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深度的监测(判断)及其进展 (NXPowerLite)
- 格式:ppt
- 大小:448.50 KB
- 文档页数:22
临床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新进展摘要:镇痛是麻醉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合理的镇痛有赖于对疼痛准确的评估,目前最准确的衡量疼痛程度的方式仍是依据患者主诉评分进行判断。
全身麻醉术中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依赖于伤害性刺激监测。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伤害性刺激监测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监测及脑电监测。
其中,监测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的指标主要包括镇痛与伤害性刺激指数、皮肤导电性、外科容积指数、瞳孔直径。
通过监测分析痛反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对镇痛深度进行客观评估,由此衍生出多种监测指标。
关键词:临床麻醉;监测;方法;措施1导言脑氧饱和度监测是一种临床上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用来测量人脑组织供氧含量及判定氧需求是否平衡的监测方式,其突出特点为灵敏度较高、特异性较高,能够及时并准确的发现脑氧平衡状态,脑氧饱和度的升降与术后神经并发症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在麻醉状态下很难对疼痛进行客观的测定。
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除了产生疼痛的主观感觉外,还表现为不同病理生理活动的痛反应变化,如植物神经功能变化影响心率的调节,外周血管张力增加造成末梢灌注的减少,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诱发脑电的改变,交感神经系统兴奋造成瞳孔直径的增大。
通过分析痛反应的变化来判断镇痛深度,衍生出多个监测指标。
2自主神经系统监测ANI是一项心血管自主神经系统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指标,它基于对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的分析,计算伤害性刺激对呼吸性窦性心律的影响,从而连续监测机体的伤害性刺激/抗伤害性刺激平衡。
HRV是指每搏心跳R-R间期之间的差值的变化,反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窦房结的共同作用。
当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时,副交感神经对窦房结的作用减弱,HRV减小;反之,副交感神经对窦房结作用增强,HRV增大。
因此,心电活动R-R间期随自主神经系统平衡状态改变发生持续的变化。
HRV中的高频成分高特异度地反映了副交感神经活性的强弱。
麻醉深度监测的进展和展望岳云作为一个医学分支学科,麻醉学在经历了150多年的迅猛发展后,学科的最基本问题仍未解决。
这个基本问题就是全身麻醉深度的定义和监测。
正是由于这个基本问题的悬而未决,才导致术中知晓(awareness)这一严重的全麻并发症伴随着麻醉学的发展历程,始终困扰着历代麻醉医师。
在肌肉松弛药临床应用以前,麻醉医师常担心麻醉偏深带来危险。
肌肉松弛药的临床应用以后,全身麻醉趋于偏浅,麻醉医师常常担心麻醉偏浅,带来术中知晓等并发症。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增高,人们不仅仅要求麻醉医师在全身麻醉中能保证患者意识消失、无痛、肌松、避免术中知晓等并发症,还要求能精确地给予适量麻醉药物,避免昂贵麻醉药品的浪费,减少麻醉后恢复室的滞留时间或出院时间,从而控制医疗成本。
这使得麻醉医师麻醉中既不能少给药也不能多给药,处于两难境地。
可见全身麻醉深度的精确的监测和判断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深度的定义全身麻醉和麻醉深度的定义是麻醉学领域里争议较多,富有情感色彩和主观性的一个题目。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历史的、临床的、科学的、理论的和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思辩,使我们对该问题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定义全身麻醉和麻醉深度必须先了解与全麻相关的主要生理过程。
(一)全身麻醉相关的主要生理过程1.记忆(memory)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以及再认或回忆。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就是对输入的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
记忆的形成涉及许多脑区包括海马、杏仁核、前额叶和其它感觉和运动皮层。
麻醉药物可以影响上述一些或全部区域导致遗忘(amnesia)。
通常讨论的与麻醉有关的记忆是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是个体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的记忆,它所涉及到的是被试者明确地意识到的,并能提取出来的信息,被试者能回忆起一些特定的事件如一场足球赛或他的婚礼日等。
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其特点是人们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也没有下意识地提取这种记忆,但它却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表现出来,诸如残词补全、词干补笔、词汇判断等。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麻醉深度监测是在麻醉科手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准确监测病人的麻醉深度可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避免意外发生。
在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中,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本文将介绍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脑电图监测法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监测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通过放置电极在患者头皮上,记录脑电图的信号。
根据脑电图的频率、振幅和波形变化,可以判断麻醉的深度。
脑电图监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常用的指标:1. 峰频(Peak Frequency,简称PF):指脑电图中出现最大振幅的频率点。
峰频越高,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2. 平均频率(Mean Frequency,简称MF):指脑电图中所有振幅的平均频率。
平均频率越高,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3. 平均幅度(Mean Amplitude,简称MA):指脑电图中振幅的平均值。
平均幅度越高,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脑电图监测法通过对脑电图信号进行分析,可以实时监测病人的麻醉深度,为麻醉师提供准确的信息。
二、动眼电监测法动眼电(Electrooculogram,简称EOG)监测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通过在眼睑、外眼角等位置放置电极,记录眼电信号。
根据眼电信号的变化,可以判断病人的麻醉深度。
动眼电监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常用的指标:1. 动眼电数量(Number of Eye Movements,简称NEM):指一段时间内眼睑的运动次数。
动眼电数量越多,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2. 动眼电持续时间(Duration of Eye Movements,简称DEM):指一段时间内眼睑的运动持续时间。
动眼电持续时间越长,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3. 动眼电幅度(Amplitude of Eye Movements,简称AEM):指眼电信号的振幅大小。
动眼电幅度越大,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动眼电监测法通过对眼电信号的分析,可以实时监测病人的麻醉深度,为麻醉师提供准确的信息。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麻醉是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如何准确监测麻醉深度成为了关键的问题。
目前,存在着多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麻醉科的相关知识。
一、临床观察法最朴素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就是通过医师的临床观察进行评估。
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指标、瞳孔大小、肌肉松弛程度、意识状态等来判断麻醉深度。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受医师主观因素和经验的影响较大,可能存在误判的风险。
二、BIS监测法BIS(Bispectral Index)是一种利用脑电图(EEG)信号分析来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监测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频率、幅度等参数,计算出一个从0到100的数值表示麻醉深度。
BIS监测法在麻醉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减少主观判断的误差,提高麻醉质量。
三、Cerebral State Index监测法Cerebral State Index(CSI)是一种基于脑电图和其他生理信号的多参数分析方法,用于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
与BIS相比,CSI技术更加精细化,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脑部活动情况,提供更可靠的麻醉深度监测结果。
四、Entropy监测法Entropy是一种综合了多种脑电图参数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麻醉深度评估。
Entropy监测法通过分析大脑电信号的复杂度和无序性来反映麻醉状态,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以上几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常常结合使用,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总的来说,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更先进的麻醉监测技术的应用,为医疗行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麻醉中的麻醉深度监测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麻醉在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麻醉的深度监测是麻醉操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够帮助麻醉医生实时了解患者的麻醉状态,确保麻醉效果的安全与有效。
本文将就麻醉中的麻醉深度监测进行详细论述。
一、麻醉深度监测的概述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测量和监测手段,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监测麻醉深度,麻醉医生可以获得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神经系统活动、意识与失去意识状态的信息,从而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和种类,以达到安全、稳定、有效的麻醉状态。
麻醉深度监测系统有助于降低患者术中术后的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二、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1. 临床评估方法:这种方法是麻醉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表现和行为反应进行判断。
例如,观察患者的瞳孔反应、肌肉松弛程度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较强,受到麻醉医生主观因素的影响。
2. 神经系统监测方法:通过监测患者的脑电图(EEG)、颅内压力、以及神经肌肉活动情况等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
其中,脑电图是最常用的监测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脑电图的频谱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从而指导麻醉药物的使用。
3. 物理参数监测方法:利用生理学指标对麻醉深度进行监测。
例如,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来评估麻醉深度。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对患者的生理反应具有一定的时延。
三、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1. 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深度监测:通过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帮助麻醉医生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类型,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理想的麻醉状态。
同时,麻醉深度监测还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2. 麻醉下的监测与干预:在特殊情况下,如在麻醉片断间或在麻醉结束后,麻醉医生仍然需要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监测和干预。
这有助于避免术后意识恢复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
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进展对全身麻醉深度进行监测,有利于麻醉药物效果的有效发挥,对确保患者围术期安全与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麻醉深度监测是临床麻醉科医生日常工作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论述了临床常用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原理、应用情况及其进展等。
标签:麻醉深度;监测;脑电双频指数;麻醉趋势指数;进展麻醉学现已发展百余年,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各类麻醉药的发展日新月异,麻醉方式也不断的更新与优化。
临床上,麻醉不当将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生理、心理危害。
麻醉深度的监测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麻醉深度调控的好坏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术后恢复的快慢以及围术期安全都有重要影响。
因此,手术中麻醉深度的监测成为麻醉医师所关注的问题。
笔者现针对目前全身麻醉深度监测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进行综述。
1 基本概念全身麻醉指的是麻醉药通过吸人、静脉进人体内,抑制中枢神经使神志产生暂时、可逆性的消失。
麻醉深度是指全麻过程中使患者处于无意识和记忆状态,且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降至最低的程度。
使用全身麻醉时,在手术中要不断的使用麻醉药物以维持麻醉深度。
2 常用麻醉深度监测方法2.1麻醉深度的临床体征监测尽管近年来麻醉监测仪发展迅速,但临床体征的观察仍是判断麻醉深度的基本方法。
临床体征总体来说是机体对外科伤害性刺激和麻醉药的反应。
依据临床体征和症状的主观评价包括:①循环系统:因监测技术简单、方便,目前临床上许多麻醉医师均根据血压和心率变化来调控麻醉深度。
②呼吸系统:据患者呼吸模式和节律、潮气量的变化,判断保留自主呼吸患者的麻醉深度。
③眼征:麻醉深度影响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
眼球运动和流泪现象亦可以判定麻醉深度。
④皮肤体征:颜面和手掌出汗增多可能为麻醉过浅。
⑤消化道体征:麻醉较浅时可发生吞咽和呕吐。
麻醉加深可抑制肠鸣音、唾液和其它分泌。
⑥骨骼肌反应:患者对手术刺激是否有动的反应可表明麻醉是否适当。
2.2自主神经张力变化的监测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逐次心跳间期的微小变异,它部分反映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的调节。
麻醉深度监测麻醉深度监测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麻醉状态进行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科学准确的监测方法,可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适当的麻醉水平,从而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一、麻醉的重要性麻醉在手术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使患者处于无痛状态,减轻患者的痛苦,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然而,麻醉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麻醉水平不足或者过深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因此,监测麻醉深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常见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1. 进路监测: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等变化来评估麻醉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监测方法,但准确性有一定限制。
2. EEG监测:脑电图监测是一种直接监测患者大脑活动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麻醉深度。
目前已有一些商用设备可用于实时监测。
三、麻醉深度监测的意义1. 提高手术安全性:准确监测麻醉深度可以避免麻醉不足或者过深导致的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2. 提高麻醉效果: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和速度,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的麻醉水平,提高麻醉效果。
3. 促进术后恢复:恢复期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时期,正确的麻醉深度监测可以减少术后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四、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麻醉深度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未来有望出现更加便捷、准确的监测设备,为手术医生提供更可靠的监测数据,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麻醉深度监测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是手术医生必须严格遵守的操作规范。
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始终是医护人员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才能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中外医疗麻醉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患者在手术过程当中,因开刀等操作而产生的疼痛感[1]。
自华佗制备麻沸散以来,麻醉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已历经了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其重要意义以广泛人知。
特别是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各类麻醉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剧,麻醉方式也在不断的更新与优化[2]。
对比局部麻醉技术而言,全身麻醉下对于患者麻醉深度、麻醉意识状态的判定往往难度较大。
因此,全身麻醉下可能出现的医学事故也比较众多[3]。
为了防止其对病患的生命安全产生不良的影响,就需要在实施全身麻醉的状态下,对麻醉深度进行合理且可靠的监测,以确保患者生命的安全。
现针对目前,全身麻醉深度监测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分析与综述。
1全身麻醉的基本概念麻醉药可以通过吸入、或者是静脉注射的方式为患者所吸收。
在麻醉起效,并对患者中枢神经进行抑制的情况下,将其称之为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的一大特点在于:能够使麻醉对象的神志暂时消失。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的过程可以划分为麻醉诱导期、麻醉维持期、以及麻醉恢复期这3个阶段。
首先,在麻醉诱导期当中,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使患者的意识自清醒状态转变为消失。
此阶段中,为了确保患者呼吸的顺畅,需要通过气管插管的方式,对其呼吸进行合理控制,通过麻醉诱导的方式,能够使患者机体的疼痛感自存在转变为暂时性的消失;其次,在麻醉维持期当中,由于麻醉诱导期当中所使用麻醉药的药效持续时间比较短,为了避免患者恢复意识的清醒,就需要在维持期当中,通过持续给药的方式,确保患者麻醉深度的稳定性。
在此阶段中,要求麻醉师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详细监测,必要时给予合理的治疗干预,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为麻醉的前提;最后,在麻醉恢复期当中,停止麻醉持续给药,通过必要的药物干预的方式,对麻醉药物的药效进行逆转,以促使患者意识的恢复。
此过程当中,需要在患者呼吸功能基本恢复后,对气管导管进行拔出。
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的新进展摘要:麻醉是临床手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镇痛、肌松的效果,进而保证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
但是由于全身麻醉患者的麻醉状态无法准确予以判断,显然不利于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
为了更好的保障患者术中安全,需要加强对全身麻醉深度的监测,了解麻醉药物的药效,进而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围绕全身麻醉深度监测进行研究,结合临床应用实践进行探索,不断予以改进和完善,并予以详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进展引言:麻醉技术的应用例数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经过不断的发展和革新,在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缓解疼痛的作用。
患者在全身麻醉状态下,其麻醉深度难以准确判定,给手术操作增加了一定的安全风险,容易引起医疗事故,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为了保障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给予合理、可靠的监测,具体了解全身麻醉状态下的麻醉深度,探讨全新的麻醉技术。
1.全身麻醉的基本概念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物起效后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起到抑制的作用下。
全身麻醉的麻醉深度较大,患者神志暂时消失。
麻醉药物接收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吸入或静脉注射来完成。
全身麻醉过程主要包括诱导、维持以及恢复等3个阶段。
麻醉诱导是第一阶段,患者吸入或静脉注射麻醉药后,能够在短时间由清醒状态转为麻醉状态,其意识基本消失。
麻醉诱导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呼吸状态,需要采用气管插管的方式来进行呼吸的控制和调节,进而保持患者呼吸的顺畅。
这一阶段,手术操作给患者身体所带来的疼痛感,会在麻醉诱导的作用下暂时得以缓解[1]。
在麻醉维持期,需要持续给予麻醉药物,以保持麻醉状态的稳定性,保证足够的麻醉深度,进而延缓患者意识的恢复。
该阶段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指标和生理状态,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为患者的健康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麻醉恢复其,停止给药的同时,给予药物干预来逆转药效,以促进患者意识的恢复。
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功能状态,然后拔出气管导管。
临床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新进展摘要:在全身麻醉之后,人体就会进入一个特殊的状态,例如镇痛、催眠、以及肌肉松弛等等,在过程上要首先进入麻醉诱导阶段,在一段时间的维持后最终清醒。
不管是手术的类型不同还是目标人群的不同,其对于麻药的反应也会呈现出一些区别,如果麻药过量,会造成缺氧、器官功能抑制等问题,而如果麻药使用不足,则会出现术中知晓和体动,从而影响手术的进行。
所以对于麻药的使用来说,要将其控制在最为合适的剂量上,但是如何监测麻醉深度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进展在临床手术当中,麻醉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其直接决定手术能否顺利开展。
如果麻醉深度不足,就会无法控制手术所造成的伤害性刺激,同时也会给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如果麻药使用量过大,则会给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不难看出控制麻药使用量的重要性。
常见的麻醉深度判断方法有查看患者的意识、呼吸、循环系统等等,但是其准确怕是无法得到保证的,本文针对几种常见的麻醉尝试监测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麻醉深度的判断其实近年来,在医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之下,麻醉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麻醉药物当中,也加入了催眠、镇痛以及肌肉松弛等成份,可以说麻醉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对于具体的麻醉深度上来说仍然没有一个很好的标准。
现在在国外,已经有学者提出将麻醉深度用机体是否可以出现应激反应作为基础,但是实际上躯体是还会因为药物的使用而受到抑制也是一套复杂的过程。
所以总体上来说,在麻醉作用期间,患者保持无反应的状态、不会对伤害性刺激产生明显的反应,就是一个合理的麻醉深度,此说法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
二、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一)熵指数熵指数这个概念是在信息技术以及相关领域当中产生的,在具体的麻醉深度监视过程中,可以在患者前额设置3个传感器,这样就可以获取脑电图信号和肌肉电图,结合其频谱就可以计算出状态熵和反应熵这两个参数。
对到状态熵这个参数来说,可以通过脑电图来得到结果,最为合理的数值为40-60。
麻醉深度监测的进展研究摘要:麻醉深度监测可以稳步的提升麻醉的基本质量,确保患者在围术期内更加安全,可以尽快恢复至健康状态。
合理的麻醉能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手术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此次研究重点分析麻醉深度监测的进展。
关键词:麻醉深度;监测;进展伴随着时代的整体进步与发展,医疗服务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希望在接受麻醉的时候,能够避免意识出现、肌松等多种并发症,同时也能缩短麻醉后恢复室的滞留时间【1】。
这就让麻醉医师将研究重心加以明确,保证在给患者进行麻醉监测的时候,合理控制各个环节【2】。
麻醉深度的监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的丰富和深入发展【3】。
1 全身麻醉及全身麻醉深度全身麻醉属于特殊的状态,其体现出复杂性特征,会受到催眠、记忆缺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经历的是全麻诱导和苏醒整个过程【4】。
麻醉就是在药物的诱导作用下逐渐的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之中,意识若是消失,患者则会对伤害性刺激无法感知,同时也不会回忆这个过程,不会感觉到疼痛【5】。
麻醉深度的内涵较为复杂,现阶段尚未具备统一的标准加以定位,因此难以使用特定的指标对麻醉深度适当的量化【6】。
2 麻醉深度监测的进展2.1 听觉诱发电位重点是指的听觉系统经过了声音的刺激之后,可以从耳蜗到各级听觉中枢产生基本的电活动,总共会出现11个波形,分成三个主要的部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长潜伏期诱发电位【7】。
长潜伏期诱发电位重点和意识水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其本身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低,所以有关的麻醉深度应用价值还是值得进一步分析【8】。
2.2 麻醉趋势麻醉趋势属于以电脑分析为基本手段的麻醉深度监测,主要是运用了Kugler多参数统计分析方式,针对于脑电信号完成基本的处理过程,将处理完成的脑电参数进行自动分级。
麻醉趋势脑电图可以在临床上获得相应的研究成果,但是却无法及时的评估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水平,这是其弊端之一,因此关于其在临床上应用的可靠性及有效性还值得探索【9】。
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的新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麻醉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各类局部麻醉药以及全身麻醉药物在临床的各类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在进行全身麻醉时,患者的麻醉深度以及意识状态很难判断,常常发生各种突发的医学事故对患者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对患者进行麻醉深度监测是麻醉技术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的新进展。
标签:全身麻醉;深度监测;新进展全身麻醉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麻醉药进入人体的静脉血管从而抑制中枢神经运动,使患者从意识清醒的状态转变成意识消失的状态,从正常呼吸转变为停止呼吸,从而减轻患者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的疼痛感。
很显然在全身麻醉的诱导过程中,患者的生命功能是有很大的变化的,在此过程中医师是无法正确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以及意识状态的,特别是现在的麻醉药物中添加了肌松药物以及镇痛剂等药物,传统的血压、心跳频率、呼吸以及瞳孔等意识体征,已经无法准确地反映患者的麻醉深度。
因此医学界对于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了脑电活动方面,虽然相对于传统的意识体征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监测也不是十分完善,目前在脑电图的基础上,对人体的神经调节以及体液调节进行了新的研发,更加完善了麻醉深度监测工作,本文主要对近年来麻醉深度监测方法进行综合论述。
一、全身麻醉的过程分析经研究证实,历史上已知的最早使用麻醉类药物的医学家是华佗,因麻醉药物的诞生,减轻了许多患者的手术痛苦,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类药物得到广泛应用,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技术广泛应用与各种手术诊疗中。
在进行全身麻醉时,患者很难保持意识的清醒,因此,医生很难辨别患者的生命体征,极易出现手术事故,从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研究全身麻醉诊疗过程十分重要。
在医生开展手术工作时,麻药效力维持时间较短,在手术中为降低患者痛苦,麻醉师应频繁应用麻醉类药物使患者保持深度麻醉,同时应根据麻醉药物和深度对病人的影响调整用药,也就是应保持麻醉维持时间。
麻醉深度的最新进展
以下是麻醉深度的最新进展:
1.深度神经网络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近年来,深度神经网络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麻醉深度监测方面,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患者的麻醉深度。
2.可重复性更好的麻醉深度监测设备:新一代的麻醉深度监测设备能够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更加准确和可重复的测量。
这些设备能够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和风险。
3.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非侵入性方法:科学家一直在寻找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来监测麻醉深度,以减少或避免与患者有害的副作用。
新技术如EEG、fMRI和MCG等方法正在被研究用于麻醉深度监测,这些技术不需要插入传感器或其他仪器,而是通过监测患者的大脑电信号或其他指标来确定麻醉深度。
4.个体化麻醉深度调节平台: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和需要进
行个性化的麻醉深度调节,已经成为最新的研究方向。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等高危人群,在麻醉过程中根据测量结果进行个性化调节,可以大大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20年全身麻醉痛反应监测指标的研究进展(全文)全身麻醉是指由麻醉药所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等。
全身麻醉包括镇静(意识消失)、镇痛(抑制和减轻痛反应)和制动(肌肉松弛),故麻醉深度是镇静、镇痛、制动三者综合状态的反映。
临床多通过监测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心率、血压等)来判断麻醉深度。
目前,可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 BIS )和四个成串刺激《冏门of four stimulation , TOF )监测镇静和肌肉松弛深度,尚无监测镇痛程度的客观特异性指标。
全身麻醉时,患者意识消失,无法对镇痛效果进行主观表达,但对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反应始终存在。
因此,可通过监测痛反应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来评估镇痛效果。
以下对全身麻醉术中痛反应监测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伴随实际或潜在机体组织损伤产生的一种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常被人用来指代这些损伤。
由定义可见,疼痛是一种伤害性的感觉,包括个体的主观体验。
疼痛是由痛觉和痛反应组成的一个整体,两者紧密相连。
量为纵坐标的心率功率谱。
典型的两个频谱带:①高频带(high frequency , HF )为0.15〜0.50Hz ,反映心脏迷走神经活动性的变化;② 低频带(low frequency , LF )为0.04-0.15Hz,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影响,其中交感神经的影响占优势。
临床上可用LF/HF的比值来反映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性。
有研究结果表明,在HRV的应用中,HF变化与术中痛反应的变化相关。
在临床应用中,由于人群的个体差异大,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影响因素众多,目前以HRV变化趋势作为镇痛参考,尚无法进行定量比较,故单纯依靠HRV 难以满足痛反应监测的实际需求。
1.2 镇痛与伤害性刺激指数(analgesia nociception index , ANI)HRV分析可较好地评价自主神经功能,反映痛反应的变化,但无法对痛反应进行量化监测。
全身麻醉中麻醉深度监测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20-11-24T10:59:53.160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5期作者:李丽,杨文燕通讯作者[导读] 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时,如果需要实施全麻,极有可能由于受到药物因素的影响,导致麻醉李丽,杨文燕通讯作者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云南昆明,650000摘要: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时,如果需要实施全麻,极有可能由于受到药物因素的影响,导致麻醉人员不能对其麻醉深度、意识清醒等情况进行准确的判定,从而对麻醉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患者无法对自身的不适感表达出来,这可能会导致医务人员对相关问题产生忽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使患者在确保治疗舒适度的基础上降低麻醉风险,需要进行麻醉深度监测。
关键词:全身麻醉;麻醉深度;监测;麻醉质量;麻醉药物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技术也出现了较大的进步,麻醉药物的种类不断增加,麻醉方式也得到了更新和优化。
与局麻相比较而言,如果对患者实施全麻,则在手术中对其麻醉深度、麻醉意识状态等进行判定也就出现了较大的难度。
所以,为了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的不良影响,就要在对患者实施全麻的情况下,采用合理的方式对其麻醉深度进行监测。
1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指的是通过各种方式如吸入、静脉注射等方法使麻药进入病人体内,从而对患者的中枢神经进行抑制,病人意识消失而无疼痛的一种可逆性功能抑制状态[1]。
此种麻醉方式的主要特点是能够促使麻醉对象的意识暂时消失。
全身麻醉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诱导期,它指的是使患者由意识清醒转化为无意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生命征和内环境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可出现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呕吐误吸、未预料的困难气道等紧急情况,是麻醉高风险阶段[2]。
此阶段麻醉医生一定要注意,为了保证患者手术中呼吸的通畅性,可以借助气管插管的方式来对患者的呼吸进行控制。
麻醉维持期,为避免麻醉药物蓄积造成患者术后苏醒延迟,目前所使用的麻醉药均为短效药物,因此,为避免患者术中意识恢复,就需持续给药进一步保证麻醉深度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