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派留学说明联合培养博士攻读博士学位共3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62 MB
- 文档页数:39
联合培养博士协议书范本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鉴于甲方为高等教育机构,乙方为具有博士学位培养资质的单位,双方本着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学术研究与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经过友好协商,达成如下联合培养博士协议:第一条培养目标1.1 甲乙双方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博士研究生。
1.2 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应符合甲方的学术标准和乙方的培养要求。
第二条培养计划2.1 甲方负责制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学术指导和学位论文要求。
2.2 乙方负责提供博士研究生的实践基地和必要的实验条件。
2.3 双方共同确定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指导教师。
第三条学术指导3.1 甲方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和学位论文的审核。
3.2 乙方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实践指导和实验研究的指导。
第四条学位授予4.1 博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由甲方授予博士学位。
4.2 学位授予前,乙方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第五条经费与资助5.1 双方应根据各自职责,为博士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5.2 甲方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学费、奖学金和生活补助。
5.3 乙方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实践费用和实验材料费。
第六条知识产权6.1 博士研究生在联合培养期间所取得的知识产权,按照甲方和乙方的相关规定进行分配。
6.2 双方应尊重并保护博士研究生的知识产权。
第七条协议期限7.1 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五年。
7.2 协议期满前,双方应就是否续签协议进行协商。
第八条违约责任8.1 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规定,应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对方因此遭受的损失。
第九条争议解决9.1 因本协议引起的任何争议,双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9.2 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条其他10.1 本协议的修改和补充,须经双方协商一致,并以书面形式确认。
关于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办理档案、户籍手续的说明
各有关院(系)、招生就业处、保卫处及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
教育部、财政部教外留[2007]46号文件对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的档案和户籍的管理规定如下:
1.出国前系在校学生的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应及时办理学籍和离校等有关手续。
推选单位应在国家规定的留学期限内保存档案和户籍。
在校生超过规定留学期限未归,其档案和户籍由推选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2.出国前系应届毕业生的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推选单位应在国家规定的留学期限内保存档案和户籍。
应届毕业生超过规定留学期限未归,推选单位可将其档案和户籍迁转回生源所在地。
请相关部门根据上述规定办理我校国家公派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档案、户籍手续。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2012年5月31日。
公派联培博士生学习计划1. 学习背景我来自中国某大学,是一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目前,我正在从事与环境科学相关的研究工作。
在我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我一直将国际先进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去国外学习深造,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2. 培养目标通过公派联培博士生学习计划,我希望能够获得一流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为我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将更好地理解国外先进科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相关学术资源,增强自己的国际视野,为将来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人民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3. 学习计划在公派联培博士生学习计划中,我将以学术交流、科研访问、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深入学习当地环境科学专业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并且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
学术交流的内容将包括环境科学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方法、实验技术等内容。
流程如下:(1)申请并取得联培博士学习资格我将积极申请联培博士学习资格,如获资格,将尽快进行准备工作,包括申请签证、购买机票和安排住宿等,争取尽快开始学习。
(2)学术交流和研究访问我将在国外大学环境科学相关的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访问,与当地的教授和科研人员深入交流学术和研究工作,与国外同行谈论对方面课题的共同感兴趣的研究内容,争取合作完成共同研究项目,并且提出自己的研究计划和成果。
(3)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我将积极申请和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如有机会,我还会提交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向国际同行展示,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并学习国外学术圈的规则与方式,扩大自己的国际视野。
(4)学术实践我将在国外大学环境科学相关的实验室开展学术实践,尽可能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获取实践经验。
并参与国外大学的环境科学研究工作,向国外环境科学专业的教授学习相关的实践技能,包括研究方法、实验技术等。
4. 学习总结和期望通过公派联培博士生学习计划,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成为国际上久负盛名的环境科学领域的专家,并能够在国内推动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公派研究生项目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旨在选拔优秀的学生赴国外知名高校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其学术水平和国际视野。
本文将详细介绍公派研究生项目中的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为有志于申请该项目的学生提供参考。
一、项目背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国家推出了公派研究生项目。
该项目通过选拔优秀的学生赴国外知名高校进行联合培养,促进国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二、项目简介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是公派研究生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面向国内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该项目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的合作,为我国博士生提供在国际学术前沿开展研究的机会,提高其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1.培养模式: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采用“1+1+2”或“1+2+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国内高校完成第一年学业后,赴国外高校进行为期1-2年的学习和研究,最后再回到国内高校完成剩余学业。
2.合作高校:项目合作高校包括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国外知名高校,以及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
3.资助政策: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为学生提供学费、生活费、国际往返旅费等资助,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
三、申请条件1.学术要求:申请者需为国内高校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2.语言要求:申请者需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通过国外合作高校的语言测试。
3.成绩要求:申请者在国内高校的博士阶段成绩需达到优良水平。
4.年龄要求:申请者年龄不超过35周岁。
四、申请流程1.了解项目:申请者需详细了解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的相关信息,包括合作高校、研究领域、资助政策等。
2.选择合作高校:申请者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合作高校。
3.准备申请材料:申请者需准备包括个人简历、成绩单、研究计划、推荐信等在内的申请材料。
4.提交申请:申请者按照项目要求,将申请材料提交至国内高校研究生院。
联合培养博士协议书甲方(培养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丙方(联合培养单位):________________鉴于甲方与丙方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和需求,经双方协商一致,决定联合培养乙方为博士研究生。
为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特订立本协议书。
第一条培养目标乙方在甲方与丙方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所需的学术研究工作,达到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二条培养方式1. 乙方在甲方注册学籍,按照甲方的培养计划进行学习。
2. 乙方在丙方进行部分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丙方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科研条件。
3. 乙方的学术指导由甲方和丙方共同指定的导师团队负责。
第三条培养期限乙方的培养期限为____年,自____年____月____日起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
第四条甲方的权利与义务1. 甲方负责乙方的学籍管理,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条件。
2. 甲方负责乙方的学术指导和学位论文审核。
3. 甲方负责乙方的学位授予工作。
第五条丙方的权利与义务1. 丙方负责提供乙方在丙方进行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的条件。
2. 丙方负责乙方在丙方期间的学术指导和科研实践的监督。
3. 丙方负责乙方在丙方期间的管理和服务。
第六条乙方的权利与义务1. 乙方应遵守甲方和丙方的规章制度,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2. 乙方应按照甲方和丙方的要求,参与科研实践和学术研究。
3. 乙方应按时提交学位论文,并接受甲方和丙方的审核。
第七条学位论文1. 乙方的学位论文应符合甲方的学位论文要求,并得到甲方和丙方导师的认可。
2.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乙方享有署名权。
第八条违约责任1. 如甲方或丙方未能履行本协议规定的义务,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 如乙方未能完成学业或违反协议规定,甲方有权终止本协议,并按甲方规定处理。
第九条争议解决本协议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各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可提交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诉讼解决。
csc联合培养博士操作指南英文回答:CSC (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is an organization that provides funding and support for Chinese students who wantto pursue a doctoral degree abroad. One of the programs offered by CSC is the joint PhD training program, which allows students to conduct research and study at both a Chinese university and a foreign university.The oper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CSC joint PhD training program provide detailed instructions on how to apply and participate in the program. First and foremost, interested students need to find a suitable foreign university and secure admission into a doctoral program. This can be a challenging task as it requires careful research and consideration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he university's reputation, the availability of relevant research resources, and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research interests with the faculty members.Once the admission is secured, the student can then apply for the CSC joint PhD training program. Theapplication process typically involves submitting an application form, a research proposal, academic transcripts, recommendation letters, and other supporting documents. Itis important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deadline and ensure that all required documents are submitted in a timely manner.After the application is reviewed and approved by both the foreign university and CSC, the student can proceedwith the joint PhD training. This usually involves spending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and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at the foreign university. The specific dur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training will vary depending on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universities and the natur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During the joint PhD training,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actively engage in research activities, attend seminars and conferences, and collaborate with faculty members andfellow students. It is important to make the most of the opportunities available and build strong relationships with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is can be done by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discussions, seeking feedback on research progress,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mentorship opportunities.In addition to research activities, students may also be required to fulfill certain coursework requirements. This can include taking specific courses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area or attending workshops and training sessions. It is important to carefully plan and manage the coursework to ensure that it complements the research work and helpsin developing the necessary skills and knowledge.Overall, the CSC joint PhD training program offers a valuable opportunity for Chinese students to gain international exposure, expand their research capabilities, and establish connections with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By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gram and making the most of the resources and opportunities available, students can greatly enhance their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中文回答:CSC(中国学术交流协会)是一个为希望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提供资金和支持的组织。
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这种形式的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可以从国际间引进更多的优秀研究生资源,促进我国高校的国际化进程。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是指公派研究生项目和我国高校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具有双学位或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供研究生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丰富的研究资源,同时也可以加强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要想有效地开展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
高校需要与国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联合培养博士生方面的具体合作内容、责任分工和资源共享机制。
双方高校还需要建立起定期交流的机制,及时沟通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和研究进展,保证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学习质量和进度。
高校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需要高水平的导师团队来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高校应该加大力度引进国际知名的学者和科研团队,建立起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研究水平的导师团队,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高校还应该加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不仅要求研究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还要求研究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跨学科能力。
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如组织国际学术交流、开设国际化课程、提供国际化交流机会等,全面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博士学位人才。
第二篇示例: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随着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成为一种重要的培养模式,逐渐受到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睐。
公派联合培养博士学习计划一、总体目标与任务公派联合培养博士学习计划是指由我国政府与国外高等院校共同举办的博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
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博士人才,使其在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本计划的任务是通过全面系统的学术培养和科研实践,培养博士研究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能够在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二、项目实施方案1. 项目合作单位本项目由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与国外高等院校共同合作,我国高校为主要执行单位,负责学生招生和学位授予,国外高校为合作单位,负责学生学术培养和科研指导。
2. 项目实施方式项目实施方式采取以我国高校为主的“2+2”模式,即学生在我国高校进行为期两年的学术研究学习和科研实践,在国外高校进行为期两年的博士学位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并获得国内外两所高校的博士学位。
3. 项目管理机构本项目的管理机构包括学生的导师团队、学生管理部门、学术委员会等。
学生的导师团队由国内外高校的学术导师共同组成,负责学生的学术指导和科研管理。
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学生的招生、管理和学籍管理。
学术委员会负责项目的学术指导和质量评估。
三、培养计划1. 学习课程学生在我国高校阶段主要修读与其专业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研究课程和科研实践课程,以加强其专业知识基础和科研能力。
在国外高校阶段主要修读与其博士学位要求相关的课程和研究方法论课程,以满足国外高校的学位授予要求。
2. 科研实践学生在我国高校阶段要积极参与导师团队的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
在国外高校阶段要积极参与国外高校的科研项目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国际视野和学术交流能力。
3. 论文撰写学生在我国高校阶段要撰写一篇学术论文,提交国内高校的学术委员会评审,获得学术委员会的学术认可。
在国外高校阶段要撰写一篇学术论文,提交国外高校的学术委员会评审,获得国外高校的学位认可。
四、考核与评估1. 考核方式学生在我国高校阶段的考核方式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毕业答辩。
联合培养博士生协议模板协议背景这是一份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协议模板,旨在为相关合作方提供一个共同培养博士生的框架和规定。
参与方本协议由以下各方共同签署:- [学校/机构名称]- [学校/机构名称]目标与期限- 目标:本合作旨在共同培养博士生,并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 期限:本协议自签署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 [起始日期] 至[终止日期]。
协议条款1. 学生招收和录取:各方按照本协议约定的要求共同招收和录取博士生,包括但不限于评审标准、面试程序等。
2. 研究方向和课题:各方协商确定博士生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3. 学术指导:各方派遣专业教师担任博士生的学术指导教师,提供系统的学术指导和培养计划。
4. 研究费用:各方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研究费用的分担方式和标准。
5. 学位授予:博士生毕业后,各方共同协助申请和授予博士学位。
6. 学术交流:各方鼓励博士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如会议、研讨会等,提供相应的支持。
保密条款双方同意对所涉及的保密信息予以保密,并以书面形式签署另行的保密协议。
争议解决各方发生争议时,应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解决。
如协商不成,应将争议提交于双方协商确定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协议变更和解除协议的变更和解除应经所有参与方书面同意并签署协议变更或解除协议。
其他条款本协议未尽事项由各方另行协商确定。
请各方仔细阅读并充分理解本协议的内容,并在协议生效前签署。
本协议以中文拟定,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签署日期:[日期]{Your Name}{学校/机构名称}签署日期:[日期]{对方名称}{学校/机构名称}---*(以上内容仅为参考,具体协议条款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