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6神奇的眼睛
- 格式:doc
- 大小:395.00 KB
- 文档页数:5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6神奇的眼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以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并理解它们在视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 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光线经过眼球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再通过神经系统传达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3. 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学会正确使用眼睛,保护视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人眼的基本结构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幻灯片、投影片、视频资料。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眼睛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眼睛的结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利用幻灯片、投影片和视频资料,详细讲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以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3. 例题讲解(15分钟)举例说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并讲解其矫正方法。
如: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导致光线在视网膜前方聚焦,矫正方法为佩戴凹透镜;远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小,导致光线在视网膜后方聚焦,矫正方法为佩戴凸透镜。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眼睛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人眼的基本结构: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
2. 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 角膜→ 瞳孔→ 晶状体→ 视网膜→ 视觉神经→ 大脑皮层。
3.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七、作业设计1. 描述人眼的基本结构,并画出视觉的形成过程。
2. 解释为什么近视和远视会发生,并列出矫正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眼睛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近视和远视的认知情况。
教案:4.6 神奇的眼睛—2020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1. 眼睛的构造:介绍眼球的各个部分,如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
2. 视觉的形成:解释光线如何通过眼球各部分,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并由视网膜传送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3.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分析近视和远视的成因,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矫正原理。
4. 爱护眼睛:强调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提供一些保护眼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眼球的构造,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
2. 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学会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矫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眼球的构造,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难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矫正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眼球模型、凸透镜和凹透镜、光线演示仪。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平时是如何保护眼睛的,以及是否有过近视或远视的经历。
2. 知识点讲解:(1) 眼球的构造: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眼球模型,详细介绍眼球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2) 视觉的形成:讲解光线如何通过眼球各部分,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并由视网膜传送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3)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分析近视和远视的成因,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矫正原理。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关于近视和远视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5. 爱护眼睛:讲解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提供一些保护眼睛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眼球的构造2. 视觉的形成过程3.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4. 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及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眼球的构造及其功能。
2. 解释视觉的形成过程。
3. 分析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并说明如何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矫正。
4. 列举三种保护眼睛的方法,并说明其重要性。
答案:1. 眼球的构造及其功能:眼球由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部分组成。
第六节神奇的眼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眼睛看见物体的过程。
(2)了解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过程与方法
(1)动手自制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原理。
(2)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见物体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教学重点
眼睛成像原理。
教学难点
认识近视眼
教学器材:照相机、眼睛模型、凸透镜、凹透镜、蜡烛、光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设计光学仪器的依据,你知道照相机是应用凸透镜应用那条规律吗?眼睛也是一个活的照相机,你知道它的成像原理吗?
二、合作探究
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胶片相当光屏。
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眼睛成像是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应用。
照相机与眼睛
有相似的结构,自制照相机,能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
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
(一)眼睛
眼睛就是一个活的照相机。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眼睛的晶状体的形状会改变。
远眺时,晶状体变薄,远处风景清晰成像在视网膜上;近看时,晶状体变厚,近处文字清晰成像在视网膜上。
通过生理学中的眼模型或课件,将生理眼抽象成简化眼模型。
将自制照相机与简化眼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眼睛可以看成是精巧的照相机,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人眼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这些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务必使学生理解透彻。
在这部分内容中,角膜与晶状体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凸透镜,这里涉及了透镜组的问题,学生可能产生疑问,因在前一节中已经学习了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故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等效”的物理思想,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不必做过多纠缠。
有的学生可能会问:眼睛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的实像,但是人的感觉却是正立的,这是为什么 ? 这个问题不能用光学成像原理来解释。
这是人类神经中枢作用的结果,人们的感觉永远是正立的实像。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
(二)保护你的眼睛
实验设计
(1)眼球仪(图 4-6-1)中装有变曲率透镜,由成人眼球、光源、校正镜片、活动成像显示屏及底座组成。
可以用来讲解眼球结构,并能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远视的原理及纠正的方法,也可以讲解光路成像。
(2)对近视眼成因的探究,可以在光具座(图 4-6-2 )上进行,这样有利于读数。
对近视眼成因的探究,是这节内容的难点。
实验探究中,应突出以下思维过程。
①近视镜与凸透镜组合,确定近视眼视网膜的位置;
②拿开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表示是近视眼看物体的情形;
③向透镜移动光屏,再次成清晰的像,是近视眼实际成像的位置;
④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近视眼的凸透镜后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⑤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凹透镜,能使从物体发出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
此探究过程还可以再作展开,增加一些环节,如可以在②与③之间,保持光屏与透镜位置不动,移动蜡烛,使之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的蜡烛位置表示拿开眼镜的近视眼能够看清楚物体的位置。
明白了近视眼的成因,应向学生介绍一些眼保健知识(如眼睛保健操等),还应在课下走向社会,进行一些近视眼方面的调查,使学生认识眼保健的重要性。
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佩戴凹透镜矫正。
(凹透镜发散)
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佩戴凸透镜矫正。
(凸透镜会聚)
三、板书设计
四、作业:“自我评价”
P81T1
参考答案:近视眼的明视距离小于正常眼。
“走向社会”
对近视眼情况的调查。