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语言心理学_简介_T_B_Jay
- 格式:pdf
- 大小:144.94 KB
- 文档页数:2
摘要本文对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在不同时期的重点研究课题进行简要描述。
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历史阶段和重要内容两个部分,以期对心理语言学作清晰介绍。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语言习得;生成机制心理语言学的诞生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语言学基础和心理学根源。
古希腊时期,以柏拉图为首的天生主义者就提出语言是自然赋予的,和人类的规约无关,因此词语的声音和意义是完全对应的。
和他们的对立的是以亚里士多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者,他们认为词语的意义和声音之间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
心理学基础。
语言的使用以认知为基础,威廉•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西比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看作是现代心理语言学的雏形。
他认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句子而不是词,将语言产生看作是完整的思维转换为有组织的线性语段的过程;提出统觉概念,指我们对某一种经验的结构的感知。
例如把一系列的音符听成某一种曲调。
他主要采取实验内省法。
而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波利斯等。
他们首先批判了内省法,认为这种方法带有主观性,而且人类行为主要受客观环境影响;反对将心智活动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因此研究对象常常是动物;强调经验在行为中的作用。
一、发展阶段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研究时期、重大突破时期和跨学科发展时期。
一早期研究时期儿童语言习得和儿童心理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研究内容。
库斯谟1859年发表《新生儿心理生活的研究》一书,这是对较多婴儿进行观察实验以后统计整理的结果,在当时说来,是一种具有新的特点的研究。
如他用糖水、盐水、奎宁水等分别放在新生儿口中,观察他们的反应。
1954年,《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的概观》问世,成为了心理语言学的宪章。
二重大突破时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心理语言学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个时期。
1957年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发表了《句法结构》,提出了转换生成理论,随后深刻批评了行为主义。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理论应该解释人们对自己语言的隐含的知识,他注重讨论语言中的创造性。
2010年6月第2期外语艺术教育研究Educati onal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s &A rts Jun 12010No 12 《语言心理学》述评李 西(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摘 要:作为心理语言学和相关专业的一本入门教科书,David W 1Carr oll 的《语言心理学》一书具有下列特点:作者用通俗简要的语言既系统地论述了语言心理学的经典研究范围,又及时地介绍了该学科近十几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参考文献为读者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长有选择地研读提供了便利。
关键词:《语言心理学》;语言学;书评作者简介:李西(19832),女,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是语言学与心理学结合形成的边缘学科,旨在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言语产生和言语感知的内在规律。
1953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召开的“心理语言学研讨会”以及次年出版的论文集《心理语言学:理论与问题概观》(Psycholin 2guistics:A Survey of Theory and P roble m )[1],标志着心理语言学正式诞生。
一、内容简介《语言心理学》[2]包括五个部分,共十四章。
现把各章节的基本内容介绍如下:第一部分: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基本思想(General Issues ),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
第一章为“绪论: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介绍心理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和发展过程。
第二章“语言原则”,讨论相关语言学知识,如所有语言共有的语法特征,并围绕语言处理系统的结构、核心问题和观察儿童语言习得探讨语言的心理机制。
其中关于手势语的论述引入了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
第二部分:语言理解(Language Comp rehen 2si on ),包括第四章到第七章。
从语言感知谈起,分别在词汇、句子、语篇三个层面讨论语言理解。
《当代语言学》第10卷2008年第4期368-369页,北京《语言心理学》简介T1B1Jay著 尹洪山简介2003年,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推出了Jay所著的《语言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L anguage)一书。
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引进了该书的版权,在国内出版发行。
上编 语言心理学概述第1章介绍语言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方法论和发展历史。
语言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涉及语言的习得、理解和产出过程。
语言习得研究着重考察儿童语言的发展,包括母语及双语的习得过程;理解过程则涉及语言的推理和大脑模式的建立。
语言心理学家的兴趣在于揭示人们从言语和文本中提取意义时所使用的理解策略,同时描述语言理解的实际过程。
第2章介绍大脑和语言的关系。
作者在描述大脑生理结构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语言区块化、失语症研究、语言电生理学以及大脑的功能侧化现象。
第3章的主题为言语知觉,包括切分音的知觉和连续言语的知觉。
前者涉及元音和辅音的识别,后者则涉及两种不同的言语加工过程:自上而下式和自下而上式。
本章还介绍了与言语知觉和词汇识别有关的模块化理论、运动神经理论、听觉模式以及语迹模式等。
第4章讨论词汇和词汇识别。
作者首先提出了与心理词典(mental lexicon)有关的两个问题:词汇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结的?人们又是如何从心理词典中提取词汇的?就词汇的联结方式而言,作者归纳了几个不同的理论模式,如等级网络模式、传播激活模式、语义特征模式、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式等。
另外,作者还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一种电子词汇数据库———词汇网络(WordNet)。
第5章探讨句子的加工过程。
读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本章的主要内容:(1)句子分析的语法基础;(2)句子理解中的分析策略;(3)工作记忆与句子理解的关系;(4)言语的情感层面对句子理解的影响;(5)推理机制在句子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本章中,作者重点考察了“花园路径句”的理解过程,并介绍了理解此类歧义结构所使用的两种策略:最少节点策略(m ini m al attach ment strategy)和迟关闭策略(late cl osure strategy)。
当代语言学 第10卷2008年第4期368-369页,北京
语言心理学 简介
T B Jay著 尹洪山简介
2003年,Prentice H all出版公司推出了Jay所著的 语言心理学 (The P s y cholo gy o f Language)一书。
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引进了该书的版权,在国内出版发行。
上编 语言心理学概述
第1章介绍语言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方法论和发展历史。
语言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涉及语言的习得、理解和产出过程。
语言习得研究着重考察儿童语言的发展,包括母语及双语的习得过程;理解过程则涉及语言的推理和大脑模式的建立。
语言心理学家的兴趣在于揭示人们从言语和文本中提取意义时所使用的理解策略,同时描述语言理解的实际过程。
第2章介绍大脑和语言的关系。
作者在描述大脑生理结构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语言区块化、失语症研究、语言电生理学以及大脑的功能侧化现象。
第3章的主题为言语知觉,包括切分音的知觉和连续言语的知觉。
前者涉及元音和辅音的识别,后者则涉及两种不同的言语加工过程:自上而下式和自下而上式。
本章还介绍了与言语知觉和词汇识别有关的模块化理论、运动神经理论、听觉模式以及语迹模式等。
第4章讨论词汇和词汇识别。
作者首先提出了与心理词典(m enta l lex icon)有关的两个问题:词汇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结的?人们又是如何从心理词典中提取词汇的?就词汇的联结方式而言,作者归纳了几个不同的理论模式,如等级网络模式、传播激活模式、语义特征模式、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式等。
另外,作者还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一种电子词汇数据库 词汇网络(W ordN et)。
第5章探讨句子的加工过程。
读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本章的主要内容:(1)句子分析的语法基础;(2)句子理解中的分析策略;(3)工作记忆与句子理解的关系;(4)言语的情感层面对句子理解的影响;(5)推理机制在句子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本章中,作者重点考察了 花园路径句 的理解过程,并介绍了理解此类歧义结构所使用的两种策略:最少节点策略(m i n i m al attachm ent strategy)和迟关闭策略(late closure strategy)。
作者最后指出,情感因素在句子理解过程中的参与有助于记忆的保持,推理机制在理解过程中则与句中的特定信息和相关概念被同时激活并加以编码。
第6章的主题为言语的产生。
言语的产生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信息的概念化、言语计划的形成、言语计划的执行以及言语失误的自我监察。
第7章讨论写作过程和阅读过程。
作者首先介绍了F l o w er和H ayes(1984)的认知写作模式,该模式的特点在于把写作看作一个问题解决过程,并区分了写作过程中相互作用的三种要素:任务环境、长期记忆和工作记忆(P.233)。
在论及阅读过程时,作者介绍了四种理论368本刊网址:
模式,其中Co ltheart等人(2001)的双线路模式(P.254)和P laut(1999)的联结主义模式(P. 258)均从词语识别的角度探讨文本意义的解码。
Just和C arpenter(1980)提出的阅读模式体现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解码过程的交互作用,该模式可以解释许多阅读现象,但没有充分说明阅读过程中的眼动控制情况,也无法对阅读中的各种过程作出明确的预测(P. 260)。
Rayner和Po llatsek(1989)的阅读模式同样具有交互作用的特点,其优势在于能够解释阅读中的个人差异,却未能说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如何选择分析策略的(P.262)。
下编应用心理语言学
这一部分包括6章,下面着重介绍其中的5章。
第8章从语篇的层面讨论语言心理学的应用问题,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语篇的心理模式。
所谓心理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基于语篇推理的心理表征,在语言理解过程中,随着信息的连续输入和推理的深入加工,心理模式总是处于不断的建立和修正状态。
另外,本章还区分了制约篇章理解的五种推理类型:搭桥推理、因果推理、部分加工、构式语法和认知图式。
第9章探讨修辞性语言的理解过程。
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隐喻有助于听话者理解会话中的复杂思想和情感,不过,目前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对隐喻的理解过程作出满意的解释。
在本章介绍的几个理论假说中,G i o ra(1999)的层级凸显模式(graded sa lience m ode l)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P.318)。
根据这一模式,人们在理解自己不熟悉的隐喻时,首先激活的是词语的显著意义(即字面意义),而不是其比喻意义。
在理解比较熟悉的隐喻时,词语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则被同时激活,语境因素对意义选择的作用不大。
第10章从多个角度探讨语言的发展问题,作者首先介绍了与此相关的几个理论,如语言天赋论、行为主义理论及联结主义理论等。
第11章则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认知理论和交互作用论对语言发展的阐释;(2)语言发展与个人体验的关系;(3)语言与情感的关系;(4)多语码理论对情感语言加工的解释。
第12章的主题为社会环境中的语言和思维。
作者首先介绍了W horf假设及其语言相对论,并从颜色和气味的认知特点出发考察语言在思维形成中的作用。
另外,本章还围绕文化模式和语言的关系探讨会话中的性别差异,以及行话、俚语、禁忌语的使用等。
纵观全书,作者从语言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阐述了语言活动的心理特点,不但回答了 语言是什么 ,而且回答了 语言能够做什么 。
以往的语言心理学著作大多侧重理论的介绍,忽略了语言心理学的应用方面,本书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在于揭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语言演变的情感层面,探讨了情感因素与语言认知的关系,这与作者潜心二十多年研究这一课题密切相关。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在主流的语言心理学研究中仍然是个薄弱环节,作者所做的贡献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通讯地址: 266061山东省青岛市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E m a i:l y i n739@
2008年第4期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