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汉代思想大一统课堂达标训练题(岳麓版必修三)
- 格式:doc
- 大小:116.50 KB
- 文档页数:4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封建统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B.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C.促进了民族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D.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3.《明史》载“丁未,帝(崇祯)崩于万岁山,御书衣襟曰:上干天咎……‘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材料反映了崇祯帝的政治观是( ) A.民贵君轻 B.爱无差等C.天人感应 D.君权至上4.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
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
这一思想( ) A.强化了男尊女卑观念B.体现了宗法分封原则C.体现了敬天法祖观念D.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5.“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 )A.井田制的瓦解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百家争鸣的出现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6.“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
据此可知( )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7.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可以为下列哪一思想提供理论保障( )A.君主专制B.天人感应C.大一统D.君权神授8.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融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9.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复习与练习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盛行的时间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特点):黄帝和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①从来源上讲,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在道、法为主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家、法家的思想,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②其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即有为,无为就是一种作为,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作为,是在政治上少作为的办法缓和社会矛盾。
在哲学上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盛行的状况(教材小子部分的介绍,阅读框还补充了“萧规曹随”的典故)5.对西汉社会的影响和之后地位的衰落黄老之学作为西汉初年的一种有效的过渡学说,其作用: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是“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王国的诸侯权力很大,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构成了对最高统治者的严重威胁。
如:汉文帝时淮南王刘长骄淫逾制,汉景帝时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与中央政权对立等。
)6黄老之学由盛转衰的原因:主观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汉的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不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希望对内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反击匈奴,建立强势国家。
客观上,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单项选择题1.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2.史书记载,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皆侍中,贵幸用事,始与闻朝政。
厥后,卫青、霍去病、霍光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
”这说明汉武帝时A.内侍干政,威胁皇权B.崇尚黄老,清静无为C.倚重近臣,削弱相权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3.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4.《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5.《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6 . 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7.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8.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
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这说明了董仲舒A. 宣扬君权神授B. 将儒学神学化C. 倡导儒学,推行教化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9. 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
课时达标训练(三)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 •汉兴之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 .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B .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C.道学理论的发展完善 D .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2. 汉武帝时,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开始产生,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包括()A .王国威胁B .边境不宁C. 土地兼并D .儒学正统地位动摇3. 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表明他主张()A .“百家争鸣”B .削弱诸侯王C.颁布“推恩令” D .“罢黜百家”4. 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对这一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 .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5. 董仲舒说:“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致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致于忧。
以此为度而均调之,使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今世弃其度制,而各从其欲。
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
”董仲舒这一观点主要着眼于()A .消除贫富差距B.保障财政收入C.维护专制统治D.缓和阶级矛盾6. 《汉书董仲舒传》:“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
”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A .思想统一B .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D .以刑辅德7. 费正清在《中国一一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材料中“改造了儒家思想”主要指汉代学者()A •宣扬“君权神授”,否定王位世袭B .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C.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D •从根本上否定了仁政思想&班固的《汉书》记载:汉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儿宽“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试题【典型例题解析】例1 西汉初年,大臣陆贾在评论秦的统治时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
”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A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B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某某久安之道C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D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点拨】本题是多种能力综合考查题。
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汉初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理解本段材料。
【解答】B【总结】陆贾是思想主X与西汉社会现实与治国策略相联系。
变式题1.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A.社会十分贫困 B.秦朝灭亡的教训C.大臣陆贾的建议 D.X邦的远见卓识A2.黄老之学A“黄”是指黄帝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B强调“无为”,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没有用的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一直统治者的指导思想D这一学说的推行是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根本原因A3.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的无为思想其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黄帝的权威和影响力大 B法家学说没有可行性C.它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D当时政治家的推崇C4.黄老思想的基础是A黄帝的学说 B早期的道家理论 C墨家思想 D阴阳家的思想B例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 它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进步思想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C 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主要内容D 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B【点拨】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其“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主X尤其适合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因此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
【解答】B【总结】思想意识服从于上层建筑的需要。
变式题1.贾谊(前200~前168年)著《过秦论》总结秦亡教训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一认识与当时西汉的哪一政策相呼应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尊儒尚法 D独尊儒术A2.西汉时,“大一统”概念的核心含义是A 到汉武帝时期实现国家疆域的大统一B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发展而形成的C 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的一种思想主XD 皇权神授代表上天统治天下所有臣民D 3.董仲舒的新儒学包含①孔子的儒家学说②《公羊春秋》的大一统主X③法家思想④黄老之学和阴阳家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A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天令人谓命,命非圣人不行。
历史ⅲ岳麓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练习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选择题1、〔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右图为汉画像石“讲经图”,图片中的“经”应是〔〕A、《佛经》B、《圣经》C、《五经》D、《道德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汉画像石”可联系到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讲经图”中的“经”指儒学经典,此题选C项。
2、〔江门市2018届普通高中高三调研测试〕《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表达了哪一思想()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董仲舒思想。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题干中认为皇帝治理国家需要与天意相符,如果与天意不同那么天下就会打乱,所以作为统治者,必须与天意相同,这表达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对皇帝行为具有一定的束缚作用.其余三项均与题干意思不变。
3、〔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从来皇帝的尊号中都有‘奉天承运'‘继天立极’这样的字样。
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曾为皇帝制造神圣光环的历史人物是A、老子B、董仲舒C、李贽D、梁启超【答案】B【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容易排除ACD三位思想家,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小国寡民”与材料所述无关;李贽是明末早期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梁启超是维新思想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此题选B项,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等,极力维护封建集权统治,为皇帝制造神圣光环。
4、〔湖北省黄冈市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24、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堂练习(含解析)一、选择题1.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是解析:B 本题属于识记层次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是董仲舒。
选B。
2.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解析: C 汉武帝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刘非服从自己的统治。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观点正是适合于此。
其他,A项为老子的观点,B项为韩非子的观点,D项为朱熹的观点。
3.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 A 题干涉及到的这个转变过程中,自然经济的鼎盛是看不到的,故排除④。
4.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A.儒学内部的改造B.统治集团的斗争C.杜会环境的变化D.其它学说的衰落解析:A 汉代儒学进行自我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这些思想适合了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为统治着所倡导,成为官方学说。
注意此题容易错选B。
统治者所以倡导儒家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适应其统治需要的原因。
5.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
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
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
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有人认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的下列言论中,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屈民而仲君,屈君而伸天”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2.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家发展演变表述不正确的是A.孔子创立了“仁”为核心的儒学B.董仲舒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神化皇权C.朱熹以“天理”“人欲”之说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D.顾炎武继承了“仁、义”观念,提倡“经世致用”3、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X“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人法,以法护法D.主X民性本善,君权神授4.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B.祭祀天地神祗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5在以下统一思想的措施中与其他三项手段明显不同的是A. 焚书令B. 挟书律C. 独尊儒术D. 文字狱6、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黄宗羲7、“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春秋繁露·玉杯》)最能体现以下哪一理论A.天人感应 B.君权神授 C.天赋人权 D.社会契约8、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时间)出现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X?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C.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9、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思想 C.宣扬“民本”思想 D.反对苛政刑杀10、“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训练3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选择题1.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
”它反映出汉初的统治思想是A.儒家主张B.墨家主张C.道家主张D.法家主张2.下图漫画为古代著名典故“萧规曹随”。
当时歌谣盛赞:“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这一典故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3.有一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董仲舒5.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A.神化封建统治B.宣扬“仁政”思想C.宣扬“民本”思想D.反对苛政刑杀6.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关系的确切表述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需要C.思想统一为政治统一服务D.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7.从秦朝到西汉,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主要取决于A.儒家思想内容有了新发展B.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C.人民的需要D.皇帝个人的喜恶8.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记皆烧之。
历史必修ⅲ岳麓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练习(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以下有关黄老之学的介绍,不正确的选项是()。
A、黄老之学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B、黄老之学,对西汉迅速恢复元气起了推动作用C、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D、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理论,还融入儒、墨、法等各家内容解析:此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C、D项符合黄老之学的有关介绍;适应中央集权需要的是儒家学说。
答案:A2、2017年3月19日由安徽省道教协会主办的“辛卯年纪念道祖老子诞辰朝圣大典”在涡阳县天静宫举行。
以下言语出自“道祖老子”的是()。
A、“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假设能守之,万物将自化”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那么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解析:A项表达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故此符合题意。
B、C、D三项分别是墨家、儒家、法家的思想,故均可排除。
答案:A3、儒学发展到汉代,比先秦时期增加了新内涵,主要表现是()。
A、“人定胜天”说B、“民贵君轻”说C、“天人感应”说D、实行“仁政”解析:选项A是荀子的主张,B、D两项是孟子的主张。
答案:C4、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提高儒家学派的地位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解析: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统治。
根据当时的需要,提高儒学地位是手段,打击分裂势力、加强专制集权是目的。
故答案为B。
答案:B5、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神化封建统治B、宣扬“仁政”思想C、宣扬“民本”思想D、反对苛政刑杀解析:西汉时期,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需求,它的基础是“天人感应”,通过对“人君受命于天”的强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第3课汉代思想大一统课堂达标练习题
1.西汉初期,“无为而治”思想曾一度盛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观原因是()
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B.这一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需要
C.该思想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思想D.这一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
2.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3.冯天瑜等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A.“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三纲五常”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4.相对于先秦儒学,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新儒学,“新”的主要体现是()
A.人定胜天B.独尊儒术
C.天人感应D.实行仁政
5.汉初,萧何死后,曹参为相,他对萧何制订的制度一律照搬,这就是“萧规曹随”。
“萧规曹随”的做法,明显与下列哪一学派的政治主张相符()
A.墨家B.儒家C.法家D.道家
6.电视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思想的核心来于()
A.儒家学说B.道家学说C.佛家学说D.法家学说
7.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总结其辅佐宋太祖赵匡胤治理天下的经验时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治国的正统思想是从何时开始() A.战国时期B.西汉C.唐朝D.北宋
8.“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最能体现这句话的意思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春秋大一统”D.三纲五常
9.西汉时,辽宁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失火,董仲舒认为两处火灾是“天意”,“天”告诫皇帝应该杀掉那些不听话的诸侯王和不正派的高官。
由此可见,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 A.“天人感应”B.“制天命而用之” C.“君权神授”D.“大一统”
10.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
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1.中国古代君主有颁布《罪己诏》的传统。
其内容一般是君主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
唐德宗曾颁《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不怨于下而朕不知。
”与上述思想有关的派别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12.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13.《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
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14.《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
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15.阅读下列材料:
国家的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加快,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推动政治统一。
两汉学术思想的变迁,大致分为三个时期:(见下图)
请回答:
(1)请结合所学知识,将图中所表达的两汉学术思想变迁的路径加以简要梳理。
(2)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七十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思想与社会发展是一种什么关系?
(3)有学者认为:汉代以后所尊“儒术”与先秦儒术已大不相同,它兼涉诸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政治张力。
对此你怎样理解并评价这一文化现象?
第3课汉代思想大一统课堂达标练习题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干扰项是A项,A项是客观原因。
2.【答案】 D 【解析】仔细解读材料,“有善质而未能善”说明董仲舒主张“民性本善”,“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意在主张君权神授。
3.【答案】 C 【解析】“三纲五常”的观念被统治者用来维系专制统治,是对人的自然欲求的一种扼杀,对人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形成了我们民族性格中的诸多阴暗面。
4.【答案】 C 【解析】“天人感应”是改造后的新儒学的基础。
5.【答案】 D 【解析】“萧规曹随”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6.【答案】 A 【解析】汉武帝的治国思想是改造后的儒家思想。
7.【答案】B【解析】西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8.【答案】 B 【解析】结合材料中“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可知主要是由于董仲舒新儒学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影响,而随着儒学的神圣化,孔子的崇高地位也随之确立。
9.【答案】 A 【解析】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火灾是“天意”的主张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10.【答案】 C 【解析】题支必须与题干完全对应,才有可能正确。
D项没有表述出关系,排除;B项中的适应专制统治不符合“大一统”这一题干限制条件,排除;A项把两者的关系表述反了,排除。
11.【答案】 A 【解析】题干中的主要思想是“天人感应”,这是儒家的思想。
12.【答案】 B 【解析】“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秦始皇时确立的。
13.【答案】 B 【解析】据关键信息:“道、教化、正法度”可知,董仲舒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B项正确;A项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但题干并没有反映;C项说法错误,三教合一是指儒道释三家;D项说法错误,董仲舒是在传统儒家的基础上,吸收道、法、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加以改造。
14.【答案】(1)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
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3)主张限田,反对土地兼并。
仁政。
(4)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大师。
15.【答案】(1)自汉高祖到汉景帝,儒家思想与黄老之学并存,黄老之学占上风;从汉武帝到王莽时期,儒家思想独尊,但已混杂了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东汉末年,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复兴。
(2)思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
这种对儒家学说的调试与再造,有利于文化的丰富性和适应性。
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巩固中央集权有积极意义。
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专制政策,不利于文化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