母菌在乳中的繁殖,使乳失去了酸性;腐败菌类获得了生长发育的条件,引起蛋白质的分解,使乳完全无机化。
3、蛋类菌相变化及其食品卫生意义(1)霉变。
使蛋白溶解、黄白混合、蛋壳膜形成霉斑,蛋白颜色变黑,并具有霉味。
(2)腐败。
(蛋白的腐败)白色腐败----蛋白液化、蛋黄破裂、黄白掺混呈水溶液变化。
黑色腐败----蛋白质分解产生硫化氢,指使蛋白变为绿色甚至黑绿色,蛋黄也由橘黄色变为黑绿色的液体物,并发出浓厚的臭蛋气味。
混合腐败----上述两者的混合变化。
禽蛋带染沙门氏菌现象不容忽视。
4、鱼类菌相变化及其卫生意义据报道鲜鱼体表附着的细菌数:每平方厘米体表含有102—107个;每毫升肠液含有细菌103—108个。
5、罐头类菌相变化及其食品卫生意义PH>5.3时,主要是嗜热平酸菌和厌氧性腐败菌;pH5.3—4.5时,主要是嗜热厌氧菌;pH4.5—3.7时,则一般只有芽孢菌属和梭菌属中耐酸嗜热菌;pH小于3.7时,只有乳酸杆菌属中某些细菌可能存在。
除了非致病性细菌,更应注意食品中的以下细菌:1)相对致病性细菌:变形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链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
2)致病性细菌,特别是人畜共患病原菌。
四、生物性污染的控制与检测(一)防止原料被微生物污染。
1、建立良好的动物环境。
2、消灭畜禽疫病传染源和侵袭源,切断病原体传播机制。
(二)防止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的污染,目的控制外源污染。
(三)进行细菌学检测细菌学指标有三项:细菌总数(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病原菌。
1.细菌总数(菌落总数)食品细菌总数:指单位(cm2、g、ml)食品中细菌的个数。
表示方法有两种:①细菌菌落总数:(即培养法)②计数细菌总数:(涂片法)菌落总数:如菌数为105/cm2的牛肉在00C时可保存7天;菌数为103/cm2时,在同上条件下,却可保存18天;菌数为105/cm2在00C下的鱼可保存6天;菌数为103/cm 2时,即能从感官上发现变质。
2.大肠菌群数(MPN)大肠菌群:是指一群在37℃ 24小时培养中,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与兼性厌氰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它包括肠杆菌科中的4个属,即大肠艾希氏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及肠杆菌属。
检测方法:乳糖发酵三步法。
(1)发酵试验:(2)分离培养:(3)复发酵试验:最后报告:3.致病病原菌主要指肠道病原菌、致病性球菌、沙门氏杆菌。
例如,肉产品→大肠杆菌和沙门氏杆菌;水产品→肉毒梭菌及其毒素、副溶血性孤菌。
思考题1、动物性食品生物性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哪几个方面?2、从污染方式中的外源性污染考虑,动物性食品微生物污染的途径主要有哪些?3、除了微生物本身之外,动物性食品的腐败变质还与哪些因素有关?4、试述为什么有病动物的肉品比健康动物的肉品容易发生腐败变质?6、生物性污染控制的具体措施有哪些?5、肉类、乳类、罐头类的菌相变化情况如何?7、细菌学检测的三个指标是什么?如何操作?第三章动物性食品的非生物性污染与控制非生物性污染①化学性污染:指各种化学物质和重亲属、药物、杀虫剂、化肥、合成洗涤剂、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及其他有毒化合物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②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对食品的污染。
食品残毒的定义(food residual toxicant)指进入动物饲料和人类食物中的化学污染物,除了少数浓度或数量过大引起急性中毒外,绝大部分构成潜在性的危害。
后者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并残留于食物中的有毒物质,称为食品残毒。
生物富集:生物机体将环境中的某种低浓度的物质,在体内蓄积达到较高浓度的能力,即食物链能使本身浓度很低的环境污染物富集到危险的高浓度水平.一、化学性污染的控制与检测(一)农药污染及残留食品中农药残留物进入人体后,可蓄积或贮存在细胞、组织或器官内。
残留量常以重量表示,如mg/kg或mg/L即ppm;μg/kg或μg/L即ppb;ng/ug或ng/L即ppt。
1.有机氯六六六、滴滴涕、狄瓦剂、艾瓦剂、毒杀芬氯丹、七氯、五氯酚钠。
这类农药残留时间长,累积浓度大,在人体内有蓄积作用2.有机磷对硫磷(又称1605)、内吸磷(又称1059)、甲拌磷(又称3911)、马拉硫磷(又称4049)、乐果、敌百虫、敌敌畏(又称DDVP)、杀螟松等3.氨基甲酸酯类西维因、巴沙、速灭咸、呋喃丹、灭杀威等(二)药物残留及其危害1.抗生素动物性食品中抗生素的残留,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喂以抗生素饲料添加剂据日本统计,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达到23种以上,其中四环素占57%;大环内酯素和氨基糖苷类各占10%;青霉素类占2%;氯霉素类占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