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
- 格式:pdf
- 大小:43.61 MB
- 文档页数:5
神奇美术馆
悲壮之美——《祭侄文稿》
雯儿/编绘
小朋友们,欢迎光临神奇美术馆!
神奇美术馆有多神奇,进来看看就知道了。
今天神奇美术馆展出的是一件书法作品!
它是一篇很特别的祭文,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
《祭侄文稿》。
这篇祭文是颜真卿为了纪念侄子颜季明而写的,颜
季明在一次叛乱中被坏人杀害了。
可以想见,颜真卿写
这篇文章的时候,内心是多么悲伤和愤慨。
12
《祭侄文稿》正是颜真卿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的,所以出现了很多错误和涂抹。
他完全没有顾及笔墨的工拙,而是把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平时的书法功力自然地流露在纸上。
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字迹有时浑厚,有时干枯,我们能感受到他极度的伤心和愤怒。
这件《祭侄文稿》因作者倾注的情感和高超的功力,而极具艺术价值,被后世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为什么他的字迹会深浅不一,
甚至有涂抹和修改的痕迹呢?
遒劲的笔力,悲壮的真情流露,
或许这些才是人工智能
永远无法超越的…… 人类的真情实感和永不磨灭的创造力!
颜真卿(709—785),京兆府长安
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邪郡
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政治
家、书法家。
其楷书与欧阳询、柳公权、
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13。
《祭侄文稿》书法鉴赏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作,是其笔下的代表作品之一。
此作品是颜真卿为了追思已逝侄儿而亲笔所写的文稿,短小精悍、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整篇文稿将缅怀逝者的悲痛和对逝者的怀念交织在一起,深深打
动了人们的心灵。
此文中书法的飘逸与豪放也为其加分不少。
颜真卿
在文中运用了行楷的书法风格,每个字眼独具特色,气势磅礴,端庄
肃穆,锋芒毕露。
这不仅使得此文书法极富视觉感官上的冲击力,更
为后世书法家指明了一条方向。
总之,《祭侄文稿》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其浓
郁的文化气息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让人不仅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震撼,也让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祭侄文稿全文和译文注释《祭侄文稿》原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
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
尔父竭诚,常山作郡。
余时受命,亦在平原。
仁兄爱我,俾尔传言。
尔既归止,爰开土门。
土门既开,凶威大蹙。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
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
泉明比者,再陷常山。
携尔首榇,及兹同冤。
抚念摧切,震悼心颜。
方俟远日,卜尔幽宅。
魂而有灵,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译文:在乾元元年,也就是戊戌年,九月初一那天是庚午日,初三是壬申日。
我这个当十三叔的,我叫颜真卿,官是银青光禄大夫,还掌管着蒲州的各种军事,是蒲州的刺史,也是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呢。
我拿这些清淡的酒和一些家常菜肴,来祭奠我那死去的侄子,他被追赠为赞善大夫,名叫季明的灵魂。
想当初啊,你这孩子从小就很出众,打小就有很好的品德,就像宗庙里头那些珍贵的瑚琏一样,在咱们家族里那就是宝贝,就像庭院里美好的兰草和玉石,常常让家里人心里头可舒坦了。
正盼着好日子呢,哪能想到那些叛逆的坏蛋挑起事端,举着兵就来造反。
你爹那可是全心全意啊,在常山做郡守。
我当时呢,也在平原接受任命。
你爹很疼我这个兄弟,让你给我们传话。
你回来之后呢,就把土门那地方给打开了。
土门一开,那些坏蛋的威风就一下子被打压下去了。
可是那些奸臣啊,根本就不去救援,让常山这孤零零的一座城被包围,被逼迫。
结果呢,你爹陷进去了,你也死了,就像鸟巢翻了蛋都得碎了一样啊。
老天爷也不后悔降下这个灾祸,到底是谁这么残忍啊?想到你遭遇这么悲惨的事,我就算有一百条命也换不回来你啊。
哎呀,真的是太悲哀了!我承蒙皇上的恩泽,调到河关这地方当官。
泉明啊,之前两次到常山。
颜真卿祭侄文稿情绪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幅行书杰作,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这篇作品创作于公元758年,颜真卿为了悼念在安史之乱中壮烈牺牲的侄子颜季明而写。
全文充满了深沉悲痛、激愤之情。
从情绪表达上,《祭侄文稿》强烈展现了颜真卿面对国难家仇时的极度悲痛与愤怒。
他的笔法时而沉稳凝重,时而激烈奔放,反映了其内心情感的起伏波动。
字迹随着情绪的变化,由端庄严谨渐变为苍劲悲壮,每一笔一划都饱含着对亡侄深深的哀思和对叛军的无比痛恨。
整篇文稿如同一部用笔墨书写的情感交响乐,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作者刚毅不屈的人格精神以及对国家忠诚、亲情深厚的高尚情操。
可以说,《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个人情感与时代悲剧碰撞下的艺术结晶,充分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能够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复杂深刻的情感世界的独特魅力。
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鉴赏后世誉为“行书天下第二”《祭侄文稿》, 是颜真卿在“忘我”状态下无意识的书写, 是真实情感融入笔端的千古绝唱之作, 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力强烈地震撼了每个观赏者, 也对后世书法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历代人们在赞赏和高度评价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同时,又都称誉敬仰他的人格品德,确是很有道理的。
在当今整个社会高度重视书法艺术的今天,《祭侄文稿》的艺术生命力最强,影响会更深更远更广。
一、《祭侄文稿》情感真挚《祭侄文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精品,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
细观《祭侄文稿》犹可感受到作者悼念亡侄时的情感波动和思绪起伏。
首句,按祭文体例,记祭悼的时日和祭者的身份,此时作者情绪尚属平稳,行笔稍缓,行字中间有楷字,情态肃穆。
接下来是对季明的赞语:“惟尔挺生,夙标幼德。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
每慰人心,方期戬谷。
”此处全用规范的行书,一字一顿,赞誉之情,缺憾之感,融于毫末。
至“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一段,心情已至激愤。
“父陷子死”四字,如高空坠石,使人感到如当空霹雳,轰脑塞胸;其余诸字如飞沙走石,那种失却臂膀之痛楚,天何以补人何以堪之无奈,溢于言表。
再至“抚念摧切,震悼心颜”八字,更如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大痛大愤之情喷涌而出。
至18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
从第19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
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涡)之中。
长歌当哭,泣血哀恸,结尾处之“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则直如长江之水,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
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通观全篇,行文如泣如诉,如控如檄,运笔畅达痛快,使转精巧自然,气势雄壮,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浩然正气之作。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高清详解唐颜真卿祭侄文稿麻纸墨迹28.3x75.5cm 23行234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品资料《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抵抗叛军。
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
则鲁公在援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萦纡忿激,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
颜真卿此文,正义凛凛,有不忍卒读之感,故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评论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
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祭侄文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
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籀,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
《祭侄季明文稿》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当是存世鲁公手书第一名墨迹。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祭侄文稿》流传有绪,据元张晏跋:当时宣和尝收,后为庸工剪去印记,元代时于“岁”字旁犹有天水圆印痕迹。
元初在鲜于枢手并有跋。
明时在吴廷家,后辗转入清内府。
内中钤有“赵子昂氏”、“鲜于枢伯机父”、“张晏私印”、“句曲外史”、“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
前隔水有题识;幅后有张晏、鲜于枢、王顼龄、徐乾学等跋。
又有周密、屠约、僧德一、王图炳等观款。
著录于《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等。
刻入宋《博古堂》、《忠义堂》等帖。
明《停云馆》、《戏鸿堂》、《玉烟堂》等丛帖亦有刻入。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作品鉴赏颜真卿著名的行书作品还有“三稿”——《祭侄文稿》、《争座位稿》(按:亦称《争座位帖》)、《告伯父稿》(按:亦称《告伯父文稿》)。
《祭侄文稿》原文及释文《祭侄文稿》原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
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口:惟尔挺生,夙标幼德。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
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
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迫”再涂去),常山作郡。
余时受命,亦在平原。
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
尔既归止,爰开土门。
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
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
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东近”涂去)河关。
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
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
方俟远日,卜尔幽宅(“舍”涂去)。
《祭侄文稿》的释文大致如下:在乾元元年,也就是戊戌年,九月的一个朔日,我以清酒和各种美食作为祭品,来祭奠我亡故的侄子季明。
你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第十三叔,曾经是银青光禄大夫,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
你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美好的品德。
你的智慧和才华像宗庙中的瑚琏一样宝贵,像阶庭中的兰玉一样优雅。
我们一直对你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你能带来家族的繁荣。
然而,没想到的是,逆贼突然发动了战争,他们以武力反抗正义,挑起了纷争。
你的父亲,竭诚为国,坚守常山郡。
当时,我也接受了朝廷的命令,前往平原地区执行任务。
我的兄长很关心你,让我给你传话。
你听到消息后立刻返回常山。
你打开城门,勇敢地面对敌人。
然而,由于贼臣的背叛和不救,常山城被敌人围攻。
你的父亲被擒,你也在战斗中牺牲了。
这一切都是如此突然和悲惨。
想到你的遭遇,我感到十分痛苦和无助。
即使我有一百个身体,也无法换回你的生命。
我承受着天恩,现在被调任到河关地区。
最近,泉明也再次被困在常山。
《祭侄文稿》中几个词句的翻译一般说,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二行书,苏东坡的《寒食帖》是天下第三行书。
可是在俺看来,天下第一行书,当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兰亭序》真迹已经见不到了,我们看到的《兰亭序》都是后人摹写的。
所以感觉有些做作。
《祭侄文稿》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内容和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
天下第一,当之无愧。
最近临写《祭侄文稿》,查阅《祭侄文稿》的释文,发现网上只有一种释文。
各大网站,基本都是转载这种译法。
仔细看看,发现不少问题。
问题一:第一句"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的句逗。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
"没有什么问题。
"维"是句首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
"乾元",是唐肃宗李亨的年号。
乾元元年是公元758年。
问题是下一句"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译文的断句是"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把"朔三日壬申"解释为"初三日也就是壬申日",这是完全错误的。
正确的断句应当是"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问题二:"清酌庶羞"的理解。
清酌庶羞是古代祭文中经常出现的语句。
文中原句是"以清酌庶羞祭于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译文翻译为"现在以清薄的酒类和家常的食物来祭扫赞善大夫颜季明侄儿的亡灵"。
清酌,指菲薄、便宜的酒类。
羞,通馐,食物(菜肴)。
庶羞,指普通的食物。
庶,普通,平常。
这种解释是完全错误的。
清酌,是指古代祭祀所用的清酒。
《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酒曰清酌。
"孔颖达疏:"言此酒甚清澈,可斟酌。
"也就是说,祭祀所用的酒,不能是一般的浊酒,必须是经过过滤的好酒。
庶,也不是普通的意思,而是众多、多种多样。
《祭侄文稿》原文及翻译颜真卿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①。
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②。
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口③:惟尔挺生,夙标幼德。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
方期戬谷④,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
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迫”再涂去),常山作郡。
余时受命,亦在平原⑤。
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
尔既归止,爰开土门。
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
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⑥。
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⑦?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东近”涂去)河关。
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
携尔首榇,及兹同还⑧(“亦自常山”涂去)。
抚念摧切,震悼心颜。
方俟远日(“➹➹”涂去),卜(“➹”涂去)尔幽宅(“舍”涂去)。
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⑨!注释:①维乾元元年……三日壬申:“乾元”,为唐肃宗李亨年号。
“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
“庚午朔”:那个月的朔日是庚午日。
“三日壬申”:那个月的初三日是壬申日。
祭祀就发生在九月初三日。
②第十三叔……丹杨县开国侯真卿:“第十三叔”,颜真卿在从兄弟十五人中排行第十三。
“银青光禄夫”阙“大”字,应为银青光禄大夫。
“蒲州”,地名。
“丹杨县”,地名。
742年(唐天宝元年)丹杨郡移置润州(今镇江),同时改曲阿县为丹杨(阳)县。
③以清酌庶羞……季明之灵口:“庶”,各种;“羞”,通馐,食物。
“庶羞”,指各种食物。
“季明之灵口”的“口”表示字不识。
一释作“曰”字,一释作“今”字。
④惟尔挺生……方期戬谷:“挺生”:挺拔生长,亦谓杰出。
“夙标劭德”,夙标,《晋书•王敦桓温列传》:“韫文武之奇才,见赏通人,夙标令誉。
”“阶庭兰玉”:喻能使门楣光辉、有出息的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