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第一学期第三次段考文科历史(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60.80 KB
- 文档页数:7
历史部分(共60题,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6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学派的思想A.儒家 B.法家C.道家D.墨家62.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庄子B.孟子 C.朱熹D.董仲舒63.柏杨先生评价说: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
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家思想的时代。
柏扬先生评价的国策是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大兴文治,反对暴政D.君主专制,天下一统64.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最主要的表现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民贵君轻,以德治国D.政在得民,选贤用能65.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批判君主专制B.反对经世致用C.提倡重农抑商D.主张学习西方66.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传人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速度.其中,指南针发挥的作用是A.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B.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C.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D.促进了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67.下列科学家与科技成就搭配不正确的是A.甘德、石申——《甘石星经》B.张仲景--《伤寒杂病论》C.贾思勰——《齐民要术》D.徐光启——《农书》68.右图所示的“孙、周、吴、郑"四个字是A.甲骨文B.隶书C.楷书D.行书69.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经历了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A.魏晋南北朝时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70.欧阳修的《盘车图》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A.山水画,重视写实B.花鸟画,浓墨重彩C.文人画,重视写意D.人物画,形神俱备7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佛山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文科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3小题,每小题2分,共66分。
只选一个最佳答案。
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A.诸侯B.卿C.士D.商人2.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4.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
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①B.②C.③D.④5.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6.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7.《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8.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9.“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2014-201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一、单选题:共40题1.国学热到影视圈,四版孔子闹虎年。
其中周润发版《孔子》便曾引发热议:“周润发没有读过《论语》江湖气太重……”但当剧照曝光后,这些争议之声随之渐淡,因为周润发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大众认可的形象。
这个形象应该是A.“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B.“专制君主的参谋”C.“劳苦大众的代表”D.“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2.“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3.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
”而董仲舒则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相对于孟子的主张,董仲舒的主张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4.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5.“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6.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7.某思想家曾作《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级文科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请在答题卡上填涂正确答案。
)1.《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下观念与之相去甚远的是A.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2.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3.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
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
这表明A.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 B.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C.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强化 D.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
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
”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A.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C.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 D.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5.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
”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A.郡国并行 B.独尊儒术C.察举取士 D.士族兴起6.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
2018-2019学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理)试题解析版(第41—70题为单选题,第71—80为双选题。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这带有辩证法思想的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A. 道家B. 儒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A【解析】材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2.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孟子“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和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3.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A. 进步史观B. 天命史观C. 循环史观D. 英雄史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材料中观点的大体意思是:上古中古人口稀少,条件简陋,可以行仁义;现代社会人多物少,争于气力,因此就不可以行仁义,而需要用法治。
每一时代的世情事态都不一样,一切政治政策都要以当时的世情事态为出发点。
这与法家的主张一致,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也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反应,因此选择进步史观,故A项正确。
B 选项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与材料不符;C 选项强调循环,而材料强调发展进步;D 选项材料中没有出现英雄。
佛山一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级历史段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2、《商君书·画策>记载:“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
是一国皆善也……”商鞅认为A.以民为本,放宽刑罚 B.以法为本,注重教化C.德主刑辅,明德慎罚 D.以法治国,严刑峻法3、西方汉学家称中国古代某历史人物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
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位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的是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4、墨子主张“尚同”,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没有共同的“义”,这种主张作用与下列哪些思想家观点相似A.韩非子、董仲舒 B.韩非子、孟子C.老子、董仲舒 D.荀子、庄子5、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该先贤是A.程颢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6、《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墨者必须服从巨子(墨家领袖)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这说明墨家思想A.与法家思想本质相同 B.主张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C.力图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D.充满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7、桐城人方东树1825年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藏书满家好而读之,著书满家刊而传之,诚为学十之雅素,然陈编万卷,浩如烟海,苟学不知要,敝精耗神,与之毕世,验之身心性命,试之国计民生,无些生益处,此只谓之嗜好,不可谓之学。
”这番话表明作者A.呼吁挽救民族危机 B.提倡崇实学风C.潜心研究考据学 D.主张文人藏书著书8、北宋著名学者李觏曾经指出:“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慕朵生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
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
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
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
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
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
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理)历史试题(第41—70题为单选题,第71—80为双选题。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这带有辩证法思想的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A. 道家B. 儒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A【解析】材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2.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答案】A【解析】孟子“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和D项错误。
3.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A. 进步史观B. 天命史观C. 循环史观D. 英雄史观【答案】A【解析】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材料中观点的大体意思是:上古中古人口稀少,条件简陋,可以行仁义;现代社会人多物少,争于气力,因此就不可以行仁义,而需要用法治。
每一时代的世情事态都不一样,一切政治政策都要以当时的世情事态为出发点。
这与法家的主张一致,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也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反应,因此选择进步史观,故A项正确。
B 选项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与材料不符;C 选项强调循环,而材料强调发展进步;D 选项材料中没有出现英雄。
4.《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级历史科(文科班)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2题,每题1.5分,满分48分)1.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2.《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
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
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A.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C.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D.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3.“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
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及,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依据材料最符合作者意图的是A.认为王国制、郡县制各有利弊 B.反对过分削弱地方权力C.猛烈抨击君主专制高度集权 D.主张地方适当分权自主4.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5.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
佛山一中2017学年(上)第二次段考高二级历史(文)试题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6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9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题17分,第47题14分,共31分)47.(1)时代背景:前者产生在汉代出现大一统的历史潮流中,后者产生在文艺复兴运动中。
(4分)着眼点:前者借助“天”来宣扬君权的神圣,同时也强调对君权的制约;后者是借助于神的名义弘扬个性解放,反对神学对人的束缚。
(4分)(2)“印记”:“唯信称义”主张明显带有承认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2分)“深化”:鼓吹俗权至上,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2分)意义: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2分)(3)促进思想解放;推进民主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
(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48.(1)特点:《四库全书》:更加注重总结继承,体现了是清代学术集大成的趋势。
《百科全书》:强调创新,重视科技进步与理性启蒙思想的宣传。
(4分)社会背景:《四库全书》:18世纪中后期,清朝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国力强盛;文化思想高度专制。
《百科全书》: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兴起。
(4分)(2)《四库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古籍;是对古代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对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思想上强化了专制统治。
(3分)《百科全书》:全面批判了封建意识形态,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思想主张;提倡科学技术,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使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任答3点,每点1分,共3分)。
2016-2017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第一学期第三次段考文科历史一、单选题:共12题1.“孔子所创的原始儒学,礼乐占主要部分”。
战国时代,“用别一种观点即庶民的观点,发挥仁义学说,成为儒家的反对学派”。
该反对学派指的是A.法家B.道家C.墨家D.阴阳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
抓住关键信息“庶民的观点,发挥仁义学说,成为儒家的反对学派”,联系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墨家主张兼爱,即互相爱护,不分等级,与孔子的“爱有差等”相反,故选C。
2.《礼记·曲礼》有关复仇之义,认为父仇不共戴天。
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
汉律规定:“敢私复仇者加刑,家属徙边”。
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
”这表明魏的律令呈现出A.复古主义的特色B.严刑峻法的特色C.程序简化的特色D.以儒入法的特色【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
材料信息“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说明魏的律令重视儒家思想,强调“孝义”,故选D;A选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
3.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
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家危机推动儒学复兴【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
从材料看出唐代政府“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说明了政府政策对文化的影响,故选B;选项A中“开始出现”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儒家危机推动儒学复兴”,排除C、D。
4.《明史·儒林传序》说:“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蠖(规矩法度)秩然。
”由此可以推断A.程朱理学是封建政府推崇的官方哲学B.明初学者普遍反对即物穷理C.程朱理学超越陆王心学取得一统地位D.理学遭到士大夫的普遍反对【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
材料“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表明程朱理学成为明朝标准的儒家思想,可以推断程朱理学是明朝的官方哲学,故选A;B、C、D 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5.“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
这表明小说是A.客观再现历史的重要手段B.固化大众认知的重要方式C.提升人物价值的必要手段D.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想途径【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小说。
小说是文学创作,不是客观历史的再现,故A项错误;材料“…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说明小说中的经典形象得到了大众的认知,故B项正确;C项表述太绝对,错误;小说是为满足市民阶层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不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故D项错误。
6.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郭嵩焘的主张“学政治、经济”,超越了当时的主流思想——洋务思潮,故选C;郭嵩焘的主张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而不是李鸿章,排除A;B选项“过于推崇”表述不准确,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D。
7.“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说明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民主共和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
材料“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说明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在思想领域继续反封建、宣传民主很有必要,即开展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故选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排除A、D;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
8.1912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曰:“(文)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
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翻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
……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
”该文本质体现出革命派A.已经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B.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C.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D.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从材料“《祭明陵文》”“卒使清室翻然悔悟……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可以看出孙中山没有完全摆脱以反满为主旨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故选C;A选项“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不属于本质,排除。
9.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作,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④②①③D.③①④②【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
①出自抗战期间的《新民主主义论》,②出自1949年的《论人民民主专政》,③出自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④出自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故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③①②④,故选B。
10.古希腊一位思想家说:“法律所确定的利益是自然的桎梏,自然所确定的利益却是自由自在的。
”下列哪项符合这一观点A.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B.智者统治、勇者保卫、节者生产C.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D.人是万物的尺度【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
万物的存在与否、性质形态都是相对的,完全取决人的主观感觉。
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等超自然的力量对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但忽视了法律的作用,不利于社会稳定,材料符合智者学派的观点,故选D;A、B、C分别属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观点,排除。
11.加尔文认为:“我们把上帝的永恒判决称之为预定,上帝根据这一判决,决定每一个人应该变成怎样。
因为我们不是在同一状况下被创造出来的。
有些人注定得到永生,另一些人却要永远罚入地狱。
”这一思想A.否定了路德“因信称义”的说教B.突出了上帝的权威性C.肯定了神职人员的重要社会作用D.摧毁了封建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
材料“我们把上帝的永恒判决称之为预定,上帝根据这一判决,决定每一个人应该变成怎样”表明上帝的判断具有权威性,故选B;加尔文同样主张“因信称义”,A错误;加尔文否定了神职人员的重要社会作用,C错误;启蒙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D错误。
12.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的科技是A.成功研制出“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B.杂交水稻——“南优”2号选育成功C.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科技成就。
1983年成功研制出“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1973年“南优”2号选育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故选D。
二、综合题:共2题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
夫《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
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
……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材料二梁氏以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投身于“新政”“新民”的社会实践……对照比较中西各国国民素质、反省戊戌新政失败所得出的结论是其“新民说”的逻辑起点……同时,在封建统治者“愚民”、“柔民”、“涣民”手段统治下的百姓养成了普遍的奴性而不自觉。
鉴此,1902年,梁明确揭橥“新民”大旗,指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其《新民说》为近代国民设计的诸如自由、自治、自尊、合群、尚武、进取冒险、权利、义务思想、国家思想等新德性,都已深入到国民素质近代化的深层次。
——薛其林《百年巨变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进路》(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顾炎武对知识分子提出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张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材料二,指出梁启超对“新政”失败原因的认识及其采取的对策。
(3)据材料,分析指出古代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有何明显的异同。
【答案】(1)要求:经世致用(做学问要与实践、与明道救世相结合);博学修身。
意义:批判了崇尚空谈的理学;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2)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传统使老百姓具有奴性,缺少民主自觉。
对策:提出“新民”说,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新民”。
(3)同:都以天下为己任,寻求治国安邦之道。
异: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限定在儒学的范畴中;近代知识分子明显呈现出中西结合的特色,追求中国近代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的思想和梁启超的思想。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归纳总结即可;第二小问,根据顾炎武对知识分子提出的要求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意义”。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在封建统治者…愚民‟、…柔民‟、…涣民‟手段统治下的百姓养成了普遍的奴性而不自觉”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梁明确揭橥…新民‟大旗,指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其《新民说》为近代国民设计的诸如自由、自治、自尊、合群、尚武、进取冒险、权利、义务思想、国家思想等新德性,都已深入到国民素质近代化的深层次”概括总结即可。
第(3)问,通过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古代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都以国家为己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古代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有明显区别,即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限定在儒学的范畴中,近代知识分子明显呈现出中西结合的特色,追求中国近代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数学家伊萨克·牛顿(1642—1727)是新的科学方法的集大成者。
他依靠精确观测和数学推理建立了一整套有力的天文学和数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