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工夫等于下功夫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1
命题作文导写:工夫与功夫作者:杨红兵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4年第11期【模拟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70分)花费时间、投入精力叫做用工夫,具有一定的能耐和本领叫有功夫。
请以“工夫与功夫”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工夫,即付出的精力、时间、投资等;功夫,即具备的能力、本领等。
“工夫与功夫”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型命题,考生作文时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点,而且要将“工夫”与“功夫”的关系辩证地阐述清楚。
具体来说,二者有两种关系:一是必要条件关系,二是辩证关系。
根据上面的分析,考生可以从其两种关系中选择一种展开论述;也可以同时呈现两种关系,逐层深入,但是论证思路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考生可以参考以下立意:1.只有花了工夫才能有功夫。
“工夫”到“功夫”,其实就是多了一把力,但是如何加上这把力需要我们用时间和精力来掌握。
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多,让工夫变成功夫的过程就是我们成功的过程。
写议论文时,考生要注意选材新鲜;写记叙文时,要注意围绕“工夫”与“功夫”的因果关系写作,不要跑题。
2.花了工夫不一定有功夫,有了功夫就能省工夫。
下了工夫并不等于有功夫,正如花费精力去做某件事却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寻找最佳捷径达到目标的方法也必不可少。
所以,我们不仅要花工夫,还要懂功夫。
写作时,考生要注意二者的辩证关系,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综合论证。
3.开始有功夫但不愿意花工夫,那么功夫就会退化甚至丧失。
若写议论文,论证这个论点时,考生要注意从反面来选用事例或者进行反面论证;若写记叙文,可以写一个人如何花工夫成就功夫,或者一个人开始有功夫但不愿意花工夫而最终失去了功夫。
4.功夫与工夫之间的相互转化。
考生可以采用辩证法横向展开议论,从“用工夫打造精彩功夫”“用功夫缩短工夫”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佳作展示一】工夫与功夫朱钰凤中文中最玄妙的两个词,在我看来便是“工夫”与“功夫”。
只要功夫不孬叠字摘要:一、引言1.介绍“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2.阐述在各个领域中,下功夫的重要性二、磨杵成针的典故1.典故来源2.寓意及启示三、功夫在诗外的体现1.学习领域的例子2.工作与生活中的例子四、功夫不孬叠字的启示1.持之以恒的精神2.积累与进步的关系五、总结1.强调下功夫的重要性2.激励人们在各领域不断努力,追求卓越正文:一、引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寓意着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这句话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磨杵成针的典故入手,探讨功夫在诗外的体现,以及功夫不孬叠字的启示。
二、磨杵成针的典故磨杵成针的典故出自中国古代《汉书·枚乘传》。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李白的年轻人,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诗人。
他每天都在房间里苦读诗书,吟咏推敲,却始终无法突破。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拿出一根铁杵,说只要李白能够将这根铁杵磨成针,他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诗人。
李白用了数年的时间,终于将铁杵磨成了一根细长的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三、功夫在诗外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领域都需要我们下功夫,才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学习上,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积累,才能够掌握丰富的知识,取得好成绩。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取得事业的成功。
四、功夫不孬叠字的启示“只要功夫不孬叠字”,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
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有这种精神,才能够取得成功。
同时,这句话也告诉我们,积累与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五、总结总之,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持之以恒,不断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再谈“功夫”与“工夫”摘要:现在有些人对“功夫”和“工夫”的使用产生了疑惑,它们是完全通用还是各有分工?近来的报纸杂志对这两个词语似乎是不作区分,这种做法是明智的。
自“功夫”和“工夫”产生以来,人们就没有对它们进行区别,这并没有干扰到文献的记载,所以现在也没有必要苛责。
关键词:功夫工夫区别《辞书研究》的1980年第四期和1981年第四期分别以《“工夫”与“功夫”》和《也谈<“工夫”与“功夫”>》为题,讨论了“功夫”与“工夫”是否应该区别对待,我们读了很受启发,但也发现一些地方值得商榷。
还有现在的报刊杂志对“功夫”和“工夫”的使用似乎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几乎可以说“功夫”和“工夫”是一个词的两种书写形式。
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功夫”和“工夫”这两个词进行梳理。
一、“功夫”和“工夫”早期的基本义据《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和《四库全书》电子版(辅以纸质文献的校正)等资料显示,先秦典籍中还没有出现“功夫”和“工夫”这两个词,而且从时间上来说,“功夫”的出现要早于“工夫”。
“功夫”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司马彪的《续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
《续汉书》:“又陇右取材,功夫不难。
”《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吾乃当以十九日亲祠,而昨出已见治道,得雨当复更治,徒弃功夫。
”关键不在于这两部书哪一个时间更早,而在于这两处“功夫”前一个意为“工程夫役”,后一个意为“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换言之,在西晋时期,“功夫”就已经在书面语言中存在两个义项,即“工程夫役”和“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工夫”最早出现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十四》:“闻甲乙多弟子,至以百许,必当有异,便载驰竞逐,赴为相聚守之徒,妨工夫以崇重彼愚陋之人也。
”《抱朴子·内篇十九》:“既生值多难之运,乱靡有定,干戈戚扬,艺文不贵,徒消工夫,苦意极思,攻微索隐,竟不能禄在其中,免此垄亩。
”前一个“工夫”意为“时间”,后一个意为“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对六个下功夫的理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对六个下功夫是指在做事情的时候需要付出充分的努力和精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果。
下功夫并非简单的动手去做,更不是马虎了事,而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精益求精地去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
在现代社会里,竞争日益激烈,只有不断地下功夫,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更好的发展。
对于学习而言,下功夫是十分必要的。
学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过程,它是我们获取知识、提升自我能力的途径,而下功夫是学习的基础。
只有付出充分的努力,努力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才能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下功夫,不断地去钻研、去实践,才能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对于工作而言,下功夫同样至关重要。
在职场上,只有付出更多的汗水、更多的心血,才能获得更高的职业发展。
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地精益求精、努力创新,才能够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中脱颖而出,为自己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不断地下功夫,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的变化和挑战,提高工作效率,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于人际关系来说,下功夫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之间的相处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花时间去倾听、去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更需要不断地投入真心和耐心,去维护和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只有下功夫,去经营和维护人际关系,才能拥有更加丰富和美好的人生。
对于身体健康而言,下功夫同样重要。
人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开展各项工作。
要保持身体健康,除了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外,更需要下功夫去锻炼身体。
只有每天坚持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才能拥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去应对各种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对于情感生活而言,也需要下功夫。
爱情、友情、亲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纽带,只有在情感生活中下功夫,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满足。
要经营一段深厚的爱情关系,需要不断地用心去关爱对方,理解对方,包容对方,共同成长。
从五个方面切实做好新时期总经理秘书或总经理助理工作从五个方面切实做好新时期总经理秘书或总经理助理工作作为文秘或者总经理助理,我们必须要做到想老总之所想,急老总之所急;作为文秘,我们是老总的喉舌,要说他之想说,避开他之不想说的话题。
要顺利完成我们的职位所赋予的工作,我们大概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工夫:1、力求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善于及时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同时忠于职业操守。
助理或文秘要很感觉敏锐,对周围发生的事,能够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善于在复杂的环境中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这样才能争取主动,提高效率。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下功夫做有心人。
要经常看书学习,思考问题。
要多接触各方面的情况,及时了解基层员工在想什么,部门领导在想什么,老总在想什么,做到胸中有数,超前思维。
但是,思维敏捷必须注意不要聪明过头,否则便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准确领会老总意图,决不能见风使舵,投老总之所好,看眼色行事。
我们要忠诚老实,如实反映情况和处理问题,不撒谎、不掺假,不能为讨好老总而随便夸大或缩小。
2、不折不扣按老总指示办事,同时富有主见。
文秘(助理)与老总的上下关系,决定了处于被领导地位的文秘(助理)必须听从老总指挥,忠实地按老总指示行事,把自己的工作严格限定在老总指定的工作范围之内,不得自行其是。
老总的指示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忠实执行,要围绕他的活动,积极开展工作,下大力气帮助老总抓出成效来。
我们要学会从被动中求主动,要善于观察掌握老总的性格、作风等个性特征,便主动配合,形成工作上的默契一致。
但是,严格按老总指示行事,不等于盲目服从、曲意逢迎。
一旦遇到老总作出不妥的决定或者明显失误时,我们还必须出以公心,予以提醒或建议,切不可为博得老总的欢心而迎合屈顺,甚至火上加油。
3、勤勤恳恳、吃苦耐劳,能忍受怨言、经得起委屈和挫折。
我们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可能没有节假日,可能不分上下班,自己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脑神经长处于紧张的备战状态。
常用公文词汇出真招、做文章、下功夫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现代社会中,公文是一种重要的业务沟通工具,其语言准确、规范对于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编写公文时,合理、准确的用词选择显得尤为关键。
熟练地掌握一些常用的公文词汇是非常必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在撰写公文时常用的一些词汇,以达到提升写作水平的目的。
做文章。
做文章,就是在写公文时要下一番工夫,在用词上下一番功夫。
在正式的公文中,我们要选用一些规范、地道的用词,以确保表达清晰,达到惯用、规范的要求。
在撰写信函时,可以使用“尊敬的……”、“敬启者”、“谨启”等词语开头;在表述建议时,可以使用“建议”、“提议”、“建议书”等词语;在表示情况变化时,可以使用“目前”、“最新”、“新的情况是”等词语;在表示意见时,可以使用“认为”、“建议”、“指出”等词语。
这些用词不仅能够准确表达信息,而且符合规范,让读者更易理解。
关于出真招。
出真招,指的是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真实、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信息。
在公文写作中,我们不能虚构信息或者敷衍塞责,必须要坚守事实,确保所写内容真实可信。
在写报告时,一定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不能夸大事实,更不能故弄玄虚;在书写公告时,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事件或通知,避免遗漏重要信息,以免产生误解。
保证公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和信任。
下功夫。
下功夫,意味着在写文章时要多花些心思,多下些功夫,尽力让自己的写作更加完美。
在公文写作中,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收集、资料整理和思路分析,以确保文笔畅达、逻辑清晰。
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让文字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让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在撰写公文时,还要注意排版和格式,保证文档整洁美观,让读者一目了然。
只有下足工夫,才能做出优质的公文,才能提升写作水平,展现自己的专业素养。
撰写公文是一项需要技巧、用心和功夫的工作。
第34卷第5期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4No.5 2019年9月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CSOCIAL SCIENCE)Sept.2019落实“六个下功夫”的五大着力点谈传生(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114)[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34X(2019)05-0045-03DOI:10.16573/ki.1672-934x.2O19.05.007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针对如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一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个下功夫”,即面对广大受教育者,有关方面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应当说,这“六个下功夫”既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给定了明确的标准,又为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依循。
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屋建飯固然给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真要解决问题,还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努力实践。
经由多年的经验积累,笔者以为,如欲将“六个下功夫”落到实处,还需要在以下五个作用点上下大气力。
一、培养理论思维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任何社会行为,包括“六个下功夫”,若是没有正确的理论思维做指导,都会成为盲目的行动。
比如,就“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而言,人们的所“知”与所“见”,从来都是纷繁复杂的,如果不具有足够的理论思维能力,显然是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对事物的切实了解和有效把握的。
反之,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将混乱无序的“知”与“见”编程列码,建立起以概念、命题为基石,以概括、演绎为方法的知识体系,生成以探讨规律为目的的理论框架,并据此对世界做出合理的解释。
军队院校教员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研究摘要:军校教员贯彻落实军事教育方针,要在“学”、“教”和“研”三个方面下功夫,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教员是院校的基石,叶剑英元帅曾指出,“教员是办好学校的关键”,陈赓大将也比喻说,教员是“做饭做菜”的,学员是“吃饭吃菜”的,如果教员水平不够,做出来的“饭菜”学员不爱吃,就培养不出高素质军事人才,所谓“老师是学生明天的样子”,能否为部队培养出能打仗、打胜仗的军中良将,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批知晓现代战争的名师。
作为军校教员想要成为名师,想要“做精饭菜”,关键在于对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学习贯彻落实,因为方针不仅明确了军事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也对军校教员提出了要求,广大教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论武装、立德修身、潜心治学”。
那么军校教员如何在工作中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呢,军校教员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军校教员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要在“学”上下工夫叶剑英元帅曾提出的“不教而战是谓弃之,不学而教是谓害之”,充分说明了院校教学的重要性。
这句话意思是说,让没有经过军事理论学习和严格训练的学员去打仗,就等于让他们白白送死,最终导致战争的失败;不注重自身的学习、不具备高深的学问去教学,就等于误人子弟,害人误国,所以作为军校教员首先要在学上下工夫。
1.军校教员在学上下功夫要学新时代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是做好军事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作为军校教员要全面准确学习领会,毫不动摇贯彻落实。
要学习理解把握方针的时代价值、战略意蕴和实践要求;学习践行军事教育为强国兴军服务的宗旨;学习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2.军校教员在学上下功夫要学政治理论院校课堂必须干干净净,不容许有任何杂质,院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讲政治是最基本要求,没有任何条件可谈。
有志者事竟成作文怎么写5篇有志者事竟成作文怎么写5篇成功的人都是有志气,有恒心,有毅力的。
只有树立了目标,才会有努力的方向,才会成就一番事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志者事竟成作文怎么写例文,希望你喜欢。
有志者事竟成作文怎么写(篇1)人在一生中所立下的志向,对于自己来说就是一座航标,志向一旦立定,就要穷尽自己毕生的精力,锲而不舍地为之努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如今的社会,有志者而不付出行动的大有人在,他们嘴上说的那么激动人心,多么奋发进取,却没有为之努力。
而没有志向的青年更不在少数,他们安于现状,过着平庸的生活。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从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小时曾在一本童话书中看过:一只寒号鸟,在深秋的夜晚没有食物也没有家,冻得直打哆嗦,于是发誓第二天就垒窝。
第二天风和日丽,这只寒号鸟便忘了晚上的誓言,自在玩耍去了。
夜晚再次降临,寒号鸟冻得受不了,有重复起昨天的誓言。
然而第三天却依然如故。
终于有一天,寒号鸟在不知第几次发誓时,冻死在寒夜里……“常立志者,志不立”很好的诠释了这只寒号鸟的经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算少吧。
他们吹嘘自己有多么伟大的志向,自己会如何如何的去奋斗,以此而搏得一些单纯的人的崇拜与敬佩,其实“妄自尊大的只不过是无知的假面具而已。
”一旦立下志向,就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努力实现,它不是遥不可及的,古往今来成功的例子不少。
蒲松龄曾说过:“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呑吴。
”由此可见,只要有恒心,努力奋斗,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莫扎特小时候就在谱写钢琴协奏曲,他的父亲看了看他写的东西,故意跟他开玩笑说:“你要知道啊,你这个曲子是不能演奏的啊!”小莫扎特有点生气了,但还一本正经地说:“我知道,爸爸,你说哪个曲子在演奏之前,不要练习,不要修改呀!”五岁的莫扎特就立下了坚定的志愿,要在实践中千锤百炼,将来当一名出色的音乐家。
下功夫和下工夫哪个对?
(一)下功夫对。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你存在“下工夫”这个词,当“下”与“gōnɡfu“一起使用表示耗费时间和精力时,用且只能用“下功夫”。
注意:“工夫”和“功夫”意思不同。
“工夫”指时间,例如:“他读完这本小说只用了三天工夫。
”“功夫”指本领或武术。
例如:“很多外国人对中国功夫着迷。
”
表示“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花费很多时间和很大的精力”时,常说“下工夫”。
例如:“不下一番工夫是写不好文章的。
”除了“下工夫”外,“花工夫”“费工夫”也是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的意思。
(二)功夫和工夫的引证解释
1、功夫
①秦兆阳《苏醒》:“他原本有一套祖传的武艺功夫。
”
②柳青《铜墙铁壁》第六章:“银凤在门外说没功夫,两个就奔出了大门。
”
2、工夫
①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重行整理,又须费一番新工夫。
”
②茅盾《子夜》二:“你们要分头到工人中间做工夫。
”。
读书名人名言摘录有关读书名人名言摘录75句1、奇文共赏识,疑义相如析。
2、知识比金钱宝贵,比刀剑锋利,比枪炮威力大。
3、人的一生或许是一个不间断的学习过程,但无需在学校完成。
――蒙田4、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5、书籍――透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
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
――威尔逊6、读书万卷知识深,实践万遍成果新。
7、开拓者的足迹是历史前进的起点;奋斗者的肩头是科学登高的阶梯。
――佚名8、如果我要寻求一种足以使我处处如意,成为我毕生幸福与愉快之源泉的乐趣那种乐趣便是读书的乐趣了。
――赫瑟尔9、读书要下工夫,写书评也要下工夫。
所谓"下功夫",不应仅仅理解为时间的延续和次数的增加,而是在于善读。
――白寿彝10、心头书要多,案头书要少"。
我们以为案头只能摆两本书,一本是精读的;另一本是泛读的,作为调剂。
读书不能见异思迁。
今天看看这本好,明天又觉得那本好,这一本未读完,又转过来读另一本,这样只有浪费时间。
――夏承焘11、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
大凡学者是须收拾此心,会专静纯一,且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
――朱熹12、著书就像制造钟表,是件复杂的事。
――拉布吕耶尔13、比起书籍,研究人类更有必要。
――拉罗斯福哥14、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朱熹15、现在读书正倾向于以学科专题为纲,较有系统地集中精力读某一方面的书。
这样纵横交叉,有利于分析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有独到见解,也做笔记备考。
用这种方法,我已涉猎过宗教、美学的许多著作,颇见成效。
――罗竹风16、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认识世界到求学读书,大学毕业,一直到有所创新,犹如从海拔零度的知识地平线攀登到各个学科领域巨人肩头的过程。
早成才者一般都是走的短程线,而凡是走短程线者,在读书方法上都是很有讲究的。
下功夫=下工夫
《广韵》:“工,古红切,平东见,东部。
”《广韵》:“功,古红切,平东见,东部。
”这说明“功”与“工”的古音相同。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功,以劳定国也。
从力从工,工亦声。
”这说明“功”与“工”在语音和语义上有渊源关系。
我们可以认定“工”与“功”是同源词。
在现有的文献记载中,“功夫”出现的比较早。
早在西晋时期,《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吾乃当以十九日亲祠,而昨出已见治道,得雨当复更治,徒弃功夫。
”“功夫”意为“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东晋时期葛洪《抱朴子·内篇十九》:“既生值多难之运,乱靡有定,干戈戚扬,艺文不贵,徒消工夫,苦意极思,攻微索隐,竟不能禄在其中,免此垄亩。
”“工夫”意为“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功夫”和“工夫”在产生之初就已经都有“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这一共同的义项。
一直到清代,在“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义上,“功夫”和“工夫”都存在混用的现象。
我们仅举几个例子。
吕岩《全唐诗·七言》:“出神入定虚华语,徒费功夫万万年。
”《红楼梦》:“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
”吕岩《全唐词·无俗念》:“体物全彰,应机独露,悟了生前毕,虽明此理,工夫最要绵密。
”《红楼梦》:“这还了得!他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
”
所以在“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上,“功夫”和“工夫”是通用的。
“下gōngfu”意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花费的时间和耗费的精力”。
“下功夫”等于“下工夫”是理所当然的。
这也可以从现在报纸杂志的文章题目上求得例证。
例如:《中国新闻出版报》在2006年4月10日有一篇名《下工夫旧题材也出新》的文章,而该报纸在同年4月25日又有一篇名为《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权利上下功夫》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