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与“工夫”_初二议论
- 格式:docx
- 大小:15.38 KB
- 文档页数:2
命题作文导写:工夫与功夫作者:杨红兵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4年第11期【模拟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70分)花费时间、投入精力叫做用工夫,具有一定的能耐和本领叫有功夫。
请以“工夫与功夫”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工夫,即付出的精力、时间、投资等;功夫,即具备的能力、本领等。
“工夫与功夫”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型命题,考生作文时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点,而且要将“工夫”与“功夫”的关系辩证地阐述清楚。
具体来说,二者有两种关系:一是必要条件关系,二是辩证关系。
根据上面的分析,考生可以从其两种关系中选择一种展开论述;也可以同时呈现两种关系,逐层深入,但是论证思路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考生可以参考以下立意:1.只有花了工夫才能有功夫。
“工夫”到“功夫”,其实就是多了一把力,但是如何加上这把力需要我们用时间和精力来掌握。
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多,让工夫变成功夫的过程就是我们成功的过程。
写议论文时,考生要注意选材新鲜;写记叙文时,要注意围绕“工夫”与“功夫”的因果关系写作,不要跑题。
2.花了工夫不一定有功夫,有了功夫就能省工夫。
下了工夫并不等于有功夫,正如花费精力去做某件事却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寻找最佳捷径达到目标的方法也必不可少。
所以,我们不仅要花工夫,还要懂功夫。
写作时,考生要注意二者的辩证关系,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综合论证。
3.开始有功夫但不愿意花工夫,那么功夫就会退化甚至丧失。
若写议论文,论证这个论点时,考生要注意从反面来选用事例或者进行反面论证;若写记叙文,可以写一个人如何花工夫成就功夫,或者一个人开始有功夫但不愿意花工夫而最终失去了功夫。
4.功夫与工夫之间的相互转化。
考生可以采用辩证法横向展开议论,从“用工夫打造精彩功夫”“用功夫缩短工夫”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佳作展示一】工夫与功夫朱钰凤中文中最玄妙的两个词,在我看来便是“工夫”与“功夫”。
工夫与功夫工夫记录着你成长的点滴,用汗水滋养生命;功夫标志着你人生的精彩,凝聚着工夫的价值。
工夫与功夫,不可分割。
用工夫不代表有功夫。
花工夫是有功夫的基石,但盲目付出精力并不能收获想要的成功,只有把工夫用在恰当的位置,才能获得功夫的回报。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胸有成竹地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并准备写一篇绪论。
为此,他翻阅很多书籍,在绪论上花了大量工夫,最终完成了长达万字的论作。
当他交给教授看时,教授只在他绪论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前后用小小的括号把绪论全都删去,这使季羡林清楚地认识到:“只为有意义的事物而写作,绝不做没有意义的事。
”人生短暂,我们总要坚守某个目标而不断前进,切不可在没有必要的事物上下工夫,要以获得功夫作为目标。
没有工夫,哪得功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中国以其独有的神秘的“中国功夫”而世界闻名。
成龙便是中国功夫的主要传播者。
当初的他,年轻,桀骜不驯,在初具名气之后整天面对游戏,而忘记现实生活的艰辛,在几经失意后,他终于幡然醒悟。
只有用工夫才能成就真正的功夫。
在他的许多电影作品中,那一招一式都是用自己凝聚着血迹的汗水锤炼出来的,他在表演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为作品提供了许多新鲜的花样。
他的工夫成就他“功夫之王”的称号。
不论我们有多么狂傲,都不能忘却只有付出工夫,才会收获功夫,人生就应当是工夫连缀而成的!工夫与功夫相辅相成。
司马迁继承父业,不忘父训,编撰史书,但他却能在历史的潮流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认清自己的功夫,用工夫去践行。
春秋交替,崇山峻岭,处处都有他跋涉的身影,从民间搜集各类言论,整理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是用一生的工夫换来的称誉,在世人眼中,他并不是以前的负罪之人,只是用生命取得功夫的圣人,世界承载了太多的人,每个人都不应该庸碌地度过一生,要努力挖掘自身的功夫,用工夫去实践,达成人生目标。
用工夫画出你人生的轨迹,蘸上生命血色的墨汁,终将成就功夫,笑对人生!。
读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年轻的画家去拜访19世纪德国著名画家阿道夫·门采尔,向他述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可是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请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
”门采尔认真地说:“要是您花一年时间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就准能卖掉它!”不知大家读完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我却浮想联翩,有一个强烈的想法:“为何年轻画家的画卖不出去,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功夫不到家,什么都白搭。
”要想学得好,工夫很重要。
爱好画画的同学肯定都知道达芬奇这位画坛上的巨匠,他曾画过一幅名画《蒙娜丽莎》,大家知道达芬奇画这幅画用了多长时间吗?整整四年,是的,整整四年,四年的时间才画出这么一幅传世名画,无价之宝。
为什么无价?因为他花了四年的“工夫”,又有二十年的绘画“功夫”才画了这么一幅传世名画,而上述故事中的年轻画家缺少的正是这两样法宝。
年轻缺少“功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验,他用一天时间画一幅画,缺少的是“工夫”也就是时间,那么缺少这两样东西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的画不值钱,意味着你一年才卖出去。
门采尔说得好,倒过来试试。
用一年时间画一幅画,就意味着你的画值钱,你的画一天就能卖出去。
所以说干什么事必须认识到“功夫”和“工夫”的重要性。
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马克思年轻时候立志要写一本关于资本主义概论的书。
于是,他每天带一块面包去大英图书馆查阅资料,久而久之在他坐着的椅子下竟被他的脚磨出了两个小坑。
大家都知道,书是老师,书上的知识最多,马克思在长期的读书中积累了经验,有了“功夫”,后来他才写下巨著《资本论》,不知大家知不知道他写这本书用了四十七年的时间,这又是什么?这是“工夫”!综上所述,我认为做任何事都要考虑自己经验多不多,用的时间呢?也就是问问我们自己是否具备了“功夫”与“工夫”这两个制胜法宝。
“功”到自然成,而时间又可证明一切,所以具备了这两个法宝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功夫”与“工夫”的确重要啊!简析:这是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
2012高考作文指导-工夫和功夫_5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现在高考特别强调以能力立意命题,注意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意识的考查。
由此,同学们的功夫要想达到高考所需要的高度,单纯地靠拼时间、搞题海、死记硬背等做法已不适应新的考试要求。
所以,同学们不能只以学了多长时间为目的,而是要看有多少是有效时间,更要看是否在能力上有所提高。
当然,功夫是要有工夫做保障的,所以,要想学习好,就不能偷懒,就要多学多练。
而且,要学得聪明,要反思自己的学习,要问一问自己学得是否有长进?对自己的弱科弱项是否有主动补习的计划?是否充分利用了学习资源等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议论文关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议论文5篇功夫不负有心,只要你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成功,多一分耕耘就多一分收获。
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议论文,一起来看看吧!功夫不负有心人议论文1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
其实,这句话就是经过千锤百炼而产生的。
纵观千百年历史,那些有名的成功人士,差不多都是勤劳刻苦、锲而不舍学习的人。
他们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咀嚼知识,最后,他们学有所成,获得了成功。
比如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个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还有登山的故事。
登山时,第一个人刚开始攀登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了下来。
他说:我是知难而退。
第二个人登到半山腰,气喘吁吁,望着上面险恶高峻的山势,摇摇头说:我还是适可而止吧!于是,他也退下来了。
只有第三个人,在攀登途中知难而进,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几次跌倒,都爬起来再上,无所畏惧,毫不气馁,最后终于登上了顶峰。
过了几天,三个人又碰面了。
第一个说:山顶上有什么风景可看哪?第二个也随声附和。
那个登上顶峰的人笑了笑,说道:顶峰上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看到的。
最有名的,莫过于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了。
他是闻名于世的大演讲家。
他的成功就在于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对演讲口才的刻苦练习,并做到了多看、多听。
为了成为一名律师,他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
他一边倾听那些政治家、演说家的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模仿他们。
他听了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对着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演讲。
功夫与工夫作文范文功夫与工夫作文工夫记录着你成长的点滴,用汗水滋养生命;功夫标志着你人生的精彩,凝聚着工夫的价值。
工夫与功夫,不可分割。
用工夫不代表有功夫。
花工夫是有功夫的基石,但盲目付出精力并不能收获想要的成功,只有把工夫用在恰当的位置,才能获得功夫的回报。
___在德国留学时,胸有成竹地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并准备写一篇绪论。
为此,他翻阅很多书籍,在绪论上花了大量工夫,最终完成了长达万字的论作。
当他交给教授看时,教授只在他绪论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前后用小小的括号把绪论全都删去,这使 ___清楚地认识到:“只为有意义的事物而写作,绝不做没有意义的事。
”人生短暂,我们总要坚守某个目标而不断前进,切不可在没有必要的事物上下工夫,要以获得功夫作为目标。
没有工夫,哪得功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中国以其独有的神秘的“中国功夫”而世界闻名。
成龙便是中国功夫的主要传播者。
当初的他,年轻,桀骜不驯,在初具名气之后整天面对游戏,而忘记现实生活的艰辛,在几经失意后,他终于幡然醒悟。
只有用工夫才能成就真正的功夫。
在他的许多电影作品中,那一招一式都是用自己凝聚着血迹的汗水锤炼出来的,他在表演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为作品提供了许多新鲜的花样。
他的工夫成就他“功夫之王”的称号。
不论我们有多么狂傲,都不能忘却只有付出工夫,才会收获功夫,人生就应当是工夫连缀而成的!工夫与功夫相辅相成。
司马迁继承父业,不忘父训,编撰史书,但他却能在 ___潮流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认清自己的功夫,用工夫去践行。
春秋交替,崇山峻岭,处处都有他跋涉的`身影,从民间搜集各类言论,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是用一生的工夫换来的称誉,在世人眼中,他并不是以前的负罪之人,只是用生命取得功夫的圣人,世界承载了太多的人,每个人都不应该庸碌地度过一生,要努力挖掘自身的功夫,用工夫去实践,达成人生目标。
用工夫画出你人生的轨迹,蘸上生命血色的墨汁,终将成就功夫,笑对人生!读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年轻的画家去拜访19世纪德国著名画家阿道夫·门采尔,向他述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可是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请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的600 字议论文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
其实,你如果在某一件事情上下了功夫,就一定能成功。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的600 字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功夫不负有心人600 字俗话说得好:“功夫不负有心人”。
纵观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著名人物,都是寒窗苦读,付出毕生的心血,才换来荣誉与美名。
大家也许知道,俄国著名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大学时成绩太差而被退学。
如果换做我们,就一定会放弃学习,而托尔斯泰没有放弃,坚持学习,用了比别人多十倍的时间来学习,练就了所谓的“功夫”,成为著名的作家。
我国的大文学家也不逊色。
汉代的司马迁就是在苦难中写了《史记》。
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遗愿写一部史书,开始创作《史记》,公元前99 年,司马迁为向匈奴投降的李陵辩护,被汉武帝打入大牢,受以“腐刑”,司马迁曾想过自杀,可后来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依然活了下来,虽然痛苦到极点,但是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把《史记》完成。
司马迁在狱中忍辱负重,历经13年,创作出著名的《史记》。
关于“功夫”,著名的还有编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他为了完成《本草纲目》亲自寻找各种草药,不管毒性大不大,都要尝试。
他几乎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
历时29 年编成了巨作《本草纲目》。
托尔斯泰、司马迁、李时珍都是付出了心血,才换来了成功。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什么职业都要下功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不论干什么,只要下工夫,用心去对待。
就一定会成功。
当然,功夫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有人说“坚持就是胜利” 。
如果说,这胜利属于谁,他只能属于那些坚持的人,给那些下功夫的人,给那些用心对待的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
其实,你如果在某一件事情上下了功夫,就一定能成功。
纵观千百年的科学发展史,那些发明家。
高科技产品的发明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事物中发现它的特点,再不断研究,反复进行试验,最后把一个细小的东西改变成了一个高科技产品。
《说文解字》有“工”字的解释,也有“功”字的解释。
“工,巧饰也。
”“功,以劳定国也。
”《汉语大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是把“工夫”“功夫”分列两个词目解释的。
“工夫”多与时间有关系。
如:“他花了三天工夫学会了游泳。
”“明天有工夫再来玩吧!”“我当闺女那工夫,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功夫”多指本领、造诣。
如:“他的诗功夫很深。
”但很多词典都注明“功夫”“工夫”可以通用。
这大概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语言学界对“功夫”“工夫”可否通用有争议。
有的认为,“工夫”代替“功夫”是可以的,但“功夫”代替“工夫”则不妥。
如把“我没那闲工夫”“我上小学那工夫”写成“我没那闲功夫”“我上小学那功夫”,让人感到别扭。
因此,在表述时间时用“工夫”,在表述本领、造诣时用“功夫”,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说文解字》有工字的解释,也有功字的解释。
工,巧饰也。
功,以劳定国也。
《汉语大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是把工夫功夫分列两个词目解释的。
2012高考作文指导-工夫和功夫
导读:本文2012高考作文指导-工夫和功夫,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工夫和功夫现在高考特别强调以能力立意命题,注意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意识的考查。
由此,同学们的功夫要想达到高考所需要的高度,单纯地靠拼时间、搞题海、死记硬背等做法已不适应新的考试要求。
所以,同学们不能只以学了多长时间为目的,而是要看有多少是有效时间,更要看是否在能力上有所提高。
当然,功夫是要有工夫做保障的,所以,要想学习好,就不能偷懒,就要多学多练。
而且,要学得聪明,要反思自己的学习,要问一问自己学得是否有长进?对自己的弱科弱项是否有主动补习的计划?是否充分利用了学习资源等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议论文范文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议论文范文1“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俗语它告诉人们,做什么事,只要勤奋,努力地去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成功之花需要辛勤的汗水来浇灌。
从古至今,千百年来,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饱经沧桑,然而他们应对困难迎难而上,锲而不舍。
为了理想奋发进取,取得卓越成功。
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
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
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她在做什么?老婆婆说她在磨针。
李白很吃惊,他想:铁杵这么粗大,怎样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听后,想到自我,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便发奋读书,成了唐代的大诗人。
无独有偶,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我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之后,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把刘琨叫醒后,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一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最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功夫”与“工夫”
“功夫”与“工夫”
读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年轻的画家去拜访19世纪德国著名画家阿道夫·门采尔,对他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可是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请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
”门采尔认真地说:“要是您花一年时间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就准能卖掉它!”不知大家读完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我却展开了思索:“为何年轻画家的画卖不出去?答案只有一个:功夫不到家,什么都白搭。
”要想学得好,“工夫”很重要。
爱好画画的同学肯定都知道达芬奇这位画坛上的巨匠,他曾画过一幅名画《蒙娜丽莎》,大家知道达芬奇画这幅画用了多长时间吗?整整四年,是的,整整四年,四年的时间才画出这么一幅传世名画,无价之宝。
为什么无价?因为他花了四年的“工夫”,又有二十年的绘画“功夫”,才画了这么一幅传世名画,而上述故事中的年轻画家缺少的正是这两样法宝。
年轻缺少“功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验,他用一天时间画一幅画,缺少的是“工夫”也就是时间,那么缺少这两样东西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的画不值钱,意味着你一年才卖出去。
门采尔说得好,倒过来试试。
用一年时间画一幅画,就意味着你的画值钱,你的画一天就能卖出去。
所以说干什么事必须认识到“功夫”和“工夫”的重要性。
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马克思年轻时候立志要写一本关于资本主义概论的书。
于是,他每天带一块面包
去大英图书馆查阅资料,久而久之,在他坐着的椅子下的地面竟被他的脚磨出了两个小坑。
大家都知道,书是老师,书上的知识最多,马克思在长期的读书中积累了经验,有了“功夫”,后来他才写下巨著《资本论》,不知大家知不知道他写这本书用了四十七年的时间,这又是什么?这是“工夫”!综上所述,我认为做任何事都要考虑自己经验多不多,用的时间够不够?也就是问问我们自己是否具备了“功夫”与“工夫”这两个制胜法宝。
“功”到自然成,而时间又可证明一切,所以具备了这两个法宝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功夫”与“工夫”的确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