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 祭侄文稿
- 格式:ppt
- 大小:3.42 MB
- 文档页数:32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自古以来,书法就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而在中国书法的众多流派中,有一部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那就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祭奠侄子颜鲁公而作的一篇祭文。
这篇祭文情感真挚,字迹优美,充满了浓厚的家族情感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颜真卿在这篇祭文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侄子颜鲁公的哀悼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期盼。
这篇祭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祭侄文稿》的创作背景是在唐代安史之乱时期。
当时,颜真卿担任太子少师,负责辅佐唐玄宗处理国家大事。
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后,国家陷入了空前的动荡之中。
颜真卿的侄子颜鲁公在这场战乱中英勇牺牲,为国家尽忠。
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侄子,颜真卿挥毫泼墨,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祭文。
《祭侄文稿》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字形端庄秀丽。
《祭侄文稿》中的字形丰满饱满,结构严谨,笔画流畅自然。
颜真卿在书写这篇祭文时,充分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字形端庄秀丽,笔画之间既有力度又有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章法布局得当。
《祭侄文稿》的章法布局十分得当,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距离都恰到好处。
颜真卿在这篇祭文中,巧妙地运用了空白,使整篇作品既有节奏感,又富有变化。
这种章法布局的处理,使得《祭侄文稿》在视觉上更加和谐美观。
再次,情感真挚动人。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祭奠侄子而作的一篇祭文,因此,这篇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家族情感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颜真卿在这篇祭文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侄子颜鲁公的哀悼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期盼。
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祭侄文稿》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最后,气韵生动传神。
《祭侄文稿》中的每个字都充满了生命力,仿佛在跳动着、呼吸着。
颜真卿在这篇祭文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每一个笔画之中,使得整篇作品充满了气韵生动的气息。
辉耀千古的《祭侄文稿》2019 年1月16日至2月2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日本东京举办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真迹展。
对这次展览引发了“爱国”与“卖国”的舆论效应。
这里不对“爱国”与“卖国”置评,仅对《祭侄文稿》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介绍,让读者进一步了解《祭侄文稿》的历史地位。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其侄儿颜季明的文稿。
共二百三十四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家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之事。
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文稿的背景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爆发。
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
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家被害30余口。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颜季明的骨骸携归,颜真卿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祭文。
《祭侄文稿》原文见题图。
译文如下::时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农历是戊戌年。
农历九月的朔日是为庚午日,初三日壬申,颜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带银印章和青绶带的光禄大夫。
加使持节、蒲州诸军事之蒲州刺史。
授勋上轻率都尉和晋爵为丹阳县开国候的颜真卿。
现今用清酒和多种美食来祭扫赞善大夫颜季明侄儿的亡灵。
词曰:惟有你季明生下来就很出众,平素已表现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
你好像我宗庙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长于我们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树,常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正期望季明能够得到幸福和作个好官,谁想到逆贼安禄山乘机挑衅、起兵造反。
你的父亲颜杲卿竭诚尽力,在常山担任太守。
我那时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担任太守之职。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高清详解唐颜真卿祭侄文稿麻纸墨迹28.3x75.5cm 23行234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品资料《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抵抗叛军。
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
则鲁公在援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萦纡忿激,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
颜真卿此文,正义凛凛,有不忍卒读之感,故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评论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
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祭侄文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
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籀,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
《祭侄季明文稿》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当是存世鲁公手书第一名墨迹。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祭侄文稿》流传有绪,据元张晏跋:当时宣和尝收,后为庸工剪去印记,元代时于“岁”字旁犹有天水圆印痕迹。
元初在鲜于枢手并有跋。
明时在吴廷家,后辗转入清内府。
内中钤有“赵子昂氏”、“鲜于枢伯机父”、“张晏私印”、“句曲外史”、“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
前隔水有题识;幅后有张晏、鲜于枢、王顼龄、徐乾学等跋。
又有周密、屠约、僧德一、王图炳等观款。
著录于《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等。
刻入宋《博古堂》、《忠义堂》等帖。
明《停云馆》、《戏鸿堂》、《玉烟堂》等丛帖亦有刻入。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作品鉴赏颜真卿著名的行书作品还有“三稿”——《祭侄文稿》、《争座位稿》(按:亦称《争座位帖》)、《告伯父稿》(按:亦称《告伯父文稿》)。
《祭侄文稿》原文及释文《祭侄文稿》原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
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口:惟尔挺生,夙标幼德。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
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
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迫”再涂去),常山作郡。
余时受命,亦在平原。
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
尔既归止,爰开土门。
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
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
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东近”涂去)河关。
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
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
方俟远日,卜尔幽宅(“舍”涂去)。
《祭侄文稿》的释文大致如下:在乾元元年,也就是戊戌年,九月的一个朔日,我以清酒和各种美食作为祭品,来祭奠我亡故的侄子季明。
你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第十三叔,曾经是银青光禄大夫,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
你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美好的品德。
你的智慧和才华像宗庙中的瑚琏一样宝贵,像阶庭中的兰玉一样优雅。
我们一直对你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你能带来家族的繁荣。
然而,没想到的是,逆贼突然发动了战争,他们以武力反抗正义,挑起了纷争。
你的父亲,竭诚为国,坚守常山郡。
当时,我也接受了朝廷的命令,前往平原地区执行任务。
我的兄长很关心你,让我给你传话。
你听到消息后立刻返回常山。
你打开城门,勇敢地面对敌人。
然而,由于贼臣的背叛和不救,常山城被敌人围攻。
你的父亲被擒,你也在战斗中牺牲了。
这一切都是如此突然和悲惨。
想到你的遭遇,我感到十分痛苦和无助。
即使我有一百个身体,也无法换回你的生命。
我承受着天恩,现在被调任到河关地区。
最近,泉明也再次被困在常山。
《祭侄文稿》是唐朝书法家颜真卿为他的侄子颜季明所写的一篇悼词。
这篇文稿记录了颜真卿对侄子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哀痛。
颜真卿与他的侄子颜季明有着深厚的感情。
颜季明在安史之乱中不幸被俘,后来又被杀害。
这个消息对颜真卿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他怀着满心的悲痛,写下了这篇《祭侄文稿》。
在这篇文稿中,颜真卿表达了他对侄子的思念,以及侄子惨死带来的痛苦。
他的笔触充满了感情,字里行间都是悲愤和哀伤。
颜真卿以书法的形式将他的情感倾泻于纸上,这种情感的流露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他对侄子的真挚感情和对战争的深深痛恨。
《祭侄文稿》是一篇充满感情的书法作品,也是一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
它见证了颜真卿与侄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也记录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这篇文稿不仅展示了颜真卿卓越的书法技艺,更展现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应该坚守信念,珍视亲情,坚韧不拔。
颜真卿以他的书法和行动向我们传递了一种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让我们深受启发。
总之,《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一篇重要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书法技艺,更表达了他对侄子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哀痛。
这篇文稿让我们对颜真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鉴赏《祭侄文稿》《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创作的一篇祭文,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介绍《祭侄文稿》的背景、书法风格以及如何鉴赏该作品。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鉴赏《祭侄文稿》》,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鉴赏《祭侄文稿》》篇1一、背景介绍《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公元 772 年创作的一篇祭文,用来纪念他的侄子颜季明。
颜季明是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的次子,曾是唐朝的一位官员,但不幸早逝,年仅四十二岁。
颜真卿在祭文中表达了对侄子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家族荣誉的珍视。
二、书法风格《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书法风格主要特点是醇厚、朴拙、大气磅礴。
颜真卿采用了楷书和行书的写法,字形端庄秀美,笔画圆润流畅,气势磅礴,充满了动感和力量感。
在笔画的处理上,颜真卿十分注重细节,每个笔画都有细微的变化,如粗细、曲直、长短等。
在布局上,颜真卿采用了疏朗的布局方式,字与字之间距离较远,但整体上却显得十分和谐。
此外,颜真卿还运用了墨色的变化,加重了某些笔画的墨色,使整幅作品更具层次感。
三、如何鉴赏欣赏《祭侄文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赏:1. 书法风格:欣赏颜真卿的书法风格,要注意其字形的端庄秀美、笔画的圆润流畅、气势的磅礴大气等特点。
2. 字体结构:欣赏颜真卿的字体结构,要注意其笔画的粗细、曲直、长短等变化,以及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排列等。
3. 墨色变化:欣赏颜真卿的墨色变化,要注意其加重某些笔画的墨色、以及整幅作品的层次感等。
4. 内容意义:欣赏《祭侄文稿》的内容意义,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以及颜真卿在祭文中表达的怀念之情和家族荣誉的珍视等。
《鉴赏《祭侄文稿》》篇2《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创作的一篇行书书法作品,书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 年)。
这篇作品是颜真卿为了纪念其侄颜季明而写的一篇祭文,颜季明在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颜真卿得知后痛心疾首,情难自抑,于是写下了这篇著名的祭文。
“满纸血泪”——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的艺术风格探析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顶级珍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前些日子漂洋过海到了日本参加东京国立博物院的颜真卿特别大展。
这件十年未曾面世的作品,瞬间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书法生涯中极重要的“三稿”中唯一留存于世的墨迹,其重要地位更是不言而喻。
一、颜真卿《祭侄文稿》颜真卿,字清臣,唐代名臣、书法家。
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名臣、书法家,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
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
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官场上他秉性正直,刚正不阿。
因多次弹劾官员不合礼节的行为而被敬畏,却也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借讨伐杨国忠的理由起兵,史称安史之乱。
河北郡县接连沦陷,而颜真卿治下的平原城成了寥寥几个守下来的城之一。
可惜的是,常山作为当时的兵家要地,成了叛军全力围攻的对象。
颜家忠烈三十余人皆惨遭杀害。
两年后,撑到救援的颜真卿趁着战事稍缓和,从河北寻回他极宠爱的侄子颜季明,却只带回这少年的一个头颅。
这“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就是在那样悲痛的状态下写成的。
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二、《祭侄文稿》的艺术风格《祭侄文稿》的开端颜真卿的情绪还较稳定,以偏楷的字体记下书写的年代、介绍自己的身份及书写的缘故——“祭亡侄季明之灵”。
《祭侄文稿》是一篇行草作品,稿中多用枯笔,且多处修改,每个字情绪饱满,个性鲜明,一气呵成。
主要表现在中锋用笔,行笔与感情起伏承接,转化巧妙自然,气势磅礴,动人心魄。
从有司游丝牵代来看,颜鲁公乃是用秃笔写就,书写的快慢变化也十分明显。
甚至在墨干枯了之后,出现了挫、擦、拉、绞等的笔法,通过不同墨法的变化,其用笔也极为丰富。
《祭侄文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创作的一篇行书书法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品内容为悼念其侄颜季明的碑文,展现了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和对侄儿的深深思念。
在艺术表现上,《祭侄文稿》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作品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颜真卿在创作时,将真挚的感情融入笔端,情感力强烈地震撼了每个观赏者。
整篇文稿犹如一曲洪亮高亢的悲怆交响乐,让人感受到作者悼念亡侄时的情感波动和思绪起伏。
在书法技巧方面,《祭侄文稿》线条圆转、遒劲舒和,笔法圆转,笔锋内含,力透纸外。
其线条的质性遒劲有力,展现了颜真卿独特的书法风格。
同时,作品中字形敧则多姿,章法动荡节奏丰富,透露出颜真卿在悲痛情绪下的率意与豪放。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这部作品是颜真卿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使得《祭侄文稿》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祭侄文稿》是一部充满真挚感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展现了颜真卿卓越的书法技艺和深刻的人文情怀。
颜真卿《祭侄文稿》单字高清放大(全本)颜真卿《祭侄文稿》单字高清放大(全本)颜真卿《祭侄文稿》单字高清放大(一)颜真卿书法墨迹《祭侄文稿》附释文,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原作纸本,纵28.8厘米。
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原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
注释:“维”:语助词,常用于句首,有时也用在句中。
“乾元”:为唐肃宗李亨年号,“元年”,相当公元758年。
“岁次戊戌”:岁次也叫年次。
古代以岁星(木星)纪年。
古人将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恒星为标志。
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
每年岁星(木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称为岁次。
该年的干支为戊戌。
译文:时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农历是戊戌年。
原文: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注释:古人不仅以干支纪年,也以干支纪月和纪日。
纪月法从丙寅开始,60个月(五年)为一周期。
纪日亦以甲子为第一日,60日为一周期。
“朔”: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地面看不到月亮时称朔,一般以农历初一为朔,十五称望。
又朔又有初、始等义。
这里可解为初三日。
译文:农历九月为庚午,三日壬申原文: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
注释:颜真卿兄弟姐妹共十人,真卿排行第七。
但其同祖兄弟有十五人,他排行第十三。
“银青”:指银质印章和青色绶带。
秦汉时期凡吏秩比在二千石以上者,皆可佩银印青绶。
“光禄大夫”:原为郎中令的属官。
汉武帝以后无固定职守,为散宫,相当于顾问。
唐宋时期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从三品文阶官。
原帖“光禄大夫”之“大”字漏写,为笔误。
译文:(颜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带银印章和青绶带的光禄大夫。
原文:使持节、蒲外诸军事、蒲州刺史。
注释:“使持节”:为刺史的加衔。
加此衔后有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
“使持节”为持节中的最高一级,次为“持节”,再次为“假节”。
“刺史”:隋唐时期刺史为一州之行政长官。
刺史本兼军民两政。
然汉代以后管军之职权实际已废,故唐代管军事要另加街,颜真卿任薄州刺史后,加州防御使之衔,以示兼管诸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