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深度的监测(判断)及其进展[知识浅析]
- 格式:ppt
- 大小:962.50 KB
- 文档页数:22
麻醉深度监测的进展和展望岳云作为一个医学分支学科,麻醉学在经历了150多年的迅猛发展后,学科的最基本问题仍未解决。
这个基本问题就是全身麻醉深度的定义和监测。
正是由于这个基本问题的悬而未决,才导致术中知晓(awareness)这一严重的全麻并发症伴随着麻醉学的发展历程,始终困扰着历代麻醉医师。
在肌肉松弛药临床应用以前,麻醉医师常担心麻醉偏深带来危险。
肌肉松弛药的临床应用以后,全身麻醉趋于偏浅,麻醉医师常常担心麻醉偏浅,带来术中知晓等并发症。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增高,人们不仅仅要求麻醉医师在全身麻醉中能保证患者意识消失、无痛、肌松、避免术中知晓等并发症,还要求能精确地给予适量麻醉药物,避免昂贵麻醉药品的浪费,减少麻醉后恢复室的滞留时间或出院时间,从而控制医疗成本。
这使得麻醉医师麻醉中既不能少给药也不能多给药,处于两难境地。
可见全身麻醉深度的精确的监测和判断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深度的定义全身麻醉和麻醉深度的定义是麻醉学领域里争议较多,富有情感色彩和主观性的一个题目。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历史的、临床的、科学的、理论的和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思辩,使我们对该问题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定义全身麻醉和麻醉深度必须先了解与全麻相关的主要生理过程。
(一)全身麻醉相关的主要生理过程1.记忆(memory)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以及再认或回忆。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就是对输入的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
记忆的形成涉及许多脑区包括海马、杏仁核、前额叶和其它感觉和运动皮层。
麻醉药物可以影响上述一些或全部区域导致遗忘(amnesia)。
通常讨论的与麻醉有关的记忆是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是个体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的记忆,它所涉及到的是被试者明确地意识到的,并能提取出来的信息,被试者能回忆起一些特定的事件如一场足球赛或他的婚礼日等。
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其特点是人们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也没有下意识地提取这种记忆,但它却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表现出来,诸如残词补全、词干补笔、词汇判断等。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麻醉深度监测是在麻醉科手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准确监测病人的麻醉深度可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避免意外发生。
在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中,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本文将介绍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脑电图监测法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监测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通过放置电极在患者头皮上,记录脑电图的信号。
根据脑电图的频率、振幅和波形变化,可以判断麻醉的深度。
脑电图监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常用的指标:1. 峰频(Peak Frequency,简称PF):指脑电图中出现最大振幅的频率点。
峰频越高,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2. 平均频率(Mean Frequency,简称MF):指脑电图中所有振幅的平均频率。
平均频率越高,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3. 平均幅度(Mean Amplitude,简称MA):指脑电图中振幅的平均值。
平均幅度越高,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脑电图监测法通过对脑电图信号进行分析,可以实时监测病人的麻醉深度,为麻醉师提供准确的信息。
二、动眼电监测法动眼电(Electrooculogram,简称EOG)监测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通过在眼睑、外眼角等位置放置电极,记录眼电信号。
根据眼电信号的变化,可以判断病人的麻醉深度。
动眼电监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常用的指标:1. 动眼电数量(Number of Eye Movements,简称NEM):指一段时间内眼睑的运动次数。
动眼电数量越多,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2. 动眼电持续时间(Duration of Eye Movements,简称DEM):指一段时间内眼睑的运动持续时间。
动眼电持续时间越长,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3. 动眼电幅度(Amplitude of Eye Movements,简称AEM):指眼电信号的振幅大小。
动眼电幅度越大,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动眼电监测法通过对眼电信号的分析,可以实时监测病人的麻醉深度,为麻醉师提供准确的信息。
麻醉学知识点麻醉监护仪的使用与麻醉深度的评估麻醉学知识点:麻醉监护仪的使用与麻醉深度的评估麻醉监护仪是麻醉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它能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同时,麻醉监护仪还可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提供给医生参考,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与顺利进行。
本文将介绍麻醉监护仪的使用方法以及麻醉深度的评估原理。
一、麻醉监护仪的使用方法1. 麻醉监护仪的基本原理麻醉监护仪通过传感器将患者的生理指标转化为电信号,并将其显示在监护仪的屏幕上。
常见的生理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医生可以及时掌握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
2. 麻醉监护仪的放置位置麻醉监护仪通常放置在离患者床边适当距离的位置,以便医生随时观察监护仪的显示屏。
同时,监护仪的传感器需要正确安装在患者身上,以确保生理指标的准确监测。
3. 麻醉监护仪的操作技巧医生在使用麻醉监护仪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巧。
首先,对设备进行开机自检,确保各部分功能正常。
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监测项目,并将传感器正确连接到患者身上。
最后,监护仪开始工作后,医生需要及时观察显示屏上的数据,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麻醉深度的评估原理麻醉深度是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镇静程度和意识水平,评估麻醉深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给医生一个客观的参考,以确保麻醉的效果正常。
1. 麻醉深度的监测方法目前,常用的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包括神经监测指标和非特异性监测指标两种。
a. 神经监测指标神经监测指标是通过监测患者脑电图来评估麻醉深度的,常见的神经监测指标包括BIS(脑电双频指数)、SE(熵值指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意识状态,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指标来调整麻醉剂的使用量,以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
b. 非特异性监测指标非特异性监测指标是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来评估麻醉深度的,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镇静程度,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指标来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是否适宜。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麻醉是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如何准确监测麻醉深度成为了关键的问题。
目前,存在着多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麻醉科的相关知识。
一、临床观察法最朴素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就是通过医师的临床观察进行评估。
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指标、瞳孔大小、肌肉松弛程度、意识状态等来判断麻醉深度。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受医师主观因素和经验的影响较大,可能存在误判的风险。
二、BIS监测法BIS(Bispectral Index)是一种利用脑电图(EEG)信号分析来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监测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频率、幅度等参数,计算出一个从0到100的数值表示麻醉深度。
BIS监测法在麻醉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减少主观判断的误差,提高麻醉质量。
三、Cerebral State Index监测法Cerebral State Index(CSI)是一种基于脑电图和其他生理信号的多参数分析方法,用于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
与BIS相比,CSI技术更加精细化,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脑部活动情况,提供更可靠的麻醉深度监测结果。
四、Entropy监测法Entropy是一种综合了多种脑电图参数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麻醉深度评估。
Entropy监测法通过分析大脑电信号的复杂度和无序性来反映麻醉状态,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以上几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常常结合使用,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总的来说,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更先进的麻醉监测技术的应用,为医疗行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麻醉中的麻醉深度监测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麻醉在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麻醉的深度监测是麻醉操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够帮助麻醉医生实时了解患者的麻醉状态,确保麻醉效果的安全与有效。
本文将就麻醉中的麻醉深度监测进行详细论述。
一、麻醉深度监测的概述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测量和监测手段,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监测麻醉深度,麻醉医生可以获得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神经系统活动、意识与失去意识状态的信息,从而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和种类,以达到安全、稳定、有效的麻醉状态。
麻醉深度监测系统有助于降低患者术中术后的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二、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1. 临床评估方法:这种方法是麻醉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表现和行为反应进行判断。
例如,观察患者的瞳孔反应、肌肉松弛程度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较强,受到麻醉医生主观因素的影响。
2. 神经系统监测方法:通过监测患者的脑电图(EEG)、颅内压力、以及神经肌肉活动情况等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
其中,脑电图是最常用的监测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脑电图的频谱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从而指导麻醉药物的使用。
3. 物理参数监测方法:利用生理学指标对麻醉深度进行监测。
例如,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来评估麻醉深度。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对患者的生理反应具有一定的时延。
三、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1. 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深度监测:通过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帮助麻醉医生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类型,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理想的麻醉状态。
同时,麻醉深度监测还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2. 麻醉下的监测与干预:在特殊情况下,如在麻醉片断间或在麻醉结束后,麻醉医生仍然需要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监测和干预。
这有助于避免术后意识恢复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
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的新进展摘要:麻醉是临床手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镇痛、肌松的效果,进而保证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
但是由于全身麻醉患者的麻醉状态无法准确予以判断,显然不利于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
为了更好的保障患者术中安全,需要加强对全身麻醉深度的监测,了解麻醉药物的药效,进而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围绕全身麻醉深度监测进行研究,结合临床应用实践进行探索,不断予以改进和完善,并予以详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进展引言:麻醉技术的应用例数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经过不断的发展和革新,在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缓解疼痛的作用。
患者在全身麻醉状态下,其麻醉深度难以准确判定,给手术操作增加了一定的安全风险,容易引起医疗事故,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为了保障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给予合理、可靠的监测,具体了解全身麻醉状态下的麻醉深度,探讨全新的麻醉技术。
1.全身麻醉的基本概念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物起效后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起到抑制的作用下。
全身麻醉的麻醉深度较大,患者神志暂时消失。
麻醉药物接收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吸入或静脉注射来完成。
全身麻醉过程主要包括诱导、维持以及恢复等3个阶段。
麻醉诱导是第一阶段,患者吸入或静脉注射麻醉药后,能够在短时间由清醒状态转为麻醉状态,其意识基本消失。
麻醉诱导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呼吸状态,需要采用气管插管的方式来进行呼吸的控制和调节,进而保持患者呼吸的顺畅。
这一阶段,手术操作给患者身体所带来的疼痛感,会在麻醉诱导的作用下暂时得以缓解[1]。
在麻醉维持期,需要持续给予麻醉药物,以保持麻醉状态的稳定性,保证足够的麻醉深度,进而延缓患者意识的恢复。
该阶段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指标和生理状态,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为患者的健康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麻醉恢复其,停止给药的同时,给予药物干预来逆转药效,以促进患者意识的恢复。
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功能状态,然后拔出气管导管。
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的探讨【摘要】麻醉深度监测作为麻醉技术的一项重要技术,在进行全省麻醉时,为保证麻醉安全性,需进行麻醉深度监测,本文就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做了部分探讨【关键词】全身麻醉;深度监测,麻醉安全性自华佗发现麻醉药以来,麻醉技术减少了无数手术病人的疼痛之苦,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类麻醉药发展迅速,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也大量应用于各类手术当中。
全身麻醉的同时麻醉深度、意识状态常被掩盖或难以判断以致出现各类医学事故,对病人造成更大的病害,全身麻醉深度检测也就变得极为重要,本文就全身麻醉深度监测展开论述。
1 全身麻醉概念及过程麻醉药通过吸入、静脉进入体内,抑制中枢神经使神志(暂时)消失统称全身麻醉,简称全麻。
具体可分为: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和基础麻醉。
麻醉诱导是使病人从清醒的状态转变为意识消失状态的过程。
通常使用静脉全麻药,镇痛药、肌松药等。
病人在几分钟之内发生如下过程:由意识清醒状态到意识消失;由正常呼吸到呼吸停止,此过程中麻醉医师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控制病人呼吸,保证病人所需要的氧气供应(使用一种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用呼吸机代替病人的呼吸);由痛觉存在到消失等。
这期间病人生命功能发生较大变化,需严密监测,随时准备处理发生的情况。
但病人没有痛苦的感觉,无需担心、害怕。
诱导期过后,外科医生准备手术,诱导期麻醉药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在手术中要不断应用麻醉药物以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
通常有静脉全麻药、吸入全麻药等,并根据手术刺激的强度调整麻醉深度,据麻醉深度和药物对病人的影响调整用药,即进入麻醉过程的维持期。
麻醉医师在维持期进行各种监测,随时观察手术操作等因素对病人生命的影响,必要时进行治疗,以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当手术结束后,病人进入恢复期。
麻醉药物将被停止使用,一些药物将被用来逆转麻醉药物的作用。
病人的意识将逐渐恢复,病人的生命症状仍被持续监护,一些药物用来减少你的不适,当病人的呼吸功能恢复较好时拔除气管导管。
全身麻醉深度判断的通用标准
全身麻醉深度的判断通常会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 意识状态:麻醉医生会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包括患者是否有意识、反应迟钝、睁闭眼等。
在深度麻醉中,患者通常处于无意识状态下,不会对外界刺激有任何反应。
2. 眼球反射:麻醉期间,医生可以通过检查患者的瞳孔反射来评估麻醉深度。
通常情况下,麻醉深度越深,瞳孔反射会受到抑制。
3. 呼吸频率和幅度:全身麻醉会要求患者呼吸平稳、频率和幅度保持稳定。
如果麻醉过浅,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或喉痉挛等反应。
4. 循环变化:麻醉深度会对循环系统产生影响,如血压、心率等。
在深度麻醉中,循环系统通常会相对稳定。
5. 神经反射活动:全身麻醉会抑制神经反射活动,包括肌张力的改变、自主神经反射活动等。
在深度麻醉中,这些反射活动会受到明显抑制。
需要注意的是,全身麻醉深度的判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不同的麻醉药物和个体差异也会对麻醉深度产生影响。
因此,在全身麻醉过程中,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和监测,以确保手术和患者的安全。
临床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新进展摘要:在全身麻醉之后,人体就会进入一个特殊的状态,例如镇痛、催眠、以及肌肉松弛等等,在过程上要首先进入麻醉诱导阶段,在一段时间的维持后最终清醒。
不管是手术的类型不同还是目标人群的不同,其对于麻药的反应也会呈现出一些区别,如果麻药过量,会造成缺氧、器官功能抑制等问题,而如果麻药使用不足,则会出现术中知晓和体动,从而影响手术的进行。
所以对于麻药的使用来说,要将其控制在最为合适的剂量上,但是如何监测麻醉深度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进展在临床手术当中,麻醉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其直接决定手术能否顺利开展。
如果麻醉深度不足,就会无法控制手术所造成的伤害性刺激,同时也会给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如果麻药使用量过大,则会给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不难看出控制麻药使用量的重要性。
常见的麻醉深度判断方法有查看患者的意识、呼吸、循环系统等等,但是其准确怕是无法得到保证的,本文针对几种常见的麻醉尝试监测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麻醉深度的判断其实近年来,在医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之下,麻醉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麻醉药物当中,也加入了催眠、镇痛以及肌肉松弛等成份,可以说麻醉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对于具体的麻醉深度上来说仍然没有一个很好的标准。
现在在国外,已经有学者提出将麻醉深度用机体是否可以出现应激反应作为基础,但是实际上躯体是还会因为药物的使用而受到抑制也是一套复杂的过程。
所以总体上来说,在麻醉作用期间,患者保持无反应的状态、不会对伤害性刺激产生明显的反应,就是一个合理的麻醉深度,此说法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
二、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一)熵指数熵指数这个概念是在信息技术以及相关领域当中产生的,在具体的麻醉深度监视过程中,可以在患者前额设置3个传感器,这样就可以获取脑电图信号和肌肉电图,结合其频谱就可以计算出状态熵和反应熵这两个参数。
对到状态熵这个参数来说,可以通过脑电图来得到结果,最为合理的数值为40-60。
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进展对全身麻醉深度进行监测,有利于麻醉药物效果的有效发挥,对确保患者围术期安全与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麻醉深度监测是临床麻醉科医生日常工作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论述了临床常用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原理、应用情况及其进展等。
标签:麻醉深度;监测;脑电双频指数;麻醉趋势指数;进展麻醉学现已发展百余年,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各类麻醉药的发展日新月异,麻醉方式也不断的更新与优化。
临床上,麻醉不当将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生理、心理危害。
麻醉深度的监测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麻醉深度调控的好坏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术后恢复的快慢以及围术期安全都有重要影响。
因此,手术中麻醉深度的监测成为麻醉医师所关注的问题。
笔者现针对目前全身麻醉深度监测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进行综述。
1 基本概念全身麻醉指的是麻醉药通过吸人、静脉进人体内,抑制中枢神经使神志产生暂时、可逆性的消失。
麻醉深度是指全麻过程中使患者处于无意识和记忆状态,且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降至最低的程度。
使用全身麻醉时,在手术中要不断的使用麻醉药物以维持麻醉深度。
2 常用麻醉深度监测方法2.1麻醉深度的临床体征监测尽管近年来麻醉监测仪发展迅速,但临床体征的观察仍是判断麻醉深度的基本方法。
临床体征总体来说是机体对外科伤害性刺激和麻醉药的反应。
依据临床体征和症状的主观评价包括:①循环系统:因监测技术简单、方便,目前临床上许多麻醉医师均根据血压和心率变化来调控麻醉深度。
②呼吸系统:据患者呼吸模式和节律、潮气量的变化,判断保留自主呼吸患者的麻醉深度。
③眼征:麻醉深度影响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
眼球运动和流泪现象亦可以判定麻醉深度。
④皮肤体征:颜面和手掌出汗增多可能为麻醉过浅。
⑤消化道体征:麻醉较浅时可发生吞咽和呕吐。
麻醉加深可抑制肠鸣音、唾液和其它分泌。
⑥骨骼肌反应:患者对手术刺激是否有动的反应可表明麻醉是否适当。
2.2自主神经张力变化的监测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逐次心跳间期的微小变异,它部分反映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的调节。
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的新进展作者:韩永吉来源:《中外医疗》2014年第04期[摘要] 在手术实施的过程当中,受到镇痛剂、肌松药等药物应用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在全麻状态下的麻醉深度以及意识清醒情况无法得到准确的判定,可能会对麻醉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确保手术的顺利开展,就需要通过对全身麻醉深度进行监测的方式,促使麻醉药物麻醉效果的有效发挥。
作为麻醉医师,要求对全身麻醉深度监测领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及时且全面的认知,并加以合理的应用。
该文即以此为研究对象,针对全身麻醉的基本概念,以及深度监测方面取得研究进展进行详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全身麻醉;深度;监测;进展[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a)-0195-02麻醉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患者在手术过程当中,因开刀等操作而产生的疼痛感[1]。
自华佗制备麻沸散以来,麻醉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已历经了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其重要意义以广泛人知。
特别是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各类麻醉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剧,麻醉方式也在不断的更新与优化[2]。
对比局部麻醉技术而言,全身麻醉下对于患者麻醉深度、麻醉意识状态的判定往往难度较大。
因此,全身麻醉下可能出现的医学事故也比较众多[3]。
为了防止其对病患的生命安全产生不良的影响,就需要在实施全身麻醉的状态下,对麻醉深度进行合理且可靠的监测,以确保患者生命的安全。
现针对目前,全身麻醉深度监测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分析与综述。
1 全身麻醉的基本概念麻醉药可以通过吸入、或者是静脉注射的方式为患者所吸收。
在麻醉起效,并对患者中枢神经进行抑制的情况下,将其称之为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的一大特点在于:能够使麻醉对象的神志暂时消失。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的过程可以划分为麻醉诱导期、麻醉维持期、以及麻醉恢复期这3个阶段。
首先,在麻醉诱导期当中,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使患者的意识自清醒状态转变为消失。
麻醉深度监测的进展在全身麻醉手术中,病人术中知晓的发生率约为1%~2%[1、2],由此可造成病人心理不愉快,恐惧手术,对医生产生不信任感以及有关的逆反心理[3~5]。
因此应确保病人意识处于完全消失状态,避免术中知晓;同时又要防止麻醉药过量,节约麻醉药品,利于及早苏醒、降低医疗费用和减少并发症。
当今,由于全身麻醉中普遍采用肌松药,使判断麻醉深度最为主要的呼吸和体动两项指标已失去其意义,从而使麻醉深度的判断益见困难。
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可靠、连续和定量监测麻醉深度的综合方法。
近年来,随着生物、物理及计算机技术的进展,有一些监测大脑皮质和脑干麻醉水平的方法已经问世。
本文就这些监测方法的进展综述如下。
1 心率变异性(HRV)HRV被认为是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调节的反应。
通常将HRV划分为高频(>0.1 Hz)和低频(0.05~0.1 Hz)两种[6]。
高频反映副交感神经活性,与呼吸周期和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RSA)的变化有关,主要通过压力感受器介导[7]。
低频由调节心脏的交感和副交感共同介导,与外周血管舒缩张力和压力反射有关。
全身麻醉可显著抑制HRV,可将其用作监测麻醉深度的指标。
早在1935年,Samaan在犬乙醚和氟烷诱导麻醉试验中,发现RSA随麻醉加深而减少,从而提出RSA可定量监测麻醉深度。
Porges[8]首先描述异氟醚麻醉加深时,RSA降低。
Sleig[9]观察到全麻诱导早期HRV明显下降,与诱导期的呼吸抑制有关,认为HRV的变化能较好反映麻醉期的脑干抑制。
Blues[10]研究RSA与儿童麻醉诱导过程临床体征关系时,发现随着麻醉加深,RSA显著下降,RSA基础值、喉头张力消失和瞳孔固定三个阶段的值均显著不同,表明RSA作为监测儿童的麻醉深度具有可靠性。
Ireland[11]研究麻醉恢复期HRV与LOC(意识消失)的关系,认为HRV是一项监测麻醉深度有用的辅助指标。
对RSA神经生理的研究已较详细,多重迷走理论提出延髓的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i,NTS)接受肺膨胀信息的感觉传入,然后通过其疑核(NA)的传出纤维驱动与呼吸相连的心脏迷走神经。
临床麻醉深度监测进展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外科ICU 秦再生围术期临床麻醉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手术患者提供无痛、安全、良好的手术条件。
麻醉医生根据各种监护仪器反馈信息分析,综合判断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并加以的调整和干预,使之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理状态。
临床麻醉中由于缺乏可靠的监测手段监测麻醉深度,同时”合适的麻醉深度”的标准也难以确定,使得患者有可能在术中存在知晓、疼痛、应激反应过强等现象,给患者带来身体精神心理上的创伤,同时,这类的麻醉质量投诉索赔也日渐增多,给患者、医生、社会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
因此,麻醉深度的监测一直是临床麻醉医生关注的问题,且愈来愈受到重视。
一、麻醉和麻醉深度麻醉麻醉的定义随着麻醉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1846年Oliver Wendell Holmes首先使用麻醉一词,其定义为:患者对外科手术创伤不能感知的状态。
1957年Woodbiridge将麻醉分为四种成份:感觉阻滞,运动阻滞,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的反射阻滞,以及精神阻滞(意识消失) 。
1986年Pinsker将麻醉分为三种成份:瘫痪无意识和应激反应降低,凡能可逆的作用于这三种成份的药物均可用于麻醉。
1987年Prys-Roberts对麻醉的概念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认为麻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对意识和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抑制。
1990年Stanski认为麻醉是对伤害性刺激的无反应和无回忆,不包括麻痹和意识存在下的无痛。
由此可见麻醉定义的完善是随着所用药物的不同而不断演化的,现代麻醉已不可能有一个简单一致的麻醉定义。
麻醉深度何谓麻醉深度?如何正确判断麻醉深度?从1846年Morton医师公开示范乙醚麻醉获得成功以来一直深受临床关注,对其正确内涵的定义也始终颇有争议。
1847年Plomley首先提出麻醉深度的概念,并将麻醉深度分为三期:陶醉、兴奋(有或无意识)和较深的麻醉。
同年snow将乙醚麻醉分为五级,现在教科书上描述的乙醚麻醉分期是Guedel于1937年发表的,称为经典麻醉分期,它奠定了麻醉深度的理论基础。
麻醉深度监测麻醉深度监测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麻醉状态进行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科学准确的监测方法,可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适当的麻醉水平,从而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一、麻醉的重要性麻醉在手术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使患者处于无痛状态,减轻患者的痛苦,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然而,麻醉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麻醉水平不足或者过深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因此,监测麻醉深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常见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1. 进路监测: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等变化来评估麻醉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监测方法,但准确性有一定限制。
2. EEG监测:脑电图监测是一种直接监测患者大脑活动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麻醉深度。
目前已有一些商用设备可用于实时监测。
三、麻醉深度监测的意义1. 提高手术安全性:准确监测麻醉深度可以避免麻醉不足或者过深导致的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2. 提高麻醉效果: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和速度,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的麻醉水平,提高麻醉效果。
3. 促进术后恢复:恢复期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时期,正确的麻醉深度监测可以减少术后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四、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麻醉深度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未来有望出现更加便捷、准确的监测设备,为手术医生提供更可靠的监测数据,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麻醉深度监测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是手术医生必须严格遵守的操作规范。
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始终是医护人员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才能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全身麻醉与麻醉深度之介绍麻醉是一种在手术和其他医疗过程中广泛使用的药物技术,它通过抑制病人的神经系统活动来达到镇静、无痛和无意识的目的。
全身麻醉是一种用于手术的常见形式,它使病人完全失去意识并无感觉地接受手术。
全身麻醉的实施需要精细地纳入麻醉深度的考虑。
麻醉深度是指病人在全身麻醉下的意识程度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程度。
麻醉深度的控制在手术过程中非常重要,它可以直接影响病人的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情况。
一、麻醉深度的分类根据麻醉深度,全身麻醉可以分为浅度麻醉、中度麻醉和深度麻醉三种。
1. 浅度麻醉:此时病人处于部分意识状态,还能感受到局部疼痛和刺激,但没有疼痛感、焦虑感和意识。
在各种小型手术和需要局部麻醉的手术中,浅度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选择。
2. 中度麻醉:病人完全失去意识,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但呼吸和心跳仍然保持正常。
大多数手术通常在中度麻醉下进行,这种麻醉深度可以提供最佳的手术条件。
3. 深度麻醉:此时病人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基本上没有任何反应。
深度麻醉主要用于复杂手术或需要维持昏迷状态的患者,比如心脏手术等。
二、麻醉深度的监测和控制为了确保麻醉过程中的安全和有效性,麻醉深度的监测和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用来测量麻醉深度,包括生理学指标、进针射频、脑电图(EEG)等。
医生可以通过这些监测方法来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以达到所需的麻醉深度。
三、全身麻醉的风险和副作用虽然全身麻醉在手术中的应用非常普遍,但它也存在一些风险和副作用,特别是对于年老体弱、有肺部和心脏疾病的患者。
常见的全身麻醉风险和副作用包括呼吸功能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等。
因此,在使用全身麻醉之前,医生必须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这些风险。
结语在现代医疗实践中,全身麻醉是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舒适度的重要工具。
通过正确监测和控制麻醉深度,医生可以提供最佳的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
然而,对于全身麻醉的风险和副作用的认识也是必要的,以便医生和患者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的新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麻醉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各类局部麻醉药以及全身麻醉药物在临床的各类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在进行全身麻醉时,患者的麻醉深度以及意识状态很难判断,常常发生各种突发的医学事故对患者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对患者进行麻醉深度监测是麻醉技术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的新进展。
标签:全身麻醉;深度监测;新进展全身麻醉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麻醉药进入人体的静脉血管从而抑制中枢神经运动,使患者从意识清醒的状态转变成意识消失的状态,从正常呼吸转变为停止呼吸,从而减轻患者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的疼痛感。
很显然在全身麻醉的诱导过程中,患者的生命功能是有很大的变化的,在此过程中医师是无法正确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以及意识状态的,特别是现在的麻醉药物中添加了肌松药物以及镇痛剂等药物,传统的血压、心跳频率、呼吸以及瞳孔等意识体征,已经无法准确地反映患者的麻醉深度。
因此医学界对于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了脑电活动方面,虽然相对于传统的意识体征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监测也不是十分完善,目前在脑电图的基础上,对人体的神经调节以及体液调节进行了新的研发,更加完善了麻醉深度监测工作,本文主要对近年来麻醉深度监测方法进行综合论述。
一、全身麻醉的过程分析经研究证实,历史上已知的最早使用麻醉类药物的医学家是华佗,因麻醉药物的诞生,减轻了许多患者的手术痛苦,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类药物得到广泛应用,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技术广泛应用与各种手术诊疗中。
在进行全身麻醉时,患者很难保持意识的清醒,因此,医生很难辨别患者的生命体征,极易出现手术事故,从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研究全身麻醉诊疗过程十分重要。
在医生开展手术工作时,麻药效力维持时间较短,在手术中为降低患者痛苦,麻醉师应频繁应用麻醉类药物使患者保持深度麻醉,同时应根据麻醉药物和深度对病人的影响调整用药,也就是应保持麻醉维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