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再思——读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 格式:pdf
- 大小:9.14 KB
- 文档页数:1
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第1期(总第82期)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发轫————读沃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李红满摘要: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是当代西方译论界一股颇为引人注目的热潮,但它的真正源头其实可以追溯到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特·本雅明于1923年所写的一篇题为“译者的任务”的论文。
本文主要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和探讨如“纯语言”、“后来的生命”等重要概念,发掘蕴涵在其中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从而揭开沃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沃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解构主义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43(2001)01-0036-03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新的观点和模式不断涌现,层出不穷。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正是目前西方译论界出现的一股颇为引人注目的理论热潮。
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 aw rence Venuti)1992年编撰的翻译论文集《重新思考翻译》(Rethinking T ranslation)就大量涉及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而另一位美国翻译理论家根茨勒(Edw in Gentzler)在他1993年的著作《当代翻译理论》(Contemporary T ransla-tio n T heo ries)中专门用一章来探讨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实质。
翻译理论研究的解构学派如今在欧美国家已悄然形成,主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保罗·德曼(Paul de M an),欧阳桢(Eug ene Eoy ang)等。
①解构学派把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的解构主义哲学引入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否认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颠覆原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作主体,译文语言是新生的语言,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界独树一帜,其地位和影响非同寻常。
215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musi Education Institute2010年第5期总第100期No.5. 2010Sum 100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再思——读本雅明《译者的任务》潘寅儿 张 旭(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8)摘 要:自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以来,解构主义引起了翻译界诸多关注。
将解构主义翻译观引入翻译实践的利弊成为了许多中国译者和学者探讨和争论的焦点。
本文试图通过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的解读,重新思考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解构;《译者的任务》;纯语言;余生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5-0215-01收稿日期:2010-07-20作者简介:潘寅儿(1986-),女,浙江杭州人,从事翻译学、跨文化交际方向的研究。
张 旭(1987-),男,陕西榆林人,从事翻译、人类学方向的研究。
一、引言解构主义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社会政治动荡的法国,是后现代思潮中强有力的一支。
它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翻译理论,而是通过翻译来思考语言哲学问题,其目的在于将语言与确定的意义或深层结构分离,并为从整体上重新审视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1923年,德国翻译理论家本雅明写下了《译者的任务》这一名篇。
他在文中将解构主义与翻译相联系,该文现普遍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源头。
二、解构主义翻译观之争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解构主义一直备受翻译研究者的关注。
一些翻译研究者认为解构主义提高了译者的地位,并鼓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以解构主义为指导自觉地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
然而,另一些学者就此表达了他们的忧虑。
刘全福(2005)指出,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解构主义翻译研究中我们所犯的不曾预料到的错误。
三、语言和翻译翻译是通向这种纯粹真理的一种方式。
它亲切地、详细地引入原作的指意方式,是原作与译文作为一个更大的语言的部分相互体认,如同一个容器的碎片可以完全拼合成一个整体。
本雅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简评-读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佚名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城市》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解构主义思想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在法国兴盛起来,它对传统的权威和理性进行了质疑,在翻译理论的研究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和独特的位置。
本雅明是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开创性地提出了“纯语言”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读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以及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并论述了逐字直译等问题,指出了译者的任务就是构建纯语言。
【总页数】2页(P128-12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由"纯语言"看解构主义翻译观——读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J], 何芳
2.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发轫 --读沃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J], 李红满
3.从翻译的本质看译者的任务——读沃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J], 徐翠波
4.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对翻译理论的哲学拓展 [J], 杨琳琳
5.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与解构主义理论的翻译--以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中译为例[J], 韩子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的几点解读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在翻译理论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其翻译观点主要见于《译者的任务》一文。
解构主义理论家德曼表示:“如果你没有对本雅明的这篇文章有过论述,你在学术上就没什么地位。
”[1]可见,该文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家影响重大。
《译者的任务》涉及诸多翻译理论问题,在此只选其中三点略做解读。
一、读者无关紧要本雅明一开始就说:“要正确评价一件艺术作品或一种艺术形式,受众的意见从来都无济于事,……诗从来不是为读者而赋,画从来不是为观者而绘,交响乐也从来不是为听众而谱,……如果原作并非为读者而存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基于这一前提的译作呢?”[2]“受众的意见从来都无济于事”,这点很容易明白,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持此观点,如康德、帕尔格雷夫、艾伦?坡等。
原作并不告诉人们什么,因此译作也无需告诉人们什么,即译作不是为读者而存在。
本雅明称只要译作迎合读者,就会带来“劣质翻译”:即只是传播信息这种非本质的东西或不准确地翻译非本质的内容。
本雅明把译作与原作相提并论,反对译文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
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本雅明认为,原作和译作是平等的,它们都本是“同一瓶子上的碎片”,这“瓶子”也就是他所谓的“纯语言(pure language)”。
传统翻译理论多认为译者是“奴隶”,原作是“主人”,译作比原作要低一等,本雅明却认为,原作和译作不是传统译论中所说的“主仆”关系,而是平等、互补的。
[3]另外,译作总是比原作要晚到,本雅明将其形象比喻为“原作的来世再生”,是原作的生命延续。
[4]原作借译作而得到永生,译作使原作青春常驻。
本雅明认为原作在原语中并非固化的,原语本身也非固化的,译作和译作语言也同样如此。
译作承担着在自身诞生的阵痛中照看原作语言的成熟过程的特殊使命。
本雅明消解了原文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与传统翻译理论译作与原作长期存在的二元对立。
[5]三、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可译性和不可以性的问题在翻译界长期存在,一直没有定论。
译者的任务瓦尔特·本雅明从某个受众的认知角度来评价一件艺术品或一种艺术形式从来都不见得有效果。
不仅如此,任何依赖于特定大众或者其代表的评价都偏离了方向,甚至连一切艺术理论表述中的“理想”受众的概念都是有害的,因为这些理论得以成立的前提恰恰是人的存在和本质。
同样,艺术自身以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本质为前提—而人的注意力从不在他的作品当中,因为诗不是为读者而赋,画不是为观者而绘,交响乐也不是为听众而谱。
翻译是为了不懂原文的读者吗?这个命题似乎可充分解释艺术领域的读者之间的层次差别。
此外,这也似乎是重复讲“同一件事”的唯一可能的原因。
一部诗作“在说”什么?它在传达什么?对理解它的人而言是很少的。
它的本质性的东西不是告知,不是口头陈述。
但是那些意在转达的翻译所转达的却没有别的:只有告知-也即无关紧要的东西。
这也是识别劣等翻译的标志。
但是,一部诗作除告知之外的本质的东西——这也是劣等译者所放弃的——通常不是那些不可捉摸的、神秘的,“诗人性的”吗?译者只有在自己也作诗的前提下才能复制吗?这在事实上涉及到了劣等翻译的第二个特征,对此人们可以定义为:对非本质内容的不准确转达。
只要翻译(自作多情地)为读者服务,这个特征就是成立的。
倘若翻译是为读者而存在的,那么原作也必定是这样的。
倘若原作(都)不是为此而存在,那么基于这种关系的译作如何被理解呢?翻译是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的本质在于它回溯到原文。
因为原文中存在翻译的法则,即原文的可译性。
一部作品的可译性问题具有双重含义。
它可以是指:是否能在原作的全部读者中找到其合适的译者?或者,更准确地说:原作的本质决定是否能翻译,并且-由这种模式的意义决定-是否有必要翻译。
原则上,第一个问题的决断仅存在(技术性)问题,而第二个问题的决断有其绝然性。
只有肤浅的认识才会将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也即否认第二个问题的独立意义。
这种肤浅认识忽视了:某些关系性概念含有其好的,或许是最好的意义,如果这些概念不是一开始就专门涉及到人的话。
从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看译者的地位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翻译理论的两种“极端”--传统译论和解构主义的翻译观,肯定了本雅明关于译者的主体地位的观点。
充分肯定了译者是“创造性叛逆者”的提法, 既不贬低也不拔高译者的作用, 充分体现了位于仆人与主宰两极之间的译者的主体性。
关键词: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传统译论解构主义翻译观创造性叛逆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briefly on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by dividing it into four p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he deconstructive translation approach, it affirms the positive roll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Key words: Walter Benjamin;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traditional translation;deconstructive translation;creative rebellion1 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中体现了“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忠实”等诸多的翻译思想。
本雅明独特的理论否定了读者的主导地位,指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另外,本雅明对完成翻译任务的论述交织着科学和神学两种不同的视角。
科学的视角是:译者必须有能力把源语中的象征变成被象征,然后用目标语把被象征还原为象征。
神学的视角是:译者必须有能力从源语进入“纯语言”的境界,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释放被另一种语言的咒符困住的“纯语言”,从而让“纯语言”通过译作折射出原作。
译者的任务瓦尔特·本雅明从某个受众的认知角度来评价一件艺术品或一种艺术形式从来都不见得有效果。
不仅如此,任何依赖于特定大众或者其代表的评价都偏离了方向,甚至连一切艺术理论表述中的“理想”受众的概念都是有害的,因为这些理论得以成立的前提恰恰是人的存在和本质。
同样,艺术自身以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本质为前提—而人的注意力从不在他的作品当中,因为诗不是为读者而赋,画不是为观者而绘,交响乐也不是为听众而谱。
翻译是为了不懂原文的读者吗?这个命题似乎可充分解释艺术领域的读者之间的层次差别。
此外,这也似乎是重复讲“同一件事”的唯一可能的原因。
一部诗作“在说”什么?它在传达什么?对理解它的人而言是很少的。
它的本质性的东西不是告知,不是口头陈述。
但是那些意在转达的翻译所转达的却没有别的:只有告知-也即无关紧要的东西。
这也是识别劣等翻译的标志。
但是,一部诗作除告知之外的本质的东西——这也是劣等译者所放弃的——通常不是那些不可捉摸的、神秘的,“诗人性的”吗?译者只有在自己也作诗的前提下才能复制吗?这在事实上涉及到了劣等翻译的第二个特征,对此人们可以定义为:对非本质内容的不准确转达。
只要翻译(自作多情地)为读者服务,这个特征就是成立的。
倘若翻译是为读者而存在的,那么原作也必定是这样的。
倘若原作(都)不是为此而存在,那么基于这种关系的译作如何被理解呢?翻译是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的本质在于它回溯到原文。
因为原文中存在翻译的法则,即原文的可译性。
一部作品的可译性问题具有双重含义。
它可以是指:是否能在原作的全部读者中找到其合适的译者?或者,更准确地说:原作的本质决定是否能翻译,并且-由这种模式的意义决定-是否有必要翻译。
原则上,第一个问题的决断仅存在(技术性)问题,而第二个问题的决断有其绝然性。
只有肤浅的认识才会将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也即否认第二个问题的独立意义。
这种肤浅认识忽视了:某些关系性概念含有其好的,或许是最好的意义,如果这些概念不是一开始就专门涉及到人的话。
本雅明《翻译者的任务》翻译者的任务(1921)在欣赏一部艺术作品或一种艺术形式时,对接受者的考虑从来都证明不是有效的。
不仅仅是对某一特殊公众或其代表的指涉是误导的,甚至“理想的”接受者这一概念在对艺术的理论思考中也是有害的,因为它所假定的一切就是这样一个人的生存和本性。
艺术以相同方式假定人的物质和精神存在,但在任何艺术作品中都不关心他对作品的专注。
任何一首诗都不是有意为读者而写的,任何一幅画都不是有意为观者而画的,任何一首交响乐都不是有意为听众而作的。
翻译是有意为不懂原文的读者而作的吗?这似乎充分的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译文和原文在艺术领域中具有相当不同的地位。
此外,这似乎是再一次阐述“同一事情”的惟一可想像的理由。
那么,一部文学作品“说”什么呢?它传达什么呢?它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告诉”理解它的人。
它的本质属性不是交流或传达什么信息。
然而,任何旨在发挥传达功能的译文都不能传达什么,而只能交流——因此是非本质的。
这是糟糕的翻译的标志。
但是,难道我们不是普遍把文学作品中超越理解能力之外的东西——甚至连一个糟糕的翻译者也会承认这是其本质属性——看做是高深莫测的、神秘的、“诗意”的吗?难道这不是一位翻译者——只要他也是一位诗人的话——所要再生产的吗?实际上,这就是低级翻译的另一个典型特征的起因,我们因此可以把这种低级的翻译定义为对非本质内容的不准确传达。
无论何时,只要翻译是为了服务于读者,它就表明这一点。
然而,如果它是有意为读者而作,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原作。
如果原作不是为读者的缘故而存在,那么,怎样才能在这个前提的基础上理解译文呢?翻译是一种形式。
要把它理解为一种形式,我们必须回溯到原作,因为控制译文的法则在原作之内,包含在原作的可译性(translatability)问题之内。
一件作品是否可译的问题具有双重意义。
或:是否能在作品的读者的总体性中找到胜任的翻译者?或更贴切地说:它的本质是否适于翻译,因此,仅就这种形式的意义来说,而要求翻译?原则上,第一个问题只能偶然地断定,而第二个问题则是逻辑上确证的。
5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J iamus i Education Ins titute
2010年第5期总第100期
No.5.2010Sum 100
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再思——读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潘寅儿 张 旭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摘 要:自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以来,解构主义引起了翻译界诸多关注。
将解构主义翻译观引入翻译实践的利弊成为了许多中国译者和学者探讨和争论的焦点。
本文试图通过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的解读,重新思考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解构;《译者的任务》;纯语言;余生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5-0215-01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潘寅儿(6),女,浙江杭州人,从事翻译学、跨文化交际方向的研究。
张 旭(),男,陕西榆林人,从事翻译、人类学方向的研究。
一、引言
解构主义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社会政治动荡的法国,是后现代思潮中强有力的一支。
它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翻译理论,而是通过翻译来思考语言哲学问题,其目的在于将语言与确定的意义或深
层结构分离,并为从整体上重新审视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1923年,德国翻译理论家本雅明写下了《译者的任务》这一名篇。
他在文中将解构主义与翻译相联系,该文现普遍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源头。
二、解构主义翻译观之争
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解构主义一直备受翻译研究者的关注。
一些翻译研究者认为解构主义提高了译者的地位,并鼓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以解构主义为指导自觉地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
然而,另一些学者就此表达了他们的忧虑。
刘全福(2005)指出,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解构主义翻译研究中我们所犯的不曾预料到的错误。
三、语言和翻译
翻译是通向这种纯粹真理的一种方式。
它亲切地、详细地引入原作的指意方式,是原作与译文作为一个更大的语言的部分相互体认,如同一个容器的碎片可以完全拼合成一个整体。
这种整体性就是本雅明所提出的纯语言的境界。
翻译的目的不在于反映单一语言的特殊性,译作的终极目的在于体现不同语言之间的互补关系和语言作为一个整体的普遍性。
译者为了追求这种纯粹的语言,就必须通过对原作进行创
造,在译入语中释放出放逐在陌生语言中的纯语言来,这样的翻译不仅仅是低层次的意义和信息转换,而是高层次的文学和审美价值的转换。
在《译者的任务》中,本雅明还提出了“余生”的概念,认为译作是原作的“余生”,每一本译作都是标志着原作新生成长的脚印,就如本雅明所写:“最伟大的译作也注定要成为其语言发展的一部分,并被吸收进语言的自我更新之中。
”
四、翻译策略与解构主义
笔者认为对于任何一种翻译策略的价值评判都必须考虑到译者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译者的翻译意图。
根据《译者的任务》,一个合格的译者肩负着译者和哲学家的双重使命,翻译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
解构主义也不能用来作为攻击抑或捍卫某种翻译方法的武器。
没有一种翻译理论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无限制地或任意放大某种理论的适用范围,则该理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必然且应当受到质疑。
参考文献:
[1]Be nja min,Wa lte r.The Ta sk of the Translator form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wrence Venuti[C].London:Routledge,2000.
[2]郭建中.论解构主义翻译思想[J].上海科技翻译(4),1999.[3]吕俊.翻译学应从解构主义那里学些什么[J ].外国语(5),2002.[4]刘全福.当“信”与“化境”被消解时———解构主义翻译观质疑[J].中国翻译(4),2005.
The Deconstr uctionist View of Tr anslation--Analysis of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 or ”of Benjamin
Pan Yin'er ,Zhang Xu
(Z hejiang University,Foreig n languag e college,HangzhouZhejiang,310028,China)
Abstract:Sin ce its introduction to China in the 1990s,deconstructio 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 f translatio n.The pro s and cons of the applicatio n o f deco nstructionist translation theo ry into translatio n practice hav e been discussed and arg ued by many Chinese translators and scho lars.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think the deco nstruction ist v iew of translation throug h the analysis of Walter Benjamin's The Task o f the Translato r.
Key words:deco nstructio n;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pure langu age;after life
[责任编辑:周志媛]
212010-07-20
198-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