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汉代思想大一统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25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教学内容导入儒家思想的发展: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时期不断发展――秦朝时遭到打击――汉初逐渐恢复――汉武帝时成为正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盛行的时间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特点)黄帝和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①从来源上讲,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在道、法为主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家、法家的思想,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②其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即有为,无为就是一种作为,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作为,是在政治上少作为的办法缓和社会矛盾。
在哲学上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盛行的状况(教材小子部分的介绍,阅读框还补充了“萧规曹随”的典故)5.对西汉社会的影响和之后地位的衰落黄老之学作为西汉初年的一种有效的过渡学说,其作用: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解读】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应掌握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试大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梳理】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的教训;③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政策的需要。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1)盛行的时间从到即位约70年的时间;(2)是政治上的,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修身与治国)①含义:黄老之说指学说中的两派,即和的学说,包括(养生)和两个方面;②主要思想:强调“”,既尊重,反对,又主张发挥人的,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的哲学观。
4.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5.对西汉社会的影响(1)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6.地位衰落:黄老之学由盛转衰,到汉武帝时被所取代(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1.背景:①经济恢复,国力强盛,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②黄老思想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发展需要;③新儒学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④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来源:先秦儒学并不是新儒学的唯一来源,新儒学是汉朝董仲舒以《》(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家、黄老之学、思想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2)基础、主要内容:(①“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②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实行仁政)①君权神授论:人君受命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君而伸天”。
——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汉武帝专制集权政治需要。
②天谴论: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祸(如地震、冰雹等)进行警告。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汉代统治思想变迁的历程:黄老子学的兴起——黄老学派与儒家学派的争论——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知识的过渡:秦朝——大统一的时代政治上大统一:统一六国,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大统一: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驿道。
文化上大统一;统一文字思想上大统一:“______________”秦朝强大,却很短命,代秦而起的是西汉王朝,西汉统治者又如何吸取秦亡史训,稳固天下民心呢?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黄老之学”(“无为”)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对秦亡的教训极为重视。
他命士人陆贾总结包括秦朝在内的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供他借鉴。
陆贾认为,秦始皇并不是不想把国家治理好,而是制定的措施太残暴,用刑太残酷,所以秦国就灭亡了。
刘邦对此非常赞同。
刘邦认为,秦王朝的灭亡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秦始皇采取的政治太苛刻、太急切。
2、名称由来: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清静)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3、黄老之学的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理论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
核心:“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材料一: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材料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说的“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教学设计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目标1.熟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及影响,理解XXX新儒学的基本观点对儒学上升为主流地位的影响,理解汉初思想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西汉统治思想的更替,认识XXX新儒学对汉代社会发展、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内容及兴衰过程。
XXX的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理解统治思想的变化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理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教学方法】1通过课前预和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奠定知识和理论基础。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合作探究。
理解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导入新课】如果XXX约请你为国度当局顾问,你会给他提供百家思想中哪家的思想为治国方针他才会接授?这种思想实施的结果若何?学生答后进一步提问,到汉朝统治者又会以什么思想为治国方针呢?【讲授新课】一、黄老之学1、课件展示材料:汉兴,接XXX,诸侯并起。
民失功课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2、情形创设:请问:面临汉初这样的社会现实,假设你是XXX,你会采纳甚么样的治国方略?学生答后提示:黄老之学。
3、提问:请根据预情况回答什么是黄老之学呢?学生答后展示黄老之学的内容:①是道家学说中XXX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②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4、然后让学生分析实行黄老之学的原因。
原因: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XXX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解读】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应掌握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试大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梳理】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1.兴起的原因○1客观:西汉初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观: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的教训;2.含义:黄老之说指学说中的两派,即和的学说,包括(养生)和两个方面;3.主要思想:强调“”,既尊重,又主张发挥人的,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的哲学观。
4.影响(1)极: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消: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1.背景:①经济恢复,国力强盛,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②不能适应的发展需要;③儒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董仲舒以《》(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2)基础、主要内容:(①提出“”②基础是神化皇权,宣扬“”人君必须,。
③强调施政应,,并提出和)3.影响:○1总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
○2政治: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
○3思想: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重考查标准,使从而确立了。
○4带有神秘色彩,有碍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
【预习自测】1.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其根本着眼点是()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促进儒家文化的发展C.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D.加强思想的控制2. 西汉初年,大臣陆贾在评论秦的统治时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
”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A.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B.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C.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D.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3.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A.完全更新B.因循守旧C.继承和发展D.外在形式的变化4.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5.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6.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 ①②③7.西汉时,“大一统”概念的核心含义是()A.到汉武帝时期实现国家疆域的大统一B.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发展而形成的C.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的一种思想主张D.皇权神授代表上天统治天下所有臣民8.《春秋繁露》中写道:“王者配天,谓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