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4
德里达:翻译与解构【内容提要】德里达认为,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即都在寻找某些“超验所指”(在任何语言中的任何时间都表达同样概念的所指),并以它们为中心,建构起具有等级秩序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要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必须先解构其赖以生存的“可译性”基础。
这样,解构问题转化为翻译问题。
翻译,特别是语际翻译,见证、展现和诠释了能指与所指的分裂、所指/概念/意义自身的分裂、语言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分裂以及文本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分裂。
在这一切发生的同时,翻译也撕裂了自身。
它不再担“翻译”的名,而蜕化为无限暧昧的“变形”(transformation)概念,德里达用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句话“ when mercy seasons justice”(情理兼顾)揭示了其内涵。
【关键词】德里达/文本/翻译/解构一、巴别与债务《圣经·创世纪》有个著名的故事:闪族人来到示拿平原,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通天塔,并且给自己起个名字(to make for ourselves a name),以便把闪的后裔召集在一起。
耶和华担心,如果塔能够建成,那么,“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于是,他圣驾亲临,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把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上帝把那城称作“巴别(Babel)”。
专有名词通常被认为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命名性质——字和符号同所指的事物一一对应,而德里达认为,专名“巴别”恰恰解构了这个假设。
“上帝,作为命名者,处在语言的起点上,但是,通过强加他的名,上帝进入了语言中。
在语言之中,他立刻远离了自己,这显示了语言‘混乱’的不可避免性。
如是理解,这段圣经故事并非要说虚构的普遍语言的堕落,而在于演示语言没有纯粹的起源,没有指向自身以外的超验所指。
”(注:Kathleen Davis,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 ss, 2004, p.12.)上帝变乱闪人的语言,不仅是因为它们要造一座通天塔,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要为自己命名——而这本来是上帝的专利。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苏琪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解构主义领军人物德里达将其解构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理论,其激进的反传统观念如否定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消解原作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威性,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无疑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固有认识.然而,在承认解构主义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解构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及其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总页数】3页(P114-116)
【作者】苏琪
【作者单位】枣庄学院,外语系,山东,枣庄,2771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从读者角度出发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几点思考 [J], 徐丽娜;张林影
2.延异与播撒——重审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J], 赵毅
3.翻译边程中语言的生长:原文的再生——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J], 尹衍杰;刘玉华
4.从读者角度出发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几点思考 [J], 徐丽娜;张林影;
5.论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J], 殷海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六个维度及其特点刘军平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
本文认为,通过对结构和翻译的解构,德里达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作者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如延异、踪迹、可重复性、确切翻译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从而说明德里达的翻译理论不仅是形而上的构建,也可运用到翻译实践的思考。
关键词:解构翻译延异踪迹可重复性Résumé : Il s’agit d’une analyse de la théorie de traduction derridienne sous six aspects différents. Par la déconstruction de la structure et de la traduction, Derrida réussit à jeter une base solide pour la théorie de traduction du déconstructionnisme. Des notions clés, telles que différance, trace, répétitivité et traduction exacte, sont abordées avec minutie de façon à démontrer que la théorie derridienne est aussi bien une construction métaphysique qu’une application théorique.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的许多著作都是“通过翻译而思”,用翻译来思考哲学问题。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概述一、受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影响的结构主义翻译观结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原文有固定确切的意义,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仰视原文及其作者,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原,把再现原文当做中心任务,以求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的代表人物:德里达本亚明韦努蒂三、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
1、对结构主义和解释—接受理论的批判。
2、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形成了解构主义的翻译流派:1)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2)原文意义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3)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4)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3、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
“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达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1、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
1)解构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拆除“结构主义”所认为的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2)解构的方式是用“意义链”(a chain ofsignification)去取代“结构”,从而避免结构的先验同一性。
3)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性整体性是建立在“在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这种关于“在场”的信念是限制人们理解世界的具体知识。
2、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
1)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本质上认定某一认识真理的方法优于另外一些方法,这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
2)德里达指出,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的二元项对立并非是平等并置,而且存在着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所证明的是二元对立的前一项优于或先于后一项,因而前项是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本原的,而后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
德里达解构主义与传统翻译理论作者:任淑平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8期摘要:传统翻译研究注重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等实践层面的研究,追求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和对等。
而译介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之一,涉及其他诸多因素。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否定中心、否定意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原则造成重大冲击。
本文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与传统翻译理论进行对比,阐述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造成的重大冲击,以及其对翻译研究提供的新视角。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1966年,年仅36岁的雅克·德里达以《人文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语惊四座,次年更以3本文集《书写与差异》(Writing and Différance)、《言说与现象》(Speech and Phenomena)和《论书写学》(Of Grammatology)奠定了他作为“解构主义”领军人物的地位。
解构(deconstruction)一词的词根来自“解”、“瓦解”(to“undo”、“de-construct”),由否定性词头de-和construction(结构)组成,正体现了解构主义和结构主义否定性的前后相继关系。
因此,解构主义也被翻译成后结构主义。
德里达认为解构主义与翻译息息相关,对于翻译过程中不可捉摸的现象,德里达提出了“延异”(différance)这一概念。
在《哲学的边缘》(M argin s of Ph ilo sophy)的论文中德里达杜撰了一个新词“différance”,“延异”被规定了两个含义:一是指差异或区分,即“to differ”,二是指延期或推迟,即“to delay”,前者指空间,后者指时间。
德里达有意改变一个字母(difference—différance)意在表明,语言中任一要素都不是自足的,必与其他要素相关,但又彼此有别。
例如,所指与能指相关,能指并不就是特定能指的能指,所指也不一定先于能指存在,两者的联系是有差异和不确定的。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马梦琪一、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
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
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
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
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
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
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
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
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
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2008年11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v.,2008第35卷第6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Vol.35No.6德里达“异延”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理论启示彭桂芝(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3)[摘要]从“异延”的内涵和解构主义的语言观可以看出:任何语言符号的组成要素都不是自足的,而是与周围其他成分有着漫无头绪的复杂关系,既带有其他符号的印迹,但又彼此有别,并在形成差异时突显自身的价值。
由这一逻辑出发,延伸到由符号构成的文本那里,很自然,德里达得出了作品终极不变的意义是不存在的结论。
因此,德里达否认原文与译文的区分,认为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是平等互补、“共生”的关系,是一种延续和创生的关系。
他认为翻译是不断修改或推迟原文的过程以置换原文,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调节的转换”。
在德里达看来,“有调节的转换”比“翻译”这个术语更能反映翻译的特性,这是因为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没有纯粹的所指。
因而德里达“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
由于原文意义不可能确定,因而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修改和转换,使原文成长、成熟,最终得到“再生”。
[关键词]德里达;异延;解构主义;翻译学;理论[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08)06-0116-04因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巨著的出版而宣告确立的解构主义,是反传统、反理性、反权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最为强劲的思维之一。
“从解构‘在场’(presence)和颠覆程序入手,德里达一方面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另一方面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瓦解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基础和根深蒂固的逻各斯主义”[1]277。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戴维斯的《解构主义与翻译》评介摘要:解构主义是针对传统结构主义语言学而出现的一种反传统、反理性的思潮。
作为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核心观点是消除结构主义所倡导的二元对立, 排除本源和中心。
凯瑟琳·戴维斯的著作《解构主义与翻译》在传承了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基础上, 根据其研究重新思考了翻译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对重新认识德里达及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影响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德里达Derrida’s View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Comment on Davis’s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330032, Jiangxi)Abstract: Deconstruction is the violation of rational and traditional thought, which is distinguished from traditional structural linguistics. As the forerunner of deconstruction, the French philosopher Jacques Derrida advocates the elimination of logocentrism. Based on Derrida’s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 Kathleen Davis presents her meditation o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This book helps u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errida as well as his works on deconstruction. Meanwhile, it exerts a great impact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Key words: deconstruction; translation; Derrida一、引言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解构主义与翻译》)一书于2004年4月出版,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原版《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一。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例子
解构主义翻译观是一种提出的由西班牙语翻译家安东尼奥·德里达(Antonio deRibera)的理论,旨在重新定义翻译的角色和目的。
德里达认为,翻译不再是仅仅将一种语言的文本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本的过程,而是一种审美性的实践,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原文本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因此,翻译不仅要将原文本的意义准确地传达出来,还要使译文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可读性,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本的意义。
举例来说,假如要将一篇西班牙语文章翻译成英语,翻译者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原文本的意义,还要考虑原文本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和读者的理解能力,从而使译文能够与原文本的意义相一致。
例如,原文本中的一句话可能表达的是某种宗教的观念,而译文中可能会使用更具有宗教含义的词语,来表达这一概念。
另外,如果原文本存在较复杂的句子结构,译文则可能会使用更简洁的句子结构,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探析时间:2009年9月23日地点:图书馆六楼会议室主持人:李龙泉博士论题: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探析——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矛盾和调和参加者:副院长王鲁男教授,研部各年级各方向学生,学院中青年教师翻译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意义的确定性与否,而对于意义问题的探讨又深入到哲学问题的最核心:本原。
德里达的一系列解构主义理论正是对本原问题的分析中得出的。
因此,对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的探讨成为理解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关键之关键。
本次讨论围绕德里达的2篇重要论文:Des Tours de Babel和W hat is a “Relevan t” Transla tion?和德里达的一个重要概念:il n’y pas de hors-texte对德里达的翻译思想进行了探讨。
本次讨论的主要内容1.引言2.本原中心主义3.德里达个人成长经历简介4.巴别塔之旅:Babel的词源谈起5.什么是“确切的”翻译?( What is a “Relevan t” Transla tion?)6.文本之外无物(Il n’y a pas de hors-texte )7. 结语8.问题及思考引言德里达的所有写作,不拘泥“主题”和有问题的文本,是不断围绕着附属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问题展开的。
根据德里达,所以的哲学都紧紧关注着翻译的概念:“哲学的概念是翻译或者说可译性的论题”。
1.Des Tours de Babel:Babel的词源谈起德里达于1980年发表的D es Tours de Babel,对翻译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解构。
德里达首先从语言的起源和分散说起,以对Babel的词源探究开始。
他用哲学词典的注释和《圣经》故事证明“Babel”不仅代表着语言的多样性,而且代表着建构或完整的不可能性,传说中未建成的巴别塔工程也成为了混乱、尤其是语言混乱的象征。
哲学视野中的翻译问题(专栏)德里达:翻译与解构单继刚/文提 要:德里达认为,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即都在寻找某些“超验所指”(在任何语言中的任何时间都表达同样概念的所指),并以它们为中心,建构起具有等级秩序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要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必须先解构其赖以生存的“可译性”基础。
这样,解构问题转化为翻译问题。
翻译,特别是语际翻译,见证、展现和诠释了能指与所指的分裂、所指/概念/意义自身的分裂、语言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分裂以及文本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分裂。
在这一切发生的同时,翻译也撕裂了自身。
它不再担“翻译”的名,而蜕化为无限暧昧的“变形”(transf or mati on)概念,德里达用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句话“when mercy seas onsjustice”(情理兼顾)揭示了其内涵。
关键词:德里达;文本;翻译;解构德里达是作为一名译者步入学术圈的,他的第一部作品是译作,翻译的是胡塞尔的《几何学的起源》。
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德里达始终把翻译当作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来思考,他的一些重要概念都与翻译问题高度相关。
某些研究者注意到了语内翻译(同一种语言内的重新措词)对于理解“解构”的价值,但并未注意到,或至少未充分注意到,语际翻译对于理解该“概念”的重要作用。
德里达提醒我们:“……如果要我给‘解构’下个定义的话,我可能会说‘一种语言以上’。
哪里有‘一种语言以上’的体验,哪里就存在着解构。
世界上存在着一种以上的语言,而一种语言内部也存在着一种以上的语言。
这种语言的多样性正是解构所专注与关切的东西。
”①与语内翻译相比,德里达认为,语际翻译更好地演示了解构的运作,更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学。
一、巴别与债务《圣经・创世纪》有个著名的故事:闪族人来到示拿平原,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通天塔,并且给自己起个名字(t o make f or ourselves a na me),以便把闪的后裔召集在一起。
原型范畴理论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的阐释作者:刘著妍李海珍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2期摘要: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开辟了翻译研究新视野,学界对于其翻译思想的解读讨论众多,也存在很大分歧。
作为20世纪心理学研究的重大发现,原型论对于翻译研究也有着一定的解释力。
尝试选取相对独特的视角,即从原型范畴理论出发,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中涉及的关于文本意义、译作与原作关系、译者主体性及翻译标准等问题进行探讨,进而驳斥解构主义翻译必然导致虚无主义倾向的观点。
关键词:解构主义;原型范畴论;翻译中图分类号: H085.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2-0088-04德里达作为解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对翻译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并将哲学思想引入翻译领域。
其核心主张就是“解构”,要“突破原有的系统,突破封闭的结构,排除中心和本原,消解二元对立,并让瓦解后的系统各要素暴露出来,然后让这些原有的因素与外在因素自由组合,使他们交叉重叠从而产生无限可能的意义网络”[1]。
其主张文本的开放性及原文意义的不确定性,打破原文本的中心地位,否定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消解原作者的权威性,彰显译者的主体性并同时探讨了翻译标准的多元化,提倡一种多元开放性思维。
解构主义翻译观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定势认识。
原型范畴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一重要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 Rosch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原理基础上,对一些最基本概念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在范畴化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原型”,从而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
该理论认为:范畴的成员不需要满足一系列的充分必要条件;范畴的成员的典型性存在一定差异;边缘成员是根据与典型成员的相似性连结起来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2]。
作为认知语言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原型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那么如果把翻译当成原型范畴,其自然拥有家族相似性的内部特征,原型翻译观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翻译本体的认识。
从辩证的视角看德里达的解构理论翻译观作者:黄橙橙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黄橙橙(广东培正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510830)摘要:作为犹太人,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必有其东方犹太性;而作为一名解构主义哲学家,其翻译观又势必对传统的翻译理论和中国译界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
跟批评界一些学者将其解构主义看成彻底的颠覆、毁灭、虚无主义不同,我们更应从辩证的视角来看待。
关键词:东方犹太性;解构理论翻译观;冲击;影响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211-02一、德里达解构理论的思想性质法国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1930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一个虔诚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中产者家庭,从小受到犹太文化思想观念的深刻浸染。
克里斯蒂芬·诺里斯在他的名作《德里达》中曾指出:“德里达的犹太民族性,他那属于边缘性的、被放逐的民族文化的特殊感受——这一切对他的思想构成无疑是有深刻影响的。
”犹太民族的历史是长期被征服、被压迫的历史。
受压制的他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事物的矛盾差异性上。
在他们那里,世界和事物不是同一的,而是差异的,任何一种看得见的在场的事物和力量后面都隐含着看不见的不在场的处于受压抑状态的力量,而后者才是事物之根本。
所以,在改造世界时,处于弱势受压迫地位的犹太人不能也无法用一种强权的方式推陈出新,只能用叛逆的斗争方式,从主流文化入手,从其内部加以颠覆,达到为自己受压制的文化争取立足之地的目的。
犹太人文化思想的独特性,正体现在他们密切关注事物的矛盾性和边缘性的差异论世界观上,以及坚持从事物结构内部颠覆事物结构并改造事物结构的解构式的思想策略上。
德里达自身的成长经历,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则完全是一部受压迫的历史。
正是他这种饱受欺凌、歧视的社会处境,使得他格外关注并同情那些处于边缘或受压抑状态的事物。
反映在他的理论思想中,“他者”和“不在场”的声音便占据了核心地位。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戴维斯的《解构主义与翻译》评介摘要:解构主义是针对传统结构主义语言学而出现的一种反传统、反理性的思潮。
作为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核心观点是消除结构主义所倡导的二元对立, 排除本源和中心。
凯瑟琳·戴维斯的著作《解构主义与翻译》在传承了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基础上, 根据其研究重新思考了翻译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对重新认识德里达及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影响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德里达Derrida’s View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Comment on Davis’s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330032, Jiangxi)Abstract: Deconstruction is the violation of rational and traditional thought, which is distinguished from traditional structural linguistics. As the forerunner of deconstruction, the French philosopher Jacques Derrida advocates the elimination of logocentrism. Based on Derrida’s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 Kathleen Davis presents her meditation o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This book helps u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errida as well as his works on deconstruction. Meanwhile, it exerts a great impact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Key words: deconstruction; translation; Derrida一、引言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解构主义与翻译》)一书于2004年4月出版,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原版《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一。
此书作者凯瑟琳·戴维斯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英语系的助理教授,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中古世纪英语文学、后殖民理论(中世纪与后殖民性的关系)、翻译理论。
该书向读者阐述了如何根据德里达的研究,对于翻译中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解构主义与翻译》一书分为两大部分共六章。
每大部分均以引言作为读书向导, 每一章在详细论述之后都附有总结部分,这样便于读者能够更好的了解作者所要阐释的观点及内容。
第一部分为本书的1,2,3章主要讲的是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主要向读者介绍并阐释了德里达解构思想中的一些关键概念,诸如延异、印迹、限制、可重复性等,以此为第二部分涉及到的解构思想运用到翻译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4,5,6章)主要讲述德里达思想后期的许多重要文献,介绍诸多学者和译者在解构思想指导下的翻译实践问题,着重阐释了解构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与指导意义。
二、内容简介第1章“延异”在第一节“起源中的差异”中作者提到了德里达关于巴别塔之旅的看法,以此引起人们对语言与结构两者之间关系问题的关注。
同时,德里达提到:在语言系统中,一个专有名词在没有对应词的情况下不能表示任何事物,必须在与其他能指的差异关系中才能发挥作用。
巴别塔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差异关系:名字的赋予者上帝处于语言起源之中。
(Derrida 1985:167)在接下来的两节中,作者主要是对德里达的“延异”概念及“延异”密切相关的概念“印迹”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在文中提到由于意义不能先于延异,因而不可能有纯粹完整的意义起源。
意义产生语言,不止是语言表达中的首要在场。
因而也不可能从语言及语言转换中轻易获取。
由此作者进一步说明翻译的必要性以及在绝对意义上的不可译性问题。
最后,在本章的结论部分作者对于德里达作为绝对意义上不可译性的声称者经常被误解这一看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也对可译性问题进行了阐述。
第2章“限度”介绍了德里达关于单一性和普遍性的思考,提出可译性限度的命题。
限度不是指存在之间的明确界限。
在后面的两节中作者从文本的定义和写作阐述了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难以融合。
在“文本”这节中,德里达对于文本是这样解释的:我说得暗含所有结构,这些结构被称为真实的,经济的,具有历史性的,简而言之:所有可能的指称对象。
换一种说法就是语境之外别无它物。
这并不意味所有指称对象如人们所说得那样在一本书中被中止,否定甚至封闭。
(Derrida 1988:148)在“写作”这节中,作者提出,德里达在反思索绪尔思想的基础上解构了传统的言语/书写的等级性二元区分,从而对翻译派生观进行了彻底颠覆。
在最后结论部分作者说到可译性限度的研究要求我们对可重复性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同时对语言中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这也将是作者在第三章中所要涉及的内容。
第3章“可重复性”涉及结构稳定性的探讨及其由此产生的翻译中的意义问题。
作者在第一节提到,根据德里达对能指与所指之间差异性的探讨可以表明德里达并未声称意义没有稳定性;实际上,他是一直在研究结构稳定性元素及这些元素在产生意义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为了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德里达在谈及稳定性这一问题时写的一篇关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短评,德里达在一个宽泛的历史性语境中讨论稳定性。
在后面的两部分作者介绍了“补充”和“生存”两个解构概念,对翻译与哲学的关系以及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阐释。
在本章的结论部分作者提出对完全可译性的追求体现了统治和占领的欲望,解构主义因力图颠覆这种系统的根基而带有深刻的政治性。
第4章“卸载术语”介绍了德里达对一些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概念,如“决定”(decision) 、“意图”(intention) 和“交际”(communication)的探讨,试图为翻译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作者在第一节中提到,在翻译研究当中,人们经常把焦点放在译者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其影响深远。
任何一个文本的意义都是不可判定的,因为意义是语言的反映并且不能被获取或重组。
因此译者需要时刻做出决策,翻译永远是一种道德伦理的行为,因为译作不是重演已发生的事件, 而是一种“施为性”的事件(performative events)。
(Davis 2004:51)在第二节中,作者引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格莱斯的合作原则,进一步阐释了意义的不确定性,意义是语言的反映,是说话者意图的承载和体现。
由于语境是不断变化的,因而意图也是变化的,所以作者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语言/文本传递的意义是依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不确定的。
在第三节和结论部分,作者主要是对“交际”这一术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作者列举了《语言学和语音学字典》中关于交际的一段描述并且对这段描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交际承认语言不是信息输送的传播,而是一种表演或一个事件。
第5章“翻译德里达作品”列举了信奉德里达理论的译者们如何翻译德里达作品并分析了其翻译方法的差异性,以此来说明解构不是一种翻译方法,而是一种思考方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解构主义运用的实践意义。
这些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风格迥异,如斯匹瓦克(Spivak),尽管她的序言有许多对翻译有着重要作用的术语和议题,她却很少加注说明其翻译决策,并使用风格特殊的英语;巴思(Bass) 喜欢加注使读者阅读语境化并且热衷为德里达文本提供哲学化背景;本宁顿(Bennington) 和麦克列奥德(Mcleod)选择“折衷”的英语,认为这样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替补永不停止,译文呼唤重译和修订;李维斯(Lewis) 坚持“滥译”(滥用的忠实,abusive fidelity) ,试图用新的语言表达,用符合译文自身特征的文字去对应原文多重和多样的表达手法(Davis,2004:67-89)。
在本章结论部分,作者提到了德里达“双重约束”(double bind)的翻译观--翻译在同一时刻,某一层面,即可能又不可能,既保护又滥用,即忠实又不忠实,既是意义的产生又是意义的再生产。
由此作者提出翻译是需要决策的活动。
第6章“反应与责任”介绍了德里达后期思想中“aporias”(绝境)、“正义”(justice) 和“宽恕”(Mercy) 等重要概念。
德里达常用“绝境”,一个指示逻辑矛盾的希腊术语,来指他常称之为任何形而上学论述的“盲点”。
在“正义和宽恕”这一节中,作者利用了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台词来说明法律与正义之间的关系,由此提出了在翻译中,译者需要被赋予法律上的责任和正义,对翻译作品做到公正。
在“恰当翻译”这节中主要涉及德里达对译界当时热门的古特(Gutt)关联理论的批判及德里达对何谓恰当翻译的看法,以此呼吁译者强化自己的伦理意识。
译者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也需要对译作负责,使之成为恰当的翻译。
在最后结论部分作者主要还是在强调译者如何使翻译作品成为恰当的翻译以及译者的使命和责任。
三、简评《解构主义与翻译》一书主要是通过分析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的思想著作、言论等来评说解构主义与翻译。
这本书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什么是解构主义,何谓解构主义翻译,从而认真思考翻译研究可以从解构主义中学到什么以及解构主义对翻译研究有着怎样的影响。
首先,翻译是一种“施为性”的事件(performative events),而不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重演,因而译者需要时刻作出决策。
作者在第四章“卸载术语”中,在介绍德里达对一些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概念中,谈及“决定”(decision)这一术语,作者说到,由于意义是语言的反映并且不能被获取或重组,因而任何一个文本的意义都是不可判定的。
因此译者需要时刻做出决策,因为译作不是重演已发生的事件, 而是一种“施为性”的事件(performative 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