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17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落实课标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原因: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③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2、内容:是道家学说中黄帝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3、作用:使汉初政治宽松,社会迅速恢复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①汉朝面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拓大一统事业;儒家学说经过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社会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实行仁政;三纲五常学说;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等主张
3、巩固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政;②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完备的教育系统,学习儒家经典,传播儒家思想。
4、历史影响: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更有利于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扬的“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③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从此在政治上占据正统地位,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消极影响是禁锢了思想,扼杀了才智。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深圳市教苑中学刘瑞清※目标与结构《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网络结构:※精析与探究:1.概述黄老之学的思想内容,简析黄老之学成为汉初指导思想的原因和作用。
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治身,一个是治国。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原因:客观上,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主观上,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黄老之学适应了统治者的这一需要。
作用:黄老无为而治思想的实施,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2.分析汉代董仲舒新儒学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概述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和影响。
社会原因: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也面临着封建割据势力和匈奴入侵的威胁,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为重建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服务。
思想内容: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理论;针对激烈的阶级矛盾,提出人君要仿效天道,施行仁政。
儒学被汉武帝采纳,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巩固与拓展一、选择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成语“萧规曹随”反映了汉初的施政特点。
“萧规”制定的指导思想是A.儒家的思想 B.发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 D.黄老之学思想2. 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3.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基础是A.“仁”的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C.“民贵君轻”思想 D.“克己复礼”思想4.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是在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宋朝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的渊源不包括A.阴阳家的思想 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6.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目的是A.确立儒家的思想统治地位B.限制君主权力的膨胀C.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D.打击其他学派的力量7.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其根本着眼点是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促进儒家文化的发展C.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D.加强思想的控制二、非选择题:8. 经过战国、秦朝、汉朝三个阶段,儒家思想从碌碌无为到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汉代统治思想变迁的历程:黄老子学的兴起——黄老学派与儒家学派的争论——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知识的过渡:秦朝——大统一的时代政治上大统一:统一六国,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大统一: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驿道。
文化上大统一;统一文字思想上大统一:“______________”秦朝强大,却很短命,代秦而起的是西汉王朝,西汉统治者又如何吸取秦亡史训,稳固天下民心呢?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黄老之学”(“无为”)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对秦亡的教训极为重视。
他命士人陆贾总结包括秦朝在内的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供他借鉴。
陆贾认为,秦始皇并不是不想把国家治理好,而是制定的措施太残暴,用刑太残酷,所以秦国就灭亡了。
刘邦对此非常赞同。
刘邦认为,秦王朝的灭亡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秦始皇采取的政治太苛刻、太急切。
2、名称由来: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清静)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3、黄老之学的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理论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
核心:“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材料一: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材料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说的“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教学设计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目标1.熟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及影响,理解XXX新儒学的基本观点对儒学上升为主流地位的影响,理解汉初思想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西汉统治思想的更替,认识XXX新儒学对汉代社会发展、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内容及兴衰过程。
XXX的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理解统治思想的变化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理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教学方法】1通过课前预和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奠定知识和理论基础。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合作探究。
理解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导入新课】如果XXX约请你为国度当局顾问,你会给他提供百家思想中哪家的思想为治国方针他才会接授?这种思想实施的结果若何?学生答后进一步提问,到汉朝统治者又会以什么思想为治国方针呢?【讲授新课】一、黄老之学1、课件展示材料:汉兴,接XXX,诸侯并起。
民失功课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2、情形创设:请问:面临汉初这样的社会现实,假设你是XXX,你会采纳甚么样的治国方略?学生答后提示:黄老之学。
3、提问:请根据预情况回答什么是黄老之学呢?学生答后展示黄老之学的内容:①是道家学说中XXX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②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4、然后让学生分析实行黄老之学的原因。
原因: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XXX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